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研究进展

2021-01-03 01:41黄静怡黄希陈琼叶苗
健康护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早产儿

黄静怡 黄希 陈琼 叶苗

摘要:本文通过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喂养方案、护理等方面进行综述,从而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旨在为临床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极低出生体重儿

根据2012年WHO的《早产儿全球报告》[1],全世界每年有超过1500万早产儿出生,占所有新生儿的10%,且数量还在持续上升。围产医学、新生儿急救学和护理技术的进步使这部分人群的存活率逐年增加,但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严重发育不成熟的各器官系统,导致早产儿出生后面临着各种严重的并发症,为新生儿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其死亡风险为足月儿的3倍[1]。在诸多并发症中,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 FI)的发生率居高不下[2],不仅严重影响早产儿基础疾病的恢复,甚至影响其远期的生长发育。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早产儿FI的关注逐渐增多,本文就FI的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喂养方案、护理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早期识别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1 FI的流行病学

关于FI的发生率,国内外报道不尽相同。2000年~2003年,国内学者报道了早产儿FI的发生率为22.1%~55%,其中ELBW高达71%[3];同时,国外学者在2002年~2004年报道早产儿发生FI的风险为25%左右[4]。2011年,国内学者指出,胎龄<32W的早产儿FI的发生率约为67.6%,胎龄32w~34w者约为48.8%,胎龄34w~37w者FI发生率约为27.0%[5]。2015年,曹雪宏对30w~32w早产儿的研究发现,FI的发生风险为11.76%~51.51%[6];2016年,边静等报道了VLBW的FI发生率为52.6%[7];2018年,黄希等报道了FI的发生率中VLBW为48.57%,ELBW为88.89%[8]。由此可以看出,FI的发生率在国内外有着很大的差别,究其原因,可能与研究对象不同及诊断标准不统一有关。

2 FI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纵观全局,FI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VLBW,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发生原因、高危因素、治疗及护理等方面,研究方法主要为回顾性病例研究。

2.1 FI的研究对象

ELBW大多是指出生胎龄<28周或/和出生体重<1000g的早产儿,这类患儿的全身各系统及器官发育都极不成熟,出生后即面临着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和感染风险,致残率和死亡率都极高,过去常被称为流产儿。在当今医学背景下,我国仍有部分地区及基层医院缺乏救治此类患儿的医疗技术及条件,常认为其不能存活,而且我国目前尚未正式将胎龄<28周患儿的死亡纳入新生儿死亡统计[9]。因此,臨床上关于FI的研究大多针对的是VLBW,而对于ELBW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2.2 喂养方案

2.2.1 开奶时间

因不能耐受大容量的肠道喂养,许多早产儿都需要静脉营养支持,但因长时间禁食或鼻饲喂养,对消化系统的局部刺激减少,进而导致胃肠道废用性萎缩、吸吮-吞咽功能减弱或消失,非常不利于早产儿胃肠功能的成熟[10]。国内一项Meta分析显示[11],开奶延迟(>3 d)是早产儿发生FI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Tyson研究表明[12],早期开奶能改善早产儿胃肠道的耐受性,增加胃肠道动力,促进各种胃肠激素的分泌。早期肠道微量喂养可缩短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促使血清中的胃泌素水平增加、进一步促进小肠功能成熟、降低FI发生率,且并不增加NEC的发生率[13]。因此,对于出生体重≥1000g、病情相对稳定者可于生后12h开奶;而出生体重<1000g、有严重窒息史、脐动脉置管者可适当延迟至24 ~ 48h开奶[14]。

2.2.2  奶方

母乳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最理想的食物奶源。胡晓艳研究证实[15],早期进行母乳喂养的早产儿,其FI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配方奶喂养组(P<0.05)。与此同时,使用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也能促进早产儿胃排空,改善其喂养耐受性[16]。在胎龄≤33周的早产儿中使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可降低其食管的酸暴露,从而减少FI和胃食管反流的发生[17]。因此,低出生体重儿早期使用亲母母乳喂养仍然是第一优选,其次可选用经巴氏消毒的捐赠母乳;当喂养量达100ml/(kg﹒d)时可添加母乳强化剂至半量强化,逐渐增加HMF至全量强化。

2.2.3  加奶速度

Morgan等通过实验对照得出,缓慢加奶组(15~20 ml/(kg﹒d))与快速加奶组(30~50 ml/(kg﹒d))相比较,在NEC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方面,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18]。因此,ELBW以15~20 ml/(kg﹒d)的速度加奶,若能耐受2~3天,可增加加奶速度;出生体重≥1000g者,可以30 ml/(kg﹒d)的速度加奶[19]。

