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碑廊与冯玉祥

2021-01-06 12:34刘东华
统一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三民主义碑刻冯玉祥

■ 刘东华

“一座中山陵,半部民国史。”20世纪20年代建成后数十年间,中山陵园发生了诸多载于史册的重大事件。陵园的一草一木、一碑一石、一景一物都映射着曾经在这里云集的民国名人,叙述着那段逝去的陵园往事。在中山陵东侧,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古典建筑藏经楼,现为孙中山纪念馆。藏经楼后有一座国内罕见的大型碑廊,总长125米,左右对称,中轴线上建有僧房五间,两翼有回廊及碑亭两座相连。飞檐走阁、玲珑剔透的碑廊环绕着藏经楼,构成陵园一道独特的景观长廊。碑石是由冯玉祥赠送的。

冯玉祥(1882-1948),原名基善,入伍后改名玉祥,字焕章,祖籍安徽巢县,生于直隶(今河北)青县,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1896年,冯玉祥入清政府保定五营当兵;1902年,入袁世凯武卫右军;1910年,任第二十镇管带,并参加反清秘密组织武学研究会。辛亥革命时,参与发动滦州起义。1912年后,历任北洋军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督军、陆军检阅使等职。曾反对袁世凯称帝,讨伐张勋复辟。1918年,因反对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在武穴通电宣布自主,脱离皖系,不打内战。孙中山称赞其为“热诚护法,努力救国”的“爱国军人模范”。

冯玉祥对孙中山十分崇敬。1920年9、10月间,冯玉祥与孙中山开始联系。冯玉祥在汉口会见孙中山代表徐谦、钮永建说,“四万万五千万人民都把眼睛望着中山先生和他所领导的团体”,表达了对孙中山的敬仰之情。随后冯玉祥又派秘书任佑民去广州拜望孙中山,表示“只要他(孙中山)用得着我(冯)”,愿为国民革命“尽力以赴”。此后,孙中山不断地做冯玉祥的工作。1923年,冯玉祥委托马伯援赴广州向孙中山表示准备推翻直系军阀统治的决心。1924年10月,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组织中华民国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主持大计。孙中山应冯玉祥电请北上后,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段祺瑞在北京组成临时执政府,冯玉祥受到排挤,因此,孙中山到了北京,冯玉祥也没能和孙中山见面,只派了部下鹿钟麟去迎接。直到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冯玉祥始终没有能同他见上一面。这对冯玉祥来说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

不久,冯玉祥迫于奉、皖军阀的压力,赴张家口任西北边防督办,将第一军改称暂编西北陆军。1926年秋,在绥远五原誓师,就任国民军联军(后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并率部参加北伐战争,出兵潼关,会师中原。1927年,一度附和蒋介石、汪精卫清党反共。因与蒋介石发生利害冲突,1930年联合阎锡山、李宗仁等举兵反蒋介石,爆发中原大战,失败后下野,所部被蒋介石收编。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3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支持和帮助下,与吉鸿昌、方振武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后被蒋介石所迫辞职。1936年,出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不久被蒋介石排挤,被迫离职。1946年,被迫以水利考察专使名义出访美国。抗战胜利后,反对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政策,要求组织联合政府。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冯玉祥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兼政治委员会主席。7月,应中国共产党邀请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9月1日,因所搭轮船经黑海时失火遇难。冯玉祥勤奋好学,崇尚简朴,以治军严、善练兵、注重近战和夜战著称。著有《冯玉祥自传》《我的生活》《我所认识的蒋介石》《冯玉祥日记》等。

1928年下半年,中山陵墓即将建成,陵园积极筹备孙中山先生安葬事宜,冯玉祥通过孙科向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表示,愿意捐一批河南嵩山青碑石,在中山陵园镌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全文。

