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膏药去“火毒”工艺研究进展

2021-01-03 11:11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白蜡水浸膏药

黄 蓓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南宁 530001

膏药是我国传统剂型膏剂、丹剂、丸剂、散剂、汤剂之一。黑膏药系指药材、植物油与红丹炼制成膏料,摊涂于裱背材料上,贴敷于皮肤的外用剂型[1],具有保护、封闭和治疗作用。因膏层较厚,作用持久,膏药是一种缓释透皮吸收的独特中药制剂,中医认为,贴敷于患者体表的黑膏药,药效既可外布于肌表又可内达至脏腑,具消肿、拔毒、生肌、止痛、活血之功,常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炎、肌肉疼痛、关节扭伤等外科疾病[2],对于膏药的应用以黑膏药较为常见。

黑膏药在祖国医药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医药内病外治方剂中的精华,在战国秦汉时期出现的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难经》中都有关于膏药的记载。那时的膏药,大多是猪脂膏,也有少部分是将药物加入动物脂肪基质制成膏药再贴敷[3-4]。魏晋时期盛行炼丹术,黑膏药得以发展,西晋的《崔化房》首次记载了黑膏药的制法[5]。到了唐宋时期,随着黑膏药的制备工艺逐渐完善,黑膏药被广泛使用。明清时期,黑膏药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了,吴师机[6]所著《理论骈文》,对膏剂的方药、应用和制备工艺有了专业的论述,并创造出白膏药、松香膏药等膏剂类型。到了现代,黑膏药的配制方法大体沿用了《理论骈文》里的方法。作为中药五种传统剂型之一,黑膏药制备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一直受到各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基地的重视,很多省市中医院都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研究出了适合各自单位生产条件的黑膏药生产工艺。总的来说,黑膏药的制备工艺一般分为:炸料、炼油、下丹、去“火毒”、摊涂等几个步聚。

黑膏药虽具有疗效显著、见效迅速等特点,但也存在生产工时长、过程不易控制、环境污染、易致敏等问题,特别是致敏性,制约了黑膏药的发展。刚炼制成的膏药如果不经处理,直接应用,会对患者皮肤局部产生一种刺激性反应,皮肤出现红斑、瘙痒、发泡、溃疡等症状,这种刺激俗称“火毒”。传统认为,“火毒”是油在高温下熬炼产生的“燥性”所致[7],现代认为黑膏药所产生的致敏性物质“火毒”是油在高温下氧化聚合反应中生成的低分子分解产物,如醛、酮、低级脂肪酸等[8]。因为“火毒”的致敏性,让怎样有效消除“火毒”成为制备黑膏药的关键步骤。现将近年来黑膏药去“火毒”工艺的相关文献、结合各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基地的去“火毒”工艺,进行对比研究整理,以期为黑膏药制备工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黑膏药去“火毒”方法

黑膏药的“火毒”致敏性物质为醛、酮、低级脂肪酸等,这些致敏物质部分可溶于水,部分具挥发性,放置后可挥发。利用以上这些特性,传统的黑膏药去“火毒”的方法有喷水法、水浸法、喷水浸渍法、陈露法、炸水法等[9],现代发展出的新式去“火毒”的方法有酒精法、白蜡法。

1.1 水浸法

水浸法是将黑膏药制做过程中生成的油丹混合物直接浸渍于水中,利用水对低分子“火毒”物质的溶解性而去除“火毒”的方法。

徐洪锋等[10]制备接骨止痛膏时,将油丹混合物缓缓倒入冷水中,水热后,更换冷水再继续搅拌,每天换水1次,用冷水浸泡2 d,再将油丹混合物放入冰柜速冻后取出捣碎,再置阴凉处1~2周后将膏药制成坨,浸入水池7~10 d,每隔2 d换1次水,置阴凉通风处晾放数周,捞出将水分挤尽以去除“火毒”,用此法去除火毒后的膏药涂抹于皮肤上无红疹或皮疹出现。

尹红华等[11]在制好的膏药内加入一定量的纯化水,并经常用手搓揉黑膏药坨,定期换水,以达到消除膏药内的刺激性物质的目的,实验得出结论:使用纯化水可加快去“火毒”的速度和效果。

