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红军印迹五则

2021-01-04 13:13曾春生
党史文苑 2021年5期
关键词:宁都老表水塘

曾春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无数红军战士为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舍生忘死,创造了史诗般的英雄业绩,铸就了永恒的历史丰碑,镌刻了彪炳史册的红色记忆。下面特选五则红军在宁都感人肺腑的往事以飨读者。

木墙诗

黄陂镇连陂村是宁都早期土地革命的中心区域。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在这里建立全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还创办交通联络总站、农民夜校等。1929年4月29日,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四军和地方武装攻占了宁都县城。此时,黄陂镇的姜立生碰巧到县城卖夏布,他目睹了红军把打土豪得来的钱粮谷物分给穷苦兄弟,感慨万千,当即在县城报名参加了红军。

同年5月16日,姜立生随部离开家乡,踏上了进军闽西的征途。部队到达闽西后,姜立生被编入红四军第二纵队第三支队第八大队当战士。6月19日,红四军三打龙岩城,姜立生身负重伤,被送往福建上杭蛟洋医院救治。其间,蛟洋的男人们上前线运送伤兵,妇女们则清洗伤兵衣物,老百姓送米、送肉、送蛋和送米糕慰问伤员,为伤员理发、送信、购买物品等。少年时代念过几年私塾的姜立生深受感动,提笔在医院木板墙上题写了一首自述诗,直抒胸臆。全文如下:

我们是红军第四军第二纵队第三支队第八大队士兵,驻扎在此数十天,多蒙蛟洋列位同志恩泽,招待我们比兄(弟)手足更好得多。

我是赣南宁都住

真正革命到这路

军长下令要包围

一心打倒陈国辉

走上马路连冲锋

反贼尽死江河中

我军得胜希望大

陈贼全部都失败

心在革命不在家

谁知龙岩带了花

我伤非小不相当

副官吩咐到后方

总要共产到成功

我辈青年把田分

姜立生提笔

该诗文字朴实、感情真挚,表达了姜立生对蛟洋人民的感激之情,讲述了自己离家从军的经历,记录了红四军三打龙岩、歼灭国民党军陈国辉旅的壮丽场面,抒发了红军战士英勇杀敌、不怕牺牲、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壮志豪情。

1929年7月,毛泽东去蛟洋医院看望伤病员时,注意到了病房木墙上的诗。他饶有兴趣地读起来,并拍手称赞:“好,好,写得好!是谁写的?”在大家的指认下,毛泽东走到姜立生面前,同他聊起天来。毛泽东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我是江西宁都人,叫姜立生。我原来叫姜贤文,今年春报名参加红军时,拿共产主义的‘產’字拆开来改名为立生的。”姜立生羞怯并有些结巴地回答。

“改得好嘛。”毛泽东轻轻拍了拍姜立生的肩膀,爽朗地说:“小老表,你的诗写得不错哟,以后多写一些宣传宣传。我们的红军就应该是这样,不要因为一时‘带花’生病就沮丧,要提起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你们看我的气色如何?其实我也是病魔缠身,我们可以说是‘同病相怜’。身体当然重要,但精神支柱更少不得啊!”

1969年,兴国的一位老红军重返古田会议旧址、蛟洋红军医院旧址参观时,发现了这首木墙诗。后来,古田会议纪念馆派人前往取回馆里收藏。如今,这首木墙诗珍藏在古田会议纪念馆里,成了国家一级文物。

红 塘

1931年三四月间,万物复苏,春意盎然,毛泽东转战来到宁都县黄陂镇观音排村,居住在村内的老厅厦,北屋东房便是毛泽东的住房。老厅厦又名朱屋,是一幢土木建筑,坐西向东,悬山顶,厅厦前檐下有四根雀梯,图案较精致。

观音排村只有十来户,不足100人,是个较偏僻的小山村。村庄建在一个由北向南绵亘的山排上,地势较高。村前是一垅稻田,一条纤细弯曲的小溪从村北山脚顺垅向南涓涓流去,村后是满冈挺拔苍翠的古松。村庄由于离小溪较远,老表用水很不方便。

村中只有一口又小又浅的死水塘,塘坎上有茅厕、猪牛栏。从老表们的祖祖辈辈开始,全村人都挤在这口水塘里洗菜、洗衣服和洗其他东西。水塘地势较低,若下雨,雨水就把污物顺势流进塘里。长年累月,小水塘不堪重负,淤泥沉积,水色墨绿、浑浊。夏秋时节蚊蝇纷飞,散发出来的异味“冲”(熏)人。

毛泽东知道情况后,十分着急。他找到村里的老表们说:“这个池塘很小,水又浅,洗衣、洗菜都在一起,不太卫生。我看还是把它挖深加宽点,在清水里洗菜,这样就更卫生了。”

毛泽东关爱的话语,像暖流一样流进了老表们的心田,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一位上了年纪的朱大伯说:“我们虽然知道塘里的水很脏,但苦于没有牵头人,没有人关心在乎这个事情,整治水塘的事情就是迟迟开不了工。”

