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然灾害事件舆论引导策略的分析

2021-01-06 13:15杨松桦冉峡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1年5期
关键词:自然灾害主流媒体舆论引导

杨松桦 冉峡

摘要:随着媒介技术不断发展,信息传递愈发快速便捷,在互联网时代,自然灾害发生后,网络舆论普遍呈現出信息冗杂、舆论失焦甚至舆论极化的现象。因此主流媒体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时的舆论引导作用便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分析主流媒体在该自然灾害事件中的舆论引导策略,从中找出规律性的特点,期望今后为媒体在自然灾害事件中的舆论引导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媒介融合 主流媒体 自然灾害 舆论引导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技术具有“全时、全域、全媒体、全渠道”等特点,加快了突发事件的传播进程,因此网络舆情的传播突破了时间、地域以及环境等因素的限制,传播周期出现缩短的趋势,舆情在网络媒体出现后爆发更加迅速,不易提前发现,媒体和政府面临的压力更大,这便导致新闻报道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需格外注意题材的选取和话题引导,需要新闻从业者提高自身的新闻素养和舆论引导能力及策略,促进群众有序进行自由表达。因此探讨这一问题也有利于主流媒体对于国内舆情的引导和控制,让群众理性表达疏通民意的同时,引导受众思考,构建稳定、理性、开放的公共舆论环境。

主流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和媒体融合阵地中的排头兵,一直以来都从宏观角度维护着社会新闻和信息传播的稳定,使社会能够处于相对稳定和团结的状态下。其本身在舆论引导和信息的传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筛选了不少重要的信息传递给社会,同时也能将社会的目光聚集到重要的事情上,体现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在本文中主流媒体选取的是影响力大、起主导作用、能够代表或引导舆论的各级党报、电视台和相关政府机构机关报等。

一、自然灾害事件特点与产生的舆论影响分析

(一)自然灾害事件的特点

自然灾害事件具有公共事件突发性、不确定性、危害性等特点,此外,自然灾害事件还有其自身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随着科技发展,相关科研机构已能预测大部分自然灾害,通过相对准确的预测使政府和公众得以提前采取措施布局应对,以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7.20”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中7月19日21时59分郑州市气象台发布第一条暴雨红色预警信号,随后分别于20日上午6时2分、9时8分和11时50分,发布第二、第三和第四次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数据显示,郑州市气象台自7月19日夜间起发布暴雨橙色、红色预警信号共11条,短信接收总人次达1.2亿,向2.25万名应急责任人发送预警54万条。

(二)自然灾害事件产生的舆论影响分析

自然灾害事件的舆论同样面临着表达者的群体失衡和复杂诉求、平台割裂与传播的偏向、观点的分化和共识的缺乏这一困境,在舆论表达与舆论引导这一对矛盾之中,舆论引导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构建健康和谐舆论氛围的主导力量。

自然灾害事件所产生的舆论由于是群众自发形成的,在网络上所形成的一种意见和观念的集合,因此十分复杂。民众在网络上发言更具有情绪性,突发事件中这种情绪化行为被放大,基于情感驱动的受众选择,情绪优先于事实,是舆论极化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舆论极化的本质其实是群体极化,“针对某一话题, 成员们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经过不断商议,群体意见朝着原有的偏向继续发展,最后发展形成极端的观点。”与传统的群体极化不同的是突发事件下网络舆论极化群体商议过程被省去,极化蔓延迅猛。受从众心理的影响,许多网民甚至会在网络上肆意发表言论,以发泄心中的各种积怨和愤怒。一方面推动更多的群众和他们的观点保持一致,一方面不断扩大事件的消极影响。群众在舆论中是否能够保持理性,一直以为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但各种网络暴力的出现,让我们看到的是网络给予大众无限的隐匿,让他们肆意说出平常不能说出的言论。在“群体极化”效应下会带来许多矛盾,需要主流媒体去疏解和引导,让群众保持理智,正确思考。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为自然灾害突发带来伤害的前提下,不会出现二次伤害和社会问题,增强群众对于政府的信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媒介融合下网络媒体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方式,人们能够通过网络媒体自由地传递信息,官方媒体也通过网络媒介技术和群众有了更好的互动,信息的传递效率不仅提高,效果也变得更好。最可贵的是群众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观点传递到政府,网民的参政议政也带来了全新的群众当家作主的新方式。这一切都归功于新的媒体发展和媒介的不断融合,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在不断降低。以微博为例,微博作为时下重要的网络社交媒体平台,拥有广大的用户,帮助它成为最好的民意传达平台。通过微博发酵的舆论事件每天都在出现,这些事件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社会,改变着生活。微博本身用户的丰富性以及自由发表观点的设定使其在信息的传播上拥有无可比拟的地位。因此微博也成为了突发性事件的最重要的传播平台之一,低门槛、高传播的模式促使各种突发性事件都可以在微博上快速发酵,最后爆发一个全民级别的舆论事件。这种影响力和时效性是传统媒体难以与之比肩的。

