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歌为什么“常含泪水”?他的笔下为什么“常有江水”?

2021-01-03 14:10左青荣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50期
关键词:江水泪水杜甫

左青荣

摘  要: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是耗时费力低效。为了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质量,笔者针对教材中存在的同一位诗人同一时期的诗歌,尝试突破以往逐篇教学的模式,采用集中鉴赏的方法,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宝贵的疑惑。如:杜甫的诗歌为什么“常含泪水”?他的笔下为什么“常有江水”?本文就以《蜀相》《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为例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杜甫;诗歌;泪水;江水

杜甫,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高中语文教材选录他的多首诗歌,但分散在必修和选修课本的不同单元里,编者的设计意图固然有道理,但不利于集中鉴赏。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如何才能让学生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于是,我在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集中鉴赏,在与学生共同鉴赏解读时,学生对杜甫晚年潦倒穷愁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得到准确的把握,同时也探寻杜甫的诗歌“常含泪水”,他的笔下“常有江水”的原因。

一、从社会背景、人生遭际上探析

唐肃宗猜忌忧国忧民的文人,信任宦官。杜甫不但得不到皇上的信任,反而被猜忌,生不逢时、抱负难施。诸葛亮才智过人、丰功伟绩,但却壮志未酬,杜甫为之惋惜,《蜀相》这首诗就是杜甫借歌颂诸葛亮来抒发自己年事已高却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既指诸葛亮也包括杜甫自己。“泪满襟”不仅是杜甫为那些壮志未酬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而流泪,也是为自己从小立志成就一番事业,却平生不得志,一生艰难坎坷颠沛流离而流泪。公元764年春天,杜甫带着妻儿回到成都,做严武的节度参谋,生活暂得以时安定下来。但没想到第二年四月严武突然去世,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草堂,乘着小舟东流而下,在岷江、长江一带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旅夜书怀》这首诗就是杜甫乘舟途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年逾半百,且疾病缠身,加之国家动荡不稳,生活失去了着落,又居无定所,所以一路上他心情非常沉重。诗歌的颔联给人们展现的是一幅江河图,这幅图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辽阔壮美,但诗人流露出的却是奔波不遇的情感。“大江”的奔流气势与辽阔壮美反衬出杜甫如“细草”“微风”般的孤独和渺小,也如作者当时的境况和情怀。诗题一个“旅”字,尾联“飘飘”“沙鸥”二词,都写出了诗人转徙于江湖飘泊奔波无依的伤感情怀。全诗无一“泪”字,但却让读者泪目,感人至深。

在《阁夜》这首诗中,真实地流露出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的心情。当时军阀在蜀中连年混战,蜀地不断被吐蕃侵袭,加上杜甫的好友也相继去世,这让杜甫深感悲哀寂寞。768年冬,杜甫在两湖漂泊,他从公安到达岳阳,当时季节正值深冬。诗歌颔联所写,既是象征当时动荡不宁的时局,也是诗人漂泊两湖、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忧国忧民、纷乱心绪的显现,诗人借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象传达内心的深沉悲慨。战争的讯息传来,在荒野中传出多少人家凄苦悲哀的恸哭声。连年的战火给老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让世人深感悲痛。这“哭”又何尝不是诗人的心在流泪?

769年,杜甫已经五十七岁,年老多病、贫疾交加、处境艰难,苦不堪言,再加上归家无望,一家人郁居在一叶小舟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诗人登上岳阳楼北望故乡,触景生情、感怀思乡,写下《登岳阳楼》这首诗。770年冬,在潭州往岳阳的船上,结束了诗人的人生旅程。在汪洋浩淼的洞庭湖面前,杜甫回想自己的一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漂泊天涯,精神和物质方面都没有得到任何援助。如今,既“年老”又“多病”,寄居小舟,于湖湘飘流,身世危亡,凄苦不堪。杜甫的凄凉、哀痛、愤怨,无可名状、不言自明。诗人在如此凄苦的情况下登上岳阳楼,无心观景,想到国家如今动荡不安,自己却报国无门,忍不住老泪纵横,无法抑制。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如江水般涌上心头,化作诗人笔下的“涕泗流”。诗人的“涕”不仅有个人之痛,更有为国之忧。杜甫的个人之痛、为国之忧,最终以一滴泪化作八百里洞庭之水!杜甫是孤微的也是巨大的,是狭小的也是阔大的,微与巨、狭与阔都统一于杜甫的精神境界中,统一于他擅长运用空阔的“江水”意象里。这也许就是杜甫的诗歌“常含泪水”的原因。

