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汉字教学的现状及教学策略

2021-01-02 17:18钟星洋代晓冬
课外语文 2021年28期
关键词:语境汉字语文

钟星洋 代晓冬

(四川轻化工大学 人文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新课改背景下,以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其目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汉字教学是重中之重。崔永华指出:“汉字能力是汉语学习的基础条件;汉字能力是积累汉语词语的关键,因此解决好汉字教学问题,对提高汉语教学的效率至关重要。”一直以来,识字和写字教学是基础性学习,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则以汉字的掌握为基础。小学阶段,故事识字法、视频识字法、字宝宝回家法等众多方法运用于小学语文汉字教学中,目的是为了落实汉字教学。而在初中阶段,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忽略,社会环境对正确汉字的鱼龙混杂,这些现象造成了学生日常书写的错别字以及写作中行文造句的错误。本文笔者就从初中汉字教学的重要性、现状及教学策略出发,针对初中汉字教学提出几点浅薄的见解。

一、初中语文汉字教学的重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第四学段的“识字与写字”的目标与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初中阶段(7—9 年级)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并且能书写正楷字以及行楷字,感受汉字的书法美。”相比小学阶段来说,初中语文的汉字教学已经不是主要的教学任务,但是初中阶段增加的这1000左右汉字,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与学生的阅读学习、写作学习密不可分。在阅读、写作的教学中,汉字教学是基础性的教学,是不可忽视的工具。

汉字教学是“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如果仅仅这样理解,始终是把汉字当成了工具,认识不够全面。汉字饱含传统文化与精神,而这些文化和精神都能通过造字的方法和规律给我们以启迪。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道:“盖文字者,经义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这直接体现出了汉字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功伟绩。汉字承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最早的甲骨文开始,到后来的小篆、楷书等,这是时代的印记,也是文化的沉淀。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过了小学低级阶段对汉字音、形、义的纯积累阶段,现在第四学段的汉字学习应该从汉字的字理字形中汲取文化的内涵。从汉字的构字规律入手,强化汉字的书写,奠定学习文言文、现代文、写作的基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初中语文汉字教学的情况举隅

(一)机械记忆法丧失了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在小学阶段的汉字学习多停留在“音”与“形”的层面,学生采用的记忆方法多为机械记忆。“凡训蒙勿轻易教书。……将所读书中字楷书纸背上,纸背再书同音,如‘文’之于‘闻’……识之。”就是现在语文汉字教学过程中学习汉字多采用的生字抄写法,这种方法没有让学生理解到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比如“莫”“暮”“慕”“幕”字之间的内涵,让学生朗读——抄写——记忆——朗读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从始至终都是停留在机械的记忆上,并没有理解到古今字“莫”与“暮”,不清楚“暮”跟太阳有关、“慕”跟心理状态有关、“幕”跟布有关的造字规律,学生就不能对这几个字进行区分。机械地抄写,这是一种没有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极易导致学生混淆汉字字形、错读汉字字音,同时还丧失了学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

(二)中考指挥棒约束了教师对汉字的重视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书面和口语)、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在初中阶段,大部分老师将教学的重心放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这是无可厚非的。初中阶段的语文老师认为汉字教学是小学阶段专门进行培养的,在初中阶段应该更加注重的是学习语言的句法、篇章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文学常识等内容,而忽略了其实在这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中,汉字教学是基础。在课堂上,只有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才会涉猎关于汉字的知识,但是都是浅尝辄止。同时,中考的试题中关于汉字的考查分值较少,考查形式单一,多是注音或者区分汉字且多在量上下功夫,导致教师的重心有所偏颇,认为关于汉字的考查只需要学生的积累就可以达到教学的目标。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用自己对汉字的重视去唤起学生对汉字的重视。

(三)网络环境语混淆了学生对汉字的认知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才能学习到汉字,在生活中也能识得汉字。而现下,社会环境中的广告语和网络语言的盛行对中学生汉字学习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如:某药品广告:“咳”(刻)不容缓;某山地车广告:“骑”(其)乐无穷;某眼镜广告:一“明”(鸣)惊人;网络语“妹纸”(妹子)“猪脚”(主角)“大虾”(大侠)等词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的认知。而且随着各种快捷输入软件的使用,学生的书写能力本就不强,很多学生提笔忘字或者提笔字误,如果不及时地调整和强化汉字教学,就将失去学生正在形成认知的良机。

三、初中语文汉字教学的策略

(一)追根溯源,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六书”是最早的汉字分析的方法,通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方法对汉字进行讲解,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提升学生对单个汉字的兴趣。

汉字起源于图画,有的汉字是按照实物形成的,这类文字一般都是象形字。而学生在遣词造句的时候时常将相近字形的字写错。例如“本”“末”。我们可以发现其主体一样,都为“木”,只因为一笔不同,“指事”的地方不一样,表达的意思就不一样。在教学的过程中需点明“本”字就是指事字,它是在“木”上加了一笔,表示那儿是木之根本。而“末”则是将一笔加在了“木”的树梢,表示这是“末”。再如“壁”和“璧”。这两个字,前者表示材料为土所做成的墙壁;而后者表示材料为价值连城的玉所做成的璧。两个字看似相似,但是实际的意思却是千差万别,学生明白其内涵之后,学生真正地理解了这个汉字,记忆自然就会增强。