二、郑州暴雨事件中主流媒体的应对分析

2021年7月,河南省遭遇罕见特大暴雨,郑州、巩义、登封等地受灾严重,网络舆论高度聚焦。19日晚21时59分,郑州市气象局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次日上午局长李柯星连签3份暴雨红色预警信号。20日,“河南大雨”、“郑州地铁4号线成水帘洞”等多个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次日3时,河南省防指将防汛应急响应级别由Ⅱ级提升为Ⅰ级。同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18日18时至21日0时,郑州累积平均降水量449毫米。截至8月2日12时,此次特大暴雨灾害中郑州市遇难292人,失踪47人。同日,国务院成立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组。

(一)舆情发展趋势及舆情焦点

从本次灾害事件舆情发展过程来看,可大致将其分成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20日12时至14时左右暴雨引发的城市洪涝灾害形成之初,网络舆论对其呈现调侃等态度,当天第一条与暴雨有关的热搜为“郑州的海来看我了”,应急管理部、河南广播电视台映象网等官方微博在调侃城市内涝的舆情出现之初便借其话题发布城市内涝自救知识并呼吁民众减少外出注意防范城市内涝灾害。

第二阶段开始的标志是暴雨来势凶猛,“登封暴雨”、“巩义暴雨”等引发网民关注,郑州市防指16时将防汛Ⅱ级应急响应提升至I级,中牟县防指17时将贾鲁河防汛应急响应升至Ⅰ级,“郑州进入特大自然灾难一级战备状态”“郑州海洋馆的鲨鱼跑出来了”等谣言出现,网络舆情持续发酵,对暴雨的关注度也随之升高。

第三阶段中,中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持续,暴雨引发的洪涝和次生灾害影响陆续显现,如地铁封站、公交停运、供电故障等问题。20时国家防总派工作组赴河南,21时郑州气象局官方微博发布解答视频“郑州特大暴雨千年一遇,三天下了以往一年的量”,南方都市报制作的图片“郑州三天降雨量617.1mm约等于317个西湖倒进了郑州”,使得民众对灾情的严重性有了直观了解。此外,随着“郑州地铁5号线一车厢多人被困”等话题出现,舆论对暴雨的关注度达到顶点,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环球时报、新京报、光明网、南方都市报、中国新闻网、红星新闻等多家主流媒体开始进行跟进报道,央视新闻、人民网、新浪微博等媒体平台和民间志愿者在线上开辟了救援信息汇总专栏和在线表单,紧接着外部救援队伍出发并陆续抵达、本地抢险救援一线进展信息实时更新使得舆情进入第四阶段,23时,中部战区官方微博发布题为“星夜驰援!第83集团军某旅紧急出动执行爆破分洪任务”,随后话题“河南暴雨成灾第83集团军来了”登上热搜,因暴雨引发的洪涝和次生灾害被困人员陆续得到解救,郑州常庄水库水位持续下降,大坝险情已初步得到控制,这些信息持续更新发布避免了群体极化。

第五阶段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代表,社会各界救援队伍陆续抵达开展抗洪抢险工作,求助信息逐一解决且新发布救助信息大幅减少,舆情热度开始逐渐降低。

