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联动背景下社区微公益创投模式创新与路径优化

2021-01-07 18:40张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狮山点睛枢纽

■张焰

(暨南大学人文学院,广东 珠海 519070)

一、问题的提出

城市社会治理已经成为当下城市工作的热点和重点。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发挥社会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力量,特别是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因此,以社会组织为代表的社会力量是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已然成为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命题。

(一)从公益创投到“微公益”的发展

公益创投具有培育社会组织的功能,是一种将风险投资的工具用于资金和非资金支持的社会目的组织,以便提高其社会效应的理念与方法,也是一种新型的公益资本投入方式[2]。在引入国内后,公益创投作为一种培育社会自组织、实现公共利益的活动在全国各地相继铺开,近年来涌现出许多由政府主导的公益创投活动,如“昆山市公益创投大赛”和“苏州市公益创投大赛”等。而当公益创投这一模式深入基层后,则对当下的基层社区治理产生了嵌入和融合,形成了以社区服务和社区自组织培育为核心的“微公益”[3]。以“小而精”“小而美”为特征的社区微公益创投与居民生活结合更加紧密,更好地回应了“让社会治理像绣花针一样精细”的政策号召。

(二)三社联动背景下的微公益创投优化

然而,微公益创投不意味着是“缩水版”或“低配版”,其在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导向中发挥着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公益创投向基层社区发展的同时,三社联动的社区治理模式也正在城市社区相继铺开。在三社联动的建设下,扶持和培育社会组织,并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已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4];而以社会组织为载体的公益创投也渐渐转变为培育社会组织和推进社会治理的重要模式。二者的工作目标与机制既有所交叉,又有所不同,在制度碰撞中产生了更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和可能性。

微公益创投在三社联动的背景下面临着哪些问题?应当如何解决?二者的制度平衡点和发力点又在何处?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以珠海市香洲区狮山街道为例,探究微公益创投如何在三社联动的制度环境下寻找制度耦合点,走出困境。

二、微公益创投现存问题

近年来,公益创投已经由原来的省级乃至市级活动慢慢向着街道和社区一级渗透,但在“小而精”的社区微公益探索之路上依然面临着许多困境和问题。

(一)资源整合不足,资金来源单一

当前的公益创投大多由政府主导,而当公益创投深入社区基层时,政府在资源整合和资金提供方面的缺陷就更加明显地暴露了出来。在社区层面,微公益创投往往被认为是政府主导策划,而社区居委会的资源又极其有限,公益创投实践往往依赖政府单方面的资源,对社区其他主体的资源整合较为匮乏[5]。此外,由于资金来源单一,微公益创投中的项目往往被政府“选择性吸纳”[6],导致社会组织和社会自组织得到的资助不平衡。

(二)非资金支持匮乏,难以长效发展

公益创投主要以政府主导的项目制形式运作,但政府往往偏好提供资金支持而忽略非资金支持[7]。随着政府职能转变,越来越多的微观社会服务从政府转移到了社会组织手中。然而,政府职能转变却留下了真空,以行政职能为工作重心的政府对公益创投往往提供资金形式的支持,难以在专业社会工作方面为社会组织提供指导和帮助。在社会组织总体专业度仍然较低的情况下,非资金支持的缺乏将阻碍社会组织提升专业度,阻碍长效发展的实现。

(三)服务内容不精准,偏离社区真实需求

在参与公益创投过程中,社会组织面临着居民的不信任问题,难以越过街道和居民自治组织直接接触居民需求[8],降低了公益创投服务导向的精准度。在这一限制下,社会组织难以触及社区实际状况与需求,容易出现关注问题同质化、服务内容不精准等问题。公益创投的目标瞄准偏移使得社区实际需求和社会组织专业能力对接困难,沟通不畅,从而导致了社区公益服务的“错配”或“遗漏”现象发生。

当前,微公益创投面临着多重困境,需要进一步审视和探究基层治理格局现状,以制度融合寻求创新启示和优化路径。近年来,三社联动作为一种社区治理的多元参与模式得到了推广。三社联动强调建设多主体交流平台和协作机制,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共同参与,通过多元协同和资源统筹促进需求方与服务方的对接和协作,能够较好地实现资源整合、供需匹配和长效发展[9],其治理路径与微公益创投有所契合。因此,三社联动模式的运作机制能够进一步挖掘公益创投的治理内涵,为社区微公益创投模式优化与创新提供启示与助力。

