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借鉴深圳驱动科技创新的经验

2021-01-07 19:48陈搏
科技创新导报 2021年22期
关键词:科技产业科技人才科技创新

摘 要:近期,中央政府向全国推广深圳驱动科技创新的经验,其他城市应该怎样借鉴深圳经验?本文在综合了鹏城内外学者研究深圳科技创新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分析深圳驱动科技创新相关政策的历史背景及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在城市发展的前期以企业家为中心,为企业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投入研发的科技政策的成效显著,适合大多数城市借鉴;深圳在城市发展的后期以科学家为中心,大力建设高端科研平台,有力地提升了城市的源头创新能力,并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了科技产业的全球竞争力,这类驱动科技创新的政策由于所需要的投入较大,其他城市要结合自身条件予以借鉴。

关键词:深圳   驱动    科技创新  科技人才  科技产业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How to Learn from Shenzhen's Experience in Driving Sci-Tech Innovation

CHEN Bo

(Shenzhen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518048 China)

Abstract: Recentl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promoted Shenzhen’s experience in driving Sci-tech innovation to the whole country. How should other cities learn from Shenzhen’s experi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effects of policies related to driv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Shenzhen on the basis of the academic viewpoints of scholars inside and outside Shenzhen. The results show that Shenzhen took entrepreneurs as the center in the early stage of urban development, introduced and cultivat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for enterprises, and supported enterprises to cooperate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to invest in R&D, which is suitable for most cities to learn from; In the later stage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later stage of urban development, Shenzhen took scientists as the center, vigorously built a high-end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sourc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city, and improved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Due to the large investment required for such policies to dri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ther cities should learn from them in combination with their own conditions.

Key Words: Shenzhen; Driving; Sci-tech innovation; Sci-tech talents; Sci-tech industry

2021年7月21日,國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推广深圳有关创新的举措和经验做法共5方面47条,其中一个方面8条经验是深圳建立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详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这些得到中央部委肯定的深圳经验将会被全国各地学习。这些经验是深圳40多年驱动科技创新的主要沉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强化驱动正向科技创新(以驱动科学家为重点)的主要经验。另外,深圳发展的早期创新资源短缺,政府将重点放在驱动逆向科技创新(以驱动企业家为重点)的相关工作上,取得的成效也很显著,这方面的经验也值得其他城市借鉴。本文将深圳驱动正向科技创新和逆向科技创新的经验进行了综合分析,希望能帮助其他城市的政府找到驱动科技创新的着力点。

1. 深圳政府驱动科技创新的学术探讨

1.1 鹏城学者有关深圳驱动科技创新的研究

一直以来,鹏城学者都在解码深圳科技创新的秘诀,贡献了不少学术成果。原深圳科协主席周路明认为深圳创新秘诀里很重要的一条在于:深圳是中国第一个把创新从纯科研的活动转变成为经济活动的城市,这使得创新投入产出的效率出现了极大的改善。还有,制度创新驱动技术创新是深圳能够贡献给中国科技产业的重要经验。深圳走的是市场驱动、需求导向的创新路径,不同于硅谷和国内传统的成果转化创新路径。[1]深职院教授查振祥认为深圳用40年时间,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高科技产业城市,关键是解决了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依托全球开放体系,解决了高科技产业的技术来源问题。二是抓住40年人口红利期,引进500万科技人才,解决了科技产业的人才供给问题。[2]这说明深圳市政府推动的产学研合作政策和引才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圳社科院研究员袁义才认为深圳注重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努力完善创新制度保障;在创新上舍得投入,敢于把前一阶段改革开放积累的成果投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上来;利用金融中心的资源优势,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面向世界大力开展“招校引智”工作,走出了一条促进高校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结合的成功之路。[3]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和全球引进人才的政策,驱动深圳科技创新的发展。深圳大学教授魏达志认为深圳驱动科技创新的主要政策有:大力发展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构建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体系;出台支持企业投入创新的法律法规;推动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4]深圳市政府采购中心高级经济师白积洋认为深圳驱动科技创新主要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个方面发力,在有效市场方面,建立市场需求导向的创新体系;推动企业为创新主体,增强企业自生能力;率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融入全球产业链。在有为政府方面,注重顶层设计;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建立资金、人才和技术的蓄水池;实施成功的园区发展规划;加强科技和金融结合;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构建区域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引导和培育创新文化的生成和发展。[5]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王苏生和陈搏认为在科技创新的深圳模式中政府不仅扮演了创新环境塑造者的角色,而且承担了基础理论创新的投资者和创新产品的试用者角色。政府的作用最终体现在两点上:一是创新资源获取的便利性;二是创新成果价值实现的便利性。[6]

