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闽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
——以“文化推手”邱炜萲为例

2021-01-03 02:58陈琼莲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新学西学严复

陈琼莲

(泉州师范学院 文传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一、引言

闽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亚文化,其在海外的传播是闽籍华人华侨为保存自己族群文化记忆而存在,是凝聚闽人乡亲向心力的重要依托。当前有关闽文化的海外传播研究,更多的是从宏观的角度,或是透视闽文化的各分支如妈祖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总体性特征,或是从闽方言、闽剧等元素的角度进行论述。微观层面的挖掘甚少。本文以“文化推手”[1]55邱炜萲为个例,探讨邱炜萲流寓东南亚期间推进闽文化的在地传播及其历史价值。

二、闽文化向东南亚传播

《山海经》云:“闽在海中”。福建从一开始就是以偏居海隅的地理位置留在先民的集体记忆中。西枕武夷山脉,东面台湾海峡,海岸线长达三千多千米,拥有近十四万平米的海域面积,这样的地理形态和海洋特点使得闽文化在流播的过程中天然地具备很强的延展性。先秦时期,闽越文化为闽文化打下了一层神秘又独特的底色。西晋永嘉之乱,衣冠八姓入闽。中原汉文化的移入和受容,打破了闽文化源于闽越文化的原始构成,丰富闽文化人文色彩的同时,也重建了闽社会文化结构。尤其是唐代以后,闽地区得到开发,大大改善了荒凉瘴疠的社会自然环境,为北方移民入闽提供了更好的条件,闽地人口增长加速。五代王审知治闽,“开四门学馆以育才为意。凡唐宋士大夫彼地而南者,皆厚礼延纳,作招贤院以馆之”[1]徐寅、韩偓、王涤、崔道融、王标、夏侯淑、王拯等知名儒士文人入闽仕官。移民的迁移是文化的迁移。儒士文人的入闽无疑加速了闽中儒学文化的发展。宋以后,“闽中四先生”、游酢、杨时、罗从彦、李侗等开启闽学先河,朱子学成为士大夫阶层乃至于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意识形态。人们一般称朱熹及其及门弟子的学说为闽学。嘉道以后,在实学与西学的双重作用下,近代文学进入转型过渡期。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福建产生的“侯官新学”备受瞩目。

人是文化的传播媒介,文化随着人的移动而播衍。有闽人的地方就有闽文化。闽人的迁移伴随闽文化的迁移,换言之,闽文化在东南亚的拓展与闽籍华侨的流迁同步。据统计,鸦片战争前后海外华侨人数约150万,20世纪初骤增至700万以上,其中闽粤籍华侨占九成以上[2-4]。闽文化在向东南亚传播的过程中自有其特点。首先,闽文化的载体——闽侨在职业的选择上多从事商贩、船运、工匠等工作,这是由于早期跨海谋生的闽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因此传播的内容侧重闽地区的民俗文化,诸如乡曲俚语、风俗宗教等都是最先扩展的。其次,近代闽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路径受血缘、地缘、乡缘等迁移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闽南人主要集中在菲律宾、印尼、马来亚、越南、缅甸;福清、莆田人多往马来亚、印尼;闽东人主要迁往马来亚、泰国;闽西人多去马来亚、缅甸、印尼;福州多往婆罗洲、马来亚、菲律宾、印尼等。换言之,闽文化统摄下的各地区亚文化,随着闽侨的人口分布的不同而有所侧重,比如马来亚更突出闽南文化,婆罗洲更凸显闽都文化等等。由此,海外闽侨将家乡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乃至思维习惯等等带到了居留国。光绪六年(1867)王韬途径新加坡记:

新加坡……华侨贸易往来者,不下十余万,多有自明代来此购田园、长子孙者。虽居处已二百余年,而仍服我衣冠、守我正朔,岁时祭祀,仍用汉腊,亦足见我中朝帝德之长涵,皇威之远播矣[5]72。

随着时间的绵延,这些源于母国原乡的闽文化元素不但参与到所居留国家的生活中,而且随着闽侨的回乡,反哺于闽文化,使之更加丰富和具有层次感。一方面,地域性鲜明的闽文化传统在东南亚的落地生根,是闽侨在异国他邦怀想家乡、眷恋祖国的精神寄托。另一方面东南亚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民族结构,其文化版图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特点。这种多元复杂性也直接或间接,人为或无意地对闽文化的原有构成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选择性黏贴”。以新加坡福建会馆为例,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麈》曾云:“离乡去国,每至其地,必汲汲焉群聚而谋一会馆,以为睦姻敬梓所从出也。”[6]最早在东南亚建立同乡会馆的是福建、广东。新加坡福建会馆,前身是恒山亭,原是漳州籍、泉州籍华人的公冢和议事会所。后来闽帮绅商陈笃生、薛佛记等兴建天福宫并取代恒山亭。民国五年(1916)天福宫福建会馆成为合法的社团,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天福宫是闽南建筑风格,祀奉的是道家妈祖,但也供佛祖和菩萨。可见,闽文化在向海外拓展的同时,其传播的痕迹也映射出闽文化内部的复杂性,并将这种复杂性以更为密集、显著的方式呈现在东南亚的文化图景里。

