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心血管疾病中的运用验案举隅※

2021-01-04 03:19
中医药通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口苦泻心汤附子

●王 付

众所周知,张仲景、孙思邈等医家在其著作中所记载的处方均有涉及到“十八反”配伍用药。如《伤寒杂病论》中赤丸用半夏和乌头,甘遂半夏汤中用甘草和甘遂等;《千金要方·卷十八》中大五饮丸既用人参、苦参、细辛、芍药配藜芦,又用半夏、贝母、栝楼根配附子,还用甘遂、大戟、芫花配甘草,用了“十八反”配伍禁忌中的十二味药。王怀隐、张子和等人虽然提出了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之说,却又在临床中选用“十八反”配伍治病用药,自相矛盾。综上可以看出,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完全属于荒谬言论[1]。

笔者结合数十年临床体会,认为经方是治病中的最佳用方,而临床疾病复杂多变,因此运用经方的最佳手段是合方。经方合方时难免会涉及“十八反”配伍用药,临床证实果断使用“十八反”配伍用药后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未出现毒副作用,于此试举数则心血管疑难杂病验案如下[2]。

1 炙甘草汤、半夏泻心汤、藜芦甘草汤与附子栝楼汤合方辨治心律失常、二尖瓣反流(中度)、高脂血症案

谢某,男,53岁,河南人,2018年3月2日初诊。患者有多年心律失常(窦性心律不齐、频发性室性早搏)、二尖瓣反流(中度)、高脂血症病史。刻诊:心悸,心烦,时时心痛,手脚心发热,盗汗,夜尿频,后背发紧,手腕酸,腹冷,畏寒,手足不温,倦怠乏力,口苦,舌质淡红,苔腻黄白夹杂,脉沉弱。西医诊断:(1)心律失常;(2)二尖瓣反流(中度);(3)高脂血症。中医诊断:心悸,辨为湿热阴虚,阳虚风痰证。治当清热益阴,益气温阳,熄风化痰。予炙甘草汤、半夏泻心汤、藜芦甘草汤与附子栝楼汤合方,药用:生半夏12 g,黄芩10 g,黄连3 g,红参10 g,干姜10 g,麻仁10 g,麦冬12 g,生地50 g,阿胶珠6 g,桂枝10 g,制附子10 g,藜芦1.5 g,全瓜蒌24 g,生姜10 g,大枣30 g,炙甘草15 g。6剂,以水1000~1200 mL,白酒1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50 min,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18年3月9日二诊:心悸、心烦略有减轻,仍口苦,以前方变黄连为10 g,6剂。

2018年3月16日三诊:心悸、心烦进一步减轻,仍尿频,以前方变制附子为12 g,6剂。

2018年3月23日四诊:畏寒、腹冷、手足不温较前减轻,口苦基本消除,仍倦怠乏力,以前方变红参为12 g,6剂。

2018年3月30日五诊:心悸、心烦、心痛基本消除,仍苔腻,以前方变藜芦为3 g,6剂。

2018年4月6日六诊:手脚心发热消除,口苦未再出现,尿频减少,以前方6剂继服。

2018年4月13日七诊:诸症较前均有明显好转,又以前方治疗150余剂,诸症悉除。经复查,早搏消除,心律正常,二尖瓣反流(轻度),高脂血症消除。随访1年,诸症未再复发

按根据心悸、心烦、口苦辨为湿热;再根据畏寒、手足不温辨为阳虚;因手脚心发热、盗汗辨为阴虚;又因倦怠乏力辨为气虚;更因苔腻辨为痰。以此辨为湿热阴虚,阳虚风痰证。方以炙甘草汤益气温阳,补血益阴;以半夏泻心汤清热燥湿,益气降逆;以附子栝楼汤温阳清热化痰;以藜芦甘草汤益气熄风化痰[3]。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2 乌头汤、半夏泻心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藜芦甘草汤与附子天花粉汤合方辨治心脏支架术后案