1.2 其他学者有关深圳驱动科技创新的研究

深圳驱动科技创新的成功也吸引了众多市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杜金岷等人认为深圳驱动科技创新的主要经验有:市场主导是深圳科技创新的根本指挥棒,一流营商环境是深圳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深圳科技创新的关键优势,科技人才是深圳科技创新的核心资源,金融多元化发展是深圳科技创新的强力驱动,基础科学研究是深圳科技创新的潜在动能;[7]周振江等人从科技政策的角度分析了深圳科技创新成功的原因,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深圳市委市政府颁布鼓励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超过100项,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这成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8]程钧令认为深圳科技企业的高速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9]李晓琳等人认为深圳注重政府体制改革的创新,为产业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10]

2. 深圳驱动科技创新的着力点与借鉴分析

建市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颁布的驱动科技创新政策措施分别作用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哪些环节?综合鹏城内外学者的观点,结合对深圳科技创新政策的梳理,本文认为深圳驱动科技创新政策在以下10个方面的成功做法值得借鉴:

2.1着力引进人才

深圳因人才而兴,始终将人才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在引进人才方面深圳常有创新之举,1984年12月27日,在全国首个成立人才引进办公室;1988年,深圳率先颁布了《关于鼓励出国留学生来深圳工作的暂行规定》;1991年6月发布的《深圳经济特区大学中专毕业生就业合同管理暂行办法》;1992年4月,首次以政府名义组团赴美国开展海外揽才活动;2000年6月,颁布《关于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深创业的若干规定》,留学人员创业的企业多数是科技研发型企业;2010年10月发布“孔雀计划”;2016年发布了《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若干措施》。2010-2019年深圳全社会R&D人员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10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1.26%和8.94%,都远高于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增速2.95%。当然,引进人才,除了人才政策外还需要城市管理方面的配套政策,才能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深圳从一开始就是人才特别短缺的城市,所以特别重视引进人才。但是对于我们国内很多的城市,自己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却面临流失风险,因此,政府政策的重点应该是留才,借鉴深圳充分尊重人才的经验,着力加大留才的力度,创新留才政策。

2.2 着力培育人才

驱动科技创新不仅要引进人才还要培养人才,在培养人才的道路,深圳一直坚持按需培养人才这一特色。1983年9月开办深圳大学,深圳大学总共为深圳培养10多万人才,其中不乏马化腾这样的重要民营企业家。1993年创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了全国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2003年引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深圳大学城开办研究生院,为科技产业培养高端人才。2012年成立的南方科技大学,已经形成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并自主培养了多位院士教师。目前,深圳已有高校14所,包括以培养科技人才为主的中山大学(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和深圳技术大学等高校,2010—2019年深圳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人数和在校人数增长情况如表2所示,10年平均增速分别为5.04%和6.91%。

培养人才是满足科技创新人才需求的主渠道。由于历史原因,深圳原来没有高校,而国内很多城市的高校资源充足,问题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没有很好地对接,因此,要借鉴深圳根据产业需求导向培养人才的经验,政府在产教融合方面进行政策创新,安徽省合肥市的一系列政策创新就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2.3 着力激励人才

