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视域下的公共文化发展探析

2021-01-05 12:20赵雪
科技资讯 2021年31期
关键词:精准化公共文化均等化

摘  要:数字化引领了公共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促进了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以在线公共文化资源的创作传播为基点,综合运用数字资源制作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等多种技术手段,可创新创建“5G+超高清+交互+虚拟”的情景式沉浸式的多类型、新型文化资源,不仅提升了文化作品质量、创新了服务管理模式,也在更大程度上加速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关键词:数字化   公共文化    精准化    均等化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1)11(a)-0000-00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ization

ZHAO Xue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510000  China)

Abstract: Digitization has led to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field of public culture and promoted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culture. Based on the cre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online public cultural resources,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digital resource production techn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irtual reality, 5G and other technical means, Can innovate to create "5G+Ultra HD + Interaction + Virtual" situational immersive multi-type and new cultural resources, which not only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cultural works, innovates the service management model, but also accele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rvices to a greater extent. Equalization.

Key Words: Digitalization;Public culture;Precision;Equalization

2019年的《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为数字化公共文化平台整合、资源共享、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效能、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等指明了方向,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为公共文化的提质培优、精准服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助力。

1 数字化构筑了全新的信息环境

“互联网+”影响深刻,新基建的实施及“智慧城市”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以5G、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促进了公共文化的数字化发展与推广。

1.1媒体工具丰富、功能完善

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71.6%;手机网络规模为10.0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网络已经成为多数人日常的必备工具,网络消费(购物)、网络服务(就医、网约车)、网络游戏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话语不断涌现,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文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1]。

媒体工具的发展与互联网休戚相关,从硬件来看,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智能音箱、智能网联汽车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载台快速发展与应用;从软件来看,新的应用不断出现,且竞争日趋激烈,如抖音、快手、电商、视频平台、直播等多种形式的新媒体功能日臻完善,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推送也越来越快捷、高效、精准。

1.2公共文化作品与科技融合发展

数字技术对公共文化的巨大推动和促进作用,已为多国所重视。2017年印发的《文化部“十三五”期公共数字化建设规划》指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加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适应的开放兼容、内容丰富、传输快捷、运行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体系”的目标。俄罗斯把公共文化的数字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法令的形式保障国家数字化文化发展建设:融合图书馆、檔案馆、博物馆等,及各领域的数字文献和信息资源,建立俄罗斯数字知识空间[2]。

科技与文化的高度融合发展,实现了公共文化数字化制作的传播的全球化,出现了一批代表性的项目,如巴黎第八大学和第十大学合作的实验室——“艺术H2H:艺术及人文媒介”、 谷歌的艺术计划((Google Art Project)等。谷歌计划与梵高博物馆等150多家博物馆合作创建在线博物馆,谷歌利用街景技术拍摄博物馆内部实景,并且以超高解析像拍摄馆内历史名画,用户可以在参与此计划的博物馆中访问所有在线馆藏资源[3]。

1.3 人民群众信息利用习惯的变化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多,如网络新闻、视频直播、网络支付、网络购物、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短视频、网络游戏、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网上外卖,甚至是网约车等,网络为人们提供的便利越来越多,大家的消费习惯也产生了变化,使用一部手机或电脑,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购物、理财、约车等多项事务,充分体现出“互联网+”带来的便捷。

不同職业、年龄、民族、兴趣爱好的群体接收和使用文化资源的习惯与爱好不一样,碎片化的学习娱乐方式成为上班族常态化的“充电”方式。数字化的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如电影、音乐、戏曲、体育、文物、少儿动漫、儿童文学等,在内容和数量上可满足需求,精准化、智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逐渐兴起,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贴切、精准、便捷、高效的服务。

2 数字化对公共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为人展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为文化建设的创新、转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2.1 传统文化品的数字化发展

传统的文化场馆、文物景观、建筑文物、艺术表演等限于地域及相关因素的影响,基本限于在当地发挥作用。数字化制作技术综合运用摄影、摄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载体和手段全方位展示信息,为传统文物、传统文艺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良机,数字化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纷纷开建,景观文物也被搬上银幕,让宫苑殿堂、名山大川、戏曲表演、音乐会等各类艺术活动等进入寻常百姓家,提高了文化产品的共建共享水平。

国内外推出了一些传统文物数字化的项目,比较典型的是“故宫博物院”项目,它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把故宫形成在线电子资源,已经推出云游故宫、数字多宝阁、故宫藏品、视听馆、数字文物库、全景故宫、V故宫等多个栏目。V故宫栏目是通过VR技术制作的交互式、立体式展示平台,现已建成养心殿、灵沼轩、倦勤斋等3个虚拟场馆,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在网上浏览观赏、配以音乐和解说,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氛围。这些服务不仅突破服务时间和空间限制,还便于各类观众共享文化资源、自主选择浏览方式[4] 。

2.2 新兴的文化作品资源丰富

一是媒体类型的多样化,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图像、图形、动漫,及新兴的VR(虚拟现实)文件,为受众提供了足够的选择空间。

