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与梵文vaidya“医生”:以佛教传入东汉为线索*

2021-01-03 15:13叶晓锋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梵文华佗三国

叶晓锋

华佗是三国时期的名医。《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旉。”据此可知,华佗有两个名,这值得关注。陈寅恪先生目光敏锐,他认为:华佗本名为旉,华佗*ɣwada 是梵文agada“药”的音译,可以看出民间当时把华佗当作“药神”①陈寅恪:《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清华学报》1930年第1期,第17—20页。。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引发很多讨论,但大多数学者并非语言学专业,因此很难从比较语言学角度对陈寅恪先生的观点展开讨论②赞同的文章有何新:《盘古之谜的阐释》,《哲学研究》1986年第5期,第41—48页;林梅村:《麻沸散与汉代方术之外来因素》,《学术集林》第10卷,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第234—237页。商榷意见的有彭华:《〈华佗传〉〈曹冲传〉疏证——关于陈寅恪运用比较方法的一项检讨》,《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第77—84页;于赓哲:《被怀疑的华佗——中国古代外科手术的历史轨迹》,《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82—95页;何爱华:《华佗姓名与医术来自印度吗?——与何新同志商榷》,《世界历史》1988年第4期,第155—158页。。

论者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董志翘的商榷意见。董志翘从梵汉对音材料出发,认为将“华佗”和agada“药”关联是有问题的。他指出梵汉对音中的两个基本事实:首先,“华”是匣母字,但是后汉三国佛经梵汉对音中,匣母字没有和g 对应的。这样,“华佗”对应agada 从语音上看就不能成立了。其次,梵文中a表示否定词,gada表示“疾病”,agada表示“无病”,如果直接省略a,截取gada,音译为“华佗”,语义就完全相反了③董志翘:《佛教文化对中土取名命字的影响》,《苏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第150—156页。。董志翘这两个商榷证据非常有力,客观指出了陈寅恪先生立论的可商之处。

日本许多学者认为“华佗”和波斯有关。伊藤义教、松木明知等人认为“华佗”xwadāy 和波斯语khwadā对应,表示“先生、医王”,并认为华佗是波斯人④[日]伊藤义教:《ペルシャ文化渡来考》,东京:岩波书店,1980年,第57页;[日]松木明知:《麻醉科學史研究最近の知見(10)——漢の名医華佗は實はペルシャ人だった》,日本《麻醉》1980年第5期,第946—948页。。从语音上看,“华佗”和khwadā确实是接近的,但是语义上并不接近,在波斯语中,khwadā意思是“上帝、主宰”⑤Steingass,F. J.,A Comprehensive Persian-English Dictionary. London:Routledge&K. Paul,1892. p. 449.,这个和“华佗”的医生身份相差很大,伊藤义教认为“华佗”是“医王”,本身已经不是波斯语原有的意思,因此伊藤义教等人的说法其实并不可信①郎需才对松木明知全面的批评意见,详见郎需才:《华佗果真是波斯人吗?——与松木明知先生商榷》(摘要),《中医药信息》1985年第1期,第3页。。虽然语音对应证据存在不足,但陈寅恪先生认为,华佗有两个名字,这在古代比较少见,“华佗”这个名字可能和医药有关。这个思路很有启发意义。

从佛教传入中国的视野比较华佗医术与印度医学是很有兴味的。华佗和印度医学看起来非常遥远,实际上是有迹可循的。《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可见华佗是安徽谯人(今淮北地区的亳州),其后在徐土(即徐州)求过学。Zürcher(许理和)指出,在公元1 世纪中期,佛教已经渗入淮北地区、河南东部、江苏北部、山东南部,彭城(即徐州)不仅是东南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也是东南地区的佛教中心。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三国②Zürcher,E.,The Buddhist Conquest of China,Leiden:Brill,1959,pp.26/60. 从汉代早期佛教图像分布来看,许理和的说法是正确的。。

在佛教及印度医学传入中国的大背景下,徐州既是佛教中心,也是华佗求学之地,华佗的医术和印度医学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可以推断华佗极有可能学习过印度医学。外科医学发达是印度医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印度医生特别擅长切开伤口、消毒以及愈合伤口③廖育群:《阿输吠陀——印度的传统医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3,199、121页。。《三国志·华佗传》:“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华佗除了手术技术高超之外,为了缓解痛苦手术前使用镇静剂麻沸散,而手术后的愈合技术用了“膏”,用膏药或泥膏止血,这些医学手段特点也是印度医学的特色④廖育群:《阿输吠陀——印度的传统医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3,199、121页。。

再比较三国时期“华佗”的读音与梵文vaidya“医生”。“华”是匣母合口鱼部字,合口字是对所有带u介音的字总称。高本汉将匣母构拟为*ɣ⑤[瑞典]高本汉著,赵元任等译:《中国音韵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274页。,在东汉三国梵汉对音中,匣母合口字在佛经却对应v,如:“洹”vana,“桓”vana,“和”va,“惒”var⑥Coblin,W.S.,A Handbook of Eastern Han Sound Glosses,Hong Kong: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83,pp.241-256. 俞敏:《后汉三国三国梵汉对音谱》,《俞敏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62页。本文梵汉对音材料都取自这两本书。。这说明东汉三国时期,匣母合口发生了摩擦化,由ɣu 变成v,这是常见的语音演变现象。

