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新“科技小院”模式 促进服务社会和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2021-01-03 03:56姜沛民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

姜沛民

摘 要:积极探索促进服务社会和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科技小院”是中国农业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累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到了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精神传承、增强文化自信、强化融合创新、坚持和完善“科技小院”模式,有利于践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关键词:科技小院;知农爱农;立德树人;强农兴农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重要回信中强调,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新时代,农业高校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必须回答好的重大战略课题。中国农业大学传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优良传统,结合时代特点探索创新“科技小院”模式,走出了一条服务社会和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正确路子。我们通过坚持和完善“科技小院”模式,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始终扎根大地,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李连捷、蔡旭、李竞雄先生等为代表的一批农大老专家,连年征战西藏、西北、东北等边疆农牧业科技攻关,在全国各地农村推广小麦、玉米新品种,带动广大师生奋力向科学进军。1973年以来,几代师生扎根河北曲周盐碱最严重的“老碱窝”,深入开展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研究,接续奋斗48年,使千年盐碱滩变为大美米粮川,先后从曲周农村走出了3位院士、70多位教授,30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一大批高素质农业科技与管理人才。2019年,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学校“改土治碱 造福曲周”事迹被中宣部作为新中国重大典型,在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业高校如何继续走好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育人之路,带着对这样问题的深深思考,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师生走进河北曲周县乡村,面对面了解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听说农大师生决心深入到村里驻扎下来搞服务,曲周县王庄村老支书王怀义把自家儿子的房子腾出来让师生们住,作为打通“最后一公里”、靠近田间地头、随时帮村民解决技术问题的小宅院。这就是“科技小院”名称的由来。2010年,在曲周老营村村支书李振海的邀请下,学校又有研究生拎着被子住进了村里刚刚翻新好的村委会房间,建立了后老营“科技小院”。在曲周农村良好群众基础和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师生们终于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再扎根,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续写奋斗史,迈出了“科技小院”的宝贵第一步。

只有到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去摸爬滚打,广大青年学生才能充分感悟三农之艰、体验农民亲情,培养知农爱农的情怀。“科技小院”的学生为了做顶天立地的研究工作,每一个人都需要勇闯“八关”,即生活关、认知关、劳动关、感情关、实践关、组织关、演讲关、写作关。大多数学生从最初短暂的新奇到不适应农村生活的失落,又从不断坚持到逐渐适应,直到与农民难舍难分,经历了一段令他们终生难忘的心路历程。研究生在“科技小院”既是研究生,要做论文;也是老师,要给农民讲课;还是技术员,要下田指导农民;甚至有农民家里孩子结婚请学生去当司仪,村里搞文艺活动让学生去当主持人等。经过多重角色锻炼,广大青年学生切实增强了把亿万农民的田地放在心头的自觉。

坚持探索创新,协力打造“科技小院”模式

2009年,“科技小院”是学校师生在个别地区进行的创新探索。12年过去了,“科技小院”已经成为全国各地的广泛实践,包括京郊美丽乡村也建起数十个“北京‘科技小院’”,被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同志誉为科技帮扶的“样板”。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部署推广“科技小院”等培养模式,派驻研究生深入农村开展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服务工作。在新的实践中,“科技小院”模式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一是新时代加强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的正确道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对于高等农林院校来说,就是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承担起培养更多知農爱农新型人才的时代使命。“科技小院”模式最为本质的时代内涵,就是在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上闯出新路。学校“科技小院”将实验室建在乡下田间,研究生长期驻守在农村和生产第一线,服务地方和乡村发展。过去在学校里面教师教学生,往往以教师、教材、课堂讲授为中心,而“科技小院”真正以实践为中心、以学生体验为中心,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知农爱农情怀教育方面,探索出了一条高等农林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成功路子。

二是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建设农业绿色革命的创新平台。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我们聚焦解决农业绿色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科技小院”自创建伊始,就紧紧围绕着“双高”创建进行科研攻坚,凭着“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的“四零”法宝,一举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农民参与到技术创新中,终于撬动了“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利用相协调”的综合创新。我们始终在新时代农业绿色革命的科技攻坚主战场育人,培养能够推动农业绿色革命的高素质人才。

