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人类学他者性视角下的公共管理研究

2021-01-06 08:46刘雅楠
学理论·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自我反思公共管理群众路线

摘 要:“他者”和“自我”是相对立的。在公共管理中,公共管理者只有在具有本我意识和本我行动能力的前提下,公共管理中的“他者”才有存在的意义。由于现阶段公共管理法制化和民主化不健全,与公民之间沟通交流渠道不畅通,不能准确了解公民的利益所在和真实的需求,在政策人类学的视角下,从目前所处的困境入手,公共管理者要到“他者”中寻求解决方案,要准确捕捉发现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人民群众内在要求,通过“他者”绕道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从而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将他者性理论融入公共管理中是符合中国特色的,他者性即为群众性,政策人类学他者性视角下的公共管理的过程即为群众路线的过程。

关键词:他者性;公共管理;自我反思;群众路线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12-0041-03

在人类学的研究视角下,“他者”和“自我”是一体的,在对“他者”研究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发现“自我”,两者具有同步性。在政策人类学领域中,互为他者性是五性统一之一,强调互相的关系,他者性一定是有异化的,也就是他者性不一定是“他者”,自己也可以有他者性,研究者在观察被研究者时,被研究者也在观察着研究者,彼此互相尊重。将政策人类学他者性引入公共管理的实践中,有利于管理者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了解在人民群众中自己是什么样的形象,是否远离甚至脱离群众,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最终实现“善治”。

一、政策人类学中他者性研究

“他者”是一个哲学概念,在哲学概念范畴中,是相对于“自我”而言的。作为他者理论的集大成者,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对西方哲学史的影响最为深远,因为正是列维纳斯对西方传统他者理论的研究和总结,才使得他者理论能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与其他学科融合,如公共管理学。列维纳斯在《生存与生存者》一书中指出:“他者是另一个我,是一个可以通过同情来得知的我”[1]。在列维纳斯的观点里,“他者”是绝对的存在的,“我”对“他者”存在着一种绝对的责任,“我”要感受和理解“他者”,要对“他者”负责。

政策人类学主体上是用人类学的方法来制定、贯彻和检测公共政策,使我们的政治领导与政府治理等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并确保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反映人民群众的客观需求。政策人类学中强调他者性,他者性一定是有异化的,也就是他者性不一定是“他者”,自己也可以有他者性,即互为他者性,正如拉比诺在《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中提到的“无论一个人在参与的方向上走多远,他依然是个局外人和观察者,这点是毋庸置疑的。”[2]研究者在某些方面出现了问题,也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在遥远的地方,即“他者”,存在着解决问题方案,所以研究者到“他者”中去,在田野调查中研究者放下“本我”异化和分离成为“他我”,在“他者”中进行学习沟通交流,能获得对“自我”的认识,形成了对“自我”的重新塑造,最终“他我”转变为“自我”,解决“本我”中所出现的问题。

互为他者性是政策人类学五性统一的其中之一,其中“互为他者性”与“内在问题导向性”“参与观察性”是互为一体、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突出强调了在实现政治领导与政府治理过程中的科学民主的领导意识与领导方法。

内在问题导向性是指在开展研究时,研究者本身要有对“自我”的反思能力,而不是单向度地对存在问题进行批评,研究者要到遥远的“他者”寻找解决“自我”存在问题的良方,这需要有“他我”的意识。在公共管理中,政治统治者、公共管理者掌握着公共权力,管理着公共事务,但是当社会管理出现焦点问题或者产生突发性社会危机时,政府管理者要有内省性,应当首先反思自己的管理方式、行政手段等哪些方面出现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他人,把责任推卸到由于基层地方贯彻不落实、群众素质低不理解不配合等所产生政策偏差。公共管理实践者要转化自己的立场,把自己化为问题所在的一方,内省自己的不足,避免自己主观主义倾向。

“参与观察性”本质上就是进行田野工作和田野研究,到某地长期观察,深入了解该地综合情况,从而构成对该地基本社会结构的深入了解与准确把握。不仅是对所在问题地点的参与观察,更主要是对于蕴含解决问题办法地点的参与观察。参与观察不是简单的、无目的的,而是包含价值预期、扎根路径以及一套严谨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式。参与观察法不是浮光掠影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走马观花简单了解,而是需要深入了解,长期磨炼。在公共管理中,政治领导者、政策制定者要走出原有场所,到“他者”的世界中,深入所研究对象的环境中去,深入被了解对象中,长期扎根,并深入社会的最基层,长期观察、摸索,深入研究,提炼某种真知灼见,来解决现实存在的实际问题,找到社会发展的本质特点,由此才能获得关于社会发展的正确认知。在具体的田野研究中,两者是互动平等的主体,互为“他者”,研究者在观测研究别人,别人也在观测研究“你”,这是无法控制的普遍现象。

