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与《史记》在语文课中的选编

2021-01-03 18:36熊祖悦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资治通鉴史记

熊祖悦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优秀历史典籍开始被推向了越来越高的地位。漫漫历史是中华民族绚烂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近几年发行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很大比重。《资治通鉴》和《史记》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在部编版语文教材课文中,但出现的频率却截然不同,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那些为事项,这都是需要我们针对该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资治通鉴》 《史记》 部编版语文课文

历史故事在语文教材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其选篇不仅仅是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白话文文本,更作为文言文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培养义务教育生掌握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优秀中华民族精神,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资治通鉴》和《史记》虽然都是伟大的历史典籍,但出现在义务教育部编版语文课文中的次数却有着很大不同,笔者通过阅读文献分析,对此展开自己的看法。

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部编版语文教材正式走进学生课堂。三年之后,到2019年,部编版语文教材覆盖了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年级。而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所占的比重也开始多了起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就让学生初识《论语》,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就正式学习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整篇文言文一共三十字,而这三十字是打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钥匙,更是让三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司马光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虽然《司马光》这篇文言文是选自《宋史·司马光传》,但几乎所有教师在讲这一篇课文的时候一定会补充一句:司马光有一部非常伟大的著作叫做《资治通鉴》。我相信这是大多数三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资治通鉴》这一字眼的,尽管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几乎不会去真正阅读。而《资治通鉴》作为课文外延伸介绍,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文中也就止步于此。一直到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孙权劝学》节选于《资治通鉴》,到此,《资治通鉴》出现在义务教育部编版语文课文中仅有唯一一篇。纵观整个义务教育部编版语文教材,有关于《资治通鉴》的内容有:1.作为课外延伸补充的小学三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司马光》;2.七年级下册的第四课《孙权劝学》;3.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为第13课《马说》的课后习题出现。《资治通鉴》作为人类历史著作中的瑰宝,出现在义务教育语文课文中的比例相比《史记》来说就少了很多。相比出镜率很少的《资治通鉴》,《史记》被语文课本的选中率就大的多。在义务教育部编版语文课文中《史记》内容一共出现六次,其中改编成白话文课文有三篇。(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节选原文片段课文两篇。(七年级下册《周亚夫君细柳》、九年级下册《陈涉世家》)。以及出现在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中的材料片段节选《商鞅立木》。

为什么在历史长河中的两部巨著在语文课本的出现率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从《资治通鉴》和《史记》两部著作的不同来说起;其次要从义务教育语文课文的选择入手。

1.对比《资治通鉴》与《史记》的不同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两位司马被众人所熟知,那就是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和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这两位司马所处的时代不同,司马迁为封建社会前期的西汉鼎盛时期,司马光处在封建社会后期的北宋。并且他们二人编撰的史书体例不同,《史记》是纪传体史书,书中以历史人物为主,而《资治通鉴》为编年体史书,主要是以记录政治史为主,目的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借总结历史经验传达政治理念的帝王教科书,所以梁启超称此书为“皇帝教科书”。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义务教育部编版语文课文的选择上,编者更愿意让学生从历史人物着手,从而更好的了解历史。施丁在《两司马史学异同管窥》中提到:“司马迁的笔墨,有强烈的同情感和抒情色彩,而司马光的文字缺乏感情,冷冰冰的。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注意各种人物的生活细节,着力描绘,富于感情,有传奇色彩,故所写对象生动传神,反映出作者笔墨入微的功力,也流露了作者浓厚的人情味;但有些故事得之于传闻,价值抒情,难免夸张而失其真。司马光不着力写历史人物,描写人物的细节较少,笔墨简洁,不事夸张,无传奇色彩,故所写对象缺乏生气,传神不足,反映出作者的兴趣不在于此,也流露出作者惯于扳起封建主义者的面孔,但他注意真实而不喜传奇,也有可取之处。”①从施丁先生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司马大家虽然都是以帝王为中心,但是司马迁的笔法故事更生动,容易让处于义务教育的学生接受,所以义务教育部编版语文课文中改写节选《史记》的内容会更多一些。

2.义务教育语文课文的选择

语文课程具有多种功能,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也是让处于人生前半段的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良好的个性以及健全的人格。更是要学生继承发展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②而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史书典籍传承下来,《资治通鉴》借鉴《左传》和《史记》,而如今的语文书也借鉴历史典籍,所以根据语文这一课程的性质,教科书的编者也一定会认真参考节选历史典籍。温儒敏、王本华是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他们针对新教材进行了整体概述,也曾多次公开发表过自己的见解,提出关于部编版教材的使用建议。温儒敏在《“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中提出了新版语文教材课本的总体特色和使用建议。③刘晓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部编版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看核心价值观培养体系》一文中论述了三个年级的文言文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七年级和八年级的侧重点放在修身上面,教材篇目的文言文涉及人生道理;从八年级开始,文言文中承载的语文素养的比重上升,比如《孟子》《礼记》等这类篇目,九年级文言文选文注重治国平天下,如《曹刿论战》《出师表》等篇目。④这也就可以说明《孙权劝学》为什么是放在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节选的片段仅有119个字,这篇文言文篇幅短小,文中只涉及孫权、鲁肃、吕蒙三个人物,且文章的内容仅是君臣三人的对话。对于这三个人物,学生比较熟悉。⑤并且七年级正处于一个转型期,用《孙权劝学》这一历史典故,容易激发学生好学的品质,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与《资治通鉴》不同的是,《史记》的故事性更强,笔者也在上文展开了论述。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⑥所以以温儒敏先生为代表的部编版语文教材编者在课文的选择上会从以上方面进行考量。《史记》毋庸置疑是完美的教材材料,情节生动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时更有兴趣,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脱离了传统说教意味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素材,了解历史,从而培养义务教育时期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资治通鉴》由于在故事情节上稍逊《史记》一筹,并且《资治通鉴》的原身是封建帝王的教科书,他是司马光为维护封建礼制,维护封建统治者而编写的史书,所以司马光在编撰时会有增删改动,正如姜鹏教授在《司马光施政理念在历史编纂中的表达——从〈资治通鉴〉对原作的改动说起》我们可以得知:“《通鉴》很多看似有‘破绽’的背后,往往蕴藉着史文以外的深意。包括严衍在内很多学者试图对其做出‘修正’,这些‘修正’后的文字看似更为完备,实则妨碍乃至掩盖了原文深意的展现与表达。”⑦所以考虑到义务教育学生的学习水平,教材编者更愿意选择《史记》作为课文让学生学习。

尽管《资治通鉴》在义务教育语文课本中出现次数很少,但不能否认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笔者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不是宣扬《史记》更好,而是希望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能够对祖国文化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小树立一种正确的历史观,从而指导自己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注 释

①刘乃和,宋衍申.《资治通鉴论丛》[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203.

②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

④刘晓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部编本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看核心价值观培养体系[J].内蒙古教育,2018(06):42-43.

⑤王华.以《孙权劝学》为例谈课堂延申之道[J].语文建设,2018(09):37-38.

⑥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⑦姜鹏.司马光施政理念在历史编纂中的表达——从《资治通鉴》对原作的改动说起[J].复旦学报,2015年第2期.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资治通鉴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胡三省苦心作注
火了1000年,一套被毛泽东翻碎了的书
如果只读一本古书
《资治通鉴》25句至理名言
《资治通鉴》差点被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