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县水土保持生态网络体系构建研究

2021-01-09 05:21张晓光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绿地雨水

张晓光

(朝阳县水土保持局,辽宁 朝阳 122000)

1 生态网络结构型式

将朝阳县水土保持生态网络结构按照水土保持建设工程类别,可以划分为三个类型,即“点、线、面”,具体如下:

“点”范围包括余泥渣土受纳场、公园绿地、物流仓储、普通工业、新型产业、商业、居住、公共服务与管理设施等。“点”是土壤侵蚀区动态变化的主要来源和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增量范围,也是践行海绵城市的重要区域以及水保技术规范、水保方案审批的主要服务与管理对象。所以,增加雨水蓄渗功能的工程与植物措施为该范围的主要任务,以实现减少水土流失、控制地表径流和雨水滞留的目标[1]。

“线”范围包括管线、输变电、河道、道路等。“线”是难以预估水土流失隐患、后果且生态相对敏感的区域,也是土壤侵蚀存量与增量共存的区域,通常具有较大的防护难度。因此,坚持防护与保护并重为该范围的主要原则,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护新增或存在水土流失隐患区域,加强保护生态基底现状较好的区域[2]。通过加强防护林带建设,增加其沿线范围内雨水下渗量,拦截部分污染物质并降低流速、减少流量。

“面”范围包括城市区域、水源保护区等。“面”是生态极度敏感区及造成土壤侵蚀的主要存量区域,其破坏后难以恢复且后果严重。因此,该范围应以生态修复为辅、保护为主,

坚持流域系统保护理念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整治工程、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工程等,最大程度的发挥水源涵养林“用、净、蓄、滞、渗”等功能,以实现水土流失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全面治理的目标[3]。

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2.1 点式水土保持

2.1.1 居住、商业类项目

强化立面设计,对规划建筑指定绿层结构,并要求屋顶应有一定的绿化率,将新建区和建成区的建筑物屋顶新建或改造成绿色屋顶花园,对于建筑周边及屋顶配套绿地改造成带有凹绿地的雨水花园并配备雨水滤村设施。

2.1.2 机场扩建、物流仓储、新型产业类项目

①普通工业用地周边、产生污染物及有害气体的厂房,应设置防护绿地或建设不低于50m宽的防护林带;②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服务设施用地的下风向种植吸附有害气体、吸尘(PM2.5等颗粒物)的植物,防护林带建设宽度以300-800m为宜;③采用可持续、环保、低碳的各种新材料和新技术防护新型产业类项目,利用绿化、硬化方式全面覆盖物流仓储类项目地表;④在保证安全运营的基础上,对机场扩建类项目营造微地形,以解决项目建设时产生的弃土问题,增加带形景观水系以实现绿地、屋顶雨水的有效利用与收集,增大乡土树种种植比例以及透水材料使用率,降低水土流失和运行过程中机场产生的裸露面积[4]。

2.1.3 公园绿地、广场类项目

公园绿地及凹地边界设置低影响开发利用的雨水花园、生态草沟等设施,利用管道强化径流收集,并联通城市用水地点。为更好的消纳雨水径流,城市广场与绿地宜设置植草沟、生态滞留池、透水材料等分散式小型低影响开发设施。这些低影响开发设施在接纳周边区域雨水径流前,应对汇入的雨水径流利用前置塘、沉淀池等预处理,以防绿地环境受暴雨径流而产生冲刷破坏。

2.1.4 余泥渣土受纳场类项目

一般地,余泥渣土受纳场多建于水塘、废弃石场或山间低地等位置,以有利于受纳容量的扩大。因地势低洼,这些位置还发挥着雨洪调蓄的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片区洪峰出现时间,具有拦蓄洪水的功能。所以在规划阶段,要对水塘、山间低地等余泥渣土受纳场原土地利用类型提出占补平衡措施及相关要求;通过运渣车辆覆盖、场地内洒水降尘、场地周边沉沙和拦挡等措施,加强防范受纳时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若无其它特殊要求,封场后实施景观修复设计,将其建成融合休闲、文化、生态等功能的公园,建设过程中要落实植物景观、土壤修复、雨水蓄渗等内容。

2.2 线型水土保持

2.2.1 河道类项目

根据划定的河道管理范围线、河道蓝线和水域岸线用途,河道干、支流两侧各控制50m和30m的防护绿化带以解决现状河道两岸空间不足的问题,从而建成生态水系廊道。

1)河岸带生态修复。按照不同的建设内容,将水土保持划分成多种类型,具体如下:①水源涵养林建设,为设置低影响绿地充分利用沿河堤顶绿化带;②生态透水性材料应用,通过透水性铺装、地下配套管道,使得雨水顺利渗透流入地下水或者经过滤净化、管道输送用于城市其他用水;③生态滩地或湿地建设,采用河岸带空间对有条件的河段设置雨水花带,通过配植湿地植物、设计高低种植池,将过滤净化后的河道周边雨水排入河流;④其他水保措施,为更好的清理管理、防止泥沙进入可设置入河沉沙前池等。

2)生态修复。采用自然绿化、砾石、卵石等材料改造现有硬质河底,营造浅滩、深滩创设适宜的河流环境,通过缓冲急流、设置鸟栖木桩、建设生态鱼道等丰富河流生物多样性;软化硬质护岸,采用种植植被、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与种植植被相结合、钢筋混凝土与植被相结合等措施,保护自然原型、自然型和多自然型护岸,在增强河岸抗冲刷能力的同时恢复陆生系统与水生系统间的联系,促进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和河流生态廊道功能的提升。

