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2021-01-07 02:08杨玉芳王伟伟
河南建材 2021年2期
关键词:海绵雨水建设

杨玉芳 王伟伟

安阳工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455000)

0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城市建筑的密度也在不断提高,不透水路面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不断缩小,进而引发了城市径流雨水资源流失、洪涝灾害、雨水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推进城市建设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成为人们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根据国外城市发展经验,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绵城市指的是将城市比为海绵,可将雨水吸收、保存并渗透至附近地下,有效用于恢复城市水资源的自然迁移特性。为实现海绵城市的有效建设,文章将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管理模式进行探索研究。

1 海绵城市对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广大城市居民对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给排水提出了越来越严苛的要求,所以,海绵城市的建设俨然成为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内部排水施工的重要一环。

1)可促进缓解城市供排水负担。海绵城市建设结合城市自然水文特征,采取自然和人工相结合的手段,依托对原本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及对水源涵养的基本要求,依据当地降水情况,借助先进的建筑技术及生态理念,对传统粗放型城市建设模式下遭到破坏的水体及其他自然环境开展修复,尽可能减少城市建设对城市原本水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发挥雨水渗透及积累对城市绿地空间的净化作用,满足城市建设的多元需求[1]。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系统等水循环利用环节的全面统筹,推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结合,规划好地下管网建设工作,对各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减轻管网压力,吸收雨水、污水,进而缓解城市供排水负担。

2)可减少恶劣天气影响。 海绵城市建设可推进渗、滞、蓄、净、用、排等手段的有机融合,以此减少因为短时局部强降雨地表径流致使城市不透水的面积,缓解城市防洪排涝压力,减少恶劣天气影响。

3)可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 我国新型城镇化中强调,中国城市化必须进入一个新的转型发展及升级阶段。 因而,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水资源将成为影响一座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 唯有在当前环境形势下,通过自然积累,加强自然渗透,实现海绵城市自然净化功能,提升水资源综合利用率,方可为城镇化及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海绵城市可有效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实现雨水渗透、传输、存储等功能,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压力。

2 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对海绵城市的有效认识

一些城市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难度仍缺乏有效认识。 成功的城市试点地区一般包括该地区的建设及改善包含数百个改善和新项目的规划设计、 建设及绩效评估,而不单单是大型及短周期项目。 同时,还要求采取和科学组合各式各样的灰色、 绿色基础设施,如综合河流管理等,总体运营规划开发全面有序的科学设计及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2.2 海绵城市的关系尚不明确

结合一些城市运行计划及工作进展情况,还存在一些概念及关系认知不明确的问题,如海绵城市的含义、低影响雨水系统的开发等。 尚不明确整个径流及污染控制关系。另外,低影响发展措施不容忍的应用功能及范围未得到有效重视。排水、防洪与城市海绵相互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明确。

2.3 城市建设理念陈旧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力度,但因为传统城市建设观念根深蒂固,一些城市在建设中还没有适应新理念,所以为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必须要革新理念。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道路、排水、绿化等多个环节,因而在建设时应结合不同行业及部门的要求全面统筹考虑问题,实现从单一性考虑问题朝多目标、多效能考虑问题方向的转变。

3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优化建议

3.1 建立健全管理组织体系及配套法律法规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多个不同的部门、 环节,政府部门应牵头组建独立的小组,协调相关部门紧密协作,共同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管理。 为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序开展,政府部门还应当颁布配套的法律法规,让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有法可依。 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相关文件、 通知可实施强制执行,包含对管理者及使用者的管理条例[2]。 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应建立相关的激励政策,通过采取财政、经济补贴的形式对建设海绵城市效果突出的城市及项目给予奖励, 以便进一步调动各城市、项目业主对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积极性。

3.2 革新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旨在帮助城市解决逢雨必涝、雨后必旱、雨水采集等问题,进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产生了诸如城市径流雨水资源流失、洪涝灾害、雨水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为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 鉴于此,海绵城市建设应当立足于系统工程及城市发展需求,推进城市水环境规划及海绵城市建设。 通过结合政府部门颁布的关于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城市中的水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修复, 改良城市防涝系统,提升新型城镇建设水平。 与此同时,结合海绵城市中的“渗、滞、蓄、净、用、排”六字建设方针,尽可能减轻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关系[3]。

3.3 构建完善管理体系

一些城市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海绵城市管控指标,然而该种方式难以实现对城市下垫面的有效改造,并且会加大后续的运营维护压力,进而与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与方向相违背。 为防止海绵城市建设太过依赖灰色设施,应研究建立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类型选择下达径流系数等相关指标,在项目建设阶段全面管控落实,以此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科学合理性。

3.4 加大海绵城市宣传力度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公共建设事业,需要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由于现阶段海绵城市建设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建设时往往会产生各式各样的问题,对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尽管一些发达国家已有大量成功经验可供参考,然而因为地理、气候、人文等因素,使得一些问题只有在实际建设时才能显现,无法做到事先预防,因而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既要通过技术人员的努力,也需要得到广大公众的支持。 为此,应借助各式各样传媒加大对海绵城市的宣传力度。 对在建的海绵城市项目,可通过在外围宣传栏、施工围挡设置相关项目介绍,提高人们对海绵城市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还可设立海绵城市建设网站、借助新媒体平台,适时推送海绵城市相关常识,并进行政策解读等。唯有提高人们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同度,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到海绵设施养护中,人人争做海绵城市的管理者,让海绵城市建设创造令人满意的综合效益[4]。

4 结语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一些城市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城市水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为进一步发展海绵城市,必须重视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这也是一项长久艰巨的任务。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相关人员必须要不断研究、 总结经验,明确海绵城市对城市建设的必要性,深入分析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健全管理组织体系及配套法律法规,革新建设理念,构建完善管理体系,加大海绵城市宣传力度,从多个方面着手,积极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顺利开展。

猜你喜欢
海绵雨水建设
农事 雨水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
农事 雨水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海绵是植物吗?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