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文化的表征、成因及消解

2021-01-03 04:22霍鑫月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佛系亚文化群体

霍鑫月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佛系”一词最早出现在2014年日本某杂志中对“佛系男子”的介绍。2017年底,一篇名为《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的文章在微信、QQ、微博等中国社交平台上得到迅速传播和广泛关注。文章中描述的“佛系”生活态度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强烈反响与共鸣,一时间“佛系追星”“佛系恋爱”“佛系购物”等相关衍生词汇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最终构成了独特的“佛系”亚文化。与拥有积极向上人生态度和远大理想信念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不同,“佛系”亚文化是部分青年群体在面对社会压力下缺乏人生追求、缺少理想信念、逃避社会责任的表现,反映了部分青年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佛系”文化阻碍了他们乐观进取、自立自强等优良品质的养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主流文化的影响力。因此有必要对“佛系”亚文化进行研究和反思,通过科学分析其产生原因找到正确消解“佛系”文化消极影响的方法,帮助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导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作用。

一、“佛系”文化的表征

“佛系”文化属于文化范畴中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因而“佛系”文化必然带有亚文化的普遍特征——“在主流文化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他们共享不同于主流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1]7,同时又因其特殊的文化和时代背景而具有独特的属性。

(一)组成结构的拼贴化

“佛系”文化在国内被首次提及是在《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一文中,“佛系”被定义为“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并在下文中列举各种不同的“佛系”生活方式[2]。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广泛影响的今天,网络中的各种符号都可以被网络使用主体进行解构、重塑和拼贴。“拼贴是一种即兴或改编的文化过程,客体、符号或行为由此被移植到不同意义系统或文化背景中,从而获得新的意味。”[3]31而“佛系”文化也正是在对中华传统佛学文化中“佛”这一文化符号进行意义解构的基础上,单独将“佛”“随缘”“无欲无求”等符号抽离出来,放弃这些词语在佛学文化中本来的含义,根据文化受众和使用者的情感和表达需求对其含义进行重新编码,才有了代表在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下,感觉对自身和社会发展无能为力从而选择放任自流的“佛系”生活态度。同时,“佛系”一词还在传播的过程中与其他词语进行拼贴组合,如“佛系恋爱”“佛系购物”“佛系养娃”等,衍生出一整套以“佛系”为基础的话语体系,极大地拓展了“佛系”文化的影响力。

(二)受众主体的年轻化

亚文化被定义为不同于拥有主流价值观的文化,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一群体的特殊性文化[1]。而“佛系”这一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名词一经出现,便被青年群体广泛接受,并与青年群体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一方面,处于当今剧烈转型期社会的青年群体,面临着来自就业困难、房价高昂、父母养老等方方面面的压力。面对种种压力,一部分刚刚独立生活的青年,在缺乏科学合理引导的迷茫、努力却未达目标的失望下,感觉无法接受现实,期望回避自身责任,因此借“佛系”这个称谓,表达了潜藏在“无欲无求”“一切随缘”表象下的无奈和不满;另一方面,人的自我意识在青年时期发展为对于自己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理想信念的确立,同时存在着寻求自我认同感的需要,期望通过展现自己的态度获得共鸣和归属感。而当代青年在这个互联网成为大众媒介的时代中,相比年长者能快速地掌握网络操作和信息传播的技术,因此能更活跃在网络上参与信息传播和文化构建的活动,以此达到表达自我意识和确立自我认同感的目的。“佛系”也正是在这两方面的原因下,被青年群体吸纳为属于自己的亚文化。