人才的创新活力是激励出来的,而深圳激励创新人才总是不遗余力,不仅从体制上解除束缚科技人员的“绳索”,而且从经济上对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创新进行大力扶持。1987年2月,制定《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華为等高科技企业就是在此政策激励下诞生的。1992年8月8日政府组织了首届科技成果拍卖大会,让科技人员充分认识了手中成果的含金量。1994年2月,在全国率先设立优秀青年科技奖励基金;2000年9月设立由社会力量支持的科技奖励基金。2002年7月出台《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财政每年安排800万元奖励科技创新个人和企业。2005年深圳开始对科技奖励进行改革,改革后,覆盖面更广、针对性更强、奖励力度更大。改革突出几个原则:一是以自主创新为出发点和主轴线;二是奖励体系覆盖创新链的全过程;三是奖项设置体现区域创新体系特点;四是奖励对象以个人为主;五是奖励指标突出市场导向。[11]2006年1月发布了《深圳市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暂行办法》,2017年制定并实施《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将每年11月1日定为“深圳人才日”,对人才的激励上升到法制化的高度。另外,深圳不断推进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也是对人才的保护性激励。2008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制定《深圳经济特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若干规定》;2017年出台了知识产权保护“36条”。2018年底《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在人大通过并于2019年3月1日正式实施。

国内一些城市的文件柜里还锁着很多技术,没有转化为产业价值,问题就在于对科技创新人才激励不足。深圳一直在体制上对科技创新人才激励进行探索,形成以技术商业成果价值为导向的激励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借鉴,对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性激励也是可借鉴的经验。其他城市没有深圳这样的财税实力,拿不出大笔资金来直接激励,可以通过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形成激励机制。

2.4 着力培育科技企业家

企业家才是将科技成果价值真正实现的关键主体,只有拥有一大批科技企业家才能驱动科技创新的发展。深圳是企业家成长的温床,培育了华为的任正非、腾讯的马化腾、柔宇的刘自鸿、比亚迪的王传福、大疆的汪滔等等著名科技企业家,现有企业家数百万个。政府在培育企业家的过程中,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给企业家最大的发展空间,1987年11月深圳市政府向市电子集团公司等6家市属国企委派董事长,开启了职业经理人培养时代。1995年,取消国有企业行政级别,实行企业无主管部门,给企业家松绑。坚持以市场规则说话让企业家在竞争中磨练,原深圳市市长陈如桂说,深圳一直倡导“企业有需要的时候,政府就在身边;企业正常发展的时候,政府绝不打扰”。深圳的企业家都有很强的危机感,因为他们的企业一出生就要面临国际竞争,而不仅仅是国内竞争。坚持财富效应引导企业家,高科技产品一旦推向市场,企业家的财富就可能获得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增长,短短的40年,深圳本土成长的亿万富豪70多个,数量超过了发展一百多年的香港。1000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深圳企业占124家,这些企业的企业家财富都获得了大幅增长。虽然每天都有大量的企业倒下,但在财富效应的引导下,依然有大量企业家在市场中搏击。坚持立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成长。2018年,《深圳市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实施方案》出台。2019年10月31日上午,深圳市政府提请人大确定11月1日为“深圳企业家日”的议案,在深圳六届人大第三十六次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获表决通过。深圳成为全国首个设立“企业家日”的城市。在政府支持下,深圳的私营企业增长很快,1990年,私营企业529家,仅有内资企业数量的3.4%;2001年,私营企业54 888家,首次超过内资企业46 328家;2019年,私营企业1 890 058家,是内资企业427.6倍(数据来源:2020年度深圳统计年鉴)。

培育科技企业家,这是值得国内外城市和地区借鉴的驱动科技创新经验。营造企业家成长的最好环境,驱动企业家投入科技创新,在政策上保障企业家在创新投入上的回报,这对于那些科技创新资源并不充足的城市特别重要,因为优秀的企业家可以整合区域内外的科技创新资源。

