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整本书阅读教学理念,助推中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2021-01-04 08:13李娜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32期
关键词:征文整本书红楼梦

李娜

摘要:2021年全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主题征文活动成果丰富。中学生解读兴趣集中在原著人物形象鉴赏、宝黛爱情悲剧主题等层面,另有部分二度创作作品。成果特点有三:立意新,标题新,语言新。其整体质量与风貌反映了基础一线语文教师付出的努力,也显示了整本书阅读指导上的一些不足。中学语文教学需要重视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紅楼梦》整本书阅读中学生成果

2021年全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主题征文活动顺利举办。活动主题要求围绕《红楼梦》进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目的是为了展示广大师生整本书阅读的学习成果,促进红学的传播与交流。中学生的征文作品虽如小荷一般刚刚冒出新角,却清新可喜、细柔动人,展示出丰富的生命活力,是中国红学未来的生力军。征文活动成果丰富,同时也显示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一些不足。

一、作品基本类型

本次征文活动要求组织投稿的中学,根据本校稿件数初步遴选后,按排名前5%推荐,并附征文作品列表;再加上中学生个人投稿数,中学生组征文共计2976篇,分别来自9个省市、34所中学,遴选后作品共计963篇。内容及篇数如下:人物赏析类522篇,主题探讨类158篇,综合评论类134篇,艺术鉴赏类97篇,文化探究类29篇,二度创作类23篇。

人物形象赏析的作品体量最大,占遴选后总数的54.2%。它们或是评析某个(类)人物的性格表现,或是推测人物的命运结局,或是不同类人物之间的个性比较,或是综合论述几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林黛玉形象高居榜首,其他依次是宝钗、宝玉、凤姐、晴雯、探春、湘云、刘姥姥、袭人、平儿、元春、鸳鸯、香菱、妙玉、尤三姐、惜春、龄官、贾政、贾瑞、迎春、邢岫烟、秦可卿、秦钟、紫鹃、林红玉、贾芸、贾环、贾母、甄世隐等。

主题探究类作品占遴选后总数的16.4%。中学生作者比较热衷于从宝黛爱情悲剧的角度阐述《红楼梦》主题,有的同学从命运、性格、家族、社会四个角度论述宝黛爱情悲剧的深层缘由,分析得较为全面而富有深度。这说明中学生已能从较宽的思维层面来探究《红楼梦》的主题内涵。

综合评述作品多半会从主题、人物、语言等多个方面评析《红楼梦》,内容比较丰富,但往往缺乏深度,陷入泛泛而谈之境。另有部分感悟式评点文章,多为中学生的内心感想,主观性较强。有的同学指出,《红楼梦》无法变成“省时”的干货,只有细嚼慢咽才能体会《红楼梦》的回味悠长,可谓鞭辟入里。这体现出整本书阅读的学习理念。

艺术鉴赏类作品中,文本情节的解读集中于湘云醉卧、宝钗扑蝶等经典回目;表现手法则涉及《红楼梦》的伏笔、谐音、冷热交织等;谈语言艺术的多从《红楼梦》中诗词曲赋、人物语言等层面展开,审美欣赏则多从意象、色彩等角度进行评析。

文化探究类作品以谈饮食文化类居多,或评述贾府精美奢侈的饮食文化,或探究其深层内涵,一些作者能够从精美佳肴与奢侈生活的描写中,看到底层百姓被压榨的辛酸,发现其中暗含的贾府衰败征兆,可谓洞隐烛微。

二度创作类作品贵在其新、其巧,量虽不多,却难能可贵,不落窠臼,文字细腻,富有趣味,它们带有中学生的独立思考,呈现出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题咏作品较少,文笔也较稚嫩。

二、创新特点和“整本书阅读”理念

总体上看,中学生作品有“三新”。

其一,立意新。诸多获奖的作品往往能打破陈规,立意新奇。例如《涸辙鲋小,莫嘲禹门浪高》一文,别出心裁,将《红楼梦》中宝黛钗等人在封建社会中不同的人生选择与“涸辙之鲋不惧禹门浪高”联系起来,富于哲思,立意新而深。《高贵而又遗憾的〈红楼梦〉》一文标新立异,一方面承认《红楼梦》艺术上的价值略高一筹,另一方面又认为《红楼梦》曲高和寡,其受欢迎程度远逊于其他三大名著,并挖掘其中缘由,颇有见地,文笔也较老练。

其二,标题新。优秀的作品不仅胜在其内容,也胜在其形式。《红楼一曲最殇情》一文设置了四个小标题,即“红楼”“一曲”“最(醉)”“殇情”,巧妙地将文章的四个部分结合在一起,且与主标题相呼应,使得全篇紧密连贯,别致精巧。《说说探春的大与小》一文,每将“大”和“小”对举并出,体现出一定的辩证思维,也透露出作者的匠心。又如《聚“蕉”红楼》一文,运用谐音艺术,聚焦于《红楼梦》中的芭蕉意象,标题与思路均新颖而巧妙。