“互为他者性”在实践中運用较为困难,需要研究者深入了解政治统治与政府治理对象,即社会与民众的成分复杂性与主观能动性。政策的制定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或者符合人民群众需求,公共管理者作为权力的执行者、实施者,不能自己“一锤定音”,要了解被管理者及被管理者对于管理者、领导者的真实想法,因此需要发扬民主,畅通民众表达渠道,使其畅所欲言,明确其利益所在和具体真实需求,形成对基本社会发展结构态势、人民群众基本心理趋势以及未来发展态势的了解与预测,进而解决问题,实现“自我”价值。

二、公共管理中的“自我”和“他者”

“自我”和“他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依赖的关系,没有“自我”也就没有“他者”,同样没有“他者”就没有“自我”。所以公共管理者“自我”的存在,一定要考虑到群众“他者”的存在,要深入群众,对“自我”进行不断反思,了解人民群众最真实的想法和最迫切的需求,才能准确快速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公共管理领域中的“他者”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比如政府机构、社会上公共管理的主体与对象等,都是有形的客观存在。这些有形的客观存在都是公共管理领域的参与者。除此以外,公共管理领域还存在着无形的“他者”,诸如,规章制度、法律环境等。

一般意义上从“自我”所考虑的出发点与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自我”,但是政策人类学他者性的公共管理中有一些特殊性,公共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最重要的“他者”就是人民群众,公共管理者在政策制定时考虑到的是“他者”的利益所在和具体的需求,目的也是满足“他者”,为“他者”服务,公共管理的过程中无论是出发点还是目的都不是公共管理者“自我”,而是“他者”,是服务的对象,在为人民服务中,超越“自我”,进而体现“自我”的价值。“他者”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他者性在公共管理中应用具有正当性基础和必要性,因而在政策他者性视角下对公共管理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三、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困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公共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善治”,何为“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的过程,“善治”的本质就是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但是现在由于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不畅通,公民的需求不能准确及时表达,公共管理也同样不能准确及时接收,导致不能保证公共管理的成果——政策输出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所以公共管理者只站在公共管理者自身的角度来进行公共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有许多问题是难以解决的,所制定的政策实施起来也困难,要破除传统社会治理“中心—边缘”结构,要到遥远的地方——“他者”中找寻解决方案,对于公共管理者来说,“他者”就是人民群众。深入“他者”,以平等尊重的态度进行沟通交流,他者性也是一种研究态度,在田野调查中得知他们最真实的需求,了解他们对自己这个“他者”的看法,因为研究者在观察被研究者的同时,被研究者也在观察着研究者,研究者也是被研究者的“他者”,并且不断反思自己,在民众的建议和批判中,重塑“自我”。因此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困境是由公共管理者与被公共管理者的关系所导致的政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的问题,政策人类学他者性角度要求公共管理者以平等尊重的态度深入了解被管理者,进行自我批评自我反思,在社会民众对政治领导与政府治理的反思与批评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好地满足被管理者的要求。两者应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四、政策人类学他者性嵌入公共管理——群众路线

用政策人类学中他者性的视角来指导公共管理的实践,要让公共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了解被管理者的想法,反思自我存在的问题,并查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才能使管理者更好地为被管理者服务,即为人民服务。政策人类学他者性理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因为他者性即为群众性,而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的过程重视“他者”,也即是重视群众,他者性即为群众性。

(一)政策人类学他者性作为研究方法与群众路线

政策人类学中的他者性即为群众性,尊重群众、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学习在人民群众中酝酿的好经验和做法,深入群众。中共陕甘宁邊区党委就曾在文件中提出“党的一切政策,领导者与干部的一举一动,都为全党及全边区人民所注视,因此,党更当去倾听一个‘普通党员’‘一个平凡民众’的意见,吸收他们的经验来补充党与领导者的经验,发扬正确的由下至上与由上至下的自我批评,来及时发扬我们的成绩与纠正工作中的弱点和错误。”[3]这其中就酝酿着他者性。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群众路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的伟大创举,“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理论与政策人类学的他者性有异曲同工之处,深入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对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更有利于政策的实施。政策制定者要注重人民群众的观点和想法,使人民群众的想法成为政治领导的智慧源泉,将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重点以及难点问题纳入工作中来,并作为重点工作去处理,要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做到情为民所系,将人民群众视为亲人,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实心实意处理好人民群众的问题。