2.5 着力建设生产要素市场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深圳的市场化改革一直走在前列。原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说:“当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政府培育市场,市场解放政府,市场解放企业,企业解放生产力。”市场化的活力让科技要素不断融入各种商机。1983年7月深宝安公司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让资本要素流动起来了,1985年11月,全国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在深成立让外汇要素规范化流动起来了。1986年4月,深圳举办了“中国深圳技术交易会”,期间成交1300多万元,让技术要素流动起来了。1987年12月1日深圳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让土地要素流动起来了。1988年,全国第一家有固定场所的人才市场在深圳成立,让人才要素流动起来了。自1999年10月舉办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已经成功举办22届,让科技成果和要素在此充分展示和交易。腾讯公司正是借助首届展会获得融资而腾飞起来的。目前,深圳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和市场体系最健全的城市。[12]

市场是配置生产要素的决定性力量,是科技创新成果价值实现的主阵地。深圳经验表明:市场化程度越高,科技创新的动力越强。因此,其他城市应该借鉴深圳经验,不断完善生产要素市场机制,让科技创新成果在市场上找到转化的空间。

2.6 着力打造科技产业服务平台

高科技产业集聚发展有利于企业相互支持、知识共享、协同创新等,也便于政府集中提供土地、厂房、资金、人才、后勤保障等公共设施配套和服务。引导高科技产业集聚的最好方式就是打造高科技园区,深圳早在1985年4月就与中国科学院签订协议,合作兴办深圳科技工业园,这是国内最早的高科技园区。1996年9月,将科技工业园的面积扩大成立高新区并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园区内集聚了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的企业。2019年,高新区从南山区再次扩容到坪山、宝安、龙华、龙岗等区,总面积达到159.48平方公里。截止2020年,高新区已经培育了上百家境内外上市的高科技企业,有成千上万家高科技企业在高新科技园区发展。深圳累计有2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有35家,这些平台为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提供了支撑。高科技园区这样的平台还是政府引导产业发展的关键抓手,通过设置入园标准,引导符合产业规划方向的企业集聚在一起。

建设高科技园区已经成为各城市驱动科技创新的通用策略,而深圳在园区打造各种创新服务平台,从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角度重塑科技创新的生态体系,这些经验值得各城市的科技园区借鉴。

2.7 着力建设科技产业的金融支撑体系

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需要高投入,1∶10∶100是科技成果转化在不同阶段所需投入的比率,越到后期投入越大,同时风险也越高。政府要驱动科技创新就必须主动帮助企业分散或转移风险,这样才能激励企业投入科技创新。在创业初期,深圳政府直接资助分担前期费用和启动资金。深圳在1988年就开始制定政策吸引留学科技人员来深创业,2000年进一步加大对留学生创业的资助力度,从当年起每年安排3000万元资金,在全国率先重金资助“海归”创业,单个海归最高可获得的无偿资助达30万元。政府后来成立的深创投对科技创业提供了更大规模的扶持。政府目前的创业支持覆盖面较广,资助形式除了直接资助外,还有场租减免和社保减免等。在企业发展期,政府设立“高新投”基金支持中小科技企业融资,1994年设立的这一基金是全国首家。深圳市政府还专门为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担保设立了“深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在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政府全力支持企业上市直接融资,科技企业是深圳资本市场的最大获益者,截至2021年6月30日,深圳共有356家境内上市公司,其中大部分是科技企业,在深圳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总量连续15年排在国内大中城市首位。为引导民间资本投入高科技企业,政府制定了系列政策支持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在深圳发展,目前,创投机构数量占全国的1/5,国内20强创投企业中,近半数为深圳企业。

科技创新需要资本加持赋能,但资本也需要科技创新的项目来创造价值,两者可以形成共生的关系。深交所位于深圳,但深交所的资本是服务于全国的,其他城市要借鉴深圳为资本投资创造良好营商环境的经验,吸引资本与当地科技资源融合,以驱动科技创新。

