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生态农业培训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方法

2021-01-02 08:56王瑾胡彩红胡恩华
江苏农业科学 2021年23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培训农业

王瑾 胡彩红 胡恩华

摘要:乡村振兴需要农业人才和技术作为支撑,有效的培训模式能够为技术的获取提供重要保障。通过对我国生态农业培训现有问题和主要经验进行总结,并对我国生态农业培训的典型模式进行有效性分析,采集了相关文献资料以及个人访谈内容,运用扎根方法,探究生态农业培训主要模式及影响要素。研究发现:生态农业培训模式可以归类为政府主导类、政企配合类和产业主导类3类;凝练总结出4个主范畴:认知因素、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和市场竞争。其中认知因素和技术支持是生态农业培训模式的内在因素;政策支持和市场竞争是生态农业培训模式的外在因素。现有的培训模式匹配于不同的产业和环境,缺乏一种通用的培训模式进行推广。后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培训模式的形成条件、关键因素、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创新生态农业培训模式,为政府制定有效的生态农业培训政策提供参考与借鉴,为管理者提供重要的实践指导。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农业;培训模式;影响因素;扎根方法;认知因素;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市场竞争

中图分类号: C975;F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23-0022-07

收稿日期:2021-10-11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20SJA2117);江苏省人力资源发展研究基地资助项目(编号:2017ZSJD002)。

作者简介:王 瑾(1979—),女,山东日照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教育管理研究。E-mail:wangjin5528@163.com。

通信作者:胡恩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研究。E-mail:ehhu710519@sina.com。

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之后,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不断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九大又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发展生态农业,着重解决农产品安全和突出的环境问题[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舒爾茨认为技术获取是农业发展的首要条件,然而培训是技术获取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促进农户技术采纳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这也从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时代特征赋予了各时期农业培训不同的内涵。生态农业培训不等同于传统农业培训,传统农业培训主要基于现实农民整体基础文化水平或是生产技能的提高,生态农业培训是为更好地培育现代农民,推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相关院校及培训机构等结合过去的有效经验,运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管理手段,对农民开展培训以及短期、中长期教育(不包括基础教育),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获得较好的收益。由此得出,生态农业培训在培育目标、培育主体、培育对象、培育方式、培育内容、培育效果等诸要素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在我国生态农业培训的实践中,涌现和创造了大量的培训模式,然而,有的模式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对经济、环境等条件要求较高,适用范围不够广;有的模式需要的载体较多,但形式相似,各类培训主体发挥的作用差异明显。因此,对我国生态农业培训模式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对现有问题和主要经验进行总结,并对我国生态农业培训的典型模式进行有效性分析,对于开展我国生态农业培训模式的深入研究和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培训工作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运用扎根方法,通过开放式编码、轴心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分析了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培训的主要模式以及影响因素。

1 文献综述

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培训模式一直都是由政府主导,农机推广部门配合,自上而下开展培训的模式,但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培训模式虽然功能齐全,但培训人员职能定位不够清晰,专业水平不够高,加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不能很好匹配[3]。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还比较缓慢,现行的培训模式还不能较好地适用于生态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需要在传统的培训模式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涉农院校、科研院所为辅的培训模式[4]。这些理念引发了许多学者的共鸣,但由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培训人员与农户间在技术认知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该模式仍没有得到高效推广。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因素[5]、土地产权制度[6]、政策宣传与信息获取渠道[7]、财政支持[8]、收益和风险认知[9]、生产技术可获得性[10]、政府补贴政策[11]等都会不同程度影响生态农业培训的效果。我国现有的生态农业培训类别较单一,内容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业经济等方面,与市场对接不够紧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与此同时,现有大部分农业培训关注的重点是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对于生态环境安全重视不够[12]。因此,研究发现参加过农业培训的农户与未受过培训的农户相比,农业生产环境效率反而更低[13]。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技术的开发者、推广者及采用者往往会根据其所在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行为决策调整,只有整合多方资源,协调发展,合作共赢,生态农业技术才可以实现有效推广。张玲玲等结合“多中心治理”概念,提出生态农业培训采用“多中心治理”模式可以做到科学决策、资源整合、利益协调,同时构建了农民培训模式的3维度路径,提出了主体结构多元化、组织体系扁平化、治理工具多样化[14]。陈莫凡等提出通过政府补贴,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推进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15]。王松良提出要培养能够把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生态相融合的“新型农夫”,统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人才、科技支持[16]。因此,应加快改进生态农业培训模式,加强对农户的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和应用推广,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7]。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整合利用农业广播学校、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资源,加快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训体系。由此可见,生态农业培训的高效实施需要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等部门,建立切实可行的合作模式,合理配置资源,助力我国生态农业的高质量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培训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