二、从艺术手法、结构技巧上探析

在《蜀相》这首诗中,“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这两个字是这首诗的诗眼。春光融融、阳光明媚,台阶旁的绿草青翠欲滴,却无人欣赏;黄鹂在树叶下发出悦耳的叫声,但无人倾听。这幅春日图给人一种冷寂、凄凉之感。作者融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表达心中的感伤之情,为下文感叹诸葛亮壮志未酬以及那些因壮志未酬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而流泪作铺垫。《旅夜书怀》中的“大江”,《阁夜》中的“三峡”,《登岳阻楼》中的“洞庭水”,这些词语既点明了地点,与颈联的“言事”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尾联的“结情”也形成前后相连的关系,使诗歌的结构特点更严密。从内容上看,这些“江水”意象,与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当时的动荡时局有关联,又与诗人的孤微身世有关联,能引发诗人多角度的联想。“江水”这一意象,既隐含着诗人如江水般汹涌澎湃的心潮思绪,又体现出诗人沉郁深广的忧患意识和宇宙情杯。《蜀相》运用的是丽景衬哀情的手法,《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运用的则是阔景衬孤微的手法。《旅夜书怀》的首联交代了“书怀”的地点和时间,颔联接着写低垂的明星、辽阔的平野、涌动的月影、东流的大江等宏阔的景象。长江之水在杜甫的笔下承载着笼盖一切的内宇宙——诗人的大气魄、大人格。诗人精神世界的涌动起伏也恰似江水、月影的涌动起伏,江水、月影的涌动起伏象征着时局的动荡不(下转第62页)(上接第60页)稳与诗人生活的颠沛流离。接着颈联转入到人事感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时候的诗人,情感亢奋,愤激之情像决堤的“江水”——难道我杜甫是因为文章写得好而“名满天下”吗?我的“名气”是因为我耿直迂腐,替房琯上疏申辩,站错了队伍,不小心得罪了皇帝、震惊了朝野!但在诗坛上,我一直是无名的,知音也一直是缺席的!做官本应该是年老多病才退休的,但我如今的官职是有名无实!我杜甫是仕途坎坷、终生寂寞啊!——诗歌的颈联“言事”并“书怀”,诗人直抒胸臆,与颔联侧面烘托情感相结合,结构设计非常巧妙。而更为巧妙则在于反衬,即颔联用空阔的平野反衬身世孤微的诗人,诗歌的境界也由阔大变为狭小。诗歌尾联以景结情,诗人把自己比喻为渺小的沙鸥,且置身于空阔的“天地”间,将孤微慨叹之情推向极致。颈联的语气愤激难平,尾联的语气则是不得不接受漂泊现实的无奈。诗歌情感就像江水一样起伏跌宕,诗歌意境也像江水河道一样由阔变狭。这大概就是诗人常常用与“江水”相关的意象营造诗歌的意境在艺术追求方面的原因。

社会背景以及人生遭际,让晚年的杜甫处于困厄之中,身如“转蓬忧战伐”,病残“无力正乾坤”。杜甫的漂泊,多与江河、湖泊有关,而承载诗人博大胸襟和深沉忧思的交通工具便是一叶孤舟。漂泊成了他生命的代名词,他把自已最后的一滴泪水洒入江河之中,而这滴泪却是融注了诗人的身世之忧、黎元之忧和国运之忧。因而,也就不难理解杜甫笔下为什么“常有江水”了。“江水”这一意象有着丰富的象征内涵,它象征着风云变幻、时世艰危以及个人生活的漂泊不定。诗人以涌动的“江水”为意象,赋予其摇荡起伏、震撼寰宇的悲壮色彩,与其说是一种艺术自觉,不如说是生活之艰辛的遭际使然。

艾青在诗歌《我爱这土地》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杜甫的诗歌为什么“常含泪水”?他的笔下为什么“常有江水”?因为杜甫的内心承载了整个宇宙,他的灵魂承担了全人类的风霜雨雪;他的泪水,一滴就是一个洞庭、一条长江。

参考文献:

[1]常青.比较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革新, 2009 (1).

[2]袁菊萍.例談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方法的运用[J].学周刊 A,2013(9).

[3]刘燕.比较式阅读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7(22).

[4]王丽莎.高中语文比较式阅读教学方法的运用[J].科技展望,2015,25(35).

[5]苏玲.高中语文教学中比较式阅读的实践思路浅议[J],赤子(上中旬),2015(18).

(作者单位:怀集县第一中学,广东   肇庆   526400)

猜你喜欢
江水泪水杜甫
春江水暖
长相思·江水东
登高
山歌好比春江水
送给年轻人的5句话
绝句
有泪水,才有了人生
复杂的泪水
春江水暖
Ways of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