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源兵工厂建设始末

2021-01-04 03:00程雪朝
党史文苑 2021年4期
关键词:德兴兵工厂方志敏

程雪朝

今天给大家呈现的是革命战争年代德兴洋源兵工厂的保密故事,虽然它在党的发展进程中仅仅是惊鸿一瞥,但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也展现了德兴人民勤劳朴实、无私奉献、守秘担当的革命精神。

选定工厂地址

1928年10月,方志敏率红军第十四团和弋横暴动大军进入德兴,在梅溪畈设下埋伏,一举击溃德兴县(今德兴市)靖卫团,活捉靖卫团的熊伟唐、余村中两名修枪师傅。方志敏对他们很器重,动员他们参加红军,并给予高度信任。随后,方志敏召集本地能工巧匠成立武器修械所,并任命熊伟唐为武器修械所主任。梅溪畈武器修械所是洋源兵工厂的起源和前身。1929年年底,红军攻克葛源镇后,武器修械所由梅溪畈迁到葛源镇万年台对面的庙堂里。赣东北苏区迅速扩展,红军日益发展壮大,各地赤卫队也相继成立。革命武装的蓬勃发展,对枪支弹药需求量也日益增多。赣东北特委和特区苏维埃政府以武器修械所为基础,抽调一批技术骨干和一批熟练工人在横峰县上坑源乡塘湾村成立上坑源修械处。

1930年3月,红军攻克乐平鸣山,在鸣山煤矿缴获一家小型官办兵工厂。兵工厂的30多名工人被动员加入上坑源修械处,11月,在武器修械处的基础上建立江冲源兵工厂。当时蒋介石一次又一次对苏区进行“围剿”,形势非常紧张。为了适应兵工厂扩建发展的需要,中共闽浙赣省委决定把兵工厂迁到更为安全的地方。洋源地势好,又是老苏区,加上制造硝药的硫磺多,就被省委看中了。1931年5月,赣东北特区军委会在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决定将兵工厂从江冲源搬迁到德兴洋源村。兵工厂刚搬到洋源村时,总共只有90多个工人。

洋源村是磨盘山下一个只有二十来户的小村子,也是德兴“十八村暴动”村庄之一。它距离县城60多里,杨梅山和瞭山像木盆一样把洋源围在中间。从外面进入洋源村只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不到尽头看不到村庄,极为隐蔽。而且德兴盛产硫磺,当时德兴红色商贸较为发达,在洋源建设兵工厂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建设洋源兵工厂

1931年秋,国民党军队对闽浙赣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红军迎难而上、浴血疆场、奋勇杀敌,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兵工厂作为红军弹药“出产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把兵工厂迁到洋源后,除了技术人员之外,要尽量在本地招工。一方面,本地工人更熟悉当地情况,开展工作更方便;另一方面,本地工人活动范围小,保密性更高。

随着苏区越来越大,人民参军的情绪也越来越高涨,大家都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去保卫苏区、保卫共同的家园。其中,德兴万村的村民就经常找到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张炳旺,要求参加红军。由于有些人年龄偏小,政府打算过两年再让他们参军。一天,张炳旺找到村民汪禾良,告訴他:“闽浙赣苏区的兵工厂,已经从弋阳的江冲源迁到我们洋源村了。现在要扩大发展,准备从各个乡调人,到兵工厂当工人。万村乡苏维埃开了会,决定把你和另外几个同志调去当工人。”汪禾良一听是这个任务,心里凉了半截:“我们作田佬,从来没拿过榔头,不如拿枪当红军去,真刀真枪和白狗子干,保卫苏区,才过瘾呢!”张炳旺看他不愿意,便劝道:“当红军是保卫苏区,到兵工厂去也是保卫苏区。红军在前方打仗,没有枪炮弹药怎么能打胜仗?”汪禾良思考着到哪里都是保卫苏区,只要自己能尽早出力气就是好的,自己应该服从组织上的安排。于是,他便成了兵工厂的一员。

