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慢性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021-01-05 14:33刘梦竹顾建钦苗豫东王留义
河南医学研究 2021年16期
关键词:全科慢性病居民

刘梦竹,顾建钦,苗豫东,王留义

(1.郑州大学人民医院 全科医学科,河南 郑州 450003;2.南方科技大学 健康生活方式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05;3.郑州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慢性病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指长期的不能自愈的或几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等特点[1-2]。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的数量迅速增加,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将有1/6的人的年龄在65岁以上[3]。研究显示,我国18岁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43.30%[4],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5%[5]。其中,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骨质疏松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死亡和医疗费用升高的主要原因[6]。随着慢性病发病、患病和死亡人数的不断增多,疾病负担日益沉重。因此,加强对慢性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最早开始于1959年河南林州食管癌防治基地的建立[7]。1994年以前,我国防治慢性病主要以专病防治研究办公室为主导的防控体系[8]。1997年颁布的《全国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方案(试行)》[9]强调,推动以社区为基础、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管理办法》强调,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强化政府责任,培育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模式,引领带动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10]。2017年,《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指出,预防为主是慢性病防治的基本原则之一,应推动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的转变,建立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的慢性病防治体系[11]。2019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12]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坚持预防为主,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防控重大疾病,到2022年基本建立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全面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推广,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13]明确提出,我国将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开展防治行动,将监测、检测、早诊早治、规范化治疗等建议贯穿四类重大慢性病防治行动,在策略上从注重“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基层医疗机构是我国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了解基层慢性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基层卫生服务的发展。

1 基层慢性病防治存在的问题

1.1 居民疾病认知不足与健康意识缺乏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农村居民慢性病的增长率远高于城市[14]。这与农村居民根深蒂固的“重治轻防”观念有关,以至于“治未病”的意识缺乏,从而更加难以认识到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019年中国居民的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为22.73%,较2008年首次调查结果4.66%提升了18.07%[15]。慢性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防治形势依旧严峻。目前我国居民对疾病的认知度低、健康意识差、依从性差,造成患者往往拖延至症状影响到基本生活时才就诊,因而难以做到疾病的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1.2 基层人才资源不足、能力有限,居民就诊意愿低居民健康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基层医疗机构为居民健康提供保障。施建华等[16]研究显示,社区医院目前存在医护人员数量少、受教育程度低、临床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不高、全科医生知识更新不及时等问题,降低了居民对社区医疗水平的信任度,导致社区居民首诊率低。从后期工作来看,我国当前的慢性病防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随访防治,就现有的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配备来看,在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后的随访工作力度不够或难以进行[17]。

1.3 基础设施薄弱,设备水平低基层卫生机构缺乏仪器设备,设备落后,无法满足患者的就诊需求,造成更多的患者选择至综合医院就诊而非社区医院,出现综合医院人满为患与社区门诊寥寥无几的明显对比。

1.4 防控经费投入不足,配置不合理基层医疗机构经费不足、专项经费配置不足及资金缺乏管理等问题是制约各地慢性病防治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原因,充足的经费投入是慢性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18-19]。卫生经费多被用于高新设备购置、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忽略在慢性病预防、慢性病管理方面的投入。在我国卫生总费用中,占比最大的为医疗治疗费用,预防和公共卫生所得费用仅占不到2%,其中投向慢性病预防和管理的经费很少。

2 应对措施

2.1 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加大宣传力度健康教育是促进全面健康的根本目标,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慢性病的基础[19]。目前慢性病管理的宣传以及教育任务主要由基层医疗机构承担,主要方式为开展健康教育、科普讲座,向慢性病患者及社区居民发放慢性病防治、健康知识相关的健康手册,以及定期邀请综合医院专家进行义诊与健康讲座等活动[20],督促居民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注重三餐合理营养和卫生保健,并针对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制定相应的健康监管方案。随着信息的普及,借助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开展健康知识宣讲栏目,科普健康生活方式和合理膳食与慢性病防治、老年人养生注意事项、癌症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理体育活动等健康知识。利用新闻网站、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家庭医生微信群等新媒体向居民推送健康知识、慢性病防治及卫生计生政策法规等相关内容,使更多的社区居民能够通过多种方式、途径提高对慢性病的认识,充分认识到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21]。禁烟、不饮酒或适量饮酒、保持正常的体质量、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及每天充足的睡眠等健康行为在慢性病防治中至关重要,应将健康生活方式及相关知识的宣传贯穿至生命的全周期,慢性病防治宣传应从小抓起,这样的普及才更有意义。目前,基层机构组织的各类健康宣传活动缺乏吸引力。在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时,需将宣传、干预融入到法律法规及各项有关政策中,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宣传模式。

2.2 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医生医疗水平人才资源在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有效开展慢性病防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18]。乡镇(社区)医疗机构防治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偏低、人员结构不合理、培训力度不足等不同程度地阻碍了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22]指出,到203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队伍基本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求。全面提高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建立完善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各单位卫生服务人员的配置和调动,把既懂医院和基层卫生管理,又懂公共卫生预防的全科专家、骨干、医生分配给各个基层医院和社区,协调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改善1名慢性病管理人员负责多例患者的现状。同时也要注意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慢性病知识教育,安排医护人员定期进修,以提高诊疗技术和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合理分配好各项工作,并通过交流学习拓展慢性病防治水平。

2.3 建立互联、互享的慢性病管理信息化平台目前,5G、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迅速发展促使我国已基本完成信息电子化管理,但各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均为各自独立的系统,暂时无法做到有效的上下联动,健康档案的完整性也因就诊机构的不同而中断。有效的信息共享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诊疗效率,降低成本。

2.4 加大慢性病防控经费投入和队伍建设流向基层卫生机构的慢性病防控资源比流向高级别医疗机构的少[23]。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防控的经费投入,逐步完善和充实慢性病防控相关设备;进一步健全基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强化网格化家庭责任医生制度。以建设健康村镇为切入点,不断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和村级卫生室建设,大力推进健康扶贫,健康脱贫,不留短板,不留死角。应适当考虑增加人员编制,着手建设一支医学专业与社会工作者相结合的人才队伍,以适应慢性病防控工作的现实需要。

3 小结

慢性病防治是公共卫生和医疗保健领域中的重要专业,是将慢性病病因、预防策略与促进人群健康的模式联系起来。慢性病的筛查和管理主要依靠基层,提升基层能力是慢性病管理的基本保障。在慢性病防治工作的过程中,应注意提升居民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与健康意识,加强基层人才培养,完善基础设施,增加防控经费投入。

猜你喜欢
全科慢性病居民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石器时代的居民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