公益创投在社区层面的嵌入势必与三社联动的社区治理格局产生制度交叉和融合,这为破解社区微公益所面临的困境提供了制度可能。在二者的“合流”下,微公益创投能够串联起三社联动模式的耦合点,从而实现社区微公益模式的创新与优化,为社区治理精细化提供更多可能性。

三、案例分析

狮山街道位于广东省珠海市,其辖区是珠海市城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占地面积约8.2平方千米,辖区人口约5.7万人。2013年,珠海市政府颁布《珠海市社会工作促进办法》,要求“政府主导与民间运作结合,并建立社会工作协调统筹机制”[10]。经过筹备后,2015年,由狮山街道牵头成立了狮山点睛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狮山点睛)。狮山点睛是一家为培育社会组织发展和鼓励公益服务而建立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内容包括“能力建设”“咨询辅导”“资源链接”和“服务评估”等。狮山点睛还是珠海市首家社区营造中心——狮山社区营造中心和公益创投平台的运营机构。

狮山街道的微公益创投于2015年开展,基于项目制运作的“公益创投季”向全社会征集微公益项目。然而,不同于政府主导的公益创投模式,狮山点睛这一枢纽平台替代了政府成为了微公益的投资主体,并负责微公益创投的设计、运营、实施和评估,成为了政府和社会组织间的“中介人”。项目制是珠海市三社联动及微公益创投的制度交点,而枢纽型平台则是这一交点的载体。狮山点睛既是微公益的投资主体,又是三社联动中的枢纽型平台,是两种社会治理模式的耦合点和共同域,能够进一步挖掘微公益创投的治理空间和创新潜力,为微公益创投的模式创新和路径优化提供了可能。

(一)制度设计

在制度设计方面,狮山点睛承接上级政府购买,通过开展公益创投季向全社会的社会组织和自组织招募相关项目。由于狮山点睛这一“中介人”的存在,政府不必亲自“操刀上阵”,使得微公益创投的承办保持了一定的独立运作空间和工作专业度。对政府而言,通过狮山点睛这一枢纽平台开展微公益创投,既能保证对微公益创投的指导和顶层设计,又有利于下放职能,实现“政府掌舵”“社会划桨”;对社会组织而言,“中介人”的存在使得社会工作和公益服务的开展能够保持一定的独立空间,避免多余的行政偏好干预,让专业的工作交给专业的人做。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微公益创投得以通过枢纽型平台这一“中介人”角色进行开展,政府从主导者和评估者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支持者,以“中介”代替了直接指挥,消解行政与社会两端的张力。

(二)需求收集

在需求收集方面,狮山点睛与社区进行对接,以社区为单元制作公益服务需求手册向社会公开。服务内容的“错配”现象是当前微公益创投面临的一个重要困境,尽管社会组织具有较好的专业服务能力,却难以直接接触社区实际需求,导致其工作产出同质化、服务内容错位化。狮山点睛作为一家枢纽型社会组织,既是三社联动中的社区对接者,又是微公益创投的承办方,因而能够收集和整合各个社区的实际需求,为公益组织提供精准而接地气的服务靶向。在每一季的公益创投中,狮山点睛都与辖区内的社区居委会进行对接,整理出最新的社区需求与资源分布手册,推动微公益项目精准匹配与落地,打造针对退役军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服务征集栏目,以实际需求吸引服务供给。

(三)资源整合

在资源整合方面,狮山点睛通过衔接社区和社会组织两端的资源,构建双方资源分配与协作交流的桥梁。在政府主导的公益创投模式下,资源往往来源于政府,渠道单一且依赖性严重,而社区和社会组织资源难以得到充分调动和高效利用。狮山点睛依托街道办的行政牵头支持,成为了整合社区资源的“操盘手”。一方面,狮山点睛依托街道对社区资源进行事先信息收集和记录,为未来的微公益项目进行资源信息贮备;另一方面能够依托专业素养深入了解社会组织的工作优势和服务领域,充当资源整合的协调“大脑”,为社会组织匹配社区资源并与社区协商使用。经过枢纽平台的协调,社区内的场地、设施和人员等资源能够精准支撑社会组织的服务项目设计,微公益进社区不再“步履维艰”。