3 喂养不耐受的护理

目前,关于FI医疗措施的研究较多,而有效的护理措施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护理干预也缺乏统一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非营养吸吮,为一种阵发性的吸吮,可通过刺激口腔迷走神经来促进激素和消化酶的分泌,同时配合有节律的吸吮和吞咽模式,并与呼吸运动相协调,以促进胃肠道功能发育成熟[20]。(2)早期微量喂养,又称为营养性喂养或胃肠道启动喂养,其目的并非是提供营养,而是利用奶尤其是母乳的生物学特性来刺激胃肠道激素的释放,从而促进和改善肠道喂养的能力,以求尽快达到全肠道喂养的一种方法[13]。(3)腹部按摩/抚触,对早产儿进行有节律的腹部按摩/抚触,可有效刺激迷走神经,促进肠蠕动,排出胎便,缓解腹胀,从而有效减少FI的发生,缩短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时间[21]。(4)俯卧位,俯卧位可增加早产儿的安全感,肺泡的有效通气量大于仰卧位;同时,因肠道血流量增加,血氧含量提高,奶后30min采取俯卧位可加速胃排空,残留量低于仰卧位,从而可改善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22]。(5)初乳口腔免疫疗法,初乳因含有更高浓度的sIgA、生长因子、抗菌肽、乳铁蛋白等生物活性物质而被誉为“液体黄金”[23]。多项研究均证实,使用初乳给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行口腔护理可提高其免疫力,降低医院感染、败血症及喂养不耐受的发病率,从而缩短鼻饲喂养和达到完全肠道内喂养的时间[24]。(6)袋鼠护理,是通过患儿与母亲之间的皮肤接触,来促使早产儿神经递质的分泌,调节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及胰岛素水平,增加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促进糖原、蛋白质及脂肪的合成,从而使早产儿摄入量增加,并减少FI的发生[25]。EE836343-D2B3-4FDB-8024-133F77B7ECC0

5 小结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于FI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以下两个方面:(1)对FI的临床表现及疗效进行描述和推断,以求达到统一临床诊断标准的目的。(2)对FI高危因素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寻求可行的、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案。未来可从风险预测方法、风险筛查评定量表和基础实验室等方面着手研究,也许对临床实践具有更好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獻: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Born too soon: the global action report on preterm birth[R/OL]. Geneva: WHO, 2012. (2012-05-02)[2017-05-23].

[2]卢琼芳.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多因素回归分析及判别模型建立[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 13(14): 69-71.

[3]黄瑛, 肖梅, 纪骅, 等. 新生儿喂养困难与红霉素促胃肠动力的研究[J]. 中华儿科杂志, 2000, 38(11): 696-698.

[4]Hegar B.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infants[J]. Southeast Asian J Trop Med Public Health, 2014, 45 Suppl 1: 69-72.

[5]徐婧, 黄润中, 黄建伟, 等.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分析[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1, 26(8): 586-588.

[6]曹雪宏, 汪盈, 余海英, 等. 俯卧位联合抚触对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 21(15): 1776-1778.

[7]边静, 杨云成. 益生菌防治极低和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价值[J]. 海南医学, 2016, 27(20): 3401-3403.

[8]黄希, 陈琼, 彭文涛.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43(7): 797-804.

[9]朱小瑜, 杨传忠, 张谦慎. 新生儿学科发展须坚持正确的生命统计[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3, 28:1051-1053.

[10]Neu J. Gastrointestinal matur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infant feeding [J]. Early Hum Dev, 2007, 83: 767-775.

[11]余章斌, 韩树萍, 陈玉林, 等. 我国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0, 25(6): 346-350.

[12]Tyson JE, Kennedy KA. Trophic feedings for parenterally fed infants[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5, 3: CD000504.

[13]Hay WW Jr. Strategies for feeding the preterm infant[J]. Neonatology, 2008, 94(4): 245-254.

[14]《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J]. 中华儿科杂志, 2016, 54(1): 6-12.

[15]胡晓艳, 曾宾, 贺万香, 等. 早产儿早期母乳喂养的临床观察[J]. 当代医学, 2010, 25(1): 48-49.

[16]Mihatsch WA, H?gel J, Pohlandt F. Hydrolysed protein accelerates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nsport of formula in preterm infants. Acta Paediatr, 2001,90: 196-198.

[17]Corvaglia L, Mariani E, Aceti A, et al. Extensively hydrolyzed protein formula reduces acid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symptomatic preterm infants[J]. Early Hum Dev, 2013, 89(7):453-455.

[18]Morgan J, Young L, McGuire W. Slow advancement of enteral feed olumes to prevent necrotising enterocolitis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1, 3.

[19]Dutta S, Singh B, Chessell L, et al. Guidelines for feeding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J]. Nutrients, 2015, 7(1): 423-442.

[20]Cilieborq MS, Bove M, Thymann T, et a1. Diet-dependent efects of minimal enteral nutrition on intestinal function and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preterm pigs[J]. J Parenter Enteral Nutr, 2011, 35 (1): 32-42.

[21]罗美兰, 高小炎. 抚触加持续微量喂养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J]. 吉林医学, 2013, 34(29) : 6199-6200.

[22]孙韫. 早产儿管饲重力喂养的护理进展[J]. 中国保健营养, 2017, 27 (30): 443.

[23]Sriraman NK. The nuts and bolts of breastfeeding: anatomy and physiology of lactation [J]. Curr Probl Pediatr Adolesc Health Care, 2017, 47 (12): 305-310.

[24]许素环, 张巧梅, 但鑫, 等. 口腔免疫疗法对早产儿干预效果的Meta 分析[J]. 中国护理管理, 2018, (10): 1340-1346.

[25]胡建新, 李萍, 刘明秀. 袋鼠式护理促进新生儿母乳喂养的Meta 分析[J]. 护理学报, 2016, (5): 9-13.

第一作者:黄静怡(1991-),女,四川成都,本科,护师,主要从事新生儿护理,EE836343-D2B3-4FDB-8024-133F77B7ECC0

猜你喜欢
早产儿
婴儿抚触护理法对早产儿呼吸及睡眠的临床观察
强化母乳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
早产儿的头号敌人:呼吸系统疾病
早产儿喂养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法总结
浅谈如何预防强光噪声对低体重早产儿的影响
早产儿喂哪种奶粉好
口腔按摩提高早产儿经口喂养研究
早产儿消化系统干预的护理措施研究现状
早产儿莫忘视网膜筛查
怎样养护早产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