网络用户“烂尾阅读”行为的实证研究

2021-01-02 08:55伊俊铭
青年记者 2021年4期
关键词:烂尾热点注意力

伊俊铭

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新闻行业造成了较大影响,传统纸质报刊雪上加霜,订阅与发行量锐减;网络新闻用户(以下简称“用户”)规模则实现了大幅增长。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9.3%,其中在线阅读新闻人数占比高达59%,仅次于网上聊天/交友。[1]可见,数字化阅读呈现出主流化趋势,网络新闻阅读成为我国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作为区别于传统纸质阅读的新行为,学界已对网络阅读进行了相关探讨。其中,对于阅读问题的研究多指向阅读的“碎片化”与“浅层化”,对其具体表述缺乏明确具体的类别划分与定义。况且阅读行为体现在阅读方式、内容、时间、体验等多个层面,仅用碎片化、浅层化来概括所有具体的阅读问题,则显得过于模糊,将阻碍对具体问题的认知与矫正。因此,本文选择聚焦于用户的具体网络阅读问题,即认为当前用户存在普遍的“烂尾阅读”行为。

对“烂尾阅读”概念的检验性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烂尾阅读”概念假想

本文根据当前用户阅读习惯,借用“烂尾”一词提出了“烂尾阅读”概念。该概念存在时空两层面的假想:

H1.时间维度:当前用户对网络热点事件的关注往往形成前期关注度高,而后期相关信息的关注率极低甚至无的烂尾现象。

H2.空间维度:“太长不读”,即由于信息过于冗长而放弃阅读后面内容的烂尾现象。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为证明“烂尾阅读”概念的合理性,笔者于2020年3月2日至3月18日开展了关于用户“烂尾阅读”的网络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采取“方便抽样方法”(convenience sampling),取得有效样本规模503人。样本人口基本属性与《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民规模及结构状况数据信息”基本一致,具有合理性与代表性。

(三)研究结果

1.“时间维度”假设成立。通过此次网络问卷调查可见,网络用户在时间维度中的“烂尾阅读”现象客观存在且显著(比例高达60.24%),故假设成立。

2.“空间维度”假设不成立。在空间维度中所假想的“太长不读”现象虽客观存在,但并不显著(比例仅占35.39%)。

无独有偶,皮尤研究中心等机构对2015年9月来自30个新闻网站的1.174亿个匿名手机用户的完整交互记录以及网站中的74840篇文章进行了深度研究。通过对比用户在阅读较长文章(大于1000个单词)与较短文章(101到999个单词)中所耗费的时间,数据报告作者Amy Mitchell等人大胆预测,“移动新闻世界中,长文依旧有生命力”。[2]

同时,比尔·科瓦奇等人指出,“某些关于注意力持续时间的传统看法具有误导性”。其中,卓越新闻项目中对地方电视台所开展的一项研究证明:电视新闻对观众的吸引力与其新闻节目长度呈正相关。[3]由此,我们可以认定:关于空间维度的“烂尾阅读”假设不成立。

综上,通过对“烂尾阅读”概念假设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网络用户仅在时间维度中易形成“烂尾阅读”现象,即对网络热点事件的关注往往形成前期关注度高,而后期相关信息的关注率极低甚至到无人关注的烂尾现象。

因此,本文以下关于“烂尾阅读”成因的研究仅围绕着时间维度的“烂尾阅读”现象展开。

对“烂尾阅读”行为成因的访谈研究

(一)研究方法及过程

网络用户对热点事件的“烂尾阅读”的具体心理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其中对网络热点事件的关注与个人自身的学历、职业等各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笔者认为通过对用户进行深度访谈,将有助于探寻用户“烂尾阅读”的具体成因。此次深度访谈调查共安排2名调查员,对20名被访谈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访谈时间为2020年3月20日至27日。

(二)研究结果

通过对访谈记录进行词频分析可见,形成“烂尾阅读”行为的前四个主要成因“线下生活时间竞争”“事件相关性差”“热点转移”“信息超载”均与用户注意力匮乏有着紧密的相关性。基于此,本文认为,在注意力有限的背景下,逐渐形成了“网络参与和现实生活之间”“不同热点事件之间”“不同网络信息之间”的“博弈”关系。