(四)非资金支持

在非资金支持方面,狮山点睛通过运营下属创设学院和社区营造中心,为社会组织和社区自组织提供专业指导、能力培训和专人对接。非资金支持是社会组织提升专业能力和实现长效发展的关键所在,但也是政府主导下公益创投的薄弱环节。狮山点睛作为有专业社工常驻且独立运营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在具有行政背景的同时能够兼顾服务工作的专业性。一方面,针对社会组织,狮山点睛运营社创学院,与多家成熟的优秀社会组织进行长期合作,搭建社会组织发展与社区公益创新的人才培养交流平台,提供专业指导和培训讲座;另一方面,针对社区自组织,狮山点睛借助下属社区营造中心,重点培育居民自发形成的社区自组织,为参与公益创投的社区自组织提供能力培训和专干一对一跟进服务。

(五)评估验收

在评估验收方面,狮山点睛作为第三方主体对参与微公益的社会组织及社区自组织进行项目评估与验收,维持独立性和专业性。由于公益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是“隐形”的,因而微公益创投的评估验收需要兼顾硬性指标与软性效益,这对评估方的专业度提出了要求。不同于由政府进行评估的创投模式,狮山点睛作为第三方评估者,通过项目管理、项目执行、项目成效和财务管理四个板块,对社会组织和社区自组织等不同主体进行评估验收,并邀请街道工作人员、居委会成员、居民和专业社工共同参与评估,从而实现了硬性指标和专业评议的结合。

四、总结与对策

当前微公益创投面临着资源整合不足、非资金支持匮乏和服务内容不精准等问题,亟需进行优化与调整。与此同时,三社联动的发展为基层社区治理格局注入了新动力,微公益创投迎来了制度创新和路径优化的可能。在优化启示方面,以项目制和枢纽型平台作为制度耦合点,狮山街道微公益创投通过“街道牵头+枢纽承办+NGO承接”的公益创投路径,让枢纽型平台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中介人”、社区和社会组织的“牵线人”;在具体实践方面,基于项目制运作逻辑,枢纽型平台在制度设计、需求对接、资源整合、非资金支持和评估参与五个环节提升了微公益创投的专业性、长效性和精准性;在优化成果方面,狮山街道以枢纽型平台作为微公益创投的运作核心,消解了行政力量和社会力量两端的张力,以制度创新优化推动了社区内外社会组织的发育,促进了公益力量的活力焕发。

综上,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微公益创投的路径优化政策建议。

(一)优化创投主体制度设计,平衡行政与社会两端

虽然政府主导是当前最主要的公益创投模式,但这一模式中行政力量对微公益实践的干预带来了种种弊端。因此,在微公益创投中,基层政府应当寻求创投主体制度优化,从微公益创投的“主导者”“评估者”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支持者”角色。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政府购买及委托形式,由枢纽型社会组织等中介平台担任投资和评估主体,而政府负责宏观牵头、顶层设计和资金提供。通过制度设计优化,推动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和专业社工参与微公益创投的运营,能够消解行政力量对社会服务过重的压力,让专业的人管专业的事。

(二)依托中间组织,实现需求和资源对接

供需偏离和资源整合不足是当前微公益创投中社会组织面临的困境之一,这是因为外来社会组织难以直接与社区真实需求与资源进行接触。在微公益创投中引入枢纽型社会组织及居民自治组织,有利于为社会组织和社区架起沟通协作的桥梁。这些中间组织往往与社区和居民保持着良好联系,也熟悉社区实际需求和资源分布,因而需要建设新型主体格局,在微公益创投的制度设计中引入中间组织,推动微公益的需求和资源信息传递,最终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和服务无碍落地。

(三)加强非资金支持,推动微公益创投长效发展

社会组织及社区自组织是微公益创投中最重要的服务提供方,但其专业度和长效性面临着种种难题。为此,需要加强微公益创投中对社会组织的非资金支持,从提供资金的单一扶助转向资金、培训和一对一指导的跟进式综合支持。通过与专家、学者和专业社工长期合作,为参与创投的社会组织提供项目指导、工作培训和专人跟进,以公益实践促进专业能力,以能力支撑维持长效发展。

猜你喜欢
狮山点睛枢纽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实验学校
枢纽的力量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期待已久,连接传统与潮流的枢纽 Sonos AMP无线立体声功放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名师点睛(9)
让人物“动”起来
画“狮”点睛
“轴对称”复习点睛
桃园,狮山春天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