三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科技小院”在中国大地上,推动高校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众、高校党建与农村党建相结合,着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师生们自豪地说,“科技小院”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而且改变了农民,既富口袋,也富脑袋。不少“科技小院”所在村庄的农民,成长为地道的“试验员”。还有“‘三八’科技小院”, 不仅推广技术帮助农民们增产增收,而且组织舞蹈队、教妇女们跳舞,活跃乡村文化。在2009年到2020年期间,“科技小院”研究生参与帮扶了596个贫困村、48,000多个农户、17万农民。2018年,由于“科技小院”的富民成效显著,张福锁院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加强精神传承,坚定“科技小院”文化自信

一是增强扎根大地、爱国奋斗的责任担当。早在20世纪70年代,老一辈农大人就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改土治碱 造福曲周”, 融入黄淮海科技会战以至整个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奋斗之中,融入了农大人的血脉。爱国,务必担当。作为农大人,时刻牢记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绿色发展的使命担当。2009年,师生们毅然在曲周农村扎根创建“科技小院”,就是为了打造“曲周县万亩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开启了扎根大地、爱国奋斗的新征程。今天“科技小院”已经遍布全国各地,成为新时代扎根大地、爱国奋斗的战斗堡垒。要把扎根大地、爱国奋斗的责任担当作为“科技小院”精神传承的内核,毅然担起时代使命。

二是弘扬团结朴实、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科技小院”处于农业生产第一线,解决农民生产遇到的问题,时时处处离不开一个“实”字;师生们要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同样也离不开这个“实”字。老百姓就是通过看我们的实干、苦干认识我们师生的,判断我们是不是靠得住的“贴心人”。“科技小院”师生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对于农民群众吃得了的苦、受得了的累,师生们也能吃得了、受得了,老百姓就把师生当成自家人。这样才能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做到自觉地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

三是坚守求是创新、敢为人先的科学追求。“科技小院”的“科技”二字,是“科技小院”助力老百姓解决问题的“拿手戏”“掌中宝”。“科技小院”虽小,却是創新大平台,要做科技大文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科技工作的重心,是着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理论和方法体系创新,特别是创新绿色生产技术模式,以科技支撑助力绿色发展。“科技小院”已经形成一个科技网络体系,要有求是创新、敢为人先的科学追求,面向解决农业重大问题和农业科技基础问题,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以创新型的成果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更大贡献。

四是培养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把初心融入生命、攻坚克难、不负人民,是“科技小院”的鲜亮底色,是从事“科技小院”工作的全体师生的鲜明品格。多年来,我们把为民情怀教育融入“科技小院”工作,从学前驻村、小院实践开始,“科技小院”的学生们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充分感悟三农之艰、体验农民亲情,培养了与农民的感情。驻村锻炼结束之时,村里的农民抱着学生不让走,学生抱着农民不松手,一旦有了这样难舍难分的人生经历,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真挚情怀也就在学生们心中刻下了印记。我们要以为民情怀为激励,办好老百姓信赖的“科技小院”。

强化融合创新,推动“科技小院”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理论宣讲,让科学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多年来,“科技小院”在面向基层群众宣传党的科学理论方面,走村入户、宣讲对谈,发挥了积极作用,积累了有益经验。当前和今后时期,“科技小院”师生应当率先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服务群众和引领群众结合起来,争做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先锋力量。在“科技小院”学习工作生活,就要增强做科学理论宣传员、宣讲队的自信,努力学好、用好、讲好新时代新思想,让党的科学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科技小院”加强理论宣讲的工作,也必将激发“科技小院”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是加强党建引领,增强“科技小院”服务社会的合力。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基础上,继续抓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及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乡村全面振兴,亟须强化党建引领,形成乡村振兴的更大合力。2021年3月,学校党委研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基层党建研究中心。同年5月,“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基层党建研究中心曲周基地”揭牌成立,零距离服务曲周乡村振兴。加强党建引领,把学校“红色1+1”“百名博士老区行”等党建品牌与“科技小院”品牌衔接起来以及加强“科技小院”党建,有利于“科技小院”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产生更多的社会影响。

三是加强协同奋战,推动新时代“科技小院”大发展。把力量拧在一起、胸怀大局的协同奋战,是“科技小院”坚定地跨入党和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的创新发展要求。要继承发扬老一辈农业科技工作者胸怀大局、团结协作的精神,主动对接和服务国家战略,到主战场,作大贡献。我们相信,只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加强协同奋战,我们就能不断推动新时代“科技小院”的大发展。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之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梦圆之际,“科技小院”一定会因其贡献而成就大文章。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
坚持“立德树人”的有效策略分析
“互联网+”时代民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探析
高校体育与立德树人研究
钢琴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立德树人
夯实基本功,做立德树人的中职班主任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求新求实求突破 考师考生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