在东汉三国梵汉对音中,部分匣母合口字的声母除了与v 对应之外,还与双唇塞音对应,如“和”可以对应pa、pal,“桓”对应pan。由此可见,p 和v 在梵文中经常可以交替。佛教中著名的华氏城,梵文为pataliputra,“华”对应pa,由于梵文中双唇塞音p 和v 的互变很常见,由此推断“华”可以对应pa 或va。“佗”,上古音为定母歌部字,在佛经中对音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是同音的陀,东汉三国佛教翻译中经常出现,“陀”可以对应ta、tar、trā、da、dā、dya、dra、dhā。

因此,根据梵汉对音材料,我们可以确定三国时期“华佗”的读音可能为*vadya、*vadra、*vada等语音形式。从语音上看,“华佗”*vadya和梵文vaidya“医生”音义对应非常整齐。梵文vaidya“医生”这个词是印度雅利安语很常见的词语。在印度—雅利安语中,“医生”,梵文vaidya,巴利文vejja,佛教混合梵文vejja,孟加拉语beja,Sindi 语veju,阿萨姆语bez,Sinha 语ved、vedā⑦Macdonell,A. A.,A Practical Sanskrit Dictionary with Transliteration,Accentuation,and Etymological Analysis Throughout.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9,p.30. Turner,R. L.,A Comparative Dictionary of Indo-Aryan Languag⁃es.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p.703.。因此,“华佗”*vadya 可能就是梵文vaidya“医生”的音译形式,本义其实就是“医生”。鉴于梵文中r 和d、t经常交替,梵文vaidya“医生”的词根可能与梵文vārtta“健康”有关。

了解“华佗”这个名字的语音形式,有助于解释上古文献中的其他医生的名字,如春秋时期的秦国名医——医缓、医和。医和、医缓都是春秋时期秦国名医。在春秋时代,秦国医学十分发达,连春秋霸主晋国国君生病,都必须到秦国求医,可见秦国医学之盛。《左传·成公十年》记载:“(晋景)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左传·昭公元年》:“晋侯(晋平公)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从语音来看,“缓”与“和”非常接近。“缓”是匣母合口元部字,“和”是匣母合口歌部字。元部和歌部经常可以通假①如“和”“桓”“爰”谐声系列通假,详见高亨:《古字通假会典》,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165—166页。。在佛经梵汉音译中,“和”对应vat、var、van,“缓”在梵汉对音材料中没有出现,但是与“缓”同声韵的“桓”“洹”与梵文var、varn、van 对应。可见“和”“缓”读音非常接近。秦国两大名医名字和华佗读音几乎一样,可能不是偶然的。

“和”*var、“缓”*van 很可能也是印度梵文vaidya“医生”的音译。在西域语言音译材料中,辅音韵尾经常会增加a,如“八”对应于阗语parä,“萨”对应于阗语satä②[日]高田时雄:《于阗文书中的汉语语汇》,《敦煌·民族·语言》,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213—305页。。“和”“缓”也有可能对应vada、vara,这个语音形式和梵文vaidya“医生”非常接近。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医和”“医缓”中的“和”“缓”可能不是人名,而是秦国语言中表示“医生”的名称。秦国这个词语可能是借自印度—雅利安语,晋国人不懂,误以为“和”“缓”是医生的名字。这种情况在早期医学交流史中很常见,如先秦名医“扁鹊”原来也是“医生”的意思,借自印度—伊朗语的bhishag“医生、御用医生、外科医生”,后来被当成了人名③叶晓锋、陈永霖:《从丝绸之路语言接触的角度看先秦部分医学词语的来源——以扁鹊、痹、达等词语为例》,《民族语文》2018年第1期,第78—85页。。

陈寅恪先生从外来词角度考虑“华佗”的语源,这个思路具有里程碑意义。不过从更精确的古音和梵汉对音以及华佗生活的三国徐州这一背景出发,可以推断三国时华佗的读音可能为*vadya,这和梵文vaidya“医生”对应。这意味着,“华佗”可能不是人名,而是“医生”的意思。随着名字的流传,大多数人不知道梵文,就误以为“华佗”(梵文vaidya 的音译)是名字。由于人群的流动,在异质语言接触过程中,以某个语言中表示“医生”的词语经常会在异质陌生的语境中被误解为某些名医的名字,这很常见。

猜你喜欢
梵文华佗三国
清乾隆时期青花缠枝莲托梵文酥油供灯研究
少年华佗拜师
华佗学医
Clear cell sarcoma in unusual sites mimicking metastatic melanoma
华佗治病
元代梵文咒语铜镜初探
三国乱谈(1)
小华佗拜师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
唯一的听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