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染文化当代传承与文创产品设计探索研究

2021-01-04 04:00温凯婷
山东纺织经济 2020年10期
关键词:蓝染印花布文创

温凯婷,刘 鹤

(嘉兴学院 设计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1 引言

蓝染工艺是中国传统的染色技术,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快生产、快消费的时代下,人们开始倾向于去寻找有温度、有内涵的产品,探索其文化,传承其工艺。然而,蓝染工艺在全球经济化的大背景下,产品设计单一、做工粗糙、不能很好的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等,引起国内外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并逐步加大保护力度。基于蓝染文化在当代传承中的应用现状,文章对蓝染工艺的类型进行了梳理,归纳了产品运用的设计手法,并给出了系列设计实例,为蓝染文化的传承、发扬和创新提供参考。

2 蓝染文化当代传承

2.1 蓝染文化

蓝染作为古老的天然染色工艺之一,其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兴起于元宋,普及于清朝。蓝染是一门从天然植物(板蓝、蓼蓝、菘蓝、木蓝等)中提取蓝色素,进行织物染色的工艺,包括种蓝、采蓝、制靛、建缸、染色等过程。整个过程环保无污染,[1]并且可以增加纺织品纤维度、防虫蛀、防紫外线、对人体的皮肤健康也大有益处。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环境相容性。[2]蓝染工艺含有多种,包括夹缬、蜡染、扎染等。

夹缬需要雕刻印板,精细程度最高,因此最为复杂。夹缬的花版制作是最为讲究的一个环节,花版是用木版雕刻成图案对称的两块型版,具有防染和上色的双重功能。在印染时,将织物夹于两块雕版之间加以紧固,然后将印版放入染缸浸染,染液流过刻板的阴纹让织物自然着色,被夹紧的阳纹部分留白,以此形成蓝地白花的醒目视觉效果。

蜡染是用铜刀蘸取蜡汁(蜂蜡或者白蜡)绘于布料上,绘成后,投入染缸,染好捞出用清水煮沸,蜡溶化后即显示出蓝白分明的花纹。蜡染的冰纹是蜡画胚布在不断的翻卷侵染中,蜡迹破裂,染液便随着裂缝侵透在白布上,留下了机器难以仿制的天然花纹。

扎染是先将布料用手工缝制、捆绑,打结等手法进行防染处理,然后用染料进行染色的工艺。防染手法不同,染料浓度、材质类别、缠绕织物松紧的渗透效果等因素使图案风格独特更具有灵活性、随机性、不可复制性。

传统蓝印花布在民间多用于制作实用品,如衣物、床单、被面、门帘、枕巾、方巾、桌围等,基本涵盖了从个人穿着到居家的各个角落。它的制作工艺包括刻版(在刷过桐油的纸版上刻花)、刮浆(黄豆粉加石灰后作为防染浆,均匀刮于花版)、揭版、浆布、染色、显色(将布悬挂在空气中,充分氧化)、刮白(刮去灰浆)等,是一种自给自足农耕生活的工艺,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精神的安慰,体现着人们精神层面的一种需求,传统手工蓝染的每一步都是带有温度,带有情怀的,它以质朴纯净的蓝色,带给我们回归自然的真实。

2.2 当代传承

2.2.1 技艺的传承

以南通的蓝印花布为例,它的“传”与“承”离不开当代的蓝印花布技艺传承人——吴元新,他由于受父母的影响,从小便对纺纱印染产生深厚的情感,16岁走进印染厂成为学徒,从染布、刮浆、刮白、整理等基本技能学起,再到设计、刻板,逐渐成为厂内的主心骨,他经常跟着师傅们在工作之余到民间收集各类蓝印花布,包括很多明清时期的物件。后考入无锡工艺学院美术专业,在蓝印花布的设计制版技术方面大有长进。他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到农村调查、收集到蓝印花布的资料和实物有1000多件。1987年,南通旅游工艺品研究所成立,吴元新被聘为设计师负责人,专门从事蓝印花布的艺术研究。在研究所的十年中,他几乎是跑遍了南通所有的染坊,走访了民间艺人和作坊师傅。期间,被选送赴中央工艺美院装饰艺术系深造,设计的蓝印花布新纹样屡获大奖。1996年,研究所被兼并,吴元新怀着对蓝印花布的热情,经过一年的准备,成立了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白天在馆内接待宾客,晚上在染坊设计和制造蓝印花布,经过多年的坚持,终于,在2002年,南通市政府为其修建了新的蓝印花布博物馆,2007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成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吴元新也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家级传承人。如今,他的艺术馆里收藏有古旧蓝印花布2万多件,纹样造型10万余种,并编辑出版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上、下卷,填补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专著的空白,为蓝印花布的传承、发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2.2 产品开发

国外蓝染近十几年来一直处于蓬勃发展状态,以日本蓝染最为出名,出现了visvim、blue blue Japanese等优秀品牌,许多国际知名品牌也相继与蓝染合作,推出一系列潮流单品,深受消费者的火热追捧。[1]在当代传承中,主要在其面料上进行开发,实现面料质地的多样化,例如:用素绉缎、双绉、乔其等真丝类织物作为坯料进行制作,或用棉麻交织、精纺高支棉作坯料进行制作,从而形成多种服装面料质地类型,为实现时装的不同造型风格提供必要的基础。[3]

2010年,国内品牌也开始将蓝染元素符号运用到产品设计中。近年来,国内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大量新兴蓝染工坊。关于染蓝的产品在淘宝网也有较多涉及,像服装、帽子、手工编织的手链、耳饰、小装饰物件等,大多数产品设计多采用扎染、蜡染的工艺手法进行产品的表现,产品纹样偏复杂、设计单一,做工较粗糙,也有纯手工制作的产品,价格偏贵。