梁某,男,45岁,河南人,2018年2月25日初诊。患者有多年心脏病病史,1年前因心血管堵塞进行心脏支架手术后仍心痛、胸闷、短气,服用中西药未能有效控制症状(具体不详)。刻诊:心痛,受凉后加重,胸闷,短气,手脚怕冷,自汗,倦怠乏力,失眠多梦,四肢肌肉瞤动,口苦口腻,舌质淡红,苔腻黄白夹杂,脉沉弱。西医诊断:心脏支架术后。中医诊断:胸痹心痛,辨为阳虚湿热,心神不固,风痰浸淫证。治当温阳清热,益气安神,熄风化痰。予乌头汤、半夏泻心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藜芦甘草汤与附子天花粉汤合方,药用:生半夏12 g,黄连3 g,黄芩10 g,干姜10 g,红参10 g,制川乌10 g,麻黄10 g,生白芍10 g,黄芪10 g,桂枝10 g,龙骨30 g,牡蛎30 g,藜芦1.5 g,天花粉12 g,生附子3 g,生甘草10 g。6剂,以水1000~120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50 min,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18年3月4日二诊:心痛、胸闷减轻,仍短气,以前方变红参为12 g,6剂。

2018年3月11日三诊:心痛、胸闷进一步减轻,短气好转,仍怕冷,以前方变生附子为5 g,6剂。

2018年3月18日四诊:心痛、胸闷基本消除,怕冷明显好转,以前方变生附子为3 g,6剂。

2018年3月25日五诊:失眠多梦基本消除,仍肌肉瞤动,以前方变藜芦为2.5 g,6剂。

2018年4月1日六诊:诸症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继服。

2018年4月8日七诊:诸症消除,又以前方治疗50余剂。随访1年,诸症未再复发。

按根据心痛、胸闷于受凉时加重辨为阳虚;再根据失眠多梦辨为心神不固;因口苦口腻辨为湿热;又因倦怠乏力辨为气虚;更因四肢肌肉瞤动辨为风痰。以此辨为阳虚湿热,心神不固,风痰浸淫证。方以乌头汤温阳散寒,宣通经脉;以半夏泻心汤清热燥湿,益气降逆;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益气固涩安神;以附子花粉汤清热益阴;以藜芦甘草汤益气熄风化痰。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3 半夏泻心汤、乌头汤、橘枳姜汤、藜芦甘草汤与附子花粉汤合方辨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颈椎增生案

许某,男,59岁,河南人,2018年4月27日初诊。患者有多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3年前经检查又诊断为颈椎增生,服用中西药未能有效控制症状(具体不详)。刻诊:心痛,心悸,心胸烦热,胸闷气塞,手足怕冷,倦怠乏力,手臂肌肤似有虫行,头痛,头部昏沉,颈项活动不利,口苦口腻,舌质红,苔黄腻夹白,脉沉弱。西医诊断:(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颈椎增生。中医诊断:胸痹心痛,辨为湿热夹寒,气虚风痰证。治当清热燥湿,补益心气,熄风化痰。给予半夏泻心汤、乌头汤、橘枳姜汤、藜芦甘草汤与附子花粉汤合方,药用:生半夏12 g,黄芩10 g,红参10 g,黄连3 g,干姜10 g,制川乌10 g,麻黄10 g,黄芪10 g,生白芍20 g,制附子6 g,天花粉24 g,藜芦1.5 g,陈皮50 g,枳实10 g,生姜15 g,大枣12枚,炙甘草10 g。6剂,以水1000~120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50 min,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18年5月4日二诊:心痛、心悸减轻,仍手足怕冷,以前方变制附子为10 g,6剂。

2018年5月11日三诊:心痛、心悸进一步减轻,怕冷好转,仍心胸烦热,以前方变黄连为10 g,6剂。

2018年5月18日四诊:头痛、头部昏沉基本消除,心痛、心悸较前又有减轻,心胸烦热好转,以前方6剂继服。

2018年5月25日五诊:胸闷气塞明显好转,仍手臂肌肤似有虫行,以前方变藜芦为3 g,6剂。

2018年6月1日六诊:胸闷气塞基本消除,颈项活动明显好转,以前方6剂继服。

2018年6月8日七诊:诸症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120余剂,诸症消除。随访1年,诸症未再复发。