(三)传播范围的广泛化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介因其即时性、便捷性、交互性、包容性等特征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主流大众媒介[4]10。而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也让绝大多数人有能力购买移动终端,成为信息传播网络中的一个节点。网络媒介不严格的准入机制和人性化的操作界面,为不同年龄、性别、身份的人群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和平等对话的平台,因而充分激发了社会不同个体使用网络媒介的热情,并最大程度地吸收了网络信息的传播主体和受众,这就为“佛系”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广泛的人数基础。与现代媒介相比,一方面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受到技术和成本的制约影响了信息的时效性,而网络信息传播并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的更新信息;另一方面,传统媒介只有从业人员向受众的单向信息传播,而网络媒介的使用者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受众,他们还同时成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中介,在网络媒介上二次传播自己接收到的信息,使得任何观点的传播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几何级的增长,快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佛系”这一词语也正是因为网络媒介的这些特点,在首次出现在网络媒体上后得到青年群体的共鸣,最终通过惊人的传播速度和广泛的认同度成为了一个全新的社会文化现象。

(四)价值取向反主流化

“佛系”文化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其价值观必然与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所秉持的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明显的差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分别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社会价值追求目标和公民基本价值标准,表达了对于公德、秩序、法治、社会责任感的追求。但近些年随着中国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对青年群体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他们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等宏大的集体主义命题不再有兴趣,而更倾向于关注青年群体自身的生活和发展需求,这也使得青年的价值观取向开始朝个人中心转变。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佛系”文化,表达的自然是一套脱离主流话语体系的价值观:对于主流价值追求漠不关心;不接受主流的价值评判,根据自身需要确立价值标准;缺乏明确的理想信念和目标追求,在现实生活中得过且过;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失,回避探讨社会问题和承担社会责任……以上种种都表现出“佛系”亚文化对于主流生活秩序和价值观的回避和逃离。

(五)现实抵抗的温和化

“佛系”文化的产生虽然借鉴了中国传统佛学文化,想要表现一种超然物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但其实不过是当前部分成长于小康物质生活水平中、从小得到父母长辈无微不至关爱的青年踏上社会后,不再有人提供这种无私的物质支撑和精神关怀,在面对自己美好期望和残酷社会现实的巨大差距时,通过给自己贴上“佛系”这一自嘲的标签,来变相地表达对生活压力的无奈妥协和不满。这种主动自我矮化的行为,正是因为“佛系”青年群体早已预料到在当前中国社会的剧烈转型时期,缺少资本和话语权的他们无法通过改变社会现实环境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这种可以预料的失败面前,部分青年以“佛系”作为自己不得志的借口,假托“都行、可以、没关系”来树立不争不抢、随遇而安的形象。相比于公开质疑权威、表达不满后受到主流文化和权威的强烈批判和抵制,这种温和抗议的方式也更容易让青年获得安全感和对话的机会。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佛系”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但它并没有很强的抵抗性和反叛性,更不愿意公然地与主流文化展开正面“冲突”[5]106。

综上,“佛系”文化是一种有多种文化符号解构拼贴而成的、通过互联网媒介进行广泛传播的青年亚文化,它代表了青年群体对现实生活和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温和抵抗。而这种文化的产生必然有其特定的现实原因,因此要通过科学分析“佛系”文化的产生原因来更全面地把握它的本质。

二、“佛系”文化的成因

科学全面地分析“佛系”文化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正确找到消解“佛系”文化消极影响的方法,加强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体意识的引导作用。“佛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产生必然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当今中国社会互联网、自媒体等新兴媒介的普及、转型时期存在的问题及其对青年群体的现实影响,都是“佛系”文化产生的重要因素。同时“佛系”文化又表现出作为社会意识所特有的相对独立性,它既具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又有来自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