三、邱炜萲在东南亚传播闽文化

邱炜萲是近代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典型个案,这是基于邱炜萲定居东南亚期间兼祧雅俗,为闽文化的海外延伸做出的贡献。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邱炜萲对闽文化的传播,是具有扬弃精神的理性传播,这是从闽文化在海外流布的历时性传承来谈。二是邱炜萲对“侯官新学”——严译《天演论》的接受和展布,微观透视邱炜萲对同时代背景下闽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思考。

(一)历时性传承:对闽文化的理性传播

邱炜萲(1874-1940),漳州海澄人。七岁能熟读四书。八岁到新加坡。十五岁回国应试,二十一岁中举。二十三岁绝意政治。二十四岁定居新加坡。邱炜萲虽然长期寓居东南亚,但他是接受中国儒家正统教育的举人,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故而他在东南亚投身中华文化的传播,更倾向于诉诸典雅的中国传统文学的方式。邱炜萲擅长在诗文中列举闽文化,这些作品随着邱炜萲“南侨诗宗”的名望在东南亚文坛流传。如他在诗中列举家乡饮食文化,《新尝鲜果》:“南食充盘快朵颐,飞轮通驿践瓜期。鸡头原自输莲实,马乳何尝胜荔枝。贵异朱樱陈寝庙,贱如苦李拾童儿。汉唐民力西天果,草木无情可有知?”序云“星洲交通夙擅舟航利……闽粤荔枝,北美葡萄,皆自远致。莲肉尤周年恒值……口福屡酬”[7]初编卷一;《四果汤》:“春华秋实风前拾,夏水冬汤火候中。荷露走盘相的烁,枣帘记曲剧玲珑。书留丹叶搴盈匊,宴启芳林缀满丛。湔雪肝肠飧玉法,霏香齿颊串珠工。翻匙长爱浮浮白,炙輠能生粲粲红。”序云“莲实、枣肉、桂圆、红豆、栗子、杏仁、糖瓜、干柿随举四味合称甜羹,号四果汤。从闽称也。”[7]卷四四果汤源于泉州,富有闽南特色,至今仍流行于街头巷尾。《油炸粿》从莆田方言中的油炸粿(即油条)俗名考证其渊源。《食酒》追溯了闽南方言中“饮酒”的词汇渊源。此外,如《施可斋榕说》《说榕》则追溯闽都满城榕树、别名“榕城”的历史渊源。《轿字》则是从轿子在闽人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论述闽多山地的地理特征。《灯谜小志》则将漳州的灯谜传统发扬于海外。内容五花八门,并未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与邱炜萲对闽文化的传播,并非刻意营造,而是由生活经验中信手捏来、自然流露有关。

邱炜萲在其著述中对闽文化往往持褒扬的态度,但也有贬抑的地方。邱炜萲的家乡海澄县是著名侨乡,先民南下,身边妻儿久旷,即便家乡有妇,也多有在外再娶者,这在当时的侨乡是很常见的一种风气。印尼华侨萧雅堂《番客妇吟》所咏叹:“新婚席未暖,别妇下番舶……君今适异国,妾自泪盈腮。古谚云过番,十去九不回。人前不敢泣,强作笑颜陪。送君出门去,一日肠百摧。深闺生暮寒,对影独徘徊。花开春又至,寸心已成灰。闻道娶番婆,寤寐费疑猜。郎心虽薄幸,且抚膝前孩。”[8]这一现象在闽南粤东一带的侨乡俗称为“两头家”。邱炜萲膝下无子,有同乡劝邱炜萲娶南洋女子为妾。邱炜萲作《或劝取岛产人女为副室者一笑谢之》《侨人重娶率称平妻子俗尚相沿习非成是有欲为余蹇修者冒引此说以进而勿知其亡于礼也既力拒之并晓以诗》[9]卷一拒绝,称“齐秦赘婿客为家,金齿蛮风更海涯。宛若侭迎方朔妾,懊侬莫采日南花。随阳信断偏回雁,适野谣兴漏奇猪,长笑苏卿对胡妇。可能弗忆旧春华。”再如《邱里氓贪行贾之乐久客而忘其家为状怨女之词重叠以申讽焉》直指漳州老家番客妇苦守的凄凉:“曰怀归,不怀归,潮水无言早晚归。轻帆行未归。忆分飞,惜分飞,樯燕呢喃作对飞。孤鸿何处飞?”[9]卷一诗情哀婉,令人心生同情,无形之中鞭斥了“两头家”这种侨乡风气。