按根据心痛、心悸、心胸烦热辨为郁热;再根据口苦口腻、头部昏沉辨为湿热;因倦怠乏力、脉沉弱辨为气虚;又因手足怕冷辨为寒;更因手臂肌肤如虫行、苔腻辨为风痰。以此辨为湿热夹寒,气虚风痰证。方以半夏泻心汤清热燥湿,益气降逆;乌头汤温阳散寒,宣通经脉;以橘枳姜汤行气宽胸降逆;以附子花粉汤清热益阴柔筋;以藜芦甘草汤益气熄风化痰。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4]。

4 赤丸、半夏泻心汤、附子天花粉汤与藜芦甘草汤合方辨治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高血压案

杨某,男,57岁,河南人,2018年7月29日初诊。患者有多年高血压病史,3年前因下肢冰冷,经检查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服用中西药未能有效控制症状(具体不详)。刻诊:下肢冰冷,受凉加重,间歇性跛行,活动后倦怠乏力,肢体酸困、沉重、疼痛、麻木,休息后缓解,经常下肢溃烂,经久不愈合,口苦口干,舌质红,苔腻黄白夹杂,脉沉弱。西医诊断:(1)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2)高血压。中医诊断:脉痹,辨为阳虚夹风,湿热夹痰证。治当温阳化痰,清热燥湿,益气熄风。予赤丸、半夏泻心汤、附子天花粉汤与藜芦甘草汤合方,药用:制川乌6 g,生半夏12 g,茯苓12 g,细辛3 g,黄芩10 g,黄连3 g,红参10 g,干姜10 g,附子10 g,天花粉12 g,藜芦1.5 g,生姜10 g,大枣20枚,炙甘草10 g。6剂,以水1000~120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50 min,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18年8月5日二诊:下肢冰冷略微减轻,仍口苦,以前方变黄连为6 g,6剂。

2018年8月12日三诊:下肢冰冷较前又有减轻,仍口苦,以前方变黄连为10 g,6剂。

2018年8月19日四诊:下肢冰冷进一步减轻,仍肢体麻木,以前方变藜芦为2.5 g,6剂。

2018年8月26日五诊:间歇性跛行次数较前明显减少,仍倦怠乏力,血压基本正常,以前方变红参为12 g,6剂。

2018年9月2日六诊:间歇性跛行次数较前进一步减少,血压基本正常,下肢冰冷明显好转,仍口干,以前方变天花粉为24 g,6剂。

2018年9月9日七诊:下肢溃烂完全愈合,又以前方治疗120余剂,诸症消除。随访1年,诸症未再复发[5]。

按根据下肢冰冷、受凉加重辨为寒;再根据肢体酸困沉重辨为痰湿;因倦怠乏力、脉沉弱辨为气虚;又因肢体麻木辨为风;更因口干、舌质红辨为热伤阴津。以此辨为阳虚夹风,湿热夹痰证。方以赤丸温化寒痰;以半夏泻心汤清热燥湿,益气降逆;以附子花粉汤清热益气化阴;以藜芦甘草汤益气熄风化痰。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5 茯苓四逆汤、小半夏加茯苓汤、附子栝楼汤与藜芦甘草汤合方辨治慢性心力衰竭案

马某,男,57岁,河南人,2018年11月25日初诊。患者有多年扩张型心肌病病史,3年前至今反复出现心力衰竭,服用中西药未能有效控制症状(具体不详)。刻诊:心悸,气喘,胸闷,腹胀,全身水肿,手足不温,恶心,呕吐,头晕目眩,大便溏泄,倦怠乏力,身体颤抖,舌质淡,苔白腻夹黄,脉沉弱。西医诊断:(1)慢性心力衰竭;(2)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诊断:心悸,辨为心肺阳虚痰水证。治当温阳散寒,燥湿化痰。予茯苓四逆汤、小半夏加茯苓汤、附子栝楼汤与藜芦甘草汤合方,药用:生附子5 g,干姜5 g,茯苓12 g,红参3 g,生半夏24 g,麻黄10 g,桂枝6 g,杏仁15 g,制附子10 g,全瓜蒌24 g,藜芦1.5 g,生姜24 g,大枣12枚,炙甘草10 g。6剂,以水1000~120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50 min,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18年12月2日二诊:水肿减轻,手足较前温和,仍倦怠乏力,以前方变红参为10 g,6剂。