工人选定后,先将他们集中在省军区接受一星期的学习和训练。学习内容主要是兵工厂的纪律、业务知识及国内外形势,并特别强调:一不准想家,安心生产;二要保密,不能告诉任何人;三要虚心向师傅学习技术,特别要尊重被俘虏的国民党技术型士兵。挑选兵工厂员工是很慎重的,党组织要先研究讨论,再从表现好的人员中择优挑取。然后,党组织分别去和他们沟通,与他们进行多次谈话,确保兵工厂工人的高素质。同时,叮嘱他们要保密,绝不能告诉任何人关于兵工厂的事。

兵工厂迁到洋源,第一个困难就是没有厂房。同时,兵工厂还面临着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居民迁移,二是解决兵工厂工人生活和生产用房。当时洋源村村民纷纷主动请求让出住房作厂房,赣东北军委领导和兵工厂领导经过斟酌,决定盖一批茅屋暂让村民居住。在当地苏维埃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厂干部和工人的努力下,几天就盖起一排排茅屋,兵工厂的筹建工作顺利完成。

洋源村的群众觉悟很高。他们把住房全部让出来,自己住到村口祠堂里去。把祠堂用木板拦成一间间小房间,一家只有一小间。祠堂住不下,他们又搭茅棚住。有个老大娘说:“兵工厂早点造出枪炮,让红军狠狠打白狗子,打土豪劣绅,我们再挤点再苦点也心甘情愿。”可是,群众让出的房子还是不够。如果要新建厂房,从外面运输木头等材料,如此大规模行动,容易被敌军发现。兵工厂是红军的后备仓库,为了保密起见,兵工厂党委想尽量把活动控制在当地。当听到老百姓说,离洋源村大约五里路外的山上有座庙,厂党委便立即决定拆庙造厂房。这座庙是在伐木坑的半山腰上,名为东山寺,里面有个木头菩萨。拆庙造厂房是刚刚开春的时候,深山窝里的雪刚开始融化,那条到东山寺的小路,更是溜滑溜滑的。但全厂工人的劲头都很大,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为了早点造好厂房,天大的困难都不怕。

工人们把东山寺拆了,把砖瓦挑下山来。每天一早,兵工厂领导带着大家就上山;天黑了,有的同志还要扛根木头回来。一天要往返七八趟。那条小路也确实难走,有的同志干脆甩掉草鞋,打着赤脚走。当时流传着一段顺口溜:

东山寺,东山寺,

木头菩萨霸一世。

闹革命,造厂房,

赶走菩萨搬走寺。

挑砖瓦,路难行,

摔跤只当坐“天梯”。

为什么?造枪炮,

狠狠揍那白狗子。

就这样日复一日,厂房终于建好了。就地取材建厂房,完全避开了敌人耳目,为红军秘密建造枪炮弹药提供了有利环境。

劲往一处使

厂房有了,各个部门也逐步成立。

兵工厂党委领导下有团委、工会和工厂管理委员会。工厂管理委员会下设供给科、生产科、保卫科和接洽处。供给科专门采办原料和添置技术设备。生产科分为制造、炸弹、硝磺、子弹、翻砂、木工六个部。制造枪炮、刺刀、马刀是制造部的事;炸弹部负责造手榴弹、迫击炮弹和各种各样的挨丝地雷;硝磺部负责熬硫磺制作硝药;子弹部专门造手枪、步枪子弹;翻砂部负责浇铸枪炮的铁制部件和地雷壳;木工部负责制作枪炮的木制部件及装子弹的木箱。平时,六个部各管一行,忙的时候又互相支援。

保卫科还建立工人赤卫队,日夜轮流站岗放哨,保卫工厂的安全。另外,工厂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非本厂人员不得进入厂区。职工家属来厂探亲只能在接洽处会面,来厂领取军火的人员只能在接洽处提货,本厂人员非特殊情况不准离开厂区,通信时不准透露自己的工作。厂内与大田接洽处、伐木坑分厂都有电话联系,一旦有情况,全厂随时统一行动。此外,厂领导还加强了对工人的“防奸、防特”的保密教育,经常检查督促保密条例的实施情况。