第六阶段以鸿星尔克、汇源、蜜雪冰城为代表的企业、个人陆续向河南灾区捐款。这个阶段中随着灾情得到缓解,河南郑州周边高速解禁,舆情逐步消解。

此次暴雨灾情中,网民关注度主要集中于灾区一线、救援进展及灾情预警发布三方面。其中以“K226次列车请求紧急救援”、“常庄水库将泄洪”、“郑州中牟县通知做好撤离准备”、“郑州地铁5号线一车厢多人被困”等事件为代表。此外交通情况和政府发布的撤离通知也引起网友关注,“郑州地铁全线停运”、“常庄水库将泄洪,郑州中牟县通知做好撤离准备”等事件话题也均有较高热度。

(二)报道内容及评价

自然灾害事件因波及的地理范围较大,或对人民生产生活影响较严重。一般而言,处于突发性事件中的人群越多,消息的传递也会越快,尤其是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下,人人都可以为自己发声。因此一旦出现这种灾难性的突发事件便会出现大量的网友在网络上传达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会在网络上迅速吸引其他网友的关注,产生极强的影响,一般自然灾害事件出现一小时内就会登顶时下最为火热的微博热搜,大量的自媒体也会根据热度、流量来创作相关消息,形成群众之间的消息快速传播。与此同时,舆论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出现,且舆论的走向也难以预测。

郑州特大暴雨灾害的报道内容主要分为四类:灾情实时情况、政府救灾动态、一线救灾和互救正能量事件以及善后处理进展。各级媒体及有关职能部门机关报在舆情产生的第一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跟踪报道,避免了谣言的产生和情绪化传播导致舆论极化,在网络舆情关注的问题中起到了正向引导的作用,且均以深入的角度实实在在地进行了报道,稳定了舆论的导向,同时也将此次暴雨灾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例如21日中国气象报社发布了题为《解读:雨到底多大?还要下多久?五问河南极端强降雨》的文章,从专业角度解答了群众所关切的问题,得到了网民的支持和认可。这四类报道分别穿插在舆情的潜伏期、爆发期、波动期、消解期四个阶段。整体上主流媒体占据了舆论主导地位,郑州特大暴雨灾害牵动着全国群众的心,也同样展现了各级党委、政府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在以新媒体为驱动的媒体融合时代,舆论引导者应切实把握和运用新媒体传播规律,营造良好舆论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灾情报道中,互联网短视频与网络直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流媒体、本地媒体及异地媒体展现出了三种不同的传播形态。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重点报道灾情进展、救援进度、正能量新闻并及时辟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并以PUGC短视频为主要形态。新华社制作的“湖北365名消防指战员增援河南抗洪抢险一线”“新华社记者直击阜外华中医院大转移”多条视频报道,让网友得以实时跟进救助情况;新闻方面,央视新闻以“同胞遇险时中国人有多勇敢”“小伙被困地铁砸窗自救后帮30余人逃生”“废墟中婴儿获救一声啼哭看哭多少人”等灾难中暖心互助的短视频进行议程设置,重点突出“洪水中的中国力量”。

主流媒体的新媒体直播则主要围绕灾情现场、官方通告和救援重建三个维度进行。如以“直击郑州暴雨”“直击河南防汛现场”“直播!郑州局地特大暴雨”“中央气象台河南省气象台联合接受媒体集中采访”“河南防汛新闻发布会”“关注河南强降雨丨实地探访浚县最大受灾群众安置点”“新华社记者直击郑州暴雨夜现场”等为题的网络直播,带受众深入受灾一线的同时传递出官方声音,是灾情报道中最权威的声音。

以河南日报旗下的“大河报”及河南广电app“大象新闻”为代表的河南本地媒体因处于灾情第一线,所以主要聚焦灾情的现场报道,并以解决实地困难、为民众提供有效信息为报道方针,体现出较强的“民生性”。

