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酒”,一半是“究”
——记大班“做酒酿实践场”的实施

2021-01-09 02:00
幼儿100 2020年33期
关键词:酒酿黄酒经验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落实,教师们常常在思考课程的实施,也开始不断尝试、探索真正以幼为本,适合幼儿的课程。慢慢地,主题“实践场”即追随幼儿经验生长,让幼儿学会生活的课程,落入我们的教育之中。

一、有思:主题的来源

在秋天主题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发形成了不同的小组。有这样一个小组,在家长的带领下,小小的他们带着好奇、带着懵懂走进了沈荡!体验了解之后,幼儿开始对黄酒有了一些兴趣,“什么时候米就变成酒了?”“那个酒窝好神奇!”这个小组就此抓住契机,再次来到酒厂,跟着酒厂副总经理庞师傅去了解沈荡黄酒的文化、酿酒的十八般工艺……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把看到的、闻到的、体验到的让更多的小朋友知道,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关于黄酒的探究兴趣就此被点燃、被激发。

随着课程园本化的深入,教师们已经明确活动不再是由教师全程规划、设置特定的,而是在幼儿遇见的各种问题或是感兴趣的话题下,基于幼儿的经验,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落脚点始终从幼儿发展出发,把握其教育价值。主题开展前了解幼儿的关键兴趣点是什么,前期经验有哪些,可利用的资源有哪些,分析活动内容在主题中的重点与价值,以便更好地开展主题活动。

1.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

幼儿是活动的创造者,课程应该追随幼儿的经验去发展。在主题实施过程中,幼儿的经验一直是我们开展的凭据,通过对话、调查,我们将问题聚焦,了解幼儿的一些已有经验。

对话内容 关键经验提取 教育价值把握了解做黄酒有哪些科学的方法,观察比较中发现做酒困难。我知道的“沈荡黄酒”我们可以做酒吗了解做黄酒的基本步骤,掌握做黄酒的一些客观条件,与生活相对比。发现家里厨房有,是妈妈烧菜用的;老家在沈荡,听说过沈荡黄酒。链接生活,见过、听过,与当前经验相吻合。做酒酿试一试通过视频观察了解所需的材料、用时、做法等。是多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在和同伴的交流中自主建构起酒酿的做法。

2.筛选适宜的课程资源。

教师对幼儿的兴趣和前期经验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方式、兴趣经验等主观因素,以及沈荡黄酒的特点中,筛选出可以真正成为这个课程开展的资源,再从资源展开到活动。

资源类型 具体展开家长资源班级家长里有沈荡政府工作人员,经常走进酒厂,准备一些与黄酒相关的活动;××爸爸每年都会主持沈荡黄酒开酿节,对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了解。同伴资源黄酒小分队在进行了两次参观酒厂后积累了很多经验,除了增长了关于黄酒的基本知识,还进行了酿酒的实践活动。社会资源 沈荡黄酒厂,可以参观;超市、烟酒专卖店,可以成为幼儿了解黄酒的社会资源。文化资源沈荡黄酒历史悠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幼儿可以了解的内容,这也正好与我们这次的主题“人文”相契合。

3.挖掘主题的学习价值。

幼儿园的课程是为幼儿服务的,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做酒酿课程生成后,教师会去分析其学习价值,以《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理论依据,预设幼儿可能发生的学习。萌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同时,促进幼儿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让幼儿成为更有力量的学习者。

二、有神:主题活动的实践过程

(一)第一站:开放与多元——“做酒酿实践场”的呈现

随着课程改革的多元化,以及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南》,幼儿园的课程更加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幼儿在“做中学”。在众多的理论指导下,我们不断尝试、探索一种多元、整合的活动,既能关注幼儿遇见的感兴趣、有价值的活动,又能以追随幼儿经验为主、由师生共同构建的开放、自主的课程。

