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三维”形成机制初探

2021-01-02 15:35印敏惠
科学咨询 2021年6期
关键词:三维马克思主义领域

印敏惠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常德 415000)

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我国文化价值、思想观念、创新手段及指引目标等几个方面的基本国情相融合去挖掘其指导地位的深层次原因,使之从本源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抢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制高点,是我党牢牢把握话语权的重要纽带。

一、“三维”形成机制初探之原由

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分析热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其研究更是成为理论翘楚,在梳理分析中发现,其研究主要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现状分析、原因分析、路径选择、价值性研究等方面。其一,在现状分析领域中,有的学者从主观的、客观的,国内的、国际的、实质的、表象的等各个角度进行剖析,尤其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所受到的挑战危机研究最多。其二,在原因分析中,有的学者从分析本体论、借鉴他国论、历史发展的角度等层面展开了一些研究。比如,陈先达在《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一文中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备严整的科学体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文化软实力特征。[1]其三,路径选择的研究往往是与其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并行进行研究的。然而,学者们在研究时侧重点却各有偏重,在路径选择时从理论研究中、实践运用中、历史逻辑中等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比如,宋扬的《新媒体时代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一文中提出,通过网络舆论引领、对党员、干部、学生以“‘经典著名篇’+互联网”为载体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加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理化研究,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新媒体文化等各个方面加强其指导地位的建设。[2]

综上所述:学者们主要是围绕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然性进行研究,研究其面临的挑战、其指导地位、作用及意义和价值,其重点较多停留在学理分析、对比分析上,而从定性分析入手的研究明显不足。也就是说,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已然”研究较甚,而对其“未然”研究却还存在很大的探索空间。但“已然”从“未然”中走来,“未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已然”是解决“怎么用”的问题。前者是动力之源、信仰之基、实践之理,为后者的可持续性认同、运用、发展奠定根基。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在“破”“立”结合的基础上,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未然”挖掘“三维”形成的本质性认识。

二、“三维”形成机制初探之基本构建

(一)“三维”形成机制的制度启发

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三维”形成为研究对象,就是要把其放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的角度去考量。马克思关于制度研究的经典论述给了这样的启示:第一,制度的建立,尤其是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制度的建立,需要有一定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深远影响。这就要求我们以整体的利益观来看其形成的基因环境。第二,制度的确立,既要有初衷,也要有使命,是起点与终点在时间维度上的一致性与持续性的结合。这就要求我们考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最始初心与在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方略上的高度吻合性与契合感。第三,制度的形成,尤其是指导地位制度的确立,是动态历史发展的产物。这就要求我们以创新的视角来思考其动力的形成机制。

因此,我们在分析进程中并不是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单纯的形成过程描述,而是要在分析形成制度的基础上,对其作规律性总结,对其未来指导作用进行合理预见,从而使全党全国人民对其形成一致认识与接受,并外化为行动的重要遵循。这也是进行研究的根本目的和意义之所在。

(二)“三维”形成机制的分析切入点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确立既有他内在本质原理的深层次奠基,也有他在实践中与时俱进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适应人类文明社会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

第一,从基因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非本土的意识形态能在中国意识形态中跃居指导地位并形成制度,则该意识形态必然与中国历来已久的传统文化形态有一种共同的基因纽带。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普遍联系的世界里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更注重系统及整体性。中国从古到今,在每种意识形态观的指引下,都强调整体利益文化价值形态。这种整体利益、大局核心观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我们今天讲到的“四个意识”中的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都是服务于政治意识的。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在我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具体表现。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所浸染的共同利益体、整体意识观、大局观念、核心价值观是相吻合的。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下,中华民族文化信仰的力量重获发展的土壤,中华民族曾被埋藏的文化宝藏得到挖掘,形成了空前强大的民族底气与厚重的国家力量。[3]这种共同的基因促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与情感共鸣。

第二,从思想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虽然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但是,其内容的科学性、实践性与前瞻性贯穿于其思想始终的就是“无产阶级只有自己解放自己才能最终解放全人类”。因此,其主线是在自我革命的过程中推进社会革命。中国历朝历代的执政理念都是倡导在改革中服务“天下苍生”,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与党史更是其思想体现的鲜活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观念所反映的改革精神、奋斗拼搏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推动者的观点是高度契合的。在这种相同的思想观念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二者找到了最大的公约数。

