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传媒载体丰富音乐课堂教学

2021-01-03 06:40李娜娜
民族文汇 2021年2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果

李娜娜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日益发达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多媒体技术已在各层次课堂中对学习者的快乐学习、创造性学习中发生了日益巨大的影响。而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研究发现,信息传媒载体的融合,能更好的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对于音乐教师上课、赛课或学生俱乐部排练等活动都有很大的帮助,使得教师的工作效率提高的同时,学生也能在轻松快乐中获取知识。因此信息传媒载体介入丰富多媒体在课堂中的运用是一种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对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是大有裨益。

关键词:传媒载体融合;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自身赋能。

随着信息时代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信息传媒载体的大量出现,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对教育方式的革新也是有目共睹。什么是信息传媒载体。资讯传播载体,广泛包含了报刊、电视、广播、杂志、互联网等。而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而言,数字电视、互联网和手机等载体的融合运用,会大大帮助教师丰富课堂教学。本文就以这三种方式为例,谈一谈信息传媒载体的融合给音乐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

一、传媒载体的合理应用,帮助学生拓展课后知识。

(一)数字电视结合音乐教学的运用与实践。

笔者在家访中发现几乎所有学生家里都有数字电视这一传媒载体。在跟家长沟通过程中发现,双减政策后学生课业量减少,家长基本同意学生每天在家看电视的时间在30分钟左右。如果利用好这个时间,让学生看一些有助于传授知识的节目,那么放松大脑的同時,对于课堂上音乐知识面的拓展也是很有帮助的。

1、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草原小姐妹》为例。这个作品是琵琶协奏曲,对于民族乐器琵琶,如果教师正好是琵琶专业,素质过硬,那还好说,现场演奏一段主题对于学生来说真的受益匪浅,但如果单靠学校少得可怜的几样乐器,教师又只一味的看图片讲历史,根本不能让学生真正留下什么印象,这时数字电视节目就可以大显身手。中央电视台十五套大型纪录片《中国乐器》第一季的第二集,介绍的就是中国乐器及琵琶艺术。本片是由上海市民族乐器一厂投资制作的,共五集。偏重片有非常宝贵的中国现当代民乐文化资源,有知名演奏家、教育家对音乐人生的追溯记录,也有国内外习琴者对我国音乐文化的情感倾诉,更有音乐制作翘楚亲自揭开中国音乐制作历史的神秘面纱。这个纪录片可以说是首次系统性总结了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琵琶)的发展史脉络,以及中国当代的音乐发展现状。笔者课前告知学生相应的频道和时间段,请学生回家看,积累知识,第二天上课时用来课前分享。而另一个班的学生,笔者是提前在家录好一段,课上欣赏完以后作为知识的拓展和学生分享。然后提醒学生课后回家看相应频道,增加自己对音乐知识的学习。数字电视这个传媒载体的好处就是让学生在休闲娱乐时也能充实自己的知识库。教师要做的就是搜寻适当的电视节目,和学生分享。

2、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梨园英秀》为例。中国戏曲是千百年来根植于民众生活土壤,不断在民间被传承发展的一门舞台艺术。在文学、器乐、舞蹈、绘画、杂技,以及舞台演出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种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性的程式。创作舞台上人物形象的美术手法既丰富而又严谨,表演艺术空间的虚实融合,最大限度实现了”以形传神,形神兼具”的美学境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这首带戏曲味儿的创作歌曲《梨园英秀》包含的戏曲的知识面广,内容多,一节课让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唱好歌曲真的很有挑战。

(二)数字电视结合音乐教学的思考与总结。

笔者在一个班利用教材里现有的视频课件,进行常规教学后发现,课后学生对于戏曲还是不感兴趣,唱的也马马虎虎。课后笔者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提前告知另一个班学生晚上观看央视11频道的相关节目,第二天课上和大家分享。第二天的课上作为课前三分钟知识分享环节,看的学生会很积极的分享自己看电视的成果,没有看的同学在大家的分享中学习,这样在课堂上的学习就非常的积极主动,对于数板西皮二黄等戏曲知识也学的比较顺,笔者再给学生看戏曲大会的相应唱段,那么在学习唱的时候学生会有意识的模仿唱腔,学习效果立竿见影。

