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修辞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21-01-07 23:45孟晓慧范卫菊
泰山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修辞格句式比喻

孟晓慧,范卫菊

(1.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2.泰安市文化路小学,山东 泰安 271000)

修辞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关系到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语言修养和语言审美能力的提高,对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意义重大,这一点广大教师已达成共识,很多教师以及学者就修辞问题做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修辞教学效果仍然不理想,存在着一些问题。欲使修辞教学达到应有之目标,必须厘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策略,纲举目张,形成清晰教学思路。

一、中学语文修辞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科学的修辞教学体系

修辞内容庞杂,从体系上来讲主要涉及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两大类。在中学语文中,修辞知识散落于各篇课文里,知识相对零散,且每篇课文中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的比重亦有不同。修辞包括哪些内容,什么阶段掌握到什么程度,不同文体和课文需要注重修辞的哪些方面,缺乏科学的说明和设计,缺少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中学修辞教学体系。中学阶段学生对于修辞知识的了解有多少,怎样在考虑中学阶段学情的前提下对修辞知识进行科学而有效的教学安排,怎样使中学修辞教学能够在小学和高中之间搭建一个桥梁,使不同学段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科学有序的系统,都需要语文教育者加以研讨。

(二)教师对修辞认知不清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修辞教学作如下定位:“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1]掌握几种常用修辞格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即可。在这种导向下,教师在教学中多是随文教学,遇到什么就讲什么,缺少明确的理论指导。对修辞知识也缺乏全盘把握,修辞教学主要着力点放在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几个修辞格的讲解,对于词句中涉及的语音、词语、句子等其他与修辞相关的问题,没有进一步的深化。至于修辞研究中的修辞构式、话语修辞、语境修辞等修辞研究的新成果在教学中就更是未曾涉及。讲什么,怎么讲,按照什么过程和顺序,在哪个阶段该侧重什么内容及采用哪种方法,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对全局的认识,没有明确的指导,教学效果受到教师自身教学经验的影响很大。

(三)教学模式陈旧

修辞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讲概念、举例子、辨别易混淆辞格、仿写、体会表达效果等,学生一看见修辞就是这一套,缺少学习热情,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修辞流于形式,教学上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修辞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能力,这是对语言赏析和应用方面提出的要求。陈旧的教学模式是为了满足应试教育的要求,而枉顾素质教育的初衷。比如,对于夸张这种辞格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记住夸张的类型,包括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采用的是概念加例证的简单的教学方法,而忽略在动态环境中夸张是怎样生成的,以及如何在情境中使用、不同语境的具体表达效果。片段式的单纯的修辞分析与训练,在教学上短期的效果会比较明显,但是长期的弊端也必然会显现,那就是忽视了对综合修辞能力的重视。

二、解决策略

(一)构建科学修辞体系,合理设计选择教学内容

在现代修辞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审视中学语文教材修辞内容,把修辞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来做系统地、详尽地调查和描写,构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修辞体系,明确修辞教学范围,在阅读和写作中具体掌握程度,推荐有效的具有指导性的教学方法。修辞不能被忽视,也不能学习目标含混不清,需要在全局视野下通过量化统计的方式,设计出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使学校教育阶段的修辞教学有科学的指导,使教师明确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应遵循的原则以及需要完成的目标。这个工作需要专家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重视起来,并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此项工作意义重大。

(二)树立正确修辞观

修辞讲什么?修辞有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两大分野[2],涉及领域较广。在语文教学中,既不能太宽泛,让人无从下手,也不能太专业,使学生觉得学术性太强,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心中要有数。修辞主要讲辞格、词语的推敲、声音的锤炼、句式的选择等,同时也不能为了讲修辞而单纯关注修辞。修辞的形式与内涵必须结合起来考虑,广泛利用修辞知识,丰富学生对修辞知识的辨别与运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修辞素质乃至语言鉴赏和表达能力才是最终目的。所以修辞教学应立足于辞格、词语、语音、句式等基础知识,然后通过语言训练加以提升,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三)采取有效教学方法

修辞在中学教学中主要体现在阅读和写作两部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阅读中的要求是:“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对修辞的要求是:“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鉴于修辞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修辞教学应分为两个阶段四种方法。

1.第一个阶段:基础知识训练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围绕修辞基本知识展开,包括辨识修辞格、辨析同义词语、感受语音效果、判断不同句式等,主要有两种方法。

(1)修辞本体讲解

修辞以语言的三要素为材料,在不同文章当中灵活选取不同要素加以运用,形成为具体的修辞现象。受到教学对象、教学时间等因素影响,修辞本体知识的教学采取随文教学的方式仍然是可行的。在课文中,无论是涉及修辞格的问题,还是词语、语音、句式等的修辞问题,在这个阶段都可以给学生指出。从其定义、特点、效果等角度着手,结合课文讲清修辞作用,明确修辞范围,亦不至于使学生误以为修辞只是修辞格。不同课文因其所使用的修辞不同,所以各具特点,种类较多,可以根据课文表达的特点有选择地重点分析,有的篇目侧重语音,有的篇目侧重不同词性、有的篇目侧重句式,只要结合具体的环境和范例,都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比较分析修辞效果