(二)共时性流传:对“侯官新学”——严译《天演论》的接受和展布

鸦片战争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流入中国的不仅仅是鸦片,还有西方的贸易、宗教、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等等。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抗衡,开启了近代新学的进程,新学成为清政府当局,乃至于报纸文章中的熟语。张之洞、康有为、严复先后在湖湘、广东、福建地区提倡新学。其中严复对中西学的论辩,被称之为“侯官新学”(1)本文对“侯官新学”的概念定义参考自汪征鲁著.闽文化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652.。论闽文化,不能不关注到近代“闽学”——“侯官新学”;论“侯官新学”,不能不谈严复。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甫一问世,便风靡全国,尤其受到青年学生的青睐。邱炜萲便是其中之一。

邱炜萲对同乡严复极为推重,许之为曾国藩之后能够“以西学兼课学子”的三位重要人物之一(另二位为罗丰禄、陈季同),大呼“严先生诚有再造于菽园矣”[6]卷十一,29。邱炜萲强烈推荐严复所译著《天演论》,称该书是“中国现有西学书举莫能出其右者”“周秦诸子奇作也”,更重要的是,邱炜萲认为此书能够让国人了悟“新学新政可以存国之理,人群进步乃能自立。”[6]卷十一,29的政治目的。为了表达这种强烈的追崇,更为了“谉世之同好者”[6]卷十一,29,为了让更多的海外华侨了解严复的新学观念,邱炜萲将寓居新加坡时的书斋题为观天演斋,命名所著文集为《观天演斋杂文》《观天演斋读史》。严复对邱炜萲的影响可见一斑。

正如前述所言,邱炜萲对严复译著的天演学说并不止于自足自乐,而是希望将其在东南亚发扬光大。光绪戊戌年(1898)广东林紫虬南游马来亚,通过林文庆结交邱炜萲,邱炜萲回忆:

其(林紫虬)于外国新学,则心好之。遇译本书及新闻纸,必取浏览,以故得识政治普通诸大端。而于格致天演之说,或犹未炯其奥,不免致疑驳难。……(林文庆)每见君辄劝多读格致书,冀为世大用;而余则好劝君究心天演哲学,以岛中为此学派者,尤极鲜尠,甚欲多君与余同广此风与南来华旅矣[10]卷六。

末句再次申明“余则好劝君究心天演哲学,以岛中为此学派着,尤极鲜尠,甚欲多君与余同广此风与南来华旅矣”的期待,这是邱炜萲在东南亚极力展布“侯官新学”的力证。严复在《天演论》自序中揭櫫其意旨:“赫胥黎氏此书之恉,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其中所论,与吾古人有甚合者。且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11]1321可见严译《天演论》无疑有为维新运动保驾护航的意味。然而在国内新学已成通识的情况下,东南亚华人社会尚未有融通发扬的迹象。作为维新改良思想在海外的拥趸邱炜萲自然希望改变这种现状。

邱炜萲对严译《天演论》并非仅浮于表面的呼号,而是郑重地著书阐述并加以响应、宣传。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月邱炜萲借秦力山之便,在日本刊行所著《读<黄帝本纪>》,“借以发明天演家进种改良之理。”[10]卷三成书原因是为启发海外华侨关注天演论,发挥保种主义,从而传达其维新改良思想。该文先后在新加坡《天南新报》、上海《苏报》上连载,最终辑入《观天演斋读史》。结合邱炜萲维新失败前在东南亚遥应变法的种种举动[12]85-101,不难推断邱炜萲迫切希望在东南亚宣传播天演论的原因与严复译著《天演论》为维新运动锻造思想利器的动机是一脉相承的,即救国自强。

进一步说,邱炜萲与严复在救亡自强的目标上虽然是一致的,但最终的政治诉求并不完全契合,这与二人理论基础的分歧有关。具体来说,严复“侯官新学”的理论基础是渊源西方的进化论,从他影响最大的译作《天演论》《原富》《法意》《名学》等内旨可见一斑;而邱炜萲则是以儒家传统学说为基础(这与邱炜萲接受的是中国传统科举教育有关)。邱炜萲曾在《西学暗合周礼》中提出:

今日,各国通商,欧人航海来者日出其技巧以诱我,权力以辱我,而我之束手受制,日甚一日。论者谓,宜急求富强,以与之抗。于是有志远大之士无不涉略西学,钩索西法,期得一当,以为世用,而不知道《周礼》至今数千年,早备西学之门户矣。……特《周礼》开其端,历在传而已替。西人致其极,溯千古以同源。中国有圣人,西方有美人。此心同,此理同也。是西学即中学也。乃守中学者薄西学而不为;竞西学者诋中学为误用,几何其不相柄凿也哉!世有知言,当不以予言为河汉[13]卷十二。

《西学暗合周礼》原题为《周礼精意味西学道具先路说》(2)光绪二十三年(1897)四月,新加坡销量第一的华人报纸《叻报》曾刊有无名氏《周礼可通西学说》一文,经笔者核对,不管是《周礼可通西学说》,还是《周礼精意味西学道具先路说》,抑或是最终收入文集的《西学暗合周礼》,其实都是出自邱炜萲之手,只是三篇文章的开头结尾有所删改罢了。《叻报》刊登《周礼精意味西学道具先路说》之时,清廷尚未肯定维新变法的"合法性",邱炜萲为避祸而未署名的用心不难理解。,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三日登录在《天南新报》上,正是国内维新运动的前夕。其实,“《周礼》开其端,历在传而已替。西人致其极,溯千古以同源”,“是西学即中学也”,内在意涵与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如出一辙。有意思的是,凝结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劝学篇》,从一开始就是为与康有为、梁启超“托古改制”的观点相抗衡而撰写的。可见,邱炜萲虽然输巨资助康、梁维新改良,但其改良思想的理论支点上并不盲从康梁的观点,这也为后来邱炜萲和康有为最终分道扬镳埋下伏笔[14]。再者,邱炜萲既不盲从康梁,也并未踵步严复(即便邱炜萲阐发中西融通的基础是在接受严译《天演论》启发之后)。表现在,邱炜萲肯定西学源于中学,认同西学超越中学,中西互补的看法。这与严复批判中国传统学术政教的落后,彻底否认中学的观点是完全相反的。从而,在这样的理论基础分歧下,邱炜萲与严复最终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即严复寻求变革,提出了“自由之盛,政理之平,殆与其富为比例”,“民主者,治制治盛也”[11]983,975这样不折不扣的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邱炜萲却在戊戌变法宣告失败之后仍囿守在维新改良的局限中。

综上,邱炜萲定居东南亚,但他关注国内时局。受乡贤严复“侯官新学”的启发,进一步阐发其救国图强的愿景,在为维新变法锻造思想利器的同时,客观上扩大了闽文化在海外的拓展。

四、邱炜萲在东南亚进行闽文化传播的历史价值

邱炜萲作为东南亚华人社会颇具声望的富商,其爱国恋乡行谊具有引领作用;作为东南亚早期华文文坛的代表性领袖,文学创作中植蕴闽文化地域特色,这些对海外尤其是东南亚的闽籍华侨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体现了海外华侨的中华文化自信。

(一)无数海外华侨爱国恋乡情怀的观照

邱炜萲在东南亚的闽文化拓展活动,是无数与邱炜萲一样的海外华侨积极又深沉的爱国意识和恋乡情怀的观照。一方面,邱炜萲性格豪迈,乐善好施,资助了不少南来的闽侨同乡,在闽侨同乡中颇有声望,对凝聚海外闽侨向心力有一定的贡献。邱氏后人至今仍收藏有邱炜萲资助同乡、为同乡借贷担保的诸多信件;新加坡佛教协会会长瑞于法师(晋江籍),光绪三十年(1904)前后至南洋,落魄拮据至街头摆摊。邱炜萲听说其能诗会文,便资助瑞于法师创建都城隍庙。都城隍庙是道佛兼祀的道场,至今香火不绝。光绪二十五年(1899)闽清黄乃裳率众往婆罗洲诗巫港垦殖农耕,邱炜萲与北婆罗洲(今砂劳越)国王立约为黄乃裳做担保。诗巫又名“新福州”,是近代以来福建乡亲的海外聚集地。诸如此类例子不少。另一方面,被誉为“南国诗宗”的邱炜萲,其诗歌作品在近代东南亚华文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他发表在报端的诗作中有意识的以马来语入诗,以闽南语入诗,此外还有以闽南语译马来语的论著[15]。譬如他为了传扬闽南家乡的灯谜文化传统,专门在《振南日报》上开辟灯谜栏目,吸引读者兴趣,扩大报纸销量的同时,也使得灯谜这种民间文学得以更昂扬的姿态进入东南亚的文化视野。