第三,从动力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实践、认识、真理”三个核心来认识世界,强调了认识世界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原理,承认世界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曲折向前发展的。一方面,这是其自身永葆活力的重要武器之一。同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尤其是把实践转化成指导社会生活的新的理论则只有在不断地进行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检验,在实践的检验中才能转化成对真理的认识。另一方面,纵观我党历史,其就是一部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转化成理论成果从而指导新的实践的探索史。一部生动鲜活的党史就是运用其意识形态指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史。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无限向前发展的原理与我党在实践中创新机制的推动构成了社会主义运动向前发展的动力纽带,形成了在带领人民群众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上的治国理政的真理性认识。

(三)“三维”形成机制初探中的重难点

“三维”机制的探讨是对理论在实践中进行深层次的运用与剖析中形成的。因此,在对该问题做探究时,其研究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如何在中国发展成为指导地位并形成制度建设,只有立足中国特色的文化、思想、历史、实践才是破解这一问题的根本之道,而贯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身及我党理论建设的动力都是创新运用与发展。因此,其分析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都是在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渊源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主流思想观念基础上,探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性地结合中国国情带来的成功实践,用历史中与现实中的实践证明这一指导地位机制的必然性与价值性。

在研究时,其理论是重点阐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对推动社会前进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原理。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再分析对照我党运用创新机制解决中国问题所呈现出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并通过事例、数据、观点印证其指导地位形成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找到二者的相融相同之处,在分阶段论述创新理论机制的运用中得出正确认识。在动态研究中,要对原理分析透彻,我们就必须充分利用“概论”课教研室的集体备课资源的数据平台,对素材进行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校对,既需要长期运用,也需要集众人之力。这样才能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以佐证理论的正确性,并且在对实践运用的系统化梳理中,对二者在运用之间的媒介点“创新机制”把握要到位、准确。这必然需要走向基层得到广大党务工作者的支持,并了解人民群众之所想,深入挖掘渊博的理论,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讲出通俗道理。

三、“三维”形成机制初探的特色及作用

(一)“三维”形成机制的特色体现

本文以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出发点,结合我国在文化价值、思想观念、创新手段及指引目标等几个方面的基本国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形成进行动态分析。其主要从历史观、大局观、发展观去挖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深层次原因,使之从本源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抢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制高点。

在学术研讨上,我们通过剖析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深层次形成成因,可以助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来源之规律性研究,进一步拓宽和延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研究视域。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方面来看,其重在“知其然”。然而,本课题更是希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知其所以然”,从历史观、整体观、发展观去挖掘其指导地位的内部原因,使之从本源出发思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如何在中国具体运用的实践中抢夺了制高点,并最终在中国国情中形成其制度,在制度运用中转化为治理效能。

在实践运用中,我们在“立”与“破”相结合中,与已有研究成果相比较,把研究侧重点放在了如何“立”,提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是扎根于中国文化、思想、经济、动力等自己独有的国情范畴中,将它置于中国具体实情的历史动态过程中来考察。该研究在实践中既“破”又“立”,在深层次形成维度研究中破解其他各种社会思潮对其指导地位确立的动摇,同时帮助社会民众树立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分析社会各种现象,从而在运用中使之成为指导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思想武器。

在实践指导中,意识形态研究在本质上是属于价值理念的范畴。“逻辑—历史”分析法能够帮助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主观认识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形成的客观规律如何相统一进行有益探索。该方法把其严密的逻辑结构放在特定的时间及空间的历史研究范畴中去分析得出科学、合理及令人信服的论断。

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三维”机制研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入基层、深入民心的一种传播路径。其在研究中通过分析、研讨、宣传、总结等手段促进全党、全国人民接受、认同统一的价值观,凝心聚力,笃定前行。

(二)“三维”形成机制发挥的作用

“三维”机制的分析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强化与巩固,还是理论研讨的深入探究都是具有重大显性作用的。第一,分析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可以为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尤其是制度自信奠定理论、实践与历史逻辑基础。第二,通过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文化、思想、价值等观念进行阐释、分析与对照,找到其二者的同源,可以拓宽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研究力度与深度,加快对其全方位、全领域的研究范畴。第三,“三维”机制在推广运用中,可以使人民群众对其指导地位机制摒弃迷惑、猜忌,澄清误解,最终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一致认同,并对我党使之成为一项根本制度形成共同语言和统一意志,从而夯实我党的执政根基,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意识,并成为精神纽带。

猜你喜欢
三维马克思主义领域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基于After Effects中Form滤镜下的三维粒子特效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