2.8 着力建设科技产业的配套体系

科技产业需要相应的配套产品和服务才能发展。科技服务业是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的催化剂,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加速器,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商业化产业化的助推器,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的新载体,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是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动力之源和重要载体。[13]法律服务、会计、设计、咨询、培训、知识产权、公共关系、经纪与人才猎头、通讯、检测和产权交易等服务业的充分发展是驱动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2007年,深圳市制定了《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办公用房方面提供补贴,对人才引进提供优惠。2008年市科技和信息局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孵化器等的建设,并对创业企业上市的培训服务进行补贴。

从原型研发到商品化,科技产业链需要相应的物料供应链配套。为推动科技产业发展,深圳利用珠三角的资源打造了一个科技产业硬件配套的体系。深圳及周边的东莞、惠州等城市生产的电子零配件通过“前店后厂”的形式在深圳的华强北形成了电子硬件产品配套市场,例如,华强北的宝华大厦中至少有50%以上是工厂直接开店的。这个市场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价格信息和产品配套服务,还为科技创新者的成果原型加工所需电子配件提供了最便捷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电子消费品的快速样品制作、测试和小规模的生产及试卖都可以在华强北电子市场完成。华强北电子市场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科技创新条件吸引了全球的硬件创客到深圳创业。

科技创新成果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产出。国内很多城市驱动科技创新将资源都配置到科技链条上,而忽视相应的服务体系的建设,这降低了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产出效率,应该借鉴深圳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的经验,助推科技资源的整合。

2.9 着力建设源头创新发源地

源头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由于历史原因,深圳建市之初的源头创新能力接近于0,但深圳政府对源头创新能力建设一直很重视。政府在1982年就先后成立了,3个研究所,即新技术研究所(5月)、电子研究所(7月)、科技情报研究所(7月)。1999年9月建设的虚拟大学园,聚集了65所国内外知名院校,设立研发机构187家,为企业与源头创新机构之间合作建立了通道,这是政府当时应对深圳科研机构短缺的创新之举,成立以来获得专利1866项,软件著作权344项,发表论文5094篇,转化成果2237(数据来源:深圳虚拟大学园官网)。2003年建设深圳大学城,引进北大、清华和哈工大3所研究生院,已建成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或工程实验室77个(国家级3个);已建成市区级技术服务平台16个,另有在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其中2个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期)(数据来源:深圳大学城官方网站)。2006年深圳市政府联合中科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建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低成本健康、高端医学影像、机器人、电动汽车等领域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转移转化的专利数超过300件。截止2020年底,深圳先进院累计孵化企业1186家,持股301家先进院(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官网)。2018年11月确定依托该院建设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深圳先进院也是深圳首创的新型研发机构之一。2012年9月成立研究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截至2020年底,该校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2284篇(其中SCI收录8885篇),授权专利629项(数据来源:南方科技大学官网)。作为深圳源头创新发源地的大学还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等国际名牌大学。2019年1月正式开建的光明科学城将建设9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等对标国家实验室也在加快建设。这些硬件设施的建设将奠定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基础。

源头创新能力建设是深圳自身补短板的行为,其他城市不一定要同样跟进。但深圳对新型研发机构的体制改革经验是值得那些拥有较多科研机构的城市借鉴的,盘活这些存量资源,可以大大地促进科技创新。

2.10 着力扩大开放获取创新资源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是在全球知识链中展开的,必须在开放中利用国内外的创新资源开展科技创新。深圳在1979年就被中央批准为四个“出口特区”之一,并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初期,深圳对港澳台开放,特别是对香港开放并通过“三来一补”的模式积累加工技术,培养技术工人。1988年开始进驻深圳的台湾鸿海科技集团为深圳的IT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资源基础和科技企业管理基础。20世纪90年代,深圳开始通过强化与境内外的科技合作驱动科技创新。1999年8月深圳与香港共建“深港产学研基地”,到第2年2月就签订了10个高科技项目。2004年深港两地签署《关于加强深港合作的备忘录》再次推进两地的科技合作,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在两地之间的流动。2007年签署的《“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形成了深港科技合作的良性机制。2017年1月深港两地确定共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据统计,目前已有超过130个高端科技项目落地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这其中不乏香港创业人员的身影。[14]

