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民俗文化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2021-01-08 08:43贺东建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城镇化

■贺东建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海南 琼海 571400)

新时代的中国正步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不是让乡愁变成乡痛,而是要让乡愁变得更美,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延续好历史文脉,留住乡愁、留住根,建设有历史记忆、有区域特色、有民族风格的美丽城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下,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受到了强列的冲击,保护、传承、开发、创新、发展好民俗文化是提升新型城镇化品格内涵,以及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镇品牌的重要举措。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的重要意义

民俗文化与百姓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民俗文化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信息,反映了百姓物质精神方面、知识技能方面、民族认同方面、道德情感方面以及生活娱乐方面的目标追求及审美取向,会一直伴随着民众的生活并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民俗文化经久不衰,有着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民俗文化是激活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生力量

民俗的核心价值是一个认同性问题,是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力量。民俗是一个群体共同建立起来的体系,单个个体形成不了民俗体系,它是一群人共同形成的东西,一旦形成,有较强的稳定性,在群体中有着强烈的认同和凝聚作用。有了民俗,有了认同,社会才会有序稳定发展[1]。民俗是一种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产生于千百年来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生产实践中,蕴涵于农民创造出来的农耕智慧里,体现在流传于世延续至今的乡村技艺里。乡村技艺是一种农耕文化,是人们在漫长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在生产交往过程中,乡民不仅创造了独特的乡村技艺,还制定了一些调节村民关系、促进乡村治理的民俗规约。村民的生活生存方式及劳作形式,以及乡贤、宗族等发展起来的乡土民俗文化都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过程中需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稀有文化资源。民俗文化彰显了一种道德情怀、一种精神力量,传承这些文化基因有助于打造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沉淀,传统民俗文化历久弥新,浓郁的乡愁味有着强大的情感凝聚力和身份认同力。民俗文化的这些特质有利于激发乡民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升新型城镇化的品质内涵,是凝聚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精神力量和内驱动力。

(二)民俗文化是新型城镇市民的精神依托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并非仅仅是身有所居,还要心有所安,只有心灵有了居所才是真正的安居[2]。乡村没有城市那样的狂躁和喧嚣,乡村的一草、一木、一犁、一锄充满了诗意与温情。矗立在河畔的水车、横趟在老屋墙角的锄头犁耙、存放在农家院里的储水石罐、屋后石磨碾盘等农具都承载着一种恒久的价值和精神。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乡民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处事原则、是非准则及传统礼俗,这些民俗规约至今仍然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乡土民俗独有的精神特质始终在启示着后人。无论乡民在外走多远,漂泊多久,他们的乡土根基牢固,恋乡情结是难以割断的。在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下,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变并不意味着乡村文化的消退,乡村依然是人们的心灵寓所。即使成了市民,生活在热闹繁华的城镇,他们的生命之根仍深深地扎在乡土里。千百年沉淀下来的民俗文化已深深烙印在乡民的脑海中,看得见浓浓乡愁,无法割舍的殷殷乡情仍然是市民最好的精神安慰。

(三)民俗文化是打造新型城镇品牌形象的核心要素

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的综合印象和整体文化留给人们的感受,主要指一座城市的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生活习俗、市民素养和现存物质等方面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具体体现在城市物质水平、城市品质和城市人的素质等综合方面,城市形象是一种文化资源[3]。城市文化尤其是这座城市的民俗文化是塑造特色城市、打造精品城市的核心要素。民俗文化能够在大同小异的城市中带来新鲜感,是城市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重要标志。品牌城市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竞争性和高区分度,这样才会给游客带来吸引力。人们到一个地方,被其吸引的往往不是现代化的建筑风格,而是这个城市独特的文化气息和魅力。当然文化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完善创新发展。要把民俗文化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将其做大、做强,必须将其融入现代文化元素,提升它的内涵价值,增强其生机与活力。

(四)民俗文化为新型城镇治理提供独特法律样式的有益补充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R.F.Benedict)曾指出,个体的成长和社会化深受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个人从出生那天开始,就已被各种传统习俗熏陶着。他的爱好、他的追求、他的人生信念无不受风俗文化规约的影响。当地风俗文化的价值信仰深深影响着他的价值理念的确立,风俗文化的规约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行为的不可逾矩性。长期以来,传统民俗、村规民约已成为村民不可缺少的生活准则。在社会治理方面,民俗规约事实上成为了乡村社会易于接受的常用的法律样式,有效维持着乡村秩序,促进着乡村社会和谐发展。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叶涛认为:“乡规民约是社会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一定村庄(寨)为单位独立或联合制定的、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一套传统习惯……乡规民约就是习惯法”[4]。作为习惯法的乡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相向而行,两者在调整好人们之间的关系、约束好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有序发展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目的和作用。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面临的困境

乡村向城镇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在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和古镇慢慢消失于人们的视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多重困境。

(一)民俗文化的传承者愈来愈少

随着信息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民族地区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一些民间手工技艺以及传统戏曲等民俗文化基本退出了民众的日常生活,民俗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例如,海南的民间雕刻艺术,历史悠久,早在900年前的宋代,海南就出现了这项雕刻技艺。但在21世纪的海南,雕刻技艺濒临消失,不仅生产工艺落后,而且后继乏人。在一些旅游景区,偶尔可以见到一些年龄偏大的人在从事一些雕刻技艺活动,但很少能看到年轻人在制作传统工艺品,因为他们对传统工艺根本就不感兴趣,不想和不愿意学习民间传统技艺。像琼剧、木偶戏、渔歌、鼻萧和咚铃伽舞等民间艺术都面临无人看、无人学、无人传承的困境。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海南八音同样面临着从业队伍青黄不接的境况,民俗文化生长发育的土壤已荒漠化。在多元文化并存和市场经济及网络文化的冲击下,民俗文化逐步被边缘化,处于被冷落状态,传统技艺将逐渐从人们的记忆力里消失。

