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县鳌阳东部蟾溪河段治理工程滨水景观浅析

2021-01-04 09:26陈小霞
花卉 2020年24期
关键词:滨水营造景观

陈小霞

(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福建福州 350000)

0 引言

滨水景观营造是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滨水工程是城市的“绿肺”,是城市中最具魅力的景观形态。河道治理中的景观设计主要任务是滨水景观的营造,滨水景观营造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基本公共系统,也是河流恢复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滨水景观的定义

滨水景观通常是以河流、湖泊、海洋等相接的水岸延伸的特定区域。含水、陆、水陆交接区域,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水域是构成滨水景观的基本元素。水际线是滨水空间特有的分界线,堤岸是它塑造水体形态的工具。陆域是水域空间和城市空间的生态缓冲区域。

2 滨水景观的重要性

优美生态的滨水景观是城市发展中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城市的绿肺。从古至今,水对人类都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滨水空间都是人们所向往的。水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滨水景观作为一个开放空间,是人类亲近自然的户外空间,在提升生态环境、提高都市人群的生活质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 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3.1 遵守规划原则

景观设计必须以规划为先行,确保建设项目的可实施性和可持续性。

3.2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原则

滨水景观建设要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统筹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强调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延续,维护生态平衡。

3.3 亲水性和空间可达性原则

在滨水景观的设计中,应当关注水域空间与陆域空间之间的可达性,包括行为、视野、心灵的可达性。滨水空间的空间可达性和亲水性是相互结合的,合理组织整个空间的各级通道,保证各功能区之间的顺畅性与联通性。

3.4 文脉性原则

滨水景观是展示与传承地域特色的重要纽带,将地方特色文化以景观的设计手法进行结合和表达,提升绿岸的文化底蕴,加强人们对地方人文的认知。

3.5 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包括景观的多功能性可持续发展,植物环境营造的可持续性。

4 滨水景观的营造

4.1 场地分析

寿宁县自然生态风光优美,鹫峰山脉特征显著。人文资源数量多、底蕴深厚、特色独具,被称为“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古村资源丰富,各种风格古村镇藏在深山之中、历史悠久。

蟾溪为赛江流域的一条支流,治理河段穿过寿宁县新规划的东部新城,治理河道长度约4.3km。蟾溪周边交通便利,北岸紧邻规划道路寿宁大道,南岸紧邻梦龙大道。沿溪两岸多以山体坡地为主,生态基地良好,部分崖壁和开挖场地裸露。溪流水质良好。溪流与两侧主干道之间的空间存在不同比例的高差,两岸休闲活动功能设施匮乏,景观可达性差。

4.2 项目特点

本案是河流景观带,地形高差变化大,两岸主干道与河道之间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坡度。治理河段为新规划的东部新城,两岸规划用地性质为综合性的,有商务,住宅、学校、文化旅游设施等,没有太多已开发项目的限制。项目主要设计内容有:河道护岸、景观坝和绿岸滨水景观工程。绿岸滨水景观工程建设内容有两岸联通绿道,以及溪两岸与规划路之间的生态绿化、生态景观节点建设。

4.3 总体构思

4.3.1 设计愿景与目标

通过对蟾溪两岸的滨水景观打造,使蟾溪成为流淌在城市间的山水画卷,形成寿宁新城水生态综合体,使寿宁东部新城成为生态公园城市、绿色旅居的新典范。

4.3.2 总体构思

水利安全性:项目滨水绿岸带是坡地形场地,新建护岸洪水标准为20 年一遇。滨水景观建设范围最低高程均在护岸堤顶高程之上。

生态适宜性: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环境,减少人为扰动和植被破坏;植被修复以乡土树种及周边特色树种为主,实现植被粗放管理;保护场地的生物多样性,为多样性生物的发展创造更适宜的环境。

景观的功能性:结合衔接场地外侧道路系统,合理组织整个空间的联通绿道,保证各功能区之间的顺畅性与连通性。整个空间建设强调水岸带与水体的整体性,加强水陆空间渗透性,保证沿岸整体风貌的延续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满足人们近水、乐水的需求。适量、适地布置亲水融入设施,做到生态化、小体量投放;以完善生态体验功能为主,兼顾人文宣传等功能。

人文的独特性:充分挖掘寿宁人文资源,将历史人文的解读、空间形态重塑与生态景观设计相结合。

4.4 总体布局

寿宁有“长寿之乡”的美誉,荣获“中国老年人宜居城市”称号,寿宁有着独特的宜居环境。根据“福建省寿宁县总体规划”与“寿宁县东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蟾溪现状环境,绿岸及水景观工程设计以两岸的绿地与主干道之间的过渡空间为基底,结合寿宁的人文及山水格局,以及寿宁丰富的廊桥文化,节点布置时融入中国吉祥文化。治理河段滨水景观工程总体布局为:一轴、二带、三区,五节点。