(二)推动了近代闽籍华侨文学艺术在东南亚的拓展

邱炜萲是近代东南亚华文文学兴起之初的代表人物,对近代东南亚华文文学史上的贡献,还表现在他通过发起题诗、报刊等媒介传播并推动闽籍华侨文学艺术的发展,被东南亚学人定位为“文化推手”。影响较大的如邱炜萲曾请福建晋江许纶亭摄《选诗图》,为同安吕西村书法影拓,在他创办的报刊上为林纾、梁启超等人推介新书、宣传诏安(漳州)画派作家等等。许纶亭画作和吕西村书法影拓完成后,邱炜萲广邀海内外文人为之题诗。这些题画诗散见在马来亚的《槟城新报》《天南新报》《叻报》《星报》《振南日报》《振南报》等报端。响应题画的文人着实不少,地区包括台湾、香港、朝鲜、日本等,不但勾勒出近代闽籍华侨创作者与流寓海外的其他华侨之间文艺交流的大体面目,而且从一定程度上呈现了东南亚尤其是闽、粤、台籍华人华侨在晚晴民国时期世界华文文坛的文艺创作情况。此外,在文学理论上,邱炜萲的三部诗话(内容并不囿于旧体诗)在近代东南亚地区颇有流布,除了推介闽籍文艺家和流派之外,对福建的风俗人情、资源地产、文坛轶事等如数家珍,是一部地域性特色鲜明的文论专著。

五、邱炜萲在东南亚进行闽文化传播的当代意义

(一)体现了海外华侨华人的中华文化自信

海外华侨华人的中华文化自信和认同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基因。在近代向东南亚传播的过程中,闽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诸多事象侧面体现了海外华侨对中华文化的坚守。同样是推广中华文化,左秉隆、黄遵宪作为领事官,在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的活动固然有着不可取代的历史功绩,但他们首先是出于政治需要,以领事官的职责所在,无可奈何之下,不得不从文教方面切入引导华侨拉近与中国的心理距离。与之不同的是与邱炜萲一样的无数的近代闽侨,他们在潜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始终坚持中华文化,以中国“面目”在海外生活,无形之中传承了闽地风俗和生活习惯,是闽文化传播的媒介,更是海外闽籍华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依托。换言之,在西方殖民国强势文化为主导的东南亚多元文化背景下,和邱炜萲一样的近代闽籍华侨在东南亚推广闽文化—中华文化的行为是出于自觉的使命感。邱炜萲曾云“百年夷俗渐归华”[7]三编,5,可见其文化自信和华文文学创作的自觉意识。而这种文化自信和华文推广意识,在东南亚,尤其是在近代华文文学兴起之初的马来亚华人社会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新加坡华人生活中至今依然保留的“菽园弄”就是新加坡人对邱炜萲的社会文化贡献的认同。

(二)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策提供历史案例

邱炜萲寓居新加坡,足迹往返于东南亚各地区,通过古典文学创作、华文教育、创办报章等方式进行中华文化的海外“移植”。“移植”的同时,邱炜萲也通过文学社团和报刊的传播实现东南亚内部、东南亚与中国之间的“文化环流”[16]。这种“环流”现象其实就中国与海外之间的文化资源“循环”。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国策背景下,2021年初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基于新发展格局对教育服务能力提出新要求,强调要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提升层次水平,实现教育自身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结合。由此可见,邱炜萲在东南亚的闽文化传播,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能为当前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历史案例。

六、结语

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海外移民浪潮的兴起,沿海无数的华人华侨浮海“下南洋”,邱炜萲为代表的闽籍知识分子在东南亚落地生根的同时,自觉地承担起传承闽文化—中华文化的责任。与华文文学在东南亚的兴起迟至19世纪末所不同的是,以闽人为传播载体的闽文化传播与闽人的迁移是同步。闽文化传播显然并不囿于文学本身,从闽乡带去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建筑风格、文娱方式等贯穿了闽籍华人华侨乃至东南亚社会的日常生活,是东南亚多元民族文化版图中不可忽视的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展现出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自信,是近代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一个历史环节。同时,近代无数如邱炜萲般的闽籍华侨在东南亚推广闽文化—中华文化的自觉意识和活动,亦能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和借鉴。

猜你喜欢
新学西学严复
严复的遗嘱
康熙皇帝的西学教师
Reading the Four Books with Aristotle: A Hermeneutic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by François Noël SJ (1651—1729)*
唐诗新学
唐诗新学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怀念赵西学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修改试卷
借世界说中国:梁漱溟言学问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