(二)民俗文化的生存发展空间愈来愈窄

民俗文化诞生于农耕社会,是一种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适应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民俗文化反映了特定地区民众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习俗,日常社会交往方面的礼节规范,所展现的是特定人群在生产生活方式中形成的民俗规约、手工工艺等,一旦形成便会在有限的区域被特定群体所遵从和传承。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及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各种外来文化和网络文化迎面扑来,民俗文化的生存发展空间愈来愈狭小。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初期,许多旧城镇被拆迁改造,一些古建筑、古街道以摧枯拉朽之势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许多“乡愁”符号不复存在,村民缺失了归属感和认同感,传统民俗活动越来越少,民俗旅游产业市场越来越窄,除了政府组织的一些重大节庆活动和旅游景区为吸引游客组织的一些传统民俗表演活动外,在现代城市建筑的覆盖下,民俗痕迹很难找到。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市场供求面狭小,劳动环境差,品种单调老化,缺少创新,手工操作费时费力,利润又低,在竞争中随时面临被彻底淘汰出局的局面。

(三)民俗文化资源未得到及时保护与创新开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其发源地和传承地在乡村。集各民俗文化为一体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性和历史传承性为中华文化的绵延不断注入强大动力。乡村文明关系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维系,乡村文化关切到农民生活意义和价值的精神诉求,没有浓郁的乡土文化,就很难树立农民的文化自信,全面振兴乡村就会因缺乏精神营养而失去生机与活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农村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中国农村是生态产品的主要供给者,也是文化产品的重要供应者,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各地政府职能部门及民间社团对民俗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力度不够,对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未进行及时抢修和传承,没有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很多传统村落、特色古镇、民族村寨被废弃在杂草丛生中。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各地都在大力推进文化旅游战略,但几乎都是千篇一律,效仿雷同严重,缺乏新意和个性吸引力,没有核心竞争力。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的对策

传承发展好民俗文化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强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机制建设,把传承与开发好民俗文化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这项重大工程中来。保护传承好民俗文化需要多措并举,共同发力。

(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打造民俗文化特色品牌产业

传承发展好民俗文化,要遵循有扬有弃的辩证规律,把科学精神注入文化建设中。要精心谋划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强文化园区建设,加快建设实施一批“文化+大数据”项目,从各地乡土文化的特色出发,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产业,提升一批优秀文化企业,增强文化企业竞争力,做大、做强特色民俗文化产业。通过举办文化创意大赛、手工创艺、刺绣、编织、绘画等大赛活动,培养乡土文化骨干,树立一批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塑造一批文化产业品牌,培育出一批优秀的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推动民俗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二)扩大非遗保护范围,培养好非遗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们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一个民族智慧和文明的象征,蕴涵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是维系一个民族团结奋进的情感纽带,是维系一个国家稳定统一发展的文化血脉。传承、修护、利用和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好新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护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民族走好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多元文明对话,推动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保护发展好中国民俗文化,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要求,加强对古镇、古村、古寨的活态保护,培养好一批非遗传承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传承中创新,在传统民俗文化中融入现代元素,让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地走进人们生活,利用非遗技艺助推当地经济发展。

(三)注入现代元素,提升民俗文化时代魅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意识的不断更新、网络文化的铺天盖地而来,人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年轻人更喜欢追逐时尚潮流,对新生事物比较感兴趣,对一些民俗文化节日所传递的信息缺乏了解,不太乐意传承传统民俗技艺,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逐渐式微。当今社会,人们之所以不重视传承传统民俗文化,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传统民俗文化所蕴涵的精神价值缺乏深入了解,不明白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价值。此外,传统民俗文化的方式表达没有与时俱进,与时代产生了巨大落差,这是传统民俗文化魅力渐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西方文化之所以被当代很多年轻人奉为世界潮流,是因为西方文化注入了时代元素,将传统文明附加在现代事物表现上获得了成功,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传统民俗文化资源较多,要批判传承,大胆批判、摒弃阴碍社会发展的成俗陋习,大力挖掘和选取对人们有积极意义与正向意义内容的文化资源。要与时俱进,注入现代文化因素。通过产业化的方式使其发展为人们既感兴趣又能推进现代化城镇发展的新民俗,促进一些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新民俗传承机制建设

新型城镇化要重视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呈现,强调多样性的城镇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保护利用发展民俗文化方面,政府是主导者和推进者。不管是在资金投入方面,还是传承人培养、民俗文化保护、合理开发以及协调部门管理方面,政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修复与传承民俗文化遗产的实践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保护理念,采取科学合理、践行有效的保护方法和措施。要完善传承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的法律规章制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法律宣传力度,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对那些盲目开发、粗制滥造文化产品谋取不法经济利益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要创新投资融资机制,完善民俗文化产业投资政策,拓宽民俗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为民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撑,推动民俗文化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民俗节
漫画民俗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