二、音乐软件的熟练操作,提高课内外活动效果。

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在歌曲艺术作品课堂教学上,通过合理使用音乐艺术教学软件,既能够丰富音乐作品的教育资源,并传递大量的歌曲艺术作品教学信息,又能够给学生营造一种安静愉悦的歌曲艺术作品课堂教学环境条件,从而调动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学习兴趣,从而突破歌曲艺术作品课堂教学重难点,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式,从而有效提升歌曲艺术作品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有效的歌曲艺术作品课堂教学目标。

(一)Goldwave软件结合音乐活动的实践。

在学校大型艺术节中,笔者利用Goldwave软件,对音乐进行相应的处理,为班主任省下很大功夫。Goldwave软件是一款功能强大的数字歌曲编辑器,是一款集声音剪辑、演奏、录音和变换各种功能的声音开发工具,它能够帮助你在你所需要的视频文件中获得声音,输入相应的公式可以做出很多音效。不是每一首歌曲都有伴奏音乐,在往年学校举行的大型艺术节展演活动中,各班级在选歌时都很受局限,有原声的歌曲学生声音不突出,影响歌唱效果,学生积极性也不高。后来笔者用音乐软件进行消音。原音不用完全消掉,这样在演唱过程中,既能防止学生因兴奋唱走调,又能突出学生的音色,效果立竿见影。

(二)白板技术结合音乐活动的实践。

在欣赏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草原小姐妹》时,笔者在教学设计中用图片引导,故事串联等方式把学生带入到1964年2月的那场暴风雪,并利用Goldwave软件分解个主题音乐,让学生去分主题欣赏,并从中找出两个主题在速度和节奏上分别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听出后让学生在白板上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课前笔者运用Goldwave软件制作分解主题音乐,大大方便了课上学生学习时对重点旋律的把控,而课中笔者让学生运用白板技术画出自己心里感受,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对于学生了解基本的多媒体技术也是很有帮助的。

(三)音画传媒结合音乐活动的实践。

在欣赏民族管弦乐《阿细跳月》时,笔者给学生展示几幅图,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在围着篝火跳舞,第二幅图为这个民族的姑娘在跳舞;最后是大家在一起唱歌。笔者在央视3套《艺览天下》中找到一段描绘彝族人们生活的视频,录制下来投屏到大屏幕,让学生了解当地人的生活,视频观看后让学生心中联想一下三幅图的相应的音乐应该是怎样的一种风格,待学生讨论分析过以后,笔者播放音乐,第一幅图相对应的是一个热烈欢快的的舞曲,第二幅图姑娘的舞蹈应该是优美而轻盈的,第三幅图大家合唱,热情而奔放。让学生看图配乐,从中能更深刻的了解乐曲的风格。描写了春节之夜的彝族民众们集中在江边的大草原上,围绕着熊熊篝火纵情舞蹈的场景,生动地刻画了彝族民众们热烈、开朗的个性。这样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加上有关的小知识,让学生眼睛看到了,耳朵听到了,脑中记住了,全面的掌握了课堂内容。

电影、动漫、音乐会欣赏等无疑是音乐欣赏课程的主要部分,它们生动、直观的为学生展示了音乐的现场效应,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在课堂中加入信息传媒载体,表达也比较得体,可以成为当前在许多课堂上普遍使用的音乐与欣赏类课堂教学手法之一。

(四)ipad教学结合音乐活动的实践。

笔者在课堂中还利用ipad进行教学。用到的音乐应用软件就是库乐队,它是一个由苹果有限公司编写的数码音乐创作应用软件。这款软件界面简洁,虚拟场景设计逼真,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并尽快上手演奏,同时优良的体验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兴趣。库乐队每次可以录制最多八条音轨旋律,并且可以对音符进行基本的编辑和调整。它含有一千段预录的样本旋律,以及约五十种合成音乐样本(如图1),不管对教师还是学习者来说都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操作起來没有太多额外的技术门槛。在音乐课中,iPad的使用对提高学生音乐要素的学习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上的《乃呦乃》,这是一个土家族童谣,全曲只有由do公司、mi、sol三音组成,并且只有八分音符、四分音符组成,对于二年级的孩子直接灌输这些乐理知识显然不合适,笔者将这首歌在Garage Band录制好,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歌曲。在软件中,学生可以对八分音符号与四分音符号之间的时值一目了然,非常清晰。不用笔者说,学生就能清晰的唱对两种音符的长短。而对于do、mi、sol三个音,软件中呈现的高低也是非常直观的,这对培养学生音准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个软件不仅在课堂上可以用,家里有iPad的学生自己就可以在家里摸索。学生不仅掌握了音乐的基础知识还锻炼了音乐基本技能,让学生更加立体地热爱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最终在音乐素养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三、手机软件的合理应用,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