(二)语境教学,提升学生对汉字的理解深度

孔凡成在《语境教学论》中提到:“语境教学是指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为宗旨的遵循和运用语境理论来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言语交际活动。”阅读教学需要放在上下文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认知语境中去进行理解,汉字教学也同样需要语境的辅助。

首先,汉字教学与上下文语境。如在教学《木兰辞》中的“旦辞爷娘去”中的“旦”的时候,为早晨。运用会意造字法则可以解释为“日”表示太阳(甲骨文),下边的“━”代表地平线或海平线,组合起来表示天地从黑暗、空虚、混沌的状态中分离,即太阳刚出来,天微微亮,所以取“早晨”之意。那为什么不用“朝发白帝城”中的“朝”呢?“朝”字甲骨文写作“”,罗振玉在其《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中将“朝”解释为:“此朝暮之朝字,日已出草中,而月犹未没,是朝也。”“日已出草中”,说明太阳已经升起得比较高了,“月犹未没”则说明月亮犹如尚未落尽,实已落尽。所以其实“旦”比“朝”代表的时间还要早,结合上下文语境,就更能体现木兰替父出征时,战事急迫的状态,也更能淋漓尽致地体现木兰身上的那一份“勇”和“孝”。

其次,汉字教学与社会文化语境。再如“寒暄”这个词为什么不是“寒喧”?因为“寒暄”是表示古人见面打招呼,是嘘寒问暖的意思。而“暄”是“日”字旁,与太阳有关。但是“喧”则是“口”字旁,表示用嘴说,大声地说话,这明显与古人见面的礼仪不符合,也就是不符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所以“寒暄”的“暄”就应该是“日”字旁。通过将汉字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将随文释字和思维训练链接起来,这既落实我们的汉字教学任务,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也在潜移默化地落实新课标中的语境教学。

(三)言传身教,纠正教师对汉字的偏颇观念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教师要身体力行识字、知字、用字这三个层次的汉字学习。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不应该为了短线的教学而丧失了终身的获益。在教学过程中,汉字教学仍然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教学任务,在课堂中要多用汉字直接表示概念,而不是通过口头话再去表达概念。如此一来,老师在课堂上既可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也落实了汉字教学的目标。

其次,教师应该博古通今,应该对我国的汉字有相当熟悉的了解。了解我国的文字学、音乐学、训诂学知识,给自己多“补课”。只有教师有意识地从造字法的角度去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关注、挖掘汉字深藏的文化意蕴,在汉字的解读中直切中华优秀文化之命脉,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才能在课堂上将老师的“一桶水”分“一瓢水”给学生。

最后,语文教师钻研汉字,应该用手中之笔传承中华之文化。为了更好地掌握汉字中的“气”和“蕴”,教师还应该勤加练习书法、绘画、音乐等,进一步体会汉字中的精妙之处。雪雁鸣在《文字狱》中这样描述汉字文化:“汉字成了千古传道解惑的旗手,它的点横竖撇捺朝地一撒,就能长出青松翠柏,它将平仄韵律向时空一抛,唐诗宋词的笑容便风流千古,它用宫商角徵羽的音乐来愉悦红尘的忧闷,它用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彩来美化世道的沧桑,它用春月桃花秋月桂为人间点缀美景。”汉字不仅仅是通过书本上的载体得以被我们学习,书法、绘画、音乐同样是汉字的一种方式。

语文教师不但需要在课堂上对汉字具有成熟的授课技巧,更应该有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个人魅力。一个集书法、朗诵、歌唱、绘画等艺术于一身的语文老师,一定是一个有内涵的语文老师;一个可以言传身教的语文老师,一定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

(四)固守正道,强化学生对汉字的正确认知

针对社会环境中刻意而为之的字以及网络上出现的“新兴语言”,教师要领导学生加强辨识度,不能因为一时的流行,而忘记了汉字的根源。首先,应该夯实学生识字、写字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教师提升自己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程度,从而奠定良好的基础,完成语文的工具性这一层面。其次,在日常的作文批改或者作业中学生极易写错的高频字,老师要不断地提醒,促使学生加深对汉字的正确记忆。最后,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来提升学生对汉字的理解。教师的教学是一种被动的学习,主动的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利用活动的实践,让学生去查找自己喜爱的汉字或者教材中陌生的汉字,自己搜集资料,然后全班共享。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汉字的印象,理解汉字背后的传统文化,再通过分享这一环节,增强学生对汉字的辨识度,只有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汉字教学是达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基础性工程,汉字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外化体现。“字小乾坤大”,汉字作为形、音、义结合的文字系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活化石”。初中阶段的汉字教学是属于一个过渡期,拥有小学阶段汉字学习的基础,同时又要为高中阶段更高一层的汉字学习做铺垫。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辨别、审美鉴赏、文化传承能力,促进整个语文学习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汉字学习是不可小觑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语境汉字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