一轴:蟾溪山水人文主轴。

二带:两岸绿地贯通绿道条带。

三区:城市人文区、休闲娱乐区、有氧健身区。

五节点:五个生态节点(寿园、福园、吉园、鹿园、和园),见图1、图2。

图1 生态节点布置

图2 总体鸟瞰图

4.4.1 寿园

节点以中国吉祥文化的“寿”为主题,综合高差明显的场地特点,设计成空间层次分明的台地景观,利用台地挡墙形成以“寿”为元素的主题景墙。以一定尺寸的生态广场为单元,以康体休闲为主要功能。

4.4.2 吉园

功能植入以综合性为主,建有生态停车场和小型服务设施建筑。提取寿宁梯田景观元素,结合山体坡面,设计成台地花海,在增加生态功能的同时丰富大自然的色彩。台地挡墙立面与广场铺装融入传统吉祥图案。

4.4.3 鹿园

结合周边场地规划性质,鹿园来源于中国吉祥文化的“禄”的谐音,功能上以儿童游乐,文化科普为主。场地设计有一组联廊,主要展示当地的地域文化及名人轶事。场地还植入各种形态的鹿景雕塑,既体现文化主题,又增加场地的童趣色彩。

4.4.4 和园

和园主要以寿宁的廊桥文化为主题,以曲折围合的联廊为设计元素,烘托圆满、快乐的氛围。场地规划有浅洼地雨水园群落,进行雨水收集,营造草地、湿地、林地、灌木丛等生物友好型景观模式。

4.5 优化道路交通系统设计

依托蟾溪众多资源,通过建设沿溪绿道有机串联两岸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周边田园风光、滨水生态节点等。绿道按照所处功能和区域的不同,划分为三种类型:都市漫步型、郊野游憩型、山水自然型。

都市漫步型——都市漫步型慢行道为休闲观光和康体健身等活动提供场所,为快节奏的都市居民在喧嚣的都市中营造一个绿色、放松的游憩空间。

郊野游憩型——连接周边自然田园风光等生态休闲资源,为居民打造一个可以体验自然美景的休闲空间。

山水自然型——连接自然风景区、水库等生态资源,为开展生态康养、科普教育、户外运动等活动提供场所,能够为居民营建一个认识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生态空间,并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

4.6 合理设计植物景观

4.6.1 种植原则

绿化设计以打造乡土河流景观为主,展示蟾溪的特色,运用郊野自然种植的手法打造乡野特色的植物景观,优化河岸空间的延续性和层次感,烘托其特有的场地氛围,营造开合有序的游憩空间,满足不同河岸地的功能需求。整个绿化设计遵从蟾溪不同河道断面的场地特征,呼应乡土景观设计的理念,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性的植物组合群落。

4.6.2 种植设计手法

(1)节点区段。节点处运用多年生观赏草本从色彩和高低错落层次上进行灵活组合,运用色彩对人视觉上的冲击力成为游人赏玩的焦点。在道路及活动场地周边选用树形优美的乔木进行修饰搭配,主要节点空间留出充分的阳光草坪,并通过乔灌草高低层次的点植、片植,以及植物四季的色彩变化,结合廊桥文化组成色彩变化丰富、生态多样化的植物造景空间。并结合现有自然生态的基础上,附加美学和园林技术的设计手法,给游人营造出生态、休闲、游憩的生态环境。

节点植物选择:香樟、樱花、广玉兰、桂花、桃花、鹅掌楸、腊梅、玉兰、红枫、含笑、紫薇、花石榴、银杏、刚竹、紫荆、鸡爪槭、红叶石楠、银叶金合欢、茶花、银边沿阶草、麦冬、丰花月季、八仙花、紫穗狼尾草等品种。

(2)贯通绿道区段。充分利用场地肌理,对自然保持良好的植被不宜破坏,结合自然、生态的空间环境,对局部植被较好应进行保留运用,以自然生态为基底,结合场地特征,选用草花,营造独特的空间视觉感受。对自然植被较差的,进行自然风貌重塑。在植物选择上结合场地特征,营造多样植物群落及自然生态美感,结合水土保持措施,对河滩地植被进行适当改造,湿生、水生植物的应用,即软化生硬岸线与保护水土流失,也为生物营造良好的栖息地。

绿道植物选择:枫杨、合欢、垂柳、水杉、香樟、无患子、黄山栾树、女贞、乐昌含笑、木芙蓉、矮生波斯菊、金鸡菊、柳叶马鞭草等品种。

5 结语

水是城市的源起,也是城市流动的血液。优秀的滨水景观建设,不但可以改善生态环境,重塑城市生态格局,提升人们生活质量,还可以推动城市的发展。由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问题日益加重,滨水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重视,多功能的滨水景观营造成为当今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题。滨水空间的综合性、功能的多样性、植物环境营造的丰富性、驳岸处理的生态性、水景观的亲水性都将是滨水景观营造的重要方向。

猜你喜欢
滨水营造景观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景观别墅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火山塑造景观
大咖妙语论道 “最宜居”的滨水新城,最理想的人居状态
黄韬 滨水新城齐集三大“兴奋点”,绝版人居成就溢价黄金期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