信息时代,移动电子设备已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而各种应用也是移动电子设备的主要功能所在。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进展,人们可以发现在手机应用市场中各种应用所发挥的各种功能。在应用商店里有许多快捷便利的软件或网站能够帮助教师更快更好的获取相应的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笔者经常用到的几个APP:粉笔职教、网易公开课、小红书剪等。

(一)粉笔职教:里面有许多证书考试的题目。在教师资格考试里选音乐,就会有大量的音乐题目供教师练习。空闲时间可以帮助教师复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便于在教学中用到和应对每年的教师考试。

(二)剪映:是一款手机视频编辑工具,带有全面的剪辑功能,支持变速,有多样滤镜和美颜的效果,有丰富的曲库资源。视频中的背景音乐可以消除,加入自己需要的音乐。

(三)网易公开课:这个软件中有大量的课例。可以看到优秀的公开课展示课。作为教师除了不断的巩固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于课堂的把控和精炼还是需要多看优秀教师的课例。

(四)小红书:这个软件的面非常广,基本属于休闲娱乐的软件。但是利用好它,你会发现也能学到很多知识。博主们会分享许多你想知道又不知道从哪里找资源的方法,有些好的教学资源可以在里面找到。

四、用好传媒载体融合,为音乐课堂教学赋能。

7月底的突然疫情导致了9月份的延迟开学。根据规定教师要上网课。在不教学新内容但又要让学生学到知识的要求下,笔者想到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介绍教材中出现的音乐家。苏教版三年级一单元中有关于巴赫的经典作品《G大调小步音乐》。上网搜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介绍巴赫的生平事迹的视频。不是专业冗长就是画质粗糙,都不太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利于学习的开展。无意中在小红书软件中搜索了一下,竟然发现其他博主发的有关于巴赫的生平事迹。

(一)传媒载体融合,丰富网课教学。

如图2,动画的形式,简单明了,风趣幽默,还特别介绍了小步舞曲的故事,正好用于网课的教学。于是分享给学生。开学后上到这一课时,竟然三个班的学生都能清晰的说出巴赫的故事,而小步舞曲的学习也异常的顺利,让笔者看到信息传媒载体的合理运用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

(二)传媒载体融合,提高学习兴趣。

再如苏教版四年级上《打麦号子》这一课时,课件里有一个用连枷打麦子的劳动视频,笔者在课件设计时用剪映软件消除了原视频中的背景音乐,再加入课堂学习的《打麦号子》的方言范唱,调整了一下视频,正好劳动的节奏和音乐合上,整个视频呈现的效果就非常好。课堂上学员们看到了打连枷的劳动场面,也听到了《打麦号子》的方言歌谣,很自然的就加入到教学的气氛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读书趣味,为教学歌曲奠定了基础。

《教育培训课程变革大纲(试行)》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表现方法、学生的掌握方法和教师交互方法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了解和快速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有力的教学技术工具。"所以,在教学中合理使用信息传播载体,不仅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对学生课外的学习和娱乐也具有指导意义。

由于信息传媒载体的多样性的特点,用它帮助丰富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是由很大的优越性,但同时对教师的自身基本素质要求会更加严格,教师在课后下的功夫要更多。刚上班时候看到了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个水"。十几年过去了,特别是在科技发展飞速的今天,新课改背景下,这句话已变成了"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长流水"。教师要不断的利用多种媒介途径去学习去充实自己的知识库,才能在三尺讲台上给学生一片清晰精彩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P283

[2]罗凌.论音乐教师的课堂“表演”与“示范”——兼谈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局限性[J].中国音乐教育,2005年第4期P39

[3]曹里、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P438,439

[4]徐浩东.数字化教学手段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求知导刊.2016(3)

[5]李智,论多媒体手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D];河北大学;2009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效果
分层教学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提高师生课堂幸福指数
新课改理念下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策略分析
影响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因素分析与对策
关于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的分析
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数字逻辑电路》教学改革研究
浅议如何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妙用提问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