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阴“三急下”

2021-01-05 17:14都紫微都广礼
环球中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仲景少阴承气汤

都紫微 都广礼

《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之先河,被历代医家誉为 “医门之圭皋,医家之圣书”。而其条文言简意赅,后世医家阐释颇多,难免歧义纷争,各执己见。“少阴三急下”即是争论之一,《伤寒论》318条指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此条意与厥阴病之寒厥、热厥鉴别之用。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意与阳明病之水热互结鉴别。而后三条:第320条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1条曰:“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2条曰:“少阴病,六七曰,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承气汤。”此三条被后世称为少阴“三急下”,围绕此“三急下”,后世医家争论颇多,莫衷一是。本论曰“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然仲景在《伤寒论》少阴病篇285、286条却明确指出少阴病禁用汗下之法。何以有少阴病“三急下”之说?此论一直争议颇多,故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论述。

1 少阴三急下原文梳理及各家解读

由于仲景对少阴三急下证的描述非常简洁,故历代诸家对少阴“三急下”的解读各有不同、歧义纷纷,兹述如下。

1.1 真实假虚说

以陆渊雷为代表,他认为 “少阴三急下证实乃阳明病,非少阴病也。”[1]其在《伤寒论今释》言“少阴篇用大承气急下者三条,其病皆是阳明,盖亦热论家之旧文,故称少阴( 按素问热论云,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即陆渊雷认为少阴“三急下”证的实质是阳明腑实急下证,因症见“口燥咽干”“自利清水”“腹胀”而被误为认为少阴虚火上炎灼津、或少阴阳虚失于摄津、或火不暖土而土壅内结而致。

1.2 少阴传阳明说

以钱天来为代表,他认为 “然但口燥咽干,未必即是急下之证,亦必有胃实之证,其见证虽少阴,而邪气复归阳明,即所谓阳明中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为胃家实之证据,方可急下而用大承气汤也。”[2]但他认为“少阴三急下证”是少阴复传阳明,中留脏腑。虽为少阴病,但必有阳明实热之证,才可用承气急下之法。陈亦人亦认为,以疾病传变的一般规律,此转化为疾病向愈,酌用下剂可解,无急下之需[3]。

1.3 本虚致实说

《伤寒论后条辨》言: “六七日来,阴虚已极,恐土燥于中,心肾不交耳,若自利纯清水,心下痛,口燥舌干者,是土燥火炎,脾气不濡,胃气反厚,水去而谷不去,故宜于急下。”成无己[4]言少阴病可以用大承气汤急下之法,其认为手少阴心为火脏,足少阴肾为水脏,肾内蕴元阴元阳,邪入少阴,既可寒化,亦可热化,既有虚证,又有实证。张振芳[5]认为:“阳明属‘土’,故阳明腑实又可称为‘土燥’,少阴属‘水’,故阴液耗损又可称为‘水竭’。因此说‘土燥’和‘水竭’便是阳明三急下证和少阴三急下证矛盾的两个主要方面。”尤在泾则认为本病为土实而水虚,不仅热气伤阴,土气亦伤水,即使自利纯青,亦虽下注而邪实不去,“土受水邪,玄黄合色,而色转纯青。”[6]

2 《伤寒论》少阴病腑气不通的证治

腑气不通证主要是指邪气内结导致脏腑之气机阻滞不通,以腹胀、腹痛、便秘等为临床表现。少阴病虽以心肾阴阳俱虚为主证,以肾阳虚为主,但亦有腑气不通之标实证候。总体上以阴阳为纲,如少阴邪热内胜,化燥伤津,灼伤肾阴,使少阴水亏,燥热转盛而为热结之证;若阳虚,则"脏寒生满病",故阳气亏虚则使阴寒内生,寒实结聚,大便不通,恶寒肢冷即为少阴病寒结证。诚如柯雪帆[7]所言:“少阴病,经过六七天,而见腹胀、不大便,可能先有少阴阴虚或阳虚,肠胃运化迟钝,逐渐结聚,化为阳明燥实证。”