以本地媒体的视角来看,事前预警和灾情直击是其最主要的功能。相關媒体在气象局签发预警后第一时间通过微博等渠道发布了大量预警信息,20日早8点,大河报发布郑州暴雨红色预警。河南日报随后也连发两条预警,宣布河南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以及地质灾害升级暴雨红色预警。下午13时43分,河南商报发布了郑州市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II级的应急消息。同时,大河报拥有丰富的一手素材,发布了大量现场的实时短视频,如“郑州部分地铁站遭大水漫灌”“郑州陇海铁路部分路段出现塌方”等地点导向的报道,20日16点55分发布“郑州地铁多个站点临时关闭”,并于晚间8时发布“河南巩义通报汛情及救援情况”,通报巩义市1人遇难,两人失联。为民众提供了及时的信息,帮助大家更好了解当地灾情。为了更直观展现现场,大象新闻客户端采用了不间断直播的方式,结合其他媒体同时进行慢直播、图文直播。其中“郑州持续暴雨,大象新闻直击早高峰”等报道牵动人们的心。据了解,灾情发生初期,央视、新华网、人民日报等媒体也是采用大象新闻的视频信号。

以新京报和澎湃新闻为代表的异地媒体,在本次河南暴雨报道中展现出多元的选题角度和丰富的视频形式,更加注重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在报道主题方面,除了灾情信息报道,异地媒体还进行了知识科普和热点人物、事件的梳理,第一时间开启现场直播。发布大量的评论性稿件、现场特稿。新京报在20日中午开启了题为“直击郑州暴雨”的直播,也是全网第一个开启灾情直播的媒体。南方周末和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在7月21日分别发布了《“大水如潮涌来”,郑州五号线的生死三小时》、《郑州地铁5号线被困人员口述:车厢外水有一人多高,车厢内缺氧》等现场特稿;新京报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解释了此次“千年一遇”的暴雨说法是否合理,发布题为《祈福郑州!救灾第一,先别急着点赞》的快评文章,而澎湃新闻关注暴雨中的借灾营销和酒店天价房事件,推出“借暴雨营销,康桥地产致歉”“郑州高铁站希岸酒店涨价到2888”等新闻报道,引发广泛舆论探讨。

在报道形式方面,异地媒体运用了数据新闻、动画等新颖表达形态,如澎湃新闻制作了视频《河南暴雨究竟有多大》,通过整理多张数据表将河南暴雨的强度可视化,效果直观;新京报动新闻则推出一则4分钟的动画,介绍郑州地铁5号线“失守”成因,还原灾害现场的情况。

各级媒体的视频报道涉及的主题多元,包括災情信息、救援情况、正能量暖新闻、知识科普和热点人物事件分析等;视频形式以PUGC短视频和直播为主,也采用了数据新闻、动画、航拍等新型报道手段;而不同定位的媒体有不同的报道偏好,发挥了凝聚人心、为民解忧、挖掘深度内容等多项功能。虽然视频报道承担了信息提供、情感联系、预警及救助等多个作用,但相较于其他,在这次“河南暴雨”的视频传播中,灾情现场和暖心互助的画面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以此带来的视觉冲击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视频的力量。

相较于之前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此次灾情中产生的负面舆情相对较少,但是依旧存在。其主要的质疑方向是城市的排水问题以及预警问题,舆情出现后,媒体通过跟踪报道和深度报道及时解答了网民的质疑,逐渐消解了网民的负面情绪。例如澎湃新闻发布题为《河南暴雨启示录:我们该如何应对超标暴雨》的报道,公正客观地从灾难预防这一角度引导群众去思考面对自然灾害的问题,引导人们回归理性,而不是做简单的对立。中国科学报则从更为科学的角度,发布《特大暴雨面前,别拿“海绵城市”说事儿》,科学解释了“海绵城市”的问题,使得谣言不攻自破,央视新闻则从自我反思的角度给出了十分正面的反馈,在《灾后重建是不亚于抗灾的大考,必须高效公正公开透明》的评论中,提出“灾后重建工作必须做到高效、公正、公开、透明,才能让人信服”。因此负面的舆情在发展初期的酝酿中就被一系列公正客观的深度报道和自我反思瓦解,让群众的思维重归理性,回到了与自然灾害对抗的思考和灾后发展的主要矛盾上来。主流媒体在此次事件的舆论发酵中有效地引导舆论的方向,避免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也正因如此,负面的舆论并未发酵成巨大的社会问题,在随后的跟踪报道中,主流媒体也做得相对完善,不仅从报道的密度上加大了报道的频次,从内容上也有了更为积极的正面引导,灾区重建的报道不断出现,全国捐献物资的消息也如雨后春笋般报道出来,整体展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和发展期望。