为驱动科技创新,深圳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并推进了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关系,与9个国家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通过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创新型城市缔结国际友好城市,推动科技资源的流动。2007年6月深圳政府发布了《关于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决定》,特别支持高科技企业主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推动华为、中兴、迈瑞、比亚迪等公司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当地的科技创新资源。深圳部分龙头企业在海外设立的研究中心分布如表3所示。

对内对外开放,不仅是深圳科技进步的经验,也是全国科技进步的经验。在市场监管、政府采购、人才流动等方面不设内外有别的门槛,加大开放力度推动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的双向流动,这是全国各地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

3. 结论

梳理深圳40年驱动科技创新的历程后,我们认为深圳发展的前20年主要以驱动逆向科技创新为主,政府抓住了企业家这个关键支点,围绕企业家配置人才、技术、资金等科技要素,推动企业家根据市场需求找技术,帮助企业家对接高校和科研机构,最终形成了具有“4个90%”鲜明特点的逆向科技创新体系。后20年,深圳加大了驱动正向科技创新的力度,建立了基础研究投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创投基金引导等方面的机制。但是正向科技创新的效果刚刚开始显现,科学家成功转化项目或转型企业家的实例还比较少。其他城市借鉴深圳驱动科技创新的经验时,提出建议:一要结合城市的创新资源状况,在源头创新资源不足时,应充分借鉴深圳发展早期驱动科技创新的经验,以驱动企业家为核心,以要素市场化为手段,制定支持企业家利用城市内外科技资源的政策;二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财力状况,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有限的资金用在驱动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上,由市场化的投资机构对科技项目做出判断,财政资金以分担风险的形式进行投入支持;三要推动科技信息的充分流动,支持企业加入技术交易市场,组织技术供求双方的沟通活动,一个区域技术价值的实现越便利,科技创新的动力就越强。

参考文献

[1] 周路明.解读深圳创新的路径[N].中国科学报,2019-09-12(006).

[2] 查振祥.中国特色中国方案在产业发展中的实践——深圳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道路研究[J].特区实践与理论,2020(3):78-87.

[3] 袁义才.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经验探讨[J].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20(1):60-80.

[4] 裴茜,魏达志.深圳40年核心经济动能的培育路径研究[J].深圳社会科学,2020(5):60-68.

[5] 白积洋.“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40年[J].深圳社会科学,2019(5):13-30.

[6] 王苏生,陈搏.深圳科技创新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7] 杜金岷,吴非,杨贤宏.深圳科技创新的典型经验及对广州的启示[J].城市观察,2020(3):50-57.

[8] 周振江,何悦,刘毅.深圳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演进历程与效果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0(3):27-31.

[9] 程钧令.深圳科技企业發展经验对天津的启示[J].中国高新科技,2020(13):73-74.

[10] 李晓琳,聂新伟,卢伟.推动深圳打造全球标杆城市[J].宏观经济管理,2021(4):77-83.

[11] 深圳市科信局.深圳市科技奖励改革为自主创新战略助力[J].中国科技奖励,2007(4):35-35

[12] 代明.特区四十年,专家:高度市场化是深圳崛起的最关键因素[EB/OL].(2020-08-22)[2021-8-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5705176995001022&wfr=spider&for=pc

[13] 谈冉.科技服务业研究及深港科技服务业比较[D].北京:清华大学,2014.

[14] 深圳发布.大湾区大未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迎东风,乘势上[EB/OL].(2021-04-26)[2021-08-0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8099564597343625&wfr=spider&for=pc

中图分类号:F127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109-5640-3658 基金项目:深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SZ2020A007)。 第一作者:陈搏,(1970—),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学

基金项目:2020年度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SZ2020A007)。

作者简介:陈搏(1970-),男,湖南攸县人,博士,副教授,深圳市公共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知识管理。

猜你喜欢
科技产业科技人才科技创新
以高能级科创合力打造科技产业地标
评《科技产业经济学》(书评)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临安市:创新建设科技产业集聚区
努力培养新型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