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以陶器、国画、瓷器为话题

2021-01-07 01:12郑美端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德化白瓷陶器

郑美端

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多年,一直在不断地分析、总结创作体会,并常常会以笔记的形式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得、所获记录下来,本文梳理一下我对“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一思想的理解。

一、从陶器的装饰纹饰中感悟到生活本来就是艺术

陶器是原始社会的先民们为解决日常生活的用具问题,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明创造的。

陶器最初是没有任何装饰的,当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在制作陶坯的过程中留下了手印,留下了棒绳印时,发现了纹饰之美,便开始着意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感悟的美,提炼成纹饰,装饰于陶器之上,比如,人类在与大自然里水的接触过程中,感受到水波纹的美妙,便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提炼出水波纹,刻划于陶器之上;人类在自己种植的食物中感受到黍、粟之形态美,便根据黍、粟之籽粒的形态提炼出米粒纹,刻划于陶器之上;人类在渔猎时,感受到鱼有着极强的繁衍能力,便产生了能像鱼一样繁衍后代,以壮大自己的群体,提高抵御自然灾害之能力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彩绘于陶器之上,陶器上便有了记录人类思想的鱼纹、人面鱼纹;人类在庆祝自己获得丰收之美好生活的时候,感受到人们跳跃的美态,感受到自己心中的愉悦,便将庆祝的场面记在心中,并以纪实的手法将其彩绘于陶器之上,陶器上便有了记录人类现实生活场景的舞蹈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陶器从最初只是人类用于日常生活的纯粹的容器,到人类从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美的现象,感悟到人生之道,并将所感、所悟提炼成纹饰,装饰于陶器之上后,陶器逐渐成为了人类记录大自然、记录美、记录思想、承载文化的艺术珍品。

人类能创造集用具和艺术于一体的日常生活用品——陶器,根本原因在于,生活本来就是艺术,是现实生活中种种美的现象,启迪了人类的艺术思想,让原始社会的艺术珍品应运而生。

二、从国画中感悟到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我们说的国画,指的是画在帛、绢、宣纸上的画作,其内容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举三例:

1、战国时期的《人物御龙图》(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一号墓穴,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帛画。画面以墓主人形象为中心安排空间,“男子,侧身直立,腰佩长剑,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龙头高昂,龙尾翘起,身平伏,略呈舟形。龙尾上部站着一只鹭,圆目长喙,顶有翰毛,仰首向天,神态十分潇洒。画的上方为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左下角为一鲤鱼”。此作使用了单线勾勒和平涂、渲染兼用的画法,画中人物形象写实,突出了人物的神采风貌。

《人物御龙图》反映了战国时期盛行的“引魂升天”的葬俗,表达了先民们“对人死后灵魂不灭,乘龙天游或乘龙升天的一种愿望”。

2、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画作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用历代贤妃的故事来告诫当代宫廷妇女需遵守妇德。画面由右至左展开,原文题在每一段图像的右侧(原文有十二节,所画亦为十二段,现存九段),每段可以独立成章,这是中国画独有的构图方式。

顾恺之准确地把握了《女史箴》中各种人物的身份特征和心理活动,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形象,充分体现了顾恺之塑造人物之“春蚕浮空,流水行地”的绘画风格,充分展示了魏晋时期人物画的审美品格。

《女史箴图》体现了中国画特有的“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文化功能。

3、唐代韩滉的《五牛图》(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纸本画。画中的五头牛从右至左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每头牛可独立成章。“首匹为棕色老牛,描绘成一边咬着东西一边在杂木旁蹭痒痒的情状,意态悠闲;次为黑白杂花牛,身躯壮大,翘首摇尾,步履稳健;第三匹为深赭色老牛,筋骨嶙峋,纵峙而鸣,白嘴皓眉,老态龙钟;第四匹为黄牛,躯体高大,峻角耸立,回首而顾;第五匹牛,络首而立,体态丰厚,凝神若有所思,双眼流琢出倔强的个性”。此作,以粗壮有力的墨线勾勒牛的轮廓,以深褐色、黄色、黑色三种颜色表现牛的皮毛之色,用线极精、用色极简,却令生动逼真的牛跃然纸上,这是中国画家独有的表现方式。