但在灾情中也夹杂着虚假新闻,认证抖音号河南交通广播7月20日约11点50分左右发布的一条短视频引起网民在评论区讨论,该视频画面为多辆机动车在道路上涉水前进,并配文字:“网友:接下来进场的是河南郑州代表团……”,背景音乐为分列式进行曲。网友普遍对视频的真实性和配乐的娱乐性进行讨论。检索发现,7月20日以前,同一个画面、同一个场景的短视频曾经在7月12日、7月15日、7月16日、7月18日等日期出现在抖音平台上。可以认为该短视频曾被网友和媒体以“A城换B城”的方式多次发布过。抛开画面信息不实的问题之外,该短视频的调侃化、娱乐化的配乐也略有不妥。该视频引发了众多网友的质疑与批评,但不论是网友对视频的真实性产生质疑,还是对配乐提出不同意见。从7月20日12时至8月28日12时,河南交通广播频率抖音号采编运营人员没有对评论区信息给予回复。笔者猜测该账号采编运营人员可能只负责发布短视频,并无专人负责运营维护。河南交通广播自2015年被确定为省级应急广播,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等公共危机时承担“宣传普及应急知识,按要求及时准确发布应急信息”的任务。相关媒体应当正视存在的问题,真正整改,也希望其他媒体和监管部门真正守好阵地、建好阵地,下决心清理各类虚假视频。

三、郑州暴雨事件中主流媒体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面对灾情,第一时间不隐瞒,客观报道,从舆情之初就抓住舆论的导向。官方的信息在自然灾害突发之后是最具备权威性的,若此时官方不作为,就容易引起不满,同时被质疑,之后再补发信息也不会得到人们的信任。并且第一时间作出报道和反馈,能够避免谣言的产生与扩散,同时与大众沟通信息,掌握住引导舆论的主动权。

灾情报道的专业性使得主流媒体更具有公信力。在此次报道中,对于大雨预警和城市排水系统以及郑州特大暴雨灾害的一系列质疑和不满情绪,在经过专业的科学解释和城市问题的客观分析,以及真诚的自我反思中早已经被平息。主流媒体的实时客观报道以及自我反思,和灾情应对的思考展现其真诚与负责的一面,因此其消息和言论更具有话语权和说服力。

主流媒体在报道自然灾害事件中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和主力作用。主流媒体与一般媒体不同,自然灾害类的信息和数据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媒体的资源和消息获取的能力是占据着巨大优势的。因此只要发挥自身优势,正面、客观、准确报道灾情,就能够赢取群众的信任,从而引导舆论走向。在入局新媒体的媒介融合语境后,主流媒体对于舆情的控制和引导仍需进一步细化、发展和完善。

(一)构建舆情监测系统

1.建立健全舆情检测系统

舆论的发酵具有周期性,若能够在发酵前发现及时遏制,就能有效避免其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政府部门应该从观念上重视对舆论的引导,尤其是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要及时跟进,切不可等舆论发酵之后再来处理,其难度和复杂程度要更大。

因此,要加大检测力度,从舆情的发展前期就要开始想办法遏制,同时要加强重大事件以及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对于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素质要进行提高,引导专业人才来进行合理完善的处置,制定出相应的方案和规划,能够让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大大降低负面舆情发展的可能性。

2.加大对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视

舆情检测和引导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一劳永逸。因为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信息传播不断提速,每一个突发事件都可能会引起负面的网络舆论。因此,要始终把握与群众站在统一战线的原则,不断引导舆论,对于突发事件中可能出现的负面舆论也要做好准备。舆情引导要做在平时,贵在坚持。

(二)完善相关制度

1.把握舆论阵地的主导力

制度和法律的建立能够有效地保护有关部门行使其大众媒体的影响力,通过大众媒体的影响力,发挥其对舆论的引导力。这就是通过法律和法规维护舆论引导的阵营。根据议程设置的理论可知,掌握大众媒体的控制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与此同时,对于先进的社交媒体的主导力也需要纳入其作为舆论引导的新阵营中。