二是资源来源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从资源的来源来看,全球的文化产品、文物景观、人文艺术等众多的文化资源均可成为数字化加工的对象,把全球的优秀宝贵文化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向所有人开放,让用户感受坐地日行八万里“云游地球”的乐趣。

三是资源制作力量的多元化,数字化创作手段赋予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创作、制作力量,及文物资源等都可参与的机会,可实现跨越区域、民族、语言、文化的联合创作、资源共享,在电影节目的摄制领域,早就实现了跨国拍摄、通过卫星传输资料、异地剪辑和完成后期加工的联合创作模式,如3D电影《阿凡达》就在张家界取景拍摄,这为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仅带来量的大幅增加,更是质的飞跃。

2.3 新兴工具的传播能力较强

基于网络的数字化通信工作实现了功能的融合发展,信息传播能力日渐提升,以手机为例,从语音通话,到文字、图片、视频,再到微信等多种应用,可传输的信息种类越来越多,并进入到智能机时代。手机功能的演进可作为各类媒体数字化发展的典型和缩影,其他媒体亦如此,如电视节目数字化,传输节目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

文件作品数字制作手段不断升级,文化作品数字化制作的质量越来越高、类型增多,并逐步融入了人工智能及交互功能。2019年,腾讯和故宫博物院签署协议,以“5G+4K超高清+互动多结局+场景沉浸”的创新形式,创作节目《故宫如梦》,综合采用多种技术手机实现5G环境下电影的VR场景沉浸和多屏互动,全新的资源创作与传播方式对基础信息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5G为引领的新一代网络通信技术传播容量和速度大幅提高,5G数据传输的理论值将达到5G/S,足以满足数字文化作品的传输需求。

3 数字化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推动作用

3.1 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

在2015年文化部《关于加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就已经明确了相关问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均等;二是区域均等;三是群体均等[5]。 数字化公共文化的建设与推广可缓解上述难题。

首先,城乡的文化建设资源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公园、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剧场、电影院等,多集中在城市,广大的乡村居民“均等化”利用这些资源存在不少的难度,但数字化的文化资源让难题迎刃而解,只要有相应的设备和环境即可,还能实现云旅游和云参观,弥周边文化馆所、资源的不足。

其次,在实现祖国各个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覆盖、享受服务的机会均等方面,相关部门或单位可统筹制作优质的网络资源共享,如故宫博物院等项目,各区域的数字文化创作规划、投入、力量存在较大差异,但对数字文化资源的利用不存在差异。还可避免同类资源重复创作,利于不发达地区集中资源创作特色、优质资源。

最后,可充分调度、融合数字文化资源促进群体的均等化,如少儿节目、电子阅览室等向特定的群体加大传播力度,最大限度满足他们的需要,提升不同群体间的均等化水平。

3.2提升公共服务的精准化水平

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数字公共文化的普惠性发展,引领公共文化建设、服务、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佛山市智能文化家的建设,项目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统筹图书馆、博物馆、社会组织等和各类文化资源,利用“智能化”设备整合线上、线下的各类活动,打造的全功能、智能化、综合性的公共文化空间,主要特点是:一是从“书”的空间转变为“人”的空间;二是市民参与共同建设文化的市民之“家”;三是“实体”+“虚拟”、跨界融合、链接一切的“加”,很好地满足了当地人们群众的多样化的公共文化需求[6]。

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利于决策机构、制作力量、文化服务机构精准地分析需求、强化管理,提高作品和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如新闻、娱乐类App,也会经常推送用户喜欢、感兴趣的内容,这反映出需求分析的精准化和智能化,有利于深化供给侧改革,促进均等化发展

4 结语

数字化在资源建设、质量提升、平台整合、规范管理、服务创新、社会力量参与等多个方面为公共文化的发展带来机遇。从更广的视野来看,同样对于弥补公共文化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群体差异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有利于具有我国特色的公共文化体制机制的早日完善,还有利于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智能化、精准化,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的共建共享水平和服务效能。

参考文献

[1] 贺怡,傅才武,数字文化空间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方向与改革路径[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1(2):105-113.

[2] 常盛.5G环境下图书馆发展环境解析及框架体系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1,39(7):219-222.

[3] 廖迅.公共文化大数据研究现状综述与趋势研判[J].图书馆,2019(7):42-49.

[4] 林雯雯.“互联网+” 思维下博物馆虚拟化发展对公共价值的影响[J].工业设计,2020(3):105-106.

[5] 肖希明,完颜邓邓.以数字化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实践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8):5-10.

[6] 洪文梅.智能文化家: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J].图书馆论坛,2018,38(6):3-5.

作者简介:赵雪(1982—),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文化、公共治理。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110-5042-3293

猜你喜欢
精准化公共文化均等化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构建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思考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化研究
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传播效果管窥
我国公租房政策的福利分配和福利输送分析
我国公租房政策的福利分配和福利输送分析
地级市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