接洽处设在离兵工厂三里地的大田村,负责与各级苏维埃政府和红军部队联系,主要任务是发放武器和接待职工家属。

那时候原料十分紧张,供给科运输队的同志冒着生命危险从白区运来的硫磺、铁砂仍不够用。闽浙赣省委也尽量从苏区收集铜铁。工人们也发动当地群众,把家里的废铜烂铁送来,回炉冶炼。兵工厂党委发动全厂工人想办法,修旧利废,坚持生产。造弹头的铅缺少,就用锡来代替;造子弹壳的铜没有,就收集旧弹壳,加工修理以后再用。当时,红军几乎天天要和国民党军队、靖卫团打仗,弹药消耗很快。这时,厂党委提出,无论前方需要多少弹药,我们都保证供应。兵工厂的厂长、政委都和工人一样,顶班工作。工人们拼命工作,饿了就吃碗冷饭,困了就倒在工作台边打个盹儿。一天起码干足12小时,生产的弹药也越来越多。每天能造炸弹300个,子弹1300发,产量比过去多了一倍。来领武器弹药的红军战士说:“敌人碰上你们生产的子弹,性命就难保。我们有了武器弹药,就不怕敌人来‘围剿’!”

张炳旺的叔叔张志兴也报名当红军。他当时已经60多岁,因年龄较大,被分配到供给科运输队当队长。他二话不说,走马上任。运输队共有20多个人,他们有时冒险去白区弄物资;有时从上饶灵溪挑来铁砂,送到铁工部炼铁;有时去90多里外的杨村、铜埠及祝家挑硫磺,制作硝药。那时,国民党派兵守在那里,要想弄点硫磺回来非常不容易,必须要做好掩护和保密工作,否则就可能丢了性命。张志兴装扮成商人,冒着危险到铜埠去,买通守硫磺的国民党兵,偷运硫磺。有一次,运输队刚离开铜埠,就碰上了国民党的巡逻队。敌人拿着枪紧紧追赶。在危险关头,张志兴一个人朝着另一个方向跑去。他边跑边叫,把敌人引过去了。同志们安全回到接洽处,可是张志兴却没有回来。第二天还是没有回来,大家都十分担心。谁知道第三天午饭后,他拄着一根木棍,一拐一跛回来了。原来他在被敌人追赶的时候,不小心从山上滚了下去,受了伤。这90多里路,他整整走了两天。大家心里很难过,有个后生冒失地说:“张队长,我还以为你革命到底了呢!”张志兴笑了起来,说:“傻瓜,这还早呢!没看到新中国,我能甘心死吗?”一句话把大家都逗笑了。大家连忙送他到医务所去。

不论是兵工厂的员工还是普通群众,为了维护兵工厂的运转和守护兵工厂的秘密,都贡献了自己全部的力量。兵工厂发展得很快,工人越来越多,鼎盛时期达800多人。群众对兵工厂支援也越来越大。德兴一区的六个乡,包了工人吃的粮食。当时,群众的生活也很艰苦,可是只要一听到兵工厂有困难,就想尽办法帮助解决。全民的共同努力保障了兵工厂的稳定发展。

为兵工厂守密

方志敏非常重视兵工厂的发展,也非常重视兵工厂的保密工作。他开展对工人的“防奸、防特”的保密教育,设立保卫科,建立工人赤卫队。

工人赤卫队队员轮流站岗放哨,警惕性很高。有一天早上,方志敏来到兵工厂所在的洋源村,想了解一下兵工厂的生产情况。他没去接洽处,就直接朝洋源村里走去。刚走到洋源后面的山凹,突然冲出一个小后生,只见他个头不高,身子挺结实的,眼睛明亮,特别机灵。他手持梭镖,从树丛中冲出来,大声喝道:“什么人?干什么的?站住!有路条吗?”这个小后生不认识方志敏,坚持向他要路条。方志敏说:“我是省委派来了解兵工厂情况的。临时来的,没有去开路条。”那个小后生便坚持让他到接洽处去。当小后生知道卡住的是方志敏的时候,难为情起来。方志敏却拍拍他的肩膀说:“今天站岗没吃亏,卡了个‘高级俘虏’呢!”后生摸摸脑袋,笑了起来。