目前在中国的南通、无锡、桐乡、山东、湖南、湖北等地都有一些民间作坊。然而一些民间作坊的艺术品大同小异,普遍缺少地方特色,游客或者收藏爱好者在全国各地都可以买到相同感觉的蓝印花布,产品的市场辨识度大大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消费者的审美疲劳,削减了产品的趣味性。[5]

3 文创产品设计探索

将上述蓝染在国内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后,针对文创产品的设计创新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深入挖掘蓝染文化,以产品为载体,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

3.1 设计手法

3.1.1 刺绣

刺绣通常可以赋予一件产品独特的味道,在蓝印花布上可以采用刺子绣,用明线的手工缝制的肌理痕迹来呈现图案的设计,展现不同质地的凹凸感,丰富产品的层次感,表现出对传统生活的一种怀念, 产品也更加经磨耐用,除了刺子绣之外,亦可用其他的刺绣手法,若是要达到批量生产,也可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电脑绣花技术。所绣题材可来源于日常生活,亦可从古代诗词歌赋中提取,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又不失现代潮流风格。

3.1.2 扎染

将扎染巧妙的运用到文创产品中,可使产品呈现的色泽更柔和,更自然,具有一定的特色,吸引一定的消费人群。运用扎染工艺的色晕效果,借鉴中国古代国画的创作意境,再结合中国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呈现一种水墨画的效果,不仅丰富了视觉效果,还不失节奏感,充分展现出蓝染的艺术个性因素。

3.1.3 拼接

拼接的手法在历史上的运用也十分广泛,清朝史学家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水田衣》中记载:“释子以袈裟为水田衣。”清朝民间流行新生婴儿要穿“百家衣”的风俗习惯。[6]拼接是将不同深浅的颜色,不同纹理的面料,运用平针缝、回针缝、三角缝以及锁链缝等工艺手法进行拼接的过程,它可以丰富肌理的美感加强产品的视觉效果,具有极强的艺术效果。

3.2 蓝染元素在产品系列中的设计

3.2.1 女包设计

第一款女包以复古为设计的出发点,在外观款式的设计上,采用旧时钱包的样式,包上金属用工艺进行做旧处理,打造复古感。在复古感的基础上,为了将包的整体款式设计的更加新颖,更具现代感,我们将用两款面料进行拼接,两侧的图案是用扎染工艺对面料进行处理所得,将大自然的纹理生动的体现出来。包身中间是将最淳朴的蓝作为主体色,以自然植物为图案,进行组织设计后染于蓝印花布之上。做到色彩的协调、丰富。在蓝印花布的上方印以“蓝染”印章,为蓝染文化做到更好的宣传(如图1)。

图1 女包设计的初步效果图

第二款女包的设计以日常、实用为设计出发点,包容量大,款式偏向于休闲风,我们将不同的面料进行不同程度的环保染色后与蓝印花布进行结合。以古代水田衣为设计灵感,将不同面料、颜色的补丁进行拼接处理,采用刺子绣的刺绣工艺将线迹绣于包包的表面,丰富整体的层次感,表现出对传统生活的一种怀念。 包身中间的“S”形造型,打破了包身原本的宁静,使其整体更富有节奏、韵律感,也符合现代人群追求简约的设计风格(如图2)。

图2 女包设计的初步效果图

3.2.2 文具笔袋设计

文具类的产品设计主要受众群体是学生,为了能让广大学生从小感受到中国非遗文化的无限魅力,秉持着将中国传统文化带进校园,深入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融入到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中去,将学生认为遥不可及的非遗文化以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产品作为一个传播的载体,设计出富有文艺气息的笔袋,该系列的六款笔袋设计以帆布为面料,有较强的耐用性,其次面料本身属于环保性面料,符合当代社会所推崇的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采用经典简约的翻盖式样式将蓝染工艺与中国水墨画的朦胧意境相结合,运用色彩的上深下浅或上浅下深打造产品整体协调的视觉效果。在此基础上,根据消费群体对于产品的反响与反馈,衍生出更多带有蓝染文化的文具系列产品(如图3)。

图3 文具笔袋设计的初步效果图

3.2.3 挂件饰品设计

挂件饰品的系列设计作品,主要的受众群体是游客和部分挂件饰品爱好者,设计以精巧、简约、易携带为出发点,将蓝染文化与丰子恺先生所绘的富有故事性、趣味性的漫画作品做了结合,运用蜡染工艺表现漫画作品中的局部图案,采用刺绣工艺对现有图案进行色彩的点缀设计,有的是用不同明度的线呈现出自然的渐变效果,有的是用对比色突出某个细节的表现。另外,在此基础上,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推出定制款,如可在挂件上绣上特定的姓名缩写,定制图案等。该挂件饰品做工精致、小巧,既适合留作纪念又可以作为礼物将中国的蓝染文化传播至各地(如图4)。

图4 挂件饰品设计的初步效果图

4 结语

通过对蓝染工艺的认识和进一步的实践探索,让人们对创新也有了新的理解,传统的创新设计并不是一味地求新、求奇,新生事物必然源于旧事物,必须在保护好传统的前提下,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目前,文创产品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载体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才能更好地设计和推广出好的文创产品,真正将文化的内涵传播到不同的年龄阶层,这还需要我们更多地延伸产品的创新应用,引领一种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对蓝染艺术有一个全新的意识,使传统蓝染紧跟时代审美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蓝染。

猜你喜欢
蓝染印花布文创
陶溪川文创街区
区域文化产业背景下湖北天门蓝印花布的保护与传承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从林栖的《青出于蓝》,看蓝印花布的借衣还魂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传承那些古老而又美好的手艺之蓝染
丰蔚蓝染系列作品
蓝染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