2018年12月9日三诊:水肿进一步减轻,仍腹胀,以前方加陈皮30 g,6剂。

2018年12月16日四诊:水肿基本消除,仍大便溏泄,以前方变干姜为10 g,6剂。

2018年12月23日五诊:头晕目眩基本消除,仍气喘、胸闷,以前方变红参为12 g,全瓜蒌为30 g,6剂。

2018年12月30日六诊:大便正常,水肿消退,仍腹胀,以前方变陈皮为50 g,6剂。

2019年1月6日七诊:诸症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100余剂,经检查慢性心力衰竭相关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之后,以前方为基础方并加减变化继续调理扩张型心肌病。随访2年,诸症未再复发。

按根据心悸、手足不温辨为阳虚;再根据恶心、呕吐辨为痰浊气逆;因倦怠乏力、脉沉弱辨为气虚;又因全身水肿辨为水气内停;更因头晕目眩、身体颤抖辨为风痰[6]。以此辨为心肺阳虚痰水证。方以茯苓四逆汤益气安神,温阳散寒;以小半夏加茯苓汤温阳降逆,燥湿化痰;以附子栝楼汤温阳清热化痰;以藜芦甘草汤益气熄风化痰。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6 小柴胡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附子贝母汤与藜芦甘草汤合方辨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案

郑某,女,67岁,河南人,2018年7月29日初诊。患者有多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2年前经检查又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服用中西药未能有效控制症状(具体不详)。刻诊:心悸,头晕,时有昏厥,失眠,健忘,手臂肌肤麻木,倦怠乏力,手足不温,急躁易怒,咽喉不利,小便不利,口苦,舌质淡,苔白腻夹黄,脉沉弱。西医诊断:(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诊断:心悸,辨为气虚夹郁,湿热夹风证。治当益气温阳,疏肝解郁,清热燥湿,熄风化痰。予小柴胡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附子贝母汤与藜芦甘草汤合方,药用:柴胡24 g,黄芩10 g,红参10 g,生半夏12 g,桂枝10 g,白芍10 g,龙骨30 g,牡蛎30 g,制附子10 g,浙贝母10 g,藜芦1.5 g,生姜10 g,大枣12枚,炙甘草10 g。6剂,以水1000~120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50 min,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18年8月5日二诊:心悸减轻,仍头晕,未再出现昏厥,以前方变红参为12 g,6剂。

2018年8月12日三诊:心悸较前又有减轻,头晕好转,仍咽喉不利,以前方加桔梗24 g,6剂。

2018年8月19日四诊:心悸、头晕进一步减轻,仍手臂肌肤麻木,以前方变藜芦为2.5 g,6剂。

2018年8月26日五诊:倦怠乏力基本消除,仍手温不足,以前方变制附子为12 g,6剂。

2018年9月2日六诊:手臂肌肤麻木基本消除,仍口苦,以前方变黄芩为15 g,6剂。

2018年9月9日七诊:诸症基本趋于缓解,又以前方治疗60余剂,诸症悉除。随访1年,诸症未再复发。

按根据心悸、头晕、倦怠乏力辨为气虚;再根据手足不温辨为寒;因急躁易怒、咽喉不利辨为痰气郁结;又因失眠、健忘辨为心肾不交;更因手臂肌肤麻木、苔腻辨为风痰。以此辨为气虚夹郁,湿热夹风证。方以小柴胡汤疏肝调气,清热温通;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交通心肾[7];以附子贝母汤温阳清热利咽;以藜芦甘草汤益气熄风化痰。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猜你喜欢
口苦泻心汤附子
附子的采收和加工
经方中“附子一枚”的古今考证研究*
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效果
平胃散合半夏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对复发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半夏泻心汤干预“菌-炎-癌”致病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口苦是怎么回事?
口苦咽干,是生病了吗
有毒的附子产值高
嘴里有苦味是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