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企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有效策略探讨

2021-01-02 17:35周先辉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管理体系管控风险管理

周先辉

(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上海 200082)

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就是指在其内部,各个单位、各个层级“通盘管理”企业所有承办的业务,防范并应对将来可能面对的所有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具体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预估、风险分析、风险管理、风险评价、风险处理等几个方面。由此可见,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全员性的特点,在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加强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全面风险管理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广义上讲,全面风险管理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防范化解企业重大风险的必要措施,也是国企改革攻坚战的关键性因素;从狭义上讲,全面风险管理是国有企业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必要措施。企业在日常经营和发展中对全业务流程进行风险防范,可以降低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可以培育良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促进国企资产安全、运营稳健、经营高效,从而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有助于其实现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目标。

二、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基础

(一)重视程度

影响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国有企业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企业领导者对全面风险管理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将风险管理作为日常工作之一,而不是“谈风险色变”,甚至一些老员工因受到传统管理思维的影响,认为一旦找到经营风险点就是对自己工作的“否定”,这种思想过于偏激。如果国有企业内部人员不能正确认识风险管理,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就无从谈起。因此,企业员工应该正确看待全面风险管理,企业领导也要积极宣传风险管控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内部员工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国有企业全体员工参与到风险管控的工作中,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人人防范”“人人控制”,进而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队伍建设

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除了管理层要高度重视外,还要加强其风控队伍的建设。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当前很多国有企业缺乏风险预估和风险评价机制,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多方因素导致的。首先,大部分国有企业人员流动性较低,因此,企业内部老龄化现象明显,绝大多数风险防控人员不能及时更新思想,仍然采用老观念、旧理念管理公司生产经营等事务;其次,企业人才引进措施不够完善,难以聘用到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这直接导致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大而不强,整体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不高。因此,国有企业应加强风控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并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在让管控人员全面了解企业战略发展方向和具体发展措施的同时,也能系统梳理自身各业务板块的发展模式,以充分发挥风控人才在企业识别与防范风险过程中的作用。

(三)职责定位

职责定位是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关键性因素。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组织管理机制并不健全,尤其在日常治理中缺乏规范性运作。在组织架构上,职工代表大会和监事会的权利没能有效发挥,各管理部门人员的职责不明晰,责任划分并不明确,甚至一些业务的责任主体归属不明。因此,在今后管理中,管理层要在审计监督、风险管控、业务决策等方面进行全面管理,优化组织结构,清晰定位职责,尤其对重大风险事项要统筹协调,并实时监控。此外,根据风险管理原则要强化审计监督,以企业内部财务为抓手,发挥风险预防、风险揭露、风险处理职能。因此,国有企业要明确权责划分,建立一个责任明晰、管理完善、执行到位的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将风险管控理念深入推进日常工作中。

(四)内部控制

构建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还应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当前很多国企出现内部调控不合理,调控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再加之很多企业缺少必要的内部控制资源,直接导致多数国企的内部控制体系还处于初级建设阶段[1]。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可以有效预防财务风险,有效降低管理风险,因此,要想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就要从内控制度、操作流程、岗位管理、合规监控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相关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共同参与,在流程审批和检查中规范作业标准,强化岗位责任,尤其在重点环节要以市场为导向,准确预估市场性风险的发生概率,强化内控检查标准,建立相关风险管理压力传导制度,确保层层责任明确,落实各项内部管控工作。

(五)风险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制度是构建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制度保障,其中包括企业治理、经营管理、风险管控几个方面。首先,企业治理是指国有企业要制定严密、合理的公司章程,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尤其是重大风险监督和预防工作,尽量做到“事无巨细”;其次是经营管理方面,要确立工作机制、业务办理横向联动机制,在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工作职责、基本流程、具体分工、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规范,其中可以建立员工手册制度,比如,将日常经营管理的注意事项和规范要求整理成册,在工作方法、实施行为、管理结果方面做出详细规定说明,从而建立一个完备的员工工作操作指南;最后,在风险管控方面,要提升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操作问题和疑惑项,并将问题上报给主管部门,切忌漏报、瞒报、不报行为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现的问题要严肃处理,若因个人原因导致企业发生重大经营风险和经济损失的,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加强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全面风险一体化管理模式

国有企业要想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就要构建全面风险一体化的管控模式[2]。其中包括职能体系管理模式和制度体系管理模式。首先,职能管理主要指企业领导层和决策层要定期开展风险防范会议,由风险管理委员会规定议题报告,董事会和决策层出席活动,并根据当前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制定风险防范策略,从而为国企风险一体化管理提供职能保障。其次,在制度体系管理中,要将工作流程和工作风险管控纳入企业管理制度中,细化操作规定、严格建立经营程序,明确个人职责,让每一种管理行为都有章可循,将国企风险规避上升到制度层面,引起全体员工重视,并得到全体员工的参与。

(二)完善风险联合评估机制

构建风险联合评估机制,可以在战略导向、管理层次上提供指引方向,在战略安排、工作实施环节、评估反馈等方面健全机制。近年来,受经济市场“黑天鹅”和“灰犀牛”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面临巨大的风险挑战,因此,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在内控的基础上引入第三方监察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风险分类标准进行风险评价与风险分析,尤其要对海外业务、高风险业务、并购业务加大管控力度,将国企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和控制,通过绘制风险图谱的方式,确定企业风险偏好,针对不同性质、不同等级的风险隐患,采取不同的监控措施和解决方案,确立预警区间,在源头上实现风险可控。

(三)有效分散风险

除了必要的风险一体化管理模式和评估机制,国有企业在日常经营中还要分散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3]:一是融资业务、金融业务的办理。比如,企业在进行投资和入股时,不能将资金投放在同一个业务中,要分散投资权重;二是国有企业在日常管理中,要在不同业务板块进行风险监测,做到全覆盖,其中包括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和人才培育机制等方面。国有企业应该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积极宣传,引导全员树立风险管控意识;通过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育机制,扩充风险管控人才队伍,弥补人才断层,形成良好的人才递进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定期培训制度,及时更新市场风险评价,在为企业培养优秀的风险管理人才的同时,有效规避与分散了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进入发展新时期,国际国内局势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国有企业应进一步加强企业风险管控,以重视程度、队伍建设、职责定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为基础,全面建立风险一体化管理模式,完善风险联合评估机制,有效分散风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规避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确保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猜你喜欢
管理体系管控风险管理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BIM技术在土建工程管控中的运用
EPC总承包项目的设计管控探讨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浅析现代项目管理中的违规行为管控
对企业合规风险管理的思考
信用证洗钱风险识别及管控
加强小额贷款企业风险管理与防范探讨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