比较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感知课文修辞的优势,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无论是课文中作家修改过的地方,还是课文中提供的比较练习,亦或是教师自己根据需要自己造的句子,都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修辞的优劣,学生会更清楚在什么语境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修辞方式。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语言的表达效果好不好,提高语言审美能力。

2.第二个阶段:应用能力训练阶段

相比基础知识训练阶段,这一阶段更加侧重学生自主对修辞格的分析运用,老师虽不用直接讲解,但是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更需要教师有厚重的知识积淀,能解决备课中未曾遇到的相关知识问题,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达到更佳的学习效果。

(1)学生自主分析讨论,举一反三

与第一阶段比较分析的方法不同,学生自主分析,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能够自主分析辨识出教材中以前接触过的修辞格,从修辞特点入手,到分析修辞效果结束。这一过程,教师不参与其中,完全由学生调动自己的主动性,用此前所学的知识来分析,考察了学生对已经学习的修辞内容的把握程度,也加深了对不同修辞的认识。

(2)创设情境,模拟训练

此种方法意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把生活引入课堂,使语言鲜活起来。在课堂上创设相应情境,提出明确修辞要求,要求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提高表达能力。教师在备课时,切忌千篇一律,因循守旧,要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的生活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结合课前三分钟演讲等形式进行,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给学生限定条件,把修辞引入演讲,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修辞不是只有修辞格,语音的推敲、词语的运用、句式的选择都是修辞的内容,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三、以人教版五四制六年级语文内容为例解析修辞教学方法

五四制学生六年级即进入初中阶段,以六年级语文教学内容为例,有利于说明对修辞教学如何在整体上进行把握,便于与后续学习阶段进行衔接。我们以上述方法作为指导,结合教材内容,提出具体的修辞教学方法。

(一)修辞本体

1.修辞方法

第一课《草原》使用了四次比喻手法,知识点集中,便于梳理,可借此文整体学习比喻的方法、特点,考查内容。我们以比喻为例,说明修辞本体讲解的方法。

①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③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四个句子都是比喻,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比喻不是生硬地说“A好像B”,而是可以有多种灵活表达方式。①中,有两处比喻,“草地”是“绿毯”,“羊群”是“大花”,用给绿毯绣大花,动态地描写出羊群在草地上走来走去的样子,羊群装点了草原。②中柔美的翠绿的小丘被比喻成中国画,翠色欲流。③中本体“河”在后,喻体“明如玻璃的带子”在前,二者构成同位短语,一起做“望见了”的宾语。④穿着艳丽服装的蒙古族人民,襟飘带舞,疾驰而来,像“一条彩虹”飞过来。每一个比喻都很形象,生动,传神。这得益于奇妙的比喻,也得益于其中的其他语言成分,如“绣”“流入”“飞”。通常比喻这种修辞格,一般会先判断句子是否运用了这种辞格,再分析本体和喻体,结合句子分析表达效果,所以通常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要回答清这几个问题: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形象地表达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感情。如句①,该句把草原比作绿毯,羊群比作大花,形象地表达了草原之大之绿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羊群的喜爱之情。教给学生会分析比喻的本体、喻体和表达效果之后,学生发现比喻具有灵活性,不是生硬教条,后面的学习就可以利用这种思维模式,有效自主解答其他比喻相关问题。

采用这种方法,第二课《丁香结》可以重点讲解拟人、引用,第三课《花之歌》可重点讲解排比,第九课《竹节人》可重点讲解夸张等。

2.句式选择

修辞上的句式不完全等同于语法上的句式,包括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也包括肯定句与否定句、紧句与松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常式句与变式句。修辞对句式的研究偏重于由语气、句型、结构方式等形成的不同句式之间表达效果的差异。对课文整体呈现出的句式选择的特点或局部句式的特点及表达效果都可做分析。

第十三课《桥》,课文多用短句,营造出急促、紧张气氛。“(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双字成句,极言雨之大,来势之猛。文末两段:“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一个短句一段,语言洗练,故事悲壮色彩更明显。第二十课《京剧趣谈》,“这,哪里还是戏剧?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您说得太对了,这就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自古如此,如今还保留着。”这个句子使用了设问,提出疑问,然后回答,口语入句,亲切自然,让读者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这是对课文局部句式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3.词语选择

词语选择可以选取教师认为有助于提高表达效果的词语进行讲解,不必面面俱到,可以以点带面,让学生学会思考。如第一课《草原》副词的使用:

①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两个副词“再”连用,突出了主客双方真挚的感情。

②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两个副词“更”连用,说明了歌声的动人,双方感情的进一步融洽,亲如一家。

第二课《丁香结》动词的使用:

③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动词“照耀”非常生动,什么会照耀,灯光、月光、阳光,丁香花白色的花有洁白的特点,洁白如灯,如月,如阳光,照进我的心里,使我思路清晰,文如泉涌,既写出了花的颜色,又写出了人对花的依恋,花对人的鼓舞。

④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动词“渗”把雨中紫色的丁香和窗前白色的丁香合为一体了,紫色向白色渗透,仿佛一幅印象派的画,雨中的丁香更有一种朦胧之美。

每篇课文中,因写作对象不同,文体不同,风格不同,作者必然会在词语的选择上呈现出各自的特点,结合文章整体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词语,给学生进行分析,既能够深入理解文意,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也能够细致把握词语的选择和运用的规律。

(二)比较分析

1.教材课文与原文改动处词句对比分析

第一课《草原》节选自老舍《内蒙风光》,与1961年10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原文相比有改动之处,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改动前后的表达效果。如:

课文: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原文: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没骨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课文和原文对比,有两处改动,第一处是“中国画”替代了“没骨画”,没骨画为中国画的一种画法,专业性更强,不如中国画通俗易懂;第二处是“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由分句变成了“中国画”的定语,句子更简练,表意更清晰,重点更突出。

2.选文与不同文本之间对比分析[3]

这个方法适用于选文有不同版本的课文。如第二十一课《伯牙鼓琴》,文中写伯牙“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对“太山”注释:“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课文选自《吕氏春秋》,但是伯牙鼓琴作为经典故事,也有其他版本,如《列子》中也有这个片段[4]: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通过与《列子》对比,应知“太山”解释为大山、高山更合适,首先,与“洋洋兮若江河”形成对称,“大山”和“江河”都是泛指,不是专有名词;其次,《列子》前文有伯牙“志在登高山”,钟子期听出其曲意,也应以高山相对。

对比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好理解语义,提高思辨能力。

3.变换分析

第一课《草原》有个比喻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比喻对比写作效果。如:

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走到哪里都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的点点白帆。

走到哪里都像碧绿的湖面上飘着的朵朵白莲花。

也可以对词语进行替换,然后对比替换前后表达效果。第九课《竹节人》:“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大步流星”如果换成“快步”会怎样?富有启发性问题的提出需要教师提前做好教学准备,认真研读文本,有自己的切实感受。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首先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才能去从思想上感情上影响学生,否则就是走向了教学的极端——只负责教会学生解题的模式,没有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自主分析

当引导学生认识到语音、句式、修辞格等表达的特点和作用之后,老师在授课中可以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分析新的课文。如对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老师可以根据课文情况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找出有特色的表达,并分析其效果。比如,第六课《狼牙山五壮士》,作为一篇记叙文,从词语角度,课文中有很多精彩的动词和相应的有独特表达效果的状语,用以描述人物特点;从句式角度,有“一边……一边……”“一面……一面……”等复句,用来描写人物动作行为;从辞格角度来看,有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经过教师引导,学生可以自主分析出来。教师从多重角度入手,使学生深入体会,转动脑筋,提高分析能力,也可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模拟训练

修辞知识模拟训练可以以专项形式进行,也可以在写作中对学生指导。专项形式如提供句子供学生仿写,排比句、口语短句、被动句等都可以作为仿写内容,也可以给出本体要求学生写出比喻句。这是基本的模拟训练。也可以创设情境,比如自己的行为受到父母误解时,自己采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语句与之交流,更容易达到沟通目的。给出主题要求学生做演讲也是利用多种修辞手法的有效锻炼手段。

总体来说,我们的方法就是立足教材来讲解修辞知识,联系生活场景来进行综合应用训练,在此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修辞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既提高其阅读鉴赏水平,又能够培养其口语交际和写作过程中对于语言美感的把握,最终与语文培养目标相吻合。

当然,我们强调修辞教学的重要性,也绝不能过分夸大修辞的作用,对修辞应有正确的定位。修辞是形式,通过修辞表情达意的“情意”才是内容,是核心,教师不能过分强调文辞的华美,修辞手段的多种运用,一切修辞都是为思想服务的。如果想要表达的“情意”比作人的话,可以把修辞比作衣服,“人靠衣服马靠鞍”,说明了“衣服”对“人”的重要性,但是离开了“人”,“衣服”也就体现不出其价值。语文学习还是要在生活中留意,用心生活,还是要多读多想多说多写多悟。

猜你喜欢
修辞格句式比喻
浅谈修辞格在中学语文写作中的个性运用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修辞格判断的原则
十个比喻 说透人生
比喻
修辞格在高考英语中的应用
买椟dú还珠
浅谈陕北民歌歌词中常用修辞格的英译
特殊句式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