随后,老表们按照毛泽东的嘱咐,商量起怎么干,并统一了意见。经过几天时间的准備,整治水塘的事情说干就干。开工时,全村的男女老少齐上阵,清淤的、扩塘的、挖沟的、拆栏的……大家劲头十足,干得热火朝天。过了几天,淤泥清走了,水塘挖深了、加宽了,沟渠开挖好了,活水流进来了。水清澈了,卫生好了,环境好了,老表们的心情也好了,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水塘整修好后,毛泽东来到塘边,对周围的老表们说:“大家要讲卫生,要改变村子里又脏又乱的环境,身体才会健康。我们红军闹革命,就是要让老表们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等革命胜利、全国解放后,要通过我们双手,逐渐改善农村的卫生条件,建设好农村,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随后,毛泽东教育身边的红军战士,要讲究卫生,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群众纪律,不要在洗菜的地方洗衣服。

后来,老表们按照毛泽东的建议,逐渐养成良好的用水卫生习惯:自觉在进水口洗菜,出水口洗衣服、洗其他东西,不在塘里洗尿粪桶、放鹅鸭等。老表们亲切地称这口水塘为红军塘、卫生塘。这正是:

观音排上一口塘,洗菜洗物把衫荡。仙人指点修水塘,关心老表保健康。

军事科长当红军

梅江区(今梅江镇)地处县城郊区,大多属于城乡接合部,也算是宁都的反动势力统治中心地带,反动势力较为强大,统治较为牢固。钟辉琨,1911年出生于宁都县梅江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32年,钟辉琨开始担任宁都县区苏维埃政府军事科科长。扩红是苏区各级军事部门最主要的一项中心任务。“扩大一百万铁的红军”任务提出后,钟辉琨采取多种形式迅速掀起梅江区的扩红热潮。他选用了一首通俗易懂,鼓动性、节奏感都很强的歌曲宣传扩红:“同志们!快快来参军,我们是工农的武装,要消灭帝国主义、国民党。要创造苏维埃,我们要勇敢地向前冲!冲!冲!杀!杀!杀!炮火连天向前进。”后来,这首扩红歌在梅江区广泛传唱,家喻户晓,收到明显的效果。仅一个晚上,钟辉琨在老家梅江区雪竹村就动员了甘思省、甘道权等19名乡亲参加红军。后来,由于连续几次开展扩红突击运动,青壮年基本上都去当红军了,兵源日益枯竭。为了保质保量完成扩红任务,钟辉琨就领着军事科的青壮年参加红军。

第五次反“围剿”前夕,红三军团决定在补充第三团基础上,组建补充第三师,以接收和训练更多的新兵输送到前方部队,满足战斗减员之需要。不久,钟辉琨被选派到红三军团补充第三师第三团当连长。新兵送达后,为解决新兵吃饭问题,钟辉琨不是帮助买柴,就是到厨房烧火做饭。但新兵中的思想问题比较棘手。虽是自愿报名参军,但那是在群众热烈欢呼气氛中,父母兄弟姐妹妻子的鼓舞或乡村干部的劝导与带领下参的军。一旦来到新兵连队,热劲冷了下来,加上炎热的天气,晚上没有蚊帐,蚊子叮着睡不好觉,政治军事训练又紧张,所以思想波动较大,想家与怕苦怕累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有的人晚上睡觉哭鼻子或想开小差。为了解决这些思想问题,钟辉琨加强了思想工作与教育管理。他几乎每天深入班、排了解战士的思想情绪,对地方带头参军的积极分子与干部,一律提拔为班、排级干部,以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经过1个多月的军政训练,新兵大都消除了思想疙瘩,在最短时间内学会使用手中的武器。1934年7月下旬,开始动员与欢送新兵补充到红三军团与红九军团,新战士们一致表示:“叫到哪里就到哪里,向部队老战士学习,当一名合格的红军战士,一定要在反‘围剿’战斗中为人民立功。”

为国尽忠

罗有荣,1914年出生于宁都县东山坝镇,1962年晋升少将军衔。儿时,他家里只有三间土坯房,没有田地,靠种佃田维持生活。农闲时,他父亲挑担子做木匠,赚点零用钱贴补家用,但家里还是负债1000个毫洋,每年要付利钱十几石谷子。因家境贫寒,罗有荣出生不久,就被寄养在祖母的兄弟家里,一直到6岁才回到自己家。他9岁学种田、砍柴,十四五岁学染布、挑担子做油盐小生意,赚脚力钱,16岁跟父亲学了半年木匠。

罗有荣跟着父亲走村串户做木匠,目睹了红军打土豪、分田地,让穷苦的佃农、贫农有田种、有饭吃、有活路的革命活动后,下定决心要参加当地的少先队组织。他17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8岁当选为村苏维埃代表,主要任务是扩红。因为做扩红工作,他便萌生了当红军的想法。

