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浅谈传统人物画线描临摹

2021-01-06 20:41白海
客联 2021年11期

白海

摘 要:本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 以传统白描人物画临摹的方法论入手, 提出本领域的学习中研习者被动或主动回避的几个重要方法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所导致的几个普遍误区上升到认识层面来简要讨论。同时也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法(笔者在教学与实践中的个人经验),希望其成为后继者学习过程中有所助力的“它山之石”。

关键词:线与型;自欺;渐进生成;叠加

临摹的重要性对于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学习不言自明。无论是专业的研习还是业余爱好,其作为入门之基石与进阶提升之手段,都是绕不开的环节。然而长期以来,这方面的专业教学和自学,因诸多缘故致使当事人陷入了一系列前后连贯的认识与方法误区。在此,以工笔人物画线描(白描)临摹为例简要展陈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线与形的认识误区

长期以来,白描人物画临摹领域的教学与教材编辑中普遍存在的第一个,也是最显著的误区即主观地将认识传统白描人物画经典作品线描风格与其人物造型风格割裂。部分历史典籍(画传、画谱)传承过程中的“重线而轻形”的立场表述,显然已影响到当下教学上的学术导向。更有甚者,在教学中只讲授作品的线描风格特征,避而不谈该描法与造型趣味之间的关系,更不用说此二者结合后形成的整体形式意味所带来的美学观想。

明代画家邹德中在其著作《绘事指蒙》中提出“描法古今十八等”的概念,是对前人线描经典风格的一次较集中的归纳,但文字描述则属极度概括。客观的说,只起到命名的作用。如书中所述“高古游丝描,十分尖笔。琴弦描,如周举。铁线描,张叔厚。…”而清代的王嬴则在此基础上扩充了对每一种描法风格的文字描述,配以自己绘制该描法的图像,组合成图册《人物十八描》传世。该绘本的优点在于,文字定义与图像并纵,两相对照从而直观易懂,便于向后学推广。然而,每一种描法的介绍依然流于简略,比如“行云流水描,用笔如云舒卷自如,似水转折不滞。”“高古游丝描,用尖笔圆匀细致描出,要有秀劲古逸之气为合。”

本文的意图不在于对上述两个古典文本在文字上的概括、简略、出处与画风归属者的考据失误、特点定义的偏颇等问题展开讨论。而是要指出,二者在编纂的构思上都仅限于定义归纳经典作品线条特征,而忽略了线的附着物(或叫载体)——人物和相关画面物象的造型意味理解与把握,并付诸于与线条特征相结合意义上的归纳与表述。我把这种忽略理解成一种美学层面缺失现象。原因可能来自于多方面,在此无意赘述,而是要表明前人没有解开的“学术结”到了当下教学中不应该得到负面的传承。教学中与学术文本中应该还原古典大师们线描与所附着的造型间以及作品其它美学因素间(章法构成、节奏、虚实等)所共建的审美意味。

二、从学习方法上谈“自欺”的误区

以上的缺失现象时值当下, 在学术研究中依然有待就完善, 在专业教学中则相当程度上以传承之名反应为某种"自欺"现象。

部分教学者面对初次接触古典造型系统的个体(多为本科低年级学生),在临摹教学中片面强调对摹本线描特征的跟随性模仿,提倡直接对摹本拷贝,而后在拷贝基础上诉诸描笔用线完成临摹的方法。于是在学生得不到任何对临本的造型进行训练与感悟基础上,反而达成了一幅造型极靠近摹本的白描临摹作业。线描特质与造型特质研究本为一体的课题被人为的割裂,两者互为支撑与依赖的审美经验整体实际上在学习中已不存在。所谓被完成的作业已然是一付被历史偏见与功利化造作出的“空壳”。这是一种典型的临摹中的“自欺”误区!无论线条风格临得多像摹本也无济于事,与其共生的造型风格根本没有得到通过学習者亲手用有序步骤逐渐靠近的手绘体验。失去对摹本造型风格的亲历把握过程的描法经验怎么能独善其身地得以转换为自己的经验呢?怎么能去转化一个不完整的经典画风系统呢?何况造型风格作为线条成立的契机与载体,本就占比重更大的美学价值与先验性意义。

出于以上理由,本人在该类临摹教学中历来推行通过一套有序的流程,手工对摹本进行肉眼对临起稿,慢慢地通过反复比较修改去把握它的造型意味与用线意味。手工稿成稿以后,再拷贝这张自己对临的稿子到绢本或纸本上,继而对应着双重稿本(摹本与手工稿)展开拷贝的墨迹线实施。(其中益处显而易见)

三、用渐进生成与叠加来化解单一化与孤立的误区

白描临摹也容易陷入单一化训练和理解的孤立这两个比较典型的误区。单一化是只实施上一节提及的手工对临起稿、拷贝、描线的工作,而没有在其前后做相应有序的铺垫和延伸性工作,我把这两个过程的工作定义为“渐进生成”。孤立是学习者基于一些缘由在临摹中过分依赖或偏向于诸多经典造型描法系统中的一两个风格,使自身陷入学习的“孤立”状态,即一叶障目,妨碍了提升自己的认知高度。究其缘由,问题主要出在学习者的理解临摹的心态上。把临摹看作施加于自己的课堂任务,把画画这个行为理解成单纯完成作业,没有较完善的系统临摹观而导致的结果。

简单地讲,渐进生成——指在确定了摹本后动手对临之前,对摹本进行较长时间的观摩理解。在起稿对临期间(因为时间跨度较大),可利用间隙对摹本展开“脱稿对临”(一般针对摹本的局部)。对临过程结束后展开脱稿“意临”(用前期经验,通过短时间记忆,针对摹本局部的回忆性临摹)。叠加——指针对同一、类似、跨类的描法风格作品;同一画家名下不同时期与风格的作品所进行的多维度多方法临摹训练。(其意图读者不难理解)

四、结语

在学习中,对历史的理论不假思索奉为“圣杯”或者功利主义驱使下明知故犯所导致的一系列误区,是多年来笔者在此类教学课题中经过长期思虑而形成逐渐清晰的定义,并极力避免的对象。前述的方法是文字的浓缩,它们给每一个学习者的画面所带来的图像视觉表征,或许远不如误区驱使下形成的表征。但不失为一种生命力的真实,也是笔者期望为每一个学人在传统与自身的往复比照间放置的一面客观之镜。

参考文献:

[1]《绘事指蒙》 明代 邹德中 中国书店1959年版

[2]《人物十八描》 清代 王嬴 神州国光社192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