“有专家考证,韩滉的《五牛图》渗透着浓厚的个人情感,五牛寓指自己兄弟五人,以任重、勤劳、温顺的牛的品性,表达爱同忠君的真情实感。而史书中记载,韩滉就任宰相期间,非常注重农业的发展,他以牛为画题,也很可能是含有鼓励农耕之意”。

通过对上述三例帛、绢、宣纸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画是以现实生活为根基的,画者从现实生活中挖掘题材和素材,并将自己对自然、社会等方面的认知融于其中,呈现出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

三、从德化古瓷感悟到陶瓷艺术高于生活

瓷是在陶的基础上产生的,陶为瓷奠定了艺术基础。陶瓷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既具有服务于生活的功能,又具有怡情悦性的艺术品位。

德化,以白瓷著称,始于宋代,自元时起就依托泉州港走上了“海上丝绸之路”,畅销海外,并得到了海外人士的高度关注和追捧,欧洲各国还掀起了仿造德化白瓷的热潮。

对于德化白瓷,马可·波罗(意大利)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说:“刺桐(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刘幼铮(中国文博专业研究员)在《中国德化白瓷研究》中说:“德化白瓷是中国古代陶瓷生产领域中的重要系列之一,其制造工艺和艺术成就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德化白瓷区别于其他官窑的生产,她是纯粹民窑的代表,是我国乡土艺术和民间文化的直接反映。德化白瓷将瓷器工艺用于艺术雕塑,把中国的制瓷艺术推向最高境界,由此创造了一个崭新的雕塑典范和完整的雕塑范式——‘何派艺术’。”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样描述:“明代德化白瓷以其胎釉的玉器质感及瓷塑品的高度艺术性著称。其瓷胎是用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瓷土制成,其中氧化钾含量高达6%,烧成后玻璃相较多,胎质致密,透光度良好。德化白瓷的釉色莹润明亮,白如凝脂,阳光映照下,隐现粉红或乳白色,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德化白瓷的神仙佛像成就极高,祭器与陈设瓷亦颇精美。”

无需再举实例,仅从学者和权威单位从不同角度对德化古瓷总结性的评介,就足以推证陶瓷艺术是高于生活的。

四、当代陶瓷艺术工作者皆力求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当代的陶瓷艺术工作者,或科班出身,具有国画素养;或出生陶瓷世家,具有家学渊源;或拜师学艺,得师傅亲授,继承绝学。当代的陶瓷艺术工作者,无论由哪一路径步入陶瓷艺术领域,都深受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熏陶,都在遵循艺术源于生活而高生活的创作理念。

我在学校学习时,老师一直在谆谆教导:要善于观察生活,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将其提炼成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只有与时代精神共鸣的艺术作品才能有存世的价值。

我在向家长、师傅学习陶瓷彩绘装饰技艺时,他们都一直强调:陶瓷艺术是一门传统艺术,要认真继承,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无论是在装饰内容上,还是在装饰技艺上,都要力求与时代同步,反映时代思想、先进技术。我们的陶瓷艺术既要以传统为根基,又要有时代烙印。

有老师、家长、师傅的指引,有传统国画和陶瓷艺术为典范,当代陶瓷艺术工作者皆力求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最普通的素材,以艺术作品写照社会生活,反映时代精神,这是我的创作理念。

我的《蝶恋花》系列作品,素材来源于大自然中最普通的花和蝴蝶。

蝴蝶与花的关系反映了大自然里动植物的生存原理,花需要蝴蝶传播花粉,蝴蝶需要将卵产在开花的植物上(叶的背面,花蕾的基部),相互依存,繁衍生息。我借蝴蝶与花的关系反映当代百姓与党的关系——百姓信赖党,坚定跟党走;党爱护百姓,造福百姓。

习近平主席说:“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蝶恋花》所要表达的就是这一伟大思想。

从大自然里动植物的生存原理获得启迪,提炼出反映党和人民之关系的主题,以陶瓷艺术的形式表达情怀,可以说是高于生活的。

猜你喜欢
德化白瓷陶器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德化窑白釉雕鹤鹿老人像
德化昆坂村:穷山沟变身红色旅游胜地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
新砦期 陶器盖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谈南京江宁博物馆藏青白瓷 明如镜 声如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