武栋等[12]制作传统黑膏药时,将熬成的膏药倾入备好的冷水盆中,倾倒时朝一个方向搅拌,使膏药倒入后集聚成整团, 浸泡3~7d,每日换新水数次,以除去“火毒”。王彦坤[13]将制好的黑膏药浸入冷水中,并持续搅拌,期间不断更换冷水,以加速膏药冷却及去除水溶性的醛、酮、低级脂肪酸、丙烯醛等刺激性“火毒”物质,等黑膏药凝结后取出捏压制成小团块,将小团块再次浸入冷水中,每隔几日定期更换一次冷水,使“火毒”除净。苏永林[14]将炼制好的膏药缓慢倾注入冷水中并强烈搅拌,等膏药冷凝,取出,反复搓揉,制成团块浸入冷水中。每日换2次水,浸泡7 d,以除净“火毒”。

以上文献说明了,传统的水浸法是最常用的有效的黑膏药去“火毒”方法,浸渍时间为7 d左右,目前大多数中医院制备的黑膏药去“火毒”时,使用的都是水浸法。

1.2 喷水法

喷水法是在黑膏药生产过程中,将丹加入炼好的油后,用冷水喷洒油丹混合物并搅拌至黑烟转为白烟且再无泡沫产生的去 “火毒”方法。

王新成等[15]在制备“穿蛭膏”时,去“火毒”采用喷水法,工艺为:炼油,下丹,下丹时持续朝同一个方向搅拌,这时产生大量刺激性黑烟,直到转为少量白烟,再朝同一方向继续搅拌,并用冷水喷洒4~5次,反复操作,搅拌至不再产生黑烟而转为冒白烟,且没有泡沫时停止搅拌,取出,放入冰箱中冷却,再浸入水中5~7 d,每隔24 h换1次水,以去尽其“火毒”,再将膏药捞出至阴凉通风处晾放数周,用时短,效果较好。

宋玉萍[16]在黑膏药制备的研究中也提出,喷水法去“火毒”较水浸法更省时省力,但要注意的是,喷水时搅拌的方向要与下丹时的搅拌方向相同,这样可避免因搅拌方向不同而影响到成膏时油脂氧化聚合与脂肪酸铅盐的反应过程。

1.3 喷水浸渍法

喷水浸渍法是采用喷水法与浸渍法相结合的一种去“火毒”的方法。

何咏梅等[17]采用喷水浸渍法去“火毒”,将下丹后的膏药锅撤离火源,稍置片刻,然后用小喷雾器向锅内喷水,这时会有青烟冒出并伴随着“嘶嘶”的爆烈声,如此反复多次,直到不再有青烟冒出后,再用水将锅反复冲淋至冷,最后用冷水浸泡黑膏药。

1.4 炸水法

炸水法是在黑膏药生产中利用水蒸汽蒸发带出“火毒”的一种去“火毒”的方法。

刘克强等[18]在对风湿灵膏药生产工艺控制指标进行研究时,去“火毒”的方法为:下丹完毕后向锅内喷入适量冷水,并不断搅拌,冷水立即被炸沸成水汽蒸发,此时火毒也随之逸出膏药,直至喷水后不再剧烈起泡,再徐徐倒入水中,在水中浸泡6 d,每2天换一次水,再置阴凉处2周。用此法制成的黑膏药外观性状乌黑发亮,粘性适中,喷水既可加速火毒成分挥发,也可加快膏药的冷却,成品贴于患处,皮肤未出现红斑、皮疹等过敏现象,说明此法确可去除“火毒”。

何海珍等[19]采取水浸法与炸水法相结合的去“火毒”工艺,具体操作为:下丹后按同一方向充分搅拌,待膏冷至100℃左右,将膏药以细流状倾注入盛有半量冷水的容器内,并持续搅拌排出产生的大量烟雾。膏药凝结后再将其分制成小铊块,浸入盛满冷水的容器内,每2天更换一次冷水,连续浸泡10 d后取出,置阴凉干燥处沥干。制成的黑膏药经临床使用验证,结果显示过敏率有所降低,但不显著。

肖新建等[20]制作的黑膏药去火毒经验为:首先采用炸水法,使黑膏药呈蜂窝状,再用流动的水浸泡,3 d后将黑膏药取出重新加热融化,以细流方式缓缓注入冷水中,成团后反复揉搓,将内部水分挤出后拉成长条状,再浸泡4 d,每天换1次水。

王玉龙等[21]在制作无铅丁桂膏时,采用火上下丹法,当下丹至规定量的一半时,向锅内喷洒适量冷水并强力搅拌,冷水遇热即刻被蒸发出来并产生大量的黄烟,待产生的黄烟散尽后再下丹,重复操作,直到丹药变成稠膏状。