兵工厂在洋源的几年里,工人们“防奸、防特”和保密工作都做得很好,从来没有发生泄密和被敌人破坏的现象。如此大规模的兵工厂,任凭敌人百般侦查,仍难以被发现,且兵工厂日夜生产。据记载,兵工厂一晚上曾点灯用油就耗去50多斤。兵工厂运行四年而没有被敌人摧毁的原因,主要是洋源兵工厂保密工作做得好,苏区人民警惕性高。

有一段时间,敌人得知赣东北苏区存在一定规模的兵工厂时,曾派出特务和密探侦查,甚至派飞机到万村一带轰炸,但都由于保密工作非常到位,敌人完全找不到确切目标。

1933年8月的一天,大田党支部正在开会,突然听到天空中有飞机的轰鸣声就出来看看。当时也没当回事,因为经常有飞机来,绕一两圈就飞走了。然而,这次不同,飞机一直在大田一带盘旋,而且飞得很低。支部书记张运根感到情况不妙,知道这是敌人飞机来侦查,准备轰炸兵工厂,就赶忙跑到树林中自家的茅棚里,点燃茅棚就跑。敌机见林中冒烟,误认为是兵工厂在生产,投下的炸弹像雨点般落在冒烟的茅棚处。十几分钟后飞机飞走了,茅棚没有了,兵工厂却保住了。

洋源兵工厂依靠自身的力量,造出各种土武器,如木工造的松树炮、篾工造的竹筒炮和老虎箭、铁工造的铁雷、石工造的石雷、土窑工造的罐雷,都在地雷战、游击战、伏击战、阻击战中发挥不小的威力。

苏区人民就是这样高度关注着兵工厂的安危,他们一次次用行动证明,为了兵工厂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大家一边保卫着它的安全,一边保守着它的秘密,正是有了全民护卫,才让洋源兵工厂得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1933年11月19日,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的前一天,方志敏在葛源枫林举办“全省群众武装展览会”,洋源兵工厂生产的地雷、步枪、花机关枪(冲锋枪)、迫击炮、各种弹药以及苏区各县自制的地雷、石头炮、老虎弓、鸟铳、梭镖、大刀、马刀,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规模之大、品种之多,都出乎人们意料,与会代表看后交口称赞。

1934年春,刘鼎和工人们一起研究,经过日夜奋战,攻克一道道难关,终于为红军造出三门迫击炮(小钢炮),创造了黨史、军史上的一个个光辉的“第一”。

方志敏在监狱中所著的《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中说道:“在五次反围剿战役中,他们加紧地工作,子弹比较从前多造出百分之三百,榴弹多造出百分之五百,迫击炮弹改良了,而且多造出百分之四百。”后来厂长黄令正回忆说:“因土造子弹主要成分是锡,熔点低,对敌人杀伤力大,敌军俘虏曾惊恐地说:‘你们兵工厂的子弹太厉害了,把我们二十一师的人都打完了’。”

发生在洋源兵工厂的历史故事数不胜数,在战争年代能够留下雪泥鸿爪的已属不易。我们要学习历史,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只有不忘历史,才能更好地守望和平;只有不忘历史,才能知重扛重、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 / 程芳池

猜你喜欢
德兴兵工厂方志敏
From decoupled integrable models tocoupled ones via a deformation algorithm*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麦香——一『厅级农民』赵德兴
江西铜业集团(德兴)铸造有限公司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方志敏建造的奇绩和奇功
致方志敏——写在方志敏诞辰12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