图4 小组活动

图5 小组计划

图6 购置物品

1.成立个性化的活动小组。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学习不是外来的因素强加的,而是自主独立进行的主动学习。”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成立若干个不同的个性化活动小组。小组各成员之间通过讨论不断激发出积极参与的愿望,以至于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同伴之间、幼儿与活动内容之间能够实现“对应”。

2.创设开放性的共享环境。

幼儿生活在社会空间里,他们是环境中的人,生活中的任何环境都会引起幼儿的兴趣。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力图创设开放性的共享环境,有利于幼儿的探索。例如主题环境(海报、照片)、生活环境(家里的小厨房)、教师环境(教师言行)等。

3.呈现探究性的实践活动。

幼儿天生好奇、爱探究,在做酒酿的主题活动中,很多事情对于幼儿来说都是奇特、有趣的,特别是制作酒酿,引起了幼儿的探究兴趣。而兴趣是幼儿进行探索最好的老师,它推动了幼儿去观察世界、发现问题,从而获得各种有意义的经验。在探索的过程中,幼儿不断提出各种问题,再由问题生发出探索的主题。

案例:做酒酿

各自分工后,幼儿把材料都带来了,我们的做酒酿活动就开始了。在食堂阿姨的帮忙下,糯米变成了香香的饭。“哇,好香啊!”“咦,跟大米饭很像哎!”直观地了解糯米变成饭后,各小组将糯米揉、捏,一层糯米一层发酵粉,很快,每一组都做完了。做完之后,幼儿就开始期待酒酿什么时候可以做成功!

图7 酒酿里的小秘密

(二)第二站:生长与留白——“做酒酿实践场”的拓展

幼儿是活动的创造者,课程应该追随幼儿的经验与发展,在主题实施过程中,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随着幼儿的兴趣,会产生新的问题,生长出新的话题,也成了活动过程中有效的推动力。当然,当幼儿产生新的需要时,教师一方面可以把它作为继续探究主题的依据,也可以适当留白,让幼儿有更多探究的空间。

1.一次“意外”中的再发现。

有时候突然萌发出来的事件也会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对于幼儿来说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身体触及到的,都是新鲜的,都可以让他们的兴趣蔓延,使得他们会继续关注,表现出更大的探索举动。

案例:一次保暖行动

在前期我们讨论了怎么给酒酿保暖,幼儿也带来了一些常用的保暖用品:棉袄、棉被、热水袋。把棉被、棉袄盖在了装酒酿的容器上面,热水袋里注入热水轻轻地藏在了里面。第一天傍晚,大火小朋友突然对老师说:“老师老师,那个热水袋不暖了。”老师想起来热水袋需要换水,“怎么会不暖呢?”“它冷了呀,我妈妈晚上装的热水袋第二天早上起来也是冷的。”有人说道。“热水袋里的水不会一直暖的。”很多幼儿都知道。“那怎么办?”我问幼儿。“我们换水。”于是小组成员每天在离园前把热水袋里的水换掉,第二天早上来园后再换一次。

图8 给酒酿保暖

2.问题让主题向前一步。

在主题实施过程中,问题常常会“层出不穷”,有幼儿生成的、教师预设的,有大问题、小问题……问题与主题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但又紧密联系在一起。问题经过提炼就上升为“主题”。

案例:酱油是怎么做的

一日午饭时,孩子们吃的红烧肉。老师在介绍菜肴的时候,跟孩子们说:“烧肉的时候一般会放点黄酒,这样可以去腥味,我们常常用的就是沈荡黄酒。”有孩子就问老师:“那酱油也是用糯米做的吗?”酱油是怎么做的呢?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酱油的做法,我们播放了制作酱油的视频,想不到孩子们对酱油的制作方法马上就了解了。

图9 拓展的主题

3.给主题留有足够的“空间”。

幼儿获得知识、经验是需要一个建构过程的,而这个建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要给幼儿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基础进行再探究。也就是说我们的主题要给予幼儿一定的弹性空间,给主题留白,给幼儿留白,为幼儿的学习获得更多经历提供可能性,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多重丰富的体验。主题实施后,幼儿对很多话题还是留有兴趣的,那就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继续探究。