1.5 酒精法

酒精法是利用酒精溶解黑膏药生产中产生的低级分解产物酮、醛、低级脂肪等物质而去除“火毒”的一种方法。

费炳红[22]在改进黑膏药熬炼工艺时,将熬炼好的黑膏药缓缓倾注入冷水中并不停搅拌,等黑膏药冷却凝结后撕成小块,将膏药小块投入50%的酒精内浸泡1 d,50%的酒精可溶解高温条件下熬炼黑膏药时所产生的具刺激性的低级分解产物酮、醛、低级脂肪等“火毒”物质,而对黑膏药中大分子的非极性有效成分无影响,从而保证疗效,经试用对皮肤无刺激性。

1.6 白蜡法

白蜡法是利用白蜡溶解及包裹黑膏药生产中产生的低级分解产物酮、醛、低级脂肪等而去除“火毒”的方法。

张博华等[23]在制备小儿咳喘贴黑膏药时,对该黑膏药的“火毒”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水浸法、改良水浸法、喷水法、白蜡法四种去“火毒”方法从操作方法、效果、含量测定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白蜡法较其他去“火毒”方法更经济、安全、环保,更适合大生产。试验证实“火毒”物质确实存在,含量最高的是丙烯醛。丙烯醛既能溶于水也能溶于白蜡,所以传统方法多用水去“火毒”,将黑膏药缓慢地以细流方式注入水中并反复揉搓,可增大黑膏药与水的接触面积,让丙烯醛等低分子产物尽可能多的溶解于水中。加入白蜡也能去黑膏药“火毒”的原理,其一是丙烯醛等低分子产物在高温条件下溶解于白蜡中,其二是白蜡能将丙烯醛等低分子产物包裹于内,黑膏药加入白蜡去“火毒”后,减小其对皮肤的刺激及致敏的可能性。

张义生等[24]在制备黑膏药时,下丹完成后采用白蜡法去火毒,动物实验证明此方法对于降低黑膏药对皮肤的刺激性和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效果。

严霞等[25]在制备治伤膏时,对加入蜂蜡的治伤膏和未加入蜂蜡的治伤膏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加入蜂蜡的治伤膏“火毒”较未加前降低,分析原因是治伤膏中的致敏性物质,即黑膏药生产时产生的低分子分解产物被加热溶解后的蜂蜡包裹在内,使其释放变缓,从而降低了对皮肤的刺激性。

聂垣东等[26]配制金黄解毒黑膏药时,根据多年的摸索和实践,采用蜂蜡去火毒,操作方便,质量稳定有效。刘代炳等[27]配制黑膏药时,加入1%的蜂蜡,大大降低了黑膏药对皮肤的刺激,过敏反应发生率降低。

2 黑膏药去“火毒”方法效果比较

张博华等[23]制备小儿咳喘贴黑膏药时,对比了水浸法、喷水法、喷水浸渍法及白蜡法等几种去“火毒”工艺,结果显示:用水浸法去火毒需要反复揉捏并经常换水,费时费力,将膏药浸渍入水一段时间后膏药会变硬并沉入容器底部,难以再取出膏药揉捏,达不到很好的去“火毒”效果,且长时间浸渍还会有容易滋生微生物的弊端;采用喷水法去“火毒”,操作过程是向高温油锅中喷入冷水,此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浓烟,造成严重的空气环境,且溅出的油花非常容易将操作者的皮肤烫伤,危险性较高,大生产不适用此法;选用白蜡法去火毒最适宜,白蜡不仅可以双向调节膏药的“老”“嫩”程度,还可将低分子产物包裹于白蜡内,降低了黑膏药的“火毒”物质对皮肤的刺激性。

何海珍等[19]对黑膏药不同去“火毒”工艺进行了比较,通过试验,研究黑膏药对人体不同部位的皮肤所产生的刺激性,确定最佳的黑膏药去“火毒”生产工艺,以降低黑膏药的致敏率。根据去“火毒”工艺的不同, 对比了三种去火毒方法, 一种采用炸水法和水浸法相结合的去“火毒”工艺,另一种采用单纯水浸法去“火毒”的工艺,第三种采用水浸法去“火毒”后再在阴凉通风处放置一年的去“火毒”工艺。结果过敏率从小到大依次为:炸水法和水浸法相结合的去火毒工艺<单纯水浸法去火毒的工艺<水浸法去火毒后再在阴凉通风处放置一年的去火毒工艺,最优的去“火毒”方法为:炸水法和水浸法相结合的去火毒工艺,但不显著。