罗有荣的母亲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与天下的母亲一样,老人一直有养儿防老的朴素思想。罗有荣也想尽孝,但是国家有难,容不得他有半点非分之想,只能选择为国尽忠。自古忠孝难两全,为国尽忠何尝不是一种大孝。罗有荣有了这种念头后,就开始付诸行动,并把想法委婉地告诉母亲。1933年4月的一天,与母亲在田里栽辣椒时,罗有荣突然说:“我怕是食不到以后长出的辣椒了。”不懂儿子想法的母亲听到这句丧气话,顶了他一句:“你打野哇(乱说)。”

过了几天,罗有荣又像平常一样,拿着农具去田里干活。没干多久,他把农具一丢,往离家三里的罗氏大宗祠走去,带领事先约好的村里40多名青壮年去当红军。到了饭点,母亲见儿子还没回来,以为他又去开会了,或是做苏维埃工作了。及至晚上,还未见儿子回来,她母亲问遍左邻右舍均不知晓。这时,邻居提醒她:“今天看见红军队伍从门前经过,会不会是去当红军了?”母亲恍然大悟,方才明白儿子说过的“怕是食不到以后长出的辣椒”的意思了,急得坐在地上一直哭。3个月后,已经是红一军团第一师战士的罗有荣,随部队沿着梅江河岸边的道路疾行,转了几道弯,一眼就看见母亲在河边的水田里牵牛劳作,母亲不停地张望着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红军队伍。为了不让母亲担心,罗有荣故意压低头戴的斗笠,躲开母亲的视线,跟着队伍越走越远。

1934年7月中旬,罗有荣又一次随部队到了离家只有5里路的鹅西坝村,遇见老家东山坝镇大布村上徐观的一位同族家人。同族家人說,他母亲常常独自站在乌岗山上哭,希望他利用部队休息时间回家看看。罗有荣听后,心里泛起阵阵酸楚,真想回家看看母亲,但转念一想,如果见面,又会勾起母亲的担忧,便咬咬牙不回去了。第二天,罗有荣随部队进军福建连城地区,又开始他新的革命征途。

一张珍贵的照片

1931年12月14日,受中央苏区反“围剿”胜利的影响和全国抗日反蒋浪潮的推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在宁都县城耶稣堂宣布起义。耶稣堂建于1916年,两层砖木结构,坐西向东,有半圆形拱券,环绕回廊,是一幢仿罗马式建筑,前主楼、后附楼的布局。

宁都起义胜利后,1.7万余名起义官兵全副武装开赴固厚地区,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之后,红五军团参加赣州、漳州和水口战役,取得辉煌战绩;参加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战役,立下赫赫战功;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赢得“铁流后卫”的赞誉;到达陕北后又征战河西走廊,血洒疆场。悲壮的红五军团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不朽功勋,多次受到中共中央军委嘉奖。

1938年12月的一天,宁都起义参加者、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以下简称抗大)总校卫生部部长蒋耀德,突然接到抗大总校交通员捎来的一个口信,要他第二天早晨8点到毛泽东那里去,说毛泽东要接见宁都暴动的同志。蒋耀德听到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非常激动。

次日清晨,蒋耀德整装徒步来到毛泽东的住处。警卫员报告毛泽东:“抗大卫生部部长蒋耀德同志来看您。”毛泽东说:“好,请他进来。”

蒋耀德进屋后立即向毛泽东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向他问好。毛泽东高兴地站起来,用他那宽大的手紧紧握住蒋耀德的手,问道:“你是抗大卫生部的蒋耀德同志吗?你是参加宁(都)暴(动)的同志吗?”

“是!”

“你长征时在哪个团队?”

“在红军学校干部团和红九军团。”

毛泽东说:“好啊!经过长征的老同志不多了。尤其是红五军团的同志更少了。要保持红五军团和红军的光荣传统,迎接抗日战争的新胜利。要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

蒋耀德立即表示:“我一定继承发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按照毛主席的教导、指引的方向,坚持到敌人后方去,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

不一会,宁都起义参加者和红五军团的13位同志都到了。毛泽东笑容满面地对大家说:“同志们好!”随后,毛泽东跟大家亲切交谈起来,彼此之间毫无距离。

毛泽东笑着说:“一同照个相吧!”大家非常兴奋地走到一起。开始,大家请毛泽东站在最前面,毛泽东却推着萧劲光、王稼祥说:“你们站在前面,你们是五军团的领导,应该你们站在前面。”

就这样,在你推我让的欢乐气氛中,延安照相馆的摄影师打开照相机“咔嚓”一声,毛泽东和参加宁都起义的部分人员的合影便被拍了下来。事后,毛泽东在照片上亲笔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

责任编辑 / 彭月才

猜你喜欢
宁都老表水塘
一个小水塘
老家的水塘
“进口老表”唱江西——朱虹“江西九唱”读后感
醉在水塘
荒漠水塘
宁都暴动亲历记
纪念宁都起义60周年
宁都起义
宁都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