2.1 从寒化论治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此为素体阳虚内寒,复因感受外寒诱发,以致外寒与内寒相合,形成阳虚寒盛的阴寒之少阴腑气不通之证。《成方便读》[8]:“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 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大黄得以行其积也。 ”大黄泻下通便,与大于其量之附子同用,取大黄泻下之用而不取其寒凉之性,荡涤肠中积滞寒结,转大黄寒下为温下,细辛辛温以温阳散寒,助附子温阳同时制大黄之寒,以散寒止痛,温阳通便。大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主治阳气虚损或阳运失调而致的寒积里实证。《伤寒论》第148条曰:“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2.2 从热化论治

少阴病热证分为虚热和实热。《伤寒论》原文分别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解等方面对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之黄连阿胶汤证;阴虚火旺、水热互结之猪苓汤证;阴虚虚热上扰咽痛之猪肤汤证;少阴客热咽痛证之甘草汤与桔梗汤证;少阴痰热阴伤咽痛之苦酒汤证等少阴病热化证加以论述。邪热侵于少阴,灼伤阴液,以及肾气虚弱,气化无力,导致水湿糟粕壅于内。少阴热化证本身亦可耗损阴液,导致胃肠失于濡润而化燥化结,两者均以津液内伤为本。《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即用于治疗津液耗伤,肠道干燥,失于濡养所致的排便困难。蜂蜜性味甘润,入脾胃经,能补气润燥,导气下行,因势外导。

3 仲景临证以病为纲,以证为靶,病证结合之法

3.1 先辨病,后辨证

张仲景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式,以病为纲,对疾病特征进行高度归纳;以证为目,以明确疾病的核心病机。“先辨病,后辨证,参症状,立治法,遣方药”是张仲景病、证、症三位一体的治疗思想的基本内容。不但《伤寒论》辨治外感病证中以“辨××病脉证并治”为篇名,而且在《金匮要略》辨治内伤杂病中还是以“××病脉证并治”,说明仲景以辨病为先,而后凭脉辨证。

3.2 主证定病

《伤寒论》六经病均有各自提纲证条文,这里的证是指主要临床表现,证包含了症状和体征,是对临床表现的具体描述。《伤寒论》中涉及“病”字的条文共 207 条;《金匮要略》(前22 篇)述及中医病名达 60 多种[9]。而纵观仲景对疾病的命名,以《金匮要略》为例,有以症状命名者,如“咳嗽上气病”;有以体征命名者,如“黄疸病”;有以病因、病机命名者,如“虚劳病”;有以病位和病机复合命名者,如“胸痹”。足可见仲景以主证定病的学术思想。

3.3 病证结合

《伤寒论》各篇均明确以“病脉证并治”或“病脉证治”为篇名,着重突出“病”“证”“脉”“治”。由此可见,仲景在某些疾病的认识方面 ,已有相当深度,强调应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症是疾病的外在表现,证是某一阶段病症的结合,而病则是证之载体,只有病-症-证相互结合的辨证方法才是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可以这样说,没有病就缺乏了纲,就失去了治疗的指向,如同属于湿热证的湿疹和淋证(不同的病)的遣药用方的差别显然明显不同。

4 小结

仲景认为任何疾病皆有其主症 ,即提纲征,此为诊断疾病之要旨,但同时也指出某些疾病除主症外还需要进一步鉴别诊断。因此,“少阴三急下”为鉴别诊断之用,而非真正的少阴病,是阳明病阳明腑实证“热深厥亦深”表现为手足厥冷的真热假寒证与少阴病四逆证的鉴别诊断,而非以大承气汤急下之法治疗少阴病。

猜你喜欢
仲景少阴承气汤
四承气汤思辨
调胃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分析
“太阳-阳明-少阴”传变分期下痛风性关节炎的病理机要探析
《经方实验录》大承气汤医案浅析*
从少阴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探析
“老干爹” 难追老干妈
The Study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Xuanbai Chengqi Decoction(宣白承气汤)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
仲景食品首发过会面临经销商流失等多重风险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伤寒论》第282条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