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对提高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研究

2021-01-04 15:10谢珊珊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32期
关键词:区域素养探究

谢珊珊

摘要:基于我国教育发展的整体背景以及教学需要,应该提高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综合素质,笔者在叙述中提出了在教学中提升学生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重要性,加之对当下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有效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措施,从革新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方式等方面多管齐下达到教育目的,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理教学区域认知教育实践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相关文件表明地理是一项以位置以及区域理论为前提的科目。区域认知是高中生学习与掌握相关理论的重要方法。高中课程要求把“区域认知”列为四大地理核心素养之一,体现出区域认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背景下引导地理实践的主要理论与方式,是整体思维构建的主要来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起到了总结与引导的作用。因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一、高中地理教育中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作用

(一)有助于学习方式的灵活运用

高中生经过课堂学习养成从多个角度去了解与分析区域地理知识的良好习惯,能够深入学习与运用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将区域整体研究和区域分步研究的方式延伸到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中,有利于学习方式的掌握和灵活应用。

(二)有助于地理知识的熟练掌握

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不只能够协助其更进一步感受自然风景以及人文风情,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由小及大、由片面到整体的全面思考方法,更进一步掌握相关知识,促使学生地理学习水平的提高。

(三)有助于知识的整合应用

有效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有利于其整体了解特定地域中特有的自然特征、人文环境、历史等因素的分布情况与空间构成,以及区域各构成因素间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地域发展的优缺点、潜能、空间等状况展开科学的分析与预测,并在这个前提下指出应对当下问题的措施,进而应用课上掌握的知识,科学有效地解决地理问题。

二、当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对区域认知缺乏整体性

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学生可以借助地图、表格等信息阐述地理位置、总结区域特点,但有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了解地理位置、特点时缺乏整体性。比如在地理区域的教授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从绝对位置(客观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政治经济地理方位)几个层面展开表述,只是关注绝对位置或其他某个层面的学习。对区域认知缺乏整体性还体现在对区域特点的认知不够深刻,地理教育无法发掘其区域特征暗含的深意和原理,这就造成学习区域特征只停留在总结、阐述的阶段,沒有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

(二)整体分析、应对相关问题能力培养力度不够

通过对教育实践活动的观察发现,目前地理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具体的区域理论要点等的讲解,还有部分教师只重视知识点的教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和总结时间。这些现象都与区域教育的初衷有所偏差,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分析、应对难题能力的培养,很难有效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

(三)对区域地理的探究方式缺少引导和实践运用

部分教师因为本身理论素质有所欠缺,对课程标准的掌握和认知不够准确,导致在课堂上无法有效提炼此类地理问题探究方式的主要流程,将具体的教学案例转换为一般学习方式,案例教学与分析问题的方式和流程依然不能有机结合,因此在完成课堂学习后,学生仍无法有效了解运用区域地理探究的方式。

(四)不够注重对区域认知能力的提升

大多数地理教师对区域理念教育不够明确和注重,在课堂教学时也就无法深入发掘教学案例中所表达的思想理念,只能机械地灌输知识,忽视了相关理念的培养,也就不能提升区域认知的思想意识。

三、高中地理课堂提高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措施

(一)革新教学理念

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尽早地革新教育观念,落实和达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总结与探究区域认知素养的特征,进而推出高效的区域认知能力培育计划。此外,地理学科教师还需要协助学生树立对地域认知的正确意识,转变思想,引导和培养学生应用区域认知方式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其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二)更新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采用的教育思路和办法的结合。在课堂学习中可以将以下方式应用到教学里:首先是画图法,学习者具有一定的读图技能,有助于提高区域认知素养。学习者需要了解此区域的绝对位置、海陆位置和大致形状,才能够明确构成此区域的各种因素。其次是多层次对比法。这种方式不只是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还能够协助其深化对具体地理构成因素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比如在进行《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教学时,可以指导其独立进行南北方区域自然特点的对比,分别对地势、气候、植物等因素展开分析,提升学生对这两个地域各因素差别的认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地域认知水平。

(三)组织相关实践活动

地理实践实际上是以具体地理现象或问题为探究对象的一个学习过程,教师可以组织相关实践活动使教学环境不局限于教室,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观察、记录、研究等学习过程,带领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对课上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转移,进而更进一步培养学习者的区域认知水平。在假期教师可以组织与带领学生去往田野间,采取积极走访与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地考察,进而整体地掌握本地区域农业作业的环境。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发现课本所学知识和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紧密联系,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与区域认知水平。

(四)建立健全教育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教育评价机制,有利于地理教师尽早察觉出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有利于教师对所教班级的学生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因此,地理教师需要在准确掌握包含区域认知能力的地理科目综合素养的前提下,建立具备客观性、延伸性的完善的高中地理教育评测机制。教师可以借助以下几个评价办法对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展开评价。首先是全面性的方式,教师采用小测验的方法对高中生的区域认知素养进行掌握,提升教育方式和过程的有效性。其次是周期性评价和整体性评价有机结合。学生区域认知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听课表现、实践活动的参与度以及学习体验总结和应对区域问题的思路,选用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办法,整体测评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准,从而制订有效的教学计划。

结语

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高中地理教师的职责所在。因此,教师需要探究新的教育方式,组织相应的课下互动,建立健全教育评测机制来进一步提升高中生的地理区域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程玲玲.基于乡土资源的区域认知素养提升路径[J].地理教学,2017(11).

[2]李云娇,白舟.浅议区域认知素养及其培养策略[J].地理教育,2017(S1).

[3]冯颖.提增地理区域认知力催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J].名师在线,2018(24).

[4]陈荣祥.地理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区域认知能力[J].中学课程资源,2018(2).

责任编辑:唐丹丹

猜你喜欢
区域素养探究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设问引导探究
分割区域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擦桌子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区域发展篇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