2.建立新法规,净化网络環境

政府需要建立相应的法规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遏制一些不良营销媒体为了获利传播不良信息,甚至误导信息,造成群众恐慌,甚至引发舆论事件的行为,通过实名制或者是举报制度等多方手段来对不良信息的传播以及煽动性言论进行清除,净化网络环境。

(三)形成多样化舆论引导

1.科学引导

舆情是政府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晴雨表。因此在舆情治理中,必须要承认网络行动者的多元性,并根据参与对象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策略,协同多主体、多平台、多形式的舆情治理力量。

2.协同引导

目前我国对于网络运行的监测很难由一个部门把所有的工作全部做完。因此,要加强部门协作,才能够对网络信息的监测以及舆情的及时处理有一个合力作用。从流程上看,需要打通部门藩篱,通过一定的合作来保障网络秩序的管理,以及对网络信息监测能力和科学数据的收集以及决策能力的提高。

(四)合理设置议程

1.巧用次生舆论,转变舆论风向

频繁信息的出现会转移群众的注意力。与此同时它从侧面反应了与民沟通的重要性,形成统一战线后,才容易控制网络舆论。依据网络舆论发酵中的特点,也可以着重发掘其中次生性舆情来引导和转移舆论导向。

2.重复正向信息,转变舆论导向

灾情期间,人民日报第一时间刊登灾情进展及政府救援动态,与此同时,新京报、澎湃新闻等异地媒体及时跟进报道。所有主流媒体都对灾情及救援动态进行反复不断的正向报道,这些消息满足了大众的知情需求,安抚了大众的情绪,对网络舆情进行了非常积极有效的引导,得到了大众的信任和肯定。

(五)视点下沉,信息真实,树立权威

1.视点下沉,掌握主动

视点下沉的背后,体现的是主流媒体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兼具故事性与人物性的方式记录与报道,持续生产优质内容,让受灾民众更深切感受到在危急时刻依然有人默默坚守,在增强民众安全感的同时也增强了社会凝聚力。视点下沉与改善民众社会情绪密切相关,灾情冲击下消极情绪泛滥,容易受到谣言以及情绪化的影响导致舆论生态恶化,由此,在报道中注入积极因素成为改善舆论生态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遏制负面情绪的产生,能够避免群众在恐慌之下而造成大量的负面网络舆论。

2.科学引导,树立权威

对于官方而言,要做到科学决策和正确引导。一方面运用大数据精准识别、回应群众对舆情的关切点,另一方面,将大数据定量计算能力和舆情决策者定性分析能力相结合,精准施策,掌握重大舆情引导主动权。

结语

郑州特大暴雨灾害虽然灾情较为严重,通过各级主流媒体的正向引导,没有产生较大的负面舆情。从这次灾情可以看到我国网络舆论处理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随着时代进步和媒介技术的发展,舆情尤其是网络舆情近些年来越发集中和频繁发生,与此同时,舆情的处理难度逐步加大。主流媒体要始终和群众站在统一的战线上,才能促进网络舆论正向发展。在未来的舆情管理上,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更好促进社交媒介在信息传达和社会沟通过程中的作用,促进社会的正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04.

[2]李俊卿 张泽一.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表征、安全风险及防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85-89.

[3]褚建勋 李佳柔 马晋.基于云合数据的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普大数据分析[J].科普研究,2020,15(2).

[4]杨洋洋 谢雪梅.基于QCA的网络舆情热度影响因素构型分析[J].情报杂志,2019(5).

[5]丁颖 张焱. 突发事件及网络谣言实证分析——网络谣言的学术甄别[J]. 新闻研究导刊,2019(24).

[6]周蕴琦.河南暴雨中的影像力量[EB/OL]. 2021-08-01.

[7]河南暴雨24小时,媒体和互联网都做了什么?[EB/OL]. 2021-07-21.

[8]秦婷婷 徐媛.雨中正能量、互助、救援、追问......媒体如何报道河南暴雨?[EB/OL]. 2021-07-22.

(作者杨松桦系中国传媒大学学生 冉峡系四川传媒学院智慧广电学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自然灾害主流媒体舆论引导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三年困难时期的背景原因分析与思考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