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针刺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1-01-06 23:42陈乌仁图雅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14期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

陈乌仁图雅

摘要:周围性面瘫(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据大数据调查显示,疾病的高发群体在15岁至40岁期间的人群,疾病是面神经出现的非特异性炎症,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为鼻唇沟加深、眼裂缩小、肌肉痉挛等等,疾病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蒙医针刺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次就周围性面瘫的蒙医针刺疗法的方式与效果开展综述。

关键词:蒙医治疗;针刺疗法;周围性面瘫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4--01

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麻痹病症,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无法作出正常的面部表情,如无法进行正常的微小与闭眼,患侧无法抬眉、鼓嘴等,疾病若发展严重,容易导致面部表情奇怪、口角流涎等等,疾病在临床上多应用激素联合抗病毒及营养神经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存在一定的局限与不足,患者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整体效果欠佳。蒙医针刺疗法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并且疗效得到临床认可。

1.蒙医对周围性面瘫的概述

周围性面瘫又称为面瘫,疾病又称为贝尔氏麻痹、面神经炎。在蒙医中,将疾病纳入“白脉”和“赫依”病的范围,周围性面瘫是因非特异性面神经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部表情瘫痪,疾病往往发病急,无明显的发病季节,多数患者在发病后出现单侧的表情肌,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容易留下后遗症,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蒙医认为,疾病是三根失衡导致巴达干和赫依偏盛导致白脉传导受到影响,因白脉供血不足导致水肿,影响面部神经,出现瘫痪。临床上,多数患者在感冒或风寒后患该疾病。西医认为,疾病是冷空气刺激引发面部表情瘫痪,临床治疗需要以促进血液循环为宗旨。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表现,疾病多見单侧面部表情肌瘫痪,患病后,患者的面部表情肌瘫痪,丧失活动的能力,无法作出皱眉和皱额的动作,且眼睑无法闭合,嘴角下垂,吹气漏气等等。据调查显示,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听觉过敏、外耳疱疹和味觉丧失等等症状。

2.蒙医针刺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

蒙医针刺疗法,是在蒙医理论的基础下,利用针刺治疗的方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蒙医针刺疗法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得到了明显的效果。蒙医针刺疗法属于蒙古族的特色治疗方法,在《四部医典》和《四部甘露》中曾有记载。通过取穴、针刺来调整三根失衡,得以调整巴达干和赫依,改善气血、疏通白脉。席红[1]在研究中,观察组采用蒙医针刺联合蒙药治疗,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评分与生活质量。针刺疗法的常见穴位为地仓穴、太阳穴、居髎穴、承浆穴、纠正穴、眉中穴、眉上穴,对穴位和周围的皮肤进行常规的消毒,使用毫针进行处理,留针的时间约30分钟至1小时左右。蒙医针刺疗法下,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进行辩证取穴,如“希日型”取行间穴和听宫穴,“聚合型”取百会穴和足三里穴,“巴达干型”取太冲穴和足三里穴,“赫依型”取风池穴、足三里穴和合谷穴。通过不同穴位的选择,在面部神经出颅位置,在该穴位采用刺络放血法治疗,可以有效扩张局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液循环,促进炎性物质的代谢,改善水肿,还可以改善神经变异性,改善症状,可以更好的提升疗效。蒙医针刺治疗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疏通白脉,改善三根平衡,促进身体的恢复能力。经过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刺具有抗炎和消肿之效,可以促进微循环,改善血流,可以促进毛细血管的流速,促进周围性神经损伤的再生功能。海洪涛[2]在研究中,应用蒙医针灸治疗,有效降低患者的症状积分,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面部神经功能以及面部残疾指数。高莉[3]在研究中,对照组应用醋酸泼尼松治疗,研究组采用蒙医针刺治疗,结果发现,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74%)高于对照组(82.98%),(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H-B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采用蒙医治疗的效果显著,可以更好的促进患者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白晓宏[4]在研究中,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蒙医针刺法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10%、68.42%),观察组患侧与健侧面部温度差显著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及面瘫Portmann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蒙医针刺疗法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面瘫Portmann评分。

3.蒙医针刺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评估方法

国内自制的为1994年蔡志刚医师提出的量化面神经功能评价指数系统(quantitative facialnerve estimate system,QVES),但是因为该量表的测量繁琐,导致在推广上受到限制。临床上常用的面瘫治疗常见的疗效评估方式为House-Brackmann 面神经瘫痪分级法,I级为正常,II级为轻度功能障碍(轻瘫),III为中度功能障碍(中瘫),Ⅳ级为中-重度功能障碍(中~重瘫)、Ⅴ级为重度功能障碍(重瘫)、Ⅵ级为完全无功能(全瘫)。在临床治疗中可以根据House-Brackmann 面神经瘫痪分级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以此来调整治疗的周期和具体内容。此外,还可以根据《蒙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价。

4.讨论

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瘫患者应用蒙医针刺疗法的效果显著,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辩证取穴,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蒙医针刺疗法可以调节面部的血运情况,有效的调整三根失衡问题,达到改善面部表情肌的活动之效,值得在临床中予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席红. 蒙医针刺结合蒙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及护理[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0,26(11):62-64.

[2] 海洪涛,黄梅,赵英爽. 蒙医针灸结合推拿按摩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1,27(1):22-23.

[3] 高莉. 蒙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1,27(1):25-27.

[4] 白晓宏. 蒙医针刺法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8,24(5):22-23.

猜你喜欢
周围性面瘫
穴位注射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药物的研究进展
针灸分期治疗与常规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对比分析
85例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艾灸配合针刺治疗初次周围性面瘫35例疗效观察
针灸联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预后观察
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
西药加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药结合辨证治疗68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温针灸足三里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