(一)错误解读佛学文化的影响

提起“佛系”,我们不难想到它与佛学文化之间的联系,但如果仔细研究佛学理论,就会发现“佛系”文化所主张的“都行、可以、没关系”的“随缘”生活态度,是对真正的佛学思想进行切割后产生的。“缘起”确实是整个佛学体系的理论基石,但佛学中的“缘”指的是万事万物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即世间万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并受各种条件的制约[6]118。而由“缘起”发展而来的“无常”理论,说的是因为世间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存在联系,所以当某个事物发生变化时,与之相联系的事物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世间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6]122。因此,佛学理论中包含着明显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联系”与“运动”的观点,而“佛系”文化却错误理解了“随缘”的意义,忽视了对于客观联系的把握和主观能动的选择,让青年放弃主动创造而听天由命。同时,在代表佛学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六度”理论中,谈到了不要执着于对钱财的追求,当他人遇到困难时施以援手(布施度);不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始终保持心态平衡(忍辱度);在学习和工作上要保持锐意进取(精进度)等观念,这也与“佛系”青年面对挫折的消极心态、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二)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左右,随着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思想文化领域兴起了一场以反叛“现代性”和反思现代化的文化思潮,即后现代主义思潮。这种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当前更是通过互联网等大众媒介的传播,广泛地渗透到大众文化中,对民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在对西方传统哲学的反思和西方现代社会批判的基础上,用众声喧哗取代了作为现代性标志的宏大叙事,将理性、本质、权威、中心等概念作为它否定和消解的对象[7]127。但后现代主义在消解了社会现有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之后,并没有重新确立起新的价值规范体系,而是彻底抹杀了真理和价值的客观性,放弃了对普遍价值意义和绝对真理的追求,取而代之的是根据个人真实感受来对事物进行评判的价值标准。同时,后现代主义认为,“社会关系普遍受权力支配,因而不存在对行为后果负责的正当理由。”[8]99部分青年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接受了这种缺乏绝对价值标准的思维方式,认为对于是非对错、成败得失的评判没有了意义,也无需承担社会责任、道德义务和历史使命,从而丧失了对于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的追求,用“可以、都行、无所谓”的冷漠态度来对待社会和人生。

(三)社会转型带来的诸多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9]。这个变化肯定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但同时也提醒我们,由于经济基础发展过快而导致的上层建筑调整滞后和社会结构发展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一同存在的,是分配制度不能保证普通居民收入增长,既得利益者对于社会资源逐步垄断等社会问题。因而当部分处于社会中低层的群体意识到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竞争日趋激烈、上升通道狭窄之后,难免会对自身的发展前途产生消极的看法,从而形成看淡一切、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同时,由于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追求利润率的内在逻辑,工具理性,即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收益为行为价值导向的观点[10]120,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中的占比越来越大,这让整个社会对于成功的标准局限于物质财富利益的获得,也使得部分青年放弃了对于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的追求,转而用物质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评判标准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模式。最终,在社会公平正义出现问题、生活压力逐渐增大、价值观念出现偏差等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代表外在物质追求无法实现后转而寻求自我内心安慰的“佛系”文化。

(四)主体解构话语权威的影响

当前,学界对于“话语权”这一概念的界定主要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主体拥有表达自身思想的资格和权利,另一方面是主体表达自身思想的能力及其话语的影响力。长期以来,中国青年群体的话语表达方式并不多,对青年形象的描述也大都是被成人世界的话语权威把持,缺少对于青年个性和需求的真正关注。提到中国的青年群体,很容易就会想起在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怀揣着崇高信仰和远大理想,肩负着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重任,不畏艰险勇于抗争和奋斗的青年形象。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形象更像是在那样一个拥有宏大而统一的集体主义社会主题的时代中,因为迎合了社会对青年的期许而被主流话语权威塑造出来的一种角色[11]54。而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在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和西方文化思潮广泛传播的共同作用下,真正代表青年内在思想和个性表达的中国青年亚文化才登上历史舞台,打破了此前主流话语权威对于青年形象塑造的垄断。这些亚文化一经面世,也往往不被主流文化所了解和认可,仅仅是被片面化的贴上“反叛”“非主流”“边缘人”等等“妖魔化”的标签[5]107。因此,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广泛传播的“佛系”亚文化,很大程度上是青年群体借助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维护自身话语权、扩大话语影响力的结果。