1.网络参与和现实生活博弈。互联网环境中快速增长的信息洪流培养了用户对“信息统合成本”具备高敏感度的能力,面对不同热点信息时,网络参与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博弈关系凸显,即在信息趋向实时性的互联网时代,用户若要对特定事件实现完整关注与认知,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成本来持续关注相关信息的发布,继而导致用户用于现实工作、生活的时间大大减少。此种脱离现实社交等基础活动的网络事件关注行为给用户所带来的价值微乎其微。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的物质、精神需求作为生存基础,其重要性要远远高于对网络社会热点事件的参与。

其中,“事件相关性差”这一主要成因可以作为以上观点的有效论据,即意味着用户并不会付出过多成本去关注与自己关系并不紧密的事件。诚如彼得·L.伯格等人在《现实的社会建构》一书中所言,个人意识始终被实用动机所支配。因此,当网络热点事件的相关信息与个人直接的实用旨趣之间的关联度并不高时,事件本身的吸引力仅在于即时的新颖性,但并不具备强力而持续的驱动力,用户也会因为现实生活对时间的占据而放弃对网络热点事件的关注。

2.不同热点事件博弈。不同热点事件之间的博弈关系具体表现为:当新的或者关注度更高的热点事件出现时,用户对原有热点事件的注意力将会被剥夺并转移,从而形成对原有热点事件的“烂尾阅读”现象。随着热点转移的,除了用户注意力,媒体也会随之转移报道重心,这将导致对原有热点事件的后续报道大幅减少。用户对原有热点事件的搜寻时间成本和难度将会上升,在综合考量搜索成本与信息获取收益比例后,多数用户对原有热点事件形成了烂尾关注。

同时,从社会成本角度来看,用户若长期关注特定事件议题必将占据对其他热点事件的关注与讨论时间。人类的传播交流从本质上来讲与灵长类动物之间的梳毛行为并无不同,分享作为人类的天性,其在网络交流中乃至线下交流中具体表现为分享新近出现的热点事件。因此,作为社会化动物,用户也常常会为了跟上大众议题讨论、避免被社会孤立而随着社会热点转移自身的注意力。网络环境中的热点泛滥与社会大众注意力的快速转移塑造着社会话题与交往体系的形成,继而影响了用户个体的阅读习惯。

3.不同网络信息博弈。“少则得,多则惑”,当前互联网环境中同质化、覆盖式的信息洪流使注意力资源稀缺与信息处理能力有限的网络用户难以招架。其中,不同网络信息之间的博弈具体表现为:当用户在一篇文章中多阅读一分钟,那么对其他信息内容的注意力相应就要减少一分钟。与此同时,传统媒体时代围绕新闻价值进行信息生产与发布的“把关人”垄断屏障被打破,网络信息生产任务由固态的传统媒体承担转向社会上四处流动的“液态”网络用户,此种模式虽有助于网络新闻在广度层面的扩展,但也面临着新闻泛化的问题。因此,用户需要利用每天固定的24小时时间去阅读消费大量的信息内容,信息泛滥与有限的阅读时间的矛盾在无形中增加了用户阅读紧张感与时间压力,继而失去了亚里士多德所推崇的“沉思静观”,继而难以达到对“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真正的理解。“信息-时间”这一对张力在时间维度中拉扯得越发厉害,“单位时间内的信息传递的频率加大”[4],信息时间成为度量信息传播节奏的新单位。浅层的信息关注终究难以减少用户内心的不确定感,这一现象又将促使用户进一步阅读其他的信息,“烂尾阅读”问题也将在这一现象的交织作用下越发突出。

结 语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我国用户新闻“烂尾阅读”行为仅在“时间维度”(对事件早期关注度高,后期关注度低或无)上显著,其成因体现在以“注意力经济”为主导的“博弈”关系之中。其中,“烂尾阅读”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具体网络阅读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吸引住用户的“注意力”。

猜你喜欢
烂尾热点注意力
热点
让注意力“飞”回来
可怕的烂尾
热点
结合热点做演讲
有多少影院可以推倒重来 改建“烂尾”工程,还给业主出色的影音效果
“烂尾”政绩为啥没追责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业主工程款支付担保在预防房地产烂尾项目中的作用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