考“三民主义”一词的形成及推广,经历了数年衍变过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兴中会盟书曰,“联盟人某省某县人某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可见当时仅限于“民族”与“民权”。至于民生主义,孙中山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1903年秋,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了军事训练班,在训练班誓词中,首次完整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党报《民报》发刊词第一次将16字纲领归纳为:“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正式提出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并称之为“三大主义”,但此时并未将其简称为“三民主义”。12月,香港《中国日报》发表代售《民报》的广告,盖因《民报》委托《中国日报》为西南各省及南洋各埠代理。《中国日报》社长冯自由,“以广告上登载‘提倡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一语为冗长不便,乃简称三民主义以代之”。是时,海内外尚未通用“三民”二字,此公开广告遂成为“三民主义”一词最初的由来。“三民主义”一词得到孙中山的认可,从而广泛流传。

关于三民主义的系统论述,孙中山1918年5月至1920年11月寓居上海期间,除完成出版著名的《建国方略》外,就拟订了一个关于三民主义的写作计划,其中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已经脱稿,《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初稿也已完成。1924年1月27日起,孙中山开始在广东高等师范(后改名国立高等师范学校,邹鲁任校长)等地演讲三民主义,计有民族主义六讲、民权主义六讲、民生主义四讲,由黄昌谷笔记,邹鲁读校,演讲笔记稿经孙中山多次校改方定稿,初于《中国国民党周刊》逐篇发表。8月起,孙中山因赴韶关督师北伐而暂时停止演讲,关于民生主义的演讲尚未完成。随后又因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曹锟吴佩孚等倒台,11月孙中山受邀北上共商国事,未能继续演讲。1925年3月,孙中山不幸逝世,以致民生主义未能讲述完成。历次演讲记录及未完成之演讲内容经孙中山修改后,于1924年8月、12月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分编印行,年底出版合订本,此即冯玉祥捐石刻碑动议中所拟镌刻之《三民主义》通行本。

1928年底,经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批准后,冯玉祥在河南精心挑选了90多块青碑石,运到南京后,准备镌刻在中山陵正对面的邵家山上,并在邵家山建造一座13层的纪念塔。邵家山位于中山陵园内,1929年据奉安委员会制定的《捐赠纪念林办法》,拟在陵园内建设纪念林及纪念花木区,意在“与点缀园景之中,寓树木树人之旨”,具体地点即位于陵墓前、邵家山及小纪山一带。

冯玉祥本来要参加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并被指定为奉安大典警卫组主任。但不久,冯玉祥与蒋介石发生矛盾,“总理奉安警卫股主任干事,由谷正伦担任”。冯玉祥则返回西北,未能参加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1930年爆发中原大战,冯玉祥要在中山陵园邵家山刻碑建塔的事也就化为泡影。

1935年,林森与陵园管理委员会建议,在中山陵东建造藏经楼一座,“搜罗各地经卷藏于斯楼,建筑费由国府公产余款项下筹拨八万元”。中国佛教协会也多方募资,后经招标由上海建筑公司承办,著名建筑师卢树森主持设计,总造价9万余元。1936年10月,藏经楼竣工,包括主楼、僧房、碑廊三部分,面积3000余平方米。其中藏经楼主楼为重檐歇山式宫殿建筑,高20.8米,长31.8米,宽21.2米,挑檐飞角,绿琉黄瓦,气势壮观。

藏经楼主楼后为风雨式碑廊,内壁镶嵌的碑刻由冯玉祥那批搁置的青石碑建造而成,碑上镌刻孙中山《三民主义》全文。因为冯玉祥所赠送的90多块碑石数量不够,陵园管理委员会又从河南嵩山选购了60多块碑石。据《申报》报道,10月,藏经楼作为陵园建筑的一部分,在河南香县采购了“镌刻三民主义碑石六十五块”,“不日运抵下关”。

刻碑工程则由苏州吴县著名石刻艺人唐仲芳主持。苏州碑刻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唐仲芳为苏州碑刻名匠,因承接中山陵园内系列纪念碑刻,如灵谷寺烈士公墓纪念塔、纪念碑等闻名全国。1935年3月至1936年8月,唐仲芳率众弟子历经1年半时间,完成所有《三民主义》碑刻,耗资1.7万多元。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三民主义碑刻记》,叙述了镌刻三民主义碑刻的曲折过程:

民国十七年,冯玉祥同志曾在豫省选石八十余方运京,备刻三民主义,拟竖于总理陵园之邵家山。已开镌矣,而冯同志旋有西北之行,工遂中辍。民国二十四年,国民政府以文官处经费有所节羡,经呈中央准拨一部分为建筑总理陵园藏经楼之用,佥谋续刻三民主义,分列两庑。当以旧刻字句率多错漏,爰复砻平并向原处补送碑石五十余方,由张乃恭、陈天锡、连声海、李启琛、叶恭绰、郑洪年、陈仲经、蔡允、胡涤、彭醇士、王宜汉、李宣倜、王贤、邓糞翁诸君分任书丹,陈希平、施纶两君分任校刊,计录三民主义凡十六讲,都十五万五千言,镌石一百三十七方。是役开始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竣工于二十五年八月,费时一载有半,共用国币一万七千余元。于其蒇事也,爰述其缘起如此。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八月

林森谨识

吴县唐仲芳刻石

碑刻共计138块,每块碑石高190厘米,宽98厘米,厚25-28厘米。其中137块镌刻《三民主义》,第138块镌刻林森手书《三民主义碑刻记》。《三民主义》全文共16讲,15.5万字,由张乃恭、陈天锡、连声海、李启琛、叶恭绰、郑洪年、陈仲经、蔡允、胡涤、彭醇士、王宜汉、李宣倜、王贤、邓糞翁等14人书写,陈希平、施纶分任校刊。参与书写的均为民国时期书法名士,其中《三民主义》第一讲由孙中山先生最喜爱的“书手”张乃恭书写。叶恭绰也是成名已久的著名书画家、社会活动家,早年曾追随孙中山参与革命活动,著述颇丰,书画皆长,对文学、考古、收藏、书法等无不精研。其他如邓糞翁,又名邓散木,亦是著名书法家、篆刻家,20余岁即扬名海内。30岁后,他自号“糞翁”,语出韩愈“糞除天下山川”,以彰其志。所有碑文均由楷书阴刻,或刚劲、或飘逸,洋洋洒洒、错落有致、神采飞扬。诸位名家风格各异,造诣精湛,堪称当代书法艺术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碑刻整体与孙中山“总理陵墓碑”遥遥相对,互相呼应,构成了纪念孙中山系列建筑的有机整体。

《三民主义》碑廊不仅规模宏大,而且书法精湛,石雕艺术精美,堪为民国时期重要碑刻文物之一,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1937年12月,藏经楼遭战争劫难,碑廊、僧房等建筑均毁于日军侵华炮火,唯主楼残存。

1955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出资维修了藏经楼主楼建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藏经楼及《三民主义》碑廊又一次遭破坏。1986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财政部拨款200多万元,省市各方面专家共同研究修复方案,根据南京市档案局所存碑刻原文及拓本,逐一按原样重刻,到1989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六十周年前夕全部竣工。1991年,又将全部碑刻镶配玻璃框,加以妥善保护。同时,藏经楼也在1987年5月辟为孙中山纪念馆,收藏各类反映孙中山生平、奉安的大量珍贵文物、史料、图片,以及讲话录音、各版本著作和海内外学者研究孙中山的著述等。今天,藏经楼《三民主义》石刻碑廊已与孙中山纪念馆一起,成为中山陵园一处重要文物胜迹,同时也是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重要窗口之一,吸引着海内外各界人士前往瞻仰参观。

猜你喜欢
三民主义碑刻冯玉祥
国民革命时期的冯玉祥与外蒙古
三民主义说
三民主义说①
碑刻
河津市九龙山真武庙及其舞楼、碑刻考
寄冯玉祥书
北京地区现存元代道教碑刻形制研究现状
论毛泽东对三民主义的认识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联墨双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