(五)新兴媒体道德责任的失范

当前,我国的信息传播媒体正经历着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再到自媒体的现代转型[12]112,关于“自媒体”,现行较为严谨的定义是“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13]134。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专业化、组织化、机构化,自媒体时代的信息制作和新闻传播的主体可以是使用互联网的每一个人,其传播内容也更加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因此自媒体的产生是现代社会个人主义和言论自由的一次飞跃。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自媒体因其信息生产者缺乏行业的准入门槛、内容缺少传统新闻传播机制的过滤和监管,导致自媒体对信息传播秩序和信息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而在文化层面,自媒体的兴起严重削弱了中国主流媒体话语权,其传播内容所包含的价值观念也时常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以《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为例,这篇文章看似讲述了一种不争不抢、岁月静好的生活态度,实则在字里行间夸大了当今的社会竞争压力和人际关系冷漠,变相鼓励青年放弃表态、逃避责任。而在自媒体“新世相”的另一篇文章《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中,将一则普通的商业案例描述成广大青年的失败,通过宣传物质利益至上和工具理性的价值观引发青年群体的焦虑和恐慌。在大众媒体的如此传播下,“佛系”文化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同也不足为奇。

综上,“佛系”文化的产生是国内外形势变化综合作用的产物,与中国传统佛学文化和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与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利用信息技术反抗主流话语权威、新兴媒体刻意夸大事实制造网络热点不无关系。而对于“佛系”文化消极影响的消解,必须从其产生的客观原因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推动“佛系”文化产生的消极因素。

三、“佛系”文化的消解

“佛系”文化虽然对社会部分青年群体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但同时我们更应该意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地看待这种亚文化的存在及其影响,关注这种文化现象带给我们的对于社会现有体制机制存在问题的警示,并由此调整和完善我国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从根源上消解“佛系”亚文化存在的现实基础。

(一)辩证看待“佛系”文化的内涵及其影响

虽然“佛系”文化在弱化理想信念、消解奋斗意志方面对青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我们也要意识到,这种青年亚文化之所以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与当今社会现实和主流文化存在的问题不无关系,因此,我们要用辩证法的思想,联系、发展、全面地看待“佛系”亚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奋斗精神,追求崇高信仰的主流文化固然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无产阶级的发展利益,但在中国社会面临巨大转型的今天,不同的阶层和群体必然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作为这些诉求的表达方式的亚文化,正是对片面强调积极向上且忽视个体需求的主流文化的补充,并让社会关注到这些需求从而及时解决相应的问题。而传统的主流权威对待这些亚文化却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对不符合主流文化的部分全部采取批判和压制的态度,忽视了它所表达的社会客观存在和对它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佛系”文化积极的一面,青年群体通过这种创造性的、调侃的方式在社会生活中找到了认同,缓解了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追求内心的宁静消解了对于物质的过分追求[14]33,这些都是作为社会文化矛盾另一方的主流文化可以吸收采纳的、促进主流文化自身发展的有利因素。

(二)重视社会公平正义机制的完善和发展

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是“佛系”文化产生的根源,在上文中也分析了当前政府在分配机制、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产生了生活压力巨大、社会竞争激烈、社会分配不公平、社会阶层流动缓慢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党和政府在今后的国家建设中,坚决贯彻“共享”这一发展理念。“共享”是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它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5]这就要求政府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并通过加快完善初次分配机制和再分配调节机制实现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确保人民享受发展成果的全面性和均衡性。要建设政府引导下的多元主体间的利益协商机制,形成利益共享的社会合作氛围,达到缓解社会不同群体利益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只有真正让青年群体感受到社会体制机制对于其自身发展的保障,才能从根本上消解产生于青年对自身发展消极看法的“佛系”文化。

(三)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方式

在由主流文化把持话语权的传统媒介时代,媒体对于亚文化多采取消极或批判的态度,亚文化群体很难为自己支持的亚文化发声。而在话语表达自由平等的互联网时代,亚文化得到了充分自由的传播与发展空间,通过平台媒体和自媒体的传播迅速挤占了网络空间,与主流文化争夺大众的关注度,从而压缩了主流文化的生长空间并稀释其传播力度。因而,在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的今天,对于主流文化中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也必然要从现实物质空间转向网络虚拟空间。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成员间的广泛共识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广泛传播和社会成员对其的深刻认同。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并不能刻意追求,而是需要社会成员自发的参与其中并获得发自内心的认同,这也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方式要实现由传统的灌输说教转变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一方面,宣传主体要考虑当今青年群体的普遍采取的信息接收和沟通交流的平台,利用好网络新媒体在科技和信息量方面的优势,创新网络教育的渠道,开设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进行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另一方面,宣传主体要创新网络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用文化、艺术的元素和手段讲好核心价值观故事,用优秀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社会主义建设事迹进行渗透教育,让青年在图、文、声并茂的宣传中接受价值观信息,在鼓舞人心的案例中升华思想,在不知不觉中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消除“佛系”文化中不良价值观对于青年的影响。