其三,语言新。征文中的佳作语言也是笔下生花,超凡脱俗。《问西风》一文以“西风”贯穿全篇,借助“西风”和“熙凤”的谐音,文字不俗,悲情满溢。《携“脂批”,登“红楼”》一文,从人物、场景、情节、真假四个角度来谈脂批的作用,最后以联结篇,颇具新意。《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一篇,对妙玉的理解独抒己见,不同凡响,文笔亦属优等。

此外,中学生在小说人物、主题、情节等层面分析文字确实可圈可点。一方面,不管是对人物形象的解读,还是对文本主题的阐述,抑或是对艺术表现的发掘,中学生作品对《红楼梦》中经典场景提及次数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相关解读与分析,有助于中学生更好地把握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更深刻地感受书中精彩的场面描写,从而提升阅读经典文本的能力。另一方面,中学生作品每每体现出“整本书阅读”的意识。有的同学在文中讨论《红楼梦》为什么不能碎片化阅读的问题,这正透射出“整本书阅读”的理念初见成效;另外一些作品从纵向命运进程分析人物形象,表明这部分同学已经初具“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理念,甚至勇于对“碎片化阅读”表达自己的否定性意见。

三、存在问题、原因及改进建议

通览中学生组全部稿件可知,目前中学生对《红楼梦》原著的阅读与解析,既表现出清新、浓情、别致的一面,也存在一些偏狭、浅显或过于成人化的现象。概而言之,主要体现为重人物分析、主题探究、情节评鉴,其中也渗透对情节主线、生活细节的理解和评析,但语言鉴赏、生活习俗等关注偏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中学生读者的阅读兴趣有关。《红楼梦》关涉清初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学生的阅读乐趣在于小说的故事性,所以对处于故事中心的人物产生浓厚兴趣。获奖的中学生群体年龄多在15-17岁,出生于2005年的占71.88%,正是二八芳華。《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故事最能触动和撞击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的心灵世界,林黛玉的直率感性与中学生青春期的情感特征极为契合,所以林黛玉形象和宝黛爱情悲剧主题成为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

二是与中学生读者的鉴赏能力有关。最吸引中学生的是处于主体位置的小说人物形象。这是因为中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尚处于成长阶段,人物鉴赏可从多角度进行阐释,且较多主观性;小说人物塑造因其立体化、多元化,手法含蓄自然,留给中学生思考的空白较多。相对而言,语言分析需要读者具备更高的鉴赏能力,这种能力需要读者在阅读了大量经典文学作品之后才能习得,故而中学生组征文对此关注得较少,语言鉴赏类作品佳作也少。

三是与小说文本自身的特点有关。《红楼梦》是一部长篇小说,中学生阅读次数大多较少,因而征文作品首先表达的是相对直接的个人观点,尚未有更多的时间对更深层次的语言艺术做理性思考与表达。另外,《红楼梦》以封建贵族家族的生活为描写对象,涉及大量的服饰、饮食等社会生活内容,现代读者的生活与之有较大距离,中学生对此缺少体会。

四是与相关学校的组织指导力度有关。获奖作品排名靠前的四所中学,在今年春季高一年级每个班都组织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红楼梦》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有的学校投稿数较多、获奖率偏低,可能是因为教师指导过度,导致部分中学生作品偏向成人化、概念化,征文作品出现较多理论化的阐述。但由红学家和中学语文名师构成的评委,却更为青睐具有中学生独到见地、风格清新别致的个性化作品。

针对存在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学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更好地推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全面深入的展开。

首先,调整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完善其阅读结构。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喜爱的红楼人物的研讨会,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红楼梦》阅读兴趣;同时有意识地引导中学生关注部编本教材给出的“阅读指导”意见,在阅读教学研讨中指导学生理性认知前五回的纲领作用、鉴赏原著语言、了解社会关系和生活细节等,以求对《红楼梦》原著有充分的了解。

其次,提高中学生“整本书阅读”意识,明确其阅读任务。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提升学生语言鉴赏能力的任务迫在眉睫。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关键情节进行深度解析,如抄检大观园过程中相关人物语言特点的分析,或是《红楼梦》中的经典诗词的文字鉴赏等,让中学生充分感受经典文本的语言魅力。当然,这对教师的语言素养与鉴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三,锤炼中学生独立思考品格,提升其写作能力。从相关中学的推广力度和学生作品成人化可知,基础教育需要更多地尊重学生的思维活动,既要给出正面引导,又要尊重并锤炼其思考能力,激发其个性化创作的兴趣与能力,以更强的力度将整本书阅读活动推广开去,要开放而非束缚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俞晓红.《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理念与实施[J].学语文,2020(1):79.

[3]詹丹.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教学的整体性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07114.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征文整本书红楼梦
“图图话话堡”征文
《论语》整本书阅读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续红楼梦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