他者性与田野调查是不可分割的,要想实现“自我”的重新塑造,就必须要深入“他者”进行田野研究,在与其沟通交流中,准确了解群众的具体需求,不断反思自己。列宁同志同样指出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4]所以不能忽视“他者”、忘记“他者”,也就是不能忽视群众、忘记群众,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问题,要以人民群众为师。

作为政治领导、政策制定者,深入所要了解的社会基层,长期追踪所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能够准确预测所研究对象在未来可预期阶段的一些基本走势。

邓小平同志充分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所有的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论证,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实地调查,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理。实地调查是田野工作,最终形成调查报告,也就是民族志,是参与各方的相互共融,是民主政治的多元化体现,在政策人类学中,将他者性和田野调查结合起来是撰写民族志的前提。“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吸取智慧和力量。”[5]在田野调查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学习人民群众中优秀的经验和做法。

不深入群众,不重视人民群众的看法,不总结人民群众中优秀的经验,凭空产生的意见是得不到人民群众支持的。“坚决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凡事和群众商量,尊重群众意见,不得独断专行,不得强迫命令。”[6]群众路线是一定要深入群众当中,既不能在人民群众面前发号施令,也不能在人民群众背后指手画脚,干扰群众的正常生活,要尊重群众意见,相信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提出更好的意见,研究者一定要站在“他者”的角度去理解“他者”,深入了解“他者”的想法,即政策人类学所讲的——你到“他者”做田野,“他者”也视你为田野,这其中体现着他者性,而强迫群众、独断专行不能体现他者性。

(二)政策人类学他者性作为研究态度与群众路线

在田野调查中,研究者要尊重被研究者,理解被研究者,而不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调研,要融入其中,获得最真实的信息,对“自我”进行重新塑造,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来实现对自我的认识和定位。互为他者性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参与观察中表现为互为“他者”,不止研究者在研究被研究者,被研究者也在观察研究者。在田野调查中,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都不能干预彼此的状态,要保持最纯真的状态,这样研究的结果才具有客观性和可信性,两者之间互相尊重,研究者也要学会换位思考,从“他者”的角度和立场思考问题。

执政条件下必须摆正党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党决不能把人民当作自己的工具,邓小平同志指出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更不能对群众指手画脚,“党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确认这个关于党的观念,就是确认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7]互为他者性这种研究态度在公共管理中的表现就是政府在深入群众时持有平等和尊重的态度,获得其最真实的想法。

在深入“他者”学习中,“自我”会异化和分离为“他我”,但是前提是与“他者”互相尊重,平等对待,也可以理解为“同吃同睡”,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这样才能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制定政策。自始至终,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不能将自己对某事物的看法和自身的知识体系强加在被研究者身上。

向人民群众学习的优秀作风被人们比喻成“接地气”,只有充分地发自内心去尊重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思和创新精神,才能够真正感受到群众工作的本质和真谛,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8]在研究的过程中,要以平等的心态来看待被研究者,并且与研究对象融为一体,不应该带着偏见来看待研究对象,也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看待研究对象,尽量不干扰被研究者的生活,保持其本真的状态。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是平等的,這种平等体现在研究者要设身处地地为研究对象着想,考虑其利益所在,倾听其真实想法。

五、结语

在政策人类学的视角下,面对治理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政治领导者、政策制定者要走出原有场所,在群众这一“他者”中观察,在遥远的他乡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绕道通过“他者”发现自身问题,依靠群众不断反思自己、批判自己,最终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将政策人类学他者性理论应用于公共管理的具体实践中是符合中国的方针、政策的,他者性即为群众性,重视“他者”,就是重视群众。

参考文献:

[1]列维纳斯.生存及生存者[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88.

[2]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M].高丙中,康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84.

[3]中央档案馆.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集[G].1994:561.

[4]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47.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6]关于干部在进行秋征工作中的八项纪律[Z].璧山区档案馆藏,1950年版,档案号:1-1-1950-5.

[7]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0.

收稿日期:2021-09-22

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政治人类学在‘中国特色政治学三个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18BZZ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雅楠,硕士研究生,从事政策人类学与地方治理研究。

猜你喜欢
自我反思公共管理群众路线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探究
春节联欢晚会的思想导向性增强对于公共管理的影响
我国政务微博参与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功能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小学数学高段复习课中学生自我反思力的引导
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