(四)建立利益诉求和对话协商的网络平台

对于“佛系”亚文化的消解,单方面地依靠政府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和主流文化宣传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建立科学顺畅的利益表达平台,让党和政府与青年群体真正拥有平等对话和沟通的机会,让党和政府有机会了解青年群体的利益诉求和现实顾虑,并针对具体问题采取具体的、消解特定社会问题的方法。互联网的崛起与普及,使得传统传播媒介下作为主流话语权威的党和政府对民众单向度的信息传播,转变为互联网上作为平等主体的官方媒体和自媒体之间的交流对话的互动传播模式。而长期的信息单向传达和社会维稳的需要,有的地方政府有时对人民群众的意愿表达关注不及时,最终导致了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而在互联网建立的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对话平台,是在组织化、机构化的传播渠道外重新构筑的新的传播渠道和交流空间,“是一个安插在不同阶层、群体以及公民和政府之间的‘缓冲器’。”[16]45这个“缓冲器”让民众可以通过理性、有序、合法的形式来及时充分地表达相关利益诉求和价值偏好,释放内心的不满和焦躁,是实现不同阶层和群体之间对话协商、寻求共识,并有效防范与化解社会矛盾的必要手段。

(五)完善新兴媒体的文化责任和道德底线

互联网以及新媒体、自媒体作为当今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在“佛系”亚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介方面治理不力,从而导致新兴媒体社会文化责任缺失、缺乏道德底线等问题。因此,从自媒体使用者、网络媒体供应商、媒介行业、立法和行政等多个角度,建立对于新兴媒体的综合管控机制,完善新兴媒体的文化责任和道德底线,也是消解“佛系”亚文化的重要途径[12]116。自媒体虽然不像传统媒体一样受媒体行业组织的制约,拥有更充分地表达个人思想观点的权利,但自媒体的使用者需要明白,他们在享受自由表达权利的同时,需要履行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责任和义务。因而要加强对互联网自媒体用户的媒介素养宣传教育,增强广大民众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和对自身表达的管控能力,使公众正确地表达思想、传播文化。就媒介行业而言,传统媒体时代的规定媒介人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的行业社会组织,在网络媒介时代已经失去了效力。代替它们构建网络行业自律公约的,应当是腾讯、新浪等提供平台媒体的供应商。网络平台供应商应当肩负起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秩序的社会责任,主动制定相应的行业自律公约,规范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在国家立法和管理层面,国家应当积极完善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同时政府也应当积极与网络媒体行业进行对话与合作,鼓励和推动网络媒体行业社会组织的建立和自律公约的制定。

对于“佛系”文化,我们不能只看到它对于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消极影响,更要通过客观分析这种文化产生的原因,以此解决社会发展中现实存在的问题。“佛系”文化所暴露出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对于完善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优化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方式、推动网络行业管理体系和秩序建设、促进政府与群众的对话以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和“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政府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通过坚持“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决好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当前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让人民真正感受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其物质和精神上需求的满足。因而我们要客观反思包括“佛系”文化在内的种种亚文化现象,积极面对并消解它们的消极影响,让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猜你喜欢
佛系亚文化群体
网络亚文化群体间关系及影响因素探析
Z世代:拒绝内卷,不再佛系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法系妈&佛系爸
别让“佛系”成为你不努力的借口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你为什么抓住“佛系”这根稻草
把脉“腐败亚文化”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