图10 幼儿自主探究

图11 幼儿绘制的酱油制作图

(三)第三站:记录与分享——“做酒酿实践场”的评价

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关注幼儿独特的学习方式与成长经历,也关注进行多元共同参与评价。教师眼里有幼儿,幼儿眼里有秘密,家长眼里有故事。每一个幼儿都会散发出光芒,幼儿自己可以看到,教师和家长也能看懂。

1.来自教师的学习故事。

学习故事是一个工具、一种中介,支持着幼儿的学习,记录着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轨迹。随着主题的深入,会生发出很多意想不到的话题。教师在捕捉这些话题的过程中,及时将幼儿的行为以“学习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大家都能在学习故事中看到幼儿的学习。

2.来自幼儿的个性化表征。

活动的学习内容多是具体的、形象的,因而也为儿童表征活动的充分发展提供了空间。儿童也主要是依靠对某些具体形象的感知和理解,来认识周围的环境,学习各种知识。表征的方式让幼儿从粗浅的感知到详细的了解,再到综合运用。

3.来自家庭的温馨时刻。

随着家长课程意识的加强,家长以不同的身份进入课程,可以是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的参与者、信息的提供者。就是在一次次不同的身份下,家长和幼儿园的课程更近了,与幼儿更近了,很多家长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记录并及时分享,也方便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主题评价、反思与跟进。

图12 家长分享的记录

“使使劲,抓抓匀,我要自己做一份甜甜的香香的酒酿,用来做酒酿炖蛋肯定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了。我想邀请我的好朋友们一起来品尝我做的酒酿炖蛋,我还想偷偷尝一尝酒的滋味。酒酿做好了,每一天我都会偷偷地去看一下酒窝里是不是有香香地美酒冒出来。”

每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对于我们小生姜来说都是一次历练,从你不向爸爸妈妈求助,用小手努力抓,到你每天偷看酒酿的变化,我们亲眼见证了你的成长。

三、有省:主题实践场的思考

《课程哲学:儿童、经验与课程》一书中写道:“儿童的生长表现为经验的生长。”做酒酿主题开展过程中,我们始终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教育与其有内在的关联性和统一性。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在给幼儿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场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1.幼儿:从“学会”到“会学”。

在做酒酿主题的实践过程中,幼儿不断提出问题,经由同伴协商、交换意见,让想法和观点不断碰撞,为解决问题,丰富自己的认知提供有效的支持。在学会做酒酿,学会给酒酿保暖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发现,学会更多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从“看幼儿”到“信幼儿”。

苏霍姆林斯基有本书叫《要相信孩子》,他始终坚持要相信孩子。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在做酒酿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有一双会发现课程的眼睛之外,感触最深的是要有一颗相信孩子的心。在生活中,需要我们给予支持和鼓励。也让我开始慢慢意识到,发现幼儿的力量,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的力量。

3.实践场:从“发现”到“创生”。

园本化课程的不断落实让一线教师越来越关注幼儿的生活,去发现生活中可开发的课程。在这样的基础上,实践场也慢慢从教师的发现到幼儿的自主创生,让幼儿自己做主,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做酒酿,来源于秋天主题下6 人分队研究的黄酒,引起了班级更多幼儿的关注,游戏场就这么生发出来了。而在生发过程中不断创生出新的探究点,课程随着幼儿的兴趣需要不断生长,更具有生命力。

主题实践场如同一杯清水,当你放进甘草,出来的就是甜汁。对于幼儿而言,就是让学习变得甜蜜,水里加什么需要在实践中辨别,在原有的经验上获得更多;对于教师而言,要有一颗发现的心,发现幼儿的力量,让教育变得更明亮。

猜你喜欢
酒酿黄酒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李全锁:打造黄酒品牌 回馈父老乡亲
黄酒小记
冬季饮黄酒,花样喝法更营养
酒酿可以丰胸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酒酿王
酒酿王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