3 总结与展望

黑膏药在制作过程中会发生聚合、皂化、脱水缩合等反应,产生一系列如醛、酮、低级脂肪酸等低分子分解产物,这些低分子物质即“火毒”产生的燥性成分,如不经过去“火毒”处理,直接贴敷于患处,这些“火毒”成分会使皮肤局部产生过敏现象。部分学者[28]认为贴膏药后患处发痒是病情好转的迹象,但“火毒”问题的存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黑膏药的临床应用。

刘德军等[29]为探讨黑膏药“火毒”的实质,对采用传统的水浸法、喷水法、喷水浸渍法等去“火毒”后的黑膏药及去“火毒”过程中产生的烟的水溶液进行了酸碱性检查及醛酮定性反应,实验结果表明:未去“火毒”的黑膏药显弱酸性,醛、酮反应呈阳性,而去“火毒”的黑膏药显中性,醛、酮反应呈阴性,未去火毒的黑膏药内确实含有醛、酮等刺激性成分,实验结果同时也证实水浸法、喷水法、喷水浸渍法均可除去黑膏药中的水溶性“火毒”成分,而达到去“火毒”的目的,三种方法中以喷水法更优,方便省时,能较快的去除包裹在膏药内的刺激性成分。

上世纪80年代湖北襄阳市中医院首创了喷水法去“火毒”[30],并且一直沿用至今,此法将黑膏药的生产周期从一周缩短到一天,极大地缩短了生产时间。尽管喷水法省时、省工,但有时该法去“火毒”并不彻底,刘明乐等[31]报道该医院用水浸法比喷水法去“火毒”较为彻底,且喷水法去火毒过程中容易产生环境污染及操作危险性较大的弊端;水浸法与炸水法相结合虽然去火毒效果较单一使用一种方法明显,但其生产工艺更为复杂。为此,武汉市中医院制作汉派黑膏药时,对去火毒工艺进行了改进,采用白蜡法去火毒,加入的白蜡在高温条件下能使酮、醛、低级脂肪酸等火毒物质溶解及包裹于其中,大大降低黑膏药对皮肤的刺激性与致敏性,且易于撕落,白蜡还兼具双向调节膏药“老”“嫩”程度的作用。

综上所述,传统的水浸法、喷水法、喷水浸渍水、炸水法都可以起到去“火毒”的作用,水浸法去“火毒”最为常用,效果也较为理想,缺点是耗时长;喷水法省时、省工,缺点是生产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烟雾,造成空气污染,且溅出的油花容易烫伤皮肤;炸水法生产时也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烟雾,且生产工艺更为复杂,也较危险。使用酒精或白蜡去火毒是近年来新研究出的方法,使用酒精去“火毒”采用的是将火毒成分酮、醛、低级脂肪等溶解于其中,而膏药中的大分子非极性有效成分不溶于50%的酒精的原理;白蜡法去“火毒”的原理为:将“火毒”物质中含量最高的丙烯醛及游离于膏药之外的醛、酮、低级脂肪酸等致敏性物质溶解及包裹在内,从而降低了对皮肤的刺激性;采用酒精法与白蜡法去“火毒”,生产工艺更为安全、省时且对皮肤的刺激性大大降低,但酒精对一些低分子有效成分也有溶解作用,而白蜡脂溶性强,除火毒成分外,还阻滞了很多其他成分的释放,在关注减少刺激性的同时,还应深入研究其对药物释放及效疗的影响。

对于“火毒”的研究,不能只从醛、酮、低级脂肪酸等致敏源物质方面来研究,膏药“火毒”的实质及其形成原因,还应考虑膏药本身所含的某些药物也有可能是过敏源物质,对皮肤产生刺激性反应;此外,长时间将膏药贴敷于皮肤也可能对组织有刺激作用,这些都是研究膏药“火毒”的实质及其形成原因时应考虑的因素。对于黑膏药去“火毒”工艺,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只有不断地改进生产工艺、不断地完善质量标准、不断地提高用药安全,才能让黑膏药这个祖国传统特色中药瑰宝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白蜡水浸膏药
不同引进白蜡品种光合日变化
小膏药,大学问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杉木凋落物对光皮桦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初报
撕膏药避免疼痛小妙招
湖边月夜
洱海流域蓝莓白蜡蚧防治措施初探
谒金门·风丝袅
白蜡杆
悬浮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