2.2.2 城市道路类项目

1)控制道路廊道宽度。结合朝阳县道路廊道规划,城市干线道路、高速公路和铁路两侧应建设的绿化带宽度≥30m,植树造林形成满足城市景观建设、生态迁徙、道路防护要求的绿色通道。其中,有条件的地段应建设宽度≥50m的绿化带。

2)建设雨水设施。将平坦的绿地利用城市干线道路、高速公路、铁路绿化带等改造成内凹洼地,通过立道牙开孔把周边雨水引至绿地,配套过滤雨水的渗透管、渗透井、卵石、地被植物等基础设施,以收集利用雨水资源并缓解沿路雨涝。充分利用人行道周边绿化带,设计能够丰富城市道路景观、形成跌水的阶梯状自然排水设施和绿色街道雨水蓄排设施,以打造低影响、舒适慢行空间。

2.2.3 输变电类项目

除变电站工程呈点式特点外,其他类型项目均属输变电线路;对此,非建成区和受限于城市空间的建成区,其线路大多穿越现状山体或埋于地下。虽然输变电类项目经过非建成区时多采用高低腿式塔基,这大大降低了对山体的扰动,但现状山体受施工过程中牵张场地、临时道路的扰动较大。所以,开发建设项目扰动地表治理率和裸露地覆盖率应达到100%,并以适应周边景观的植物类型为辅、以原植物类型为主合理选择地表恢复植被类型。

2.2.4 管道类项目

这类项目以余泥渣土外弃为辅、以管道开挖回填为主,管道穿越建成区时必须综合各项规划,同步实施基础设施与管道工程建设;管道类改造工程开挖土方的外弃与堆放,应符合相关要求,尽可能选用拖管、顶管等施工方法以减少地表扰动,土地扰动整治率100%。

2.3 面状水土保持

2.3.1 自然文化遗产

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为切实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必须服从各项相关管理规定;开发建设项目必须经过此区域时,在项目前期要充分估算防治费用,以保证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施工过程中的有效落实。

2.3.2 水源保护区

为防止涨落带裸露、崩岗及林相单一造成的森林景观效果差、水土流失、抗击自然灾害能力减弱、病虫害易发、水源地生物多样性破坏等水源地安全、质量、环境问题,要进一步加强水源地综合整治,如涨落带、崩岗治理及生态景观林相改造等工程。

采取梯度种植形式以解决涨落带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土壤裸露、立地条件差等问题,并考虑丰、枯水期水位变化选择水位变化适应性强的植物类型,以实现陆生-湿生-挺水-浮水-沉水植物,河流水底-岸坡,空间上从高-低的自然过渡,如深山含笑、白千层、水葱、浮萍、狐尾藻等,从而提升水库综合环境效应与外观形象,彻底解决水陆交界面地表因水位涨落而出现裸露,进而产生水土流失的问题。

一般地,可以选用两种治理模式解决库区内部分崩岗问题:①对景观影响不大的崩岗及趋于稳定的崩岗比较适用封禁+补植+拦挡的治理模式;②对景观影响较大的崩岗常用封禁+补植+拦挡+削坡的治理模式。

以本地、水保、景观树种为组成部分的林相改造工程,其在原有生态植物群落的条件下构建水源保护区生态景观林,并发挥相应的水保功能。

2.3.3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

为解决朝阳县现状河流存在的生态退化、水质恶化、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结合该区域人居环境的需求和小流域治理先进的理念、成熟的整治经验,打造“文化突出、社区清洁、风景优美、生态稳定”的示范小流域,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有效控制和减弱因开发建设引起的面源污染问题。

小流域综合治理以面源污染治理、水土流失控制为主要内容,以小流域水源保护为中心,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生态优先相结合的原则,考虑流域内人类活动情况以及地貌形态特征,将小流域按照河道与地貌部位间的距离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治理区、生态修复区,

因地制宜的布设相关防治措施以构成保护水土资源的三道防线。

1)生态保护区。该区域多位于水库周边地带及小流域内沟道两侧,包括坡度≤8°的河滩地和沟道等,其存在生活垃圾或污水滞留沟道、水质恶化与水体富营养化、沟道狭窄影响行洪的特点。一般条件下,其植被覆盖度≤30%,主要有草地、未利用地、水域等用地类型,区域内以水力侵蚀为主。对此,可以采取水系建设、沟道清理、河滨带、生物缓冲带建设、湿地修复、生态沟渠、防护坝等措施。

2)生态治理区。该区域多位于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小流域内,地处坡度<25°的坡中、下部,其存在面源污染、水土流失较严重、生产生活集中、人口较密集的特点。通常情况下,林草覆盖率不超过10%,主要有经济林、建设用地等用地类型,土壤侵蚀以细沟、沟蚀和面蚀为主。因此,可实施硬质边坡生态修复、低影响设施建设与改造、沿河截污等工程措施。

3)生态修复区。该区域多位于人烟稀少、山高坡度的地区,地处坡度>25°的坡上部,其存在生态脆弱、恢复难度大的特点。一般地,其林草覆盖率超过30%,主要有草地和林地等用地类型,土壤侵蚀以溅蚀、面蚀为主。对此,可以采取设置栏护设施、保护标识等措施。

3 结 论

针对朝阳县尘飞扬、土流失、水难管、水难流等问题,构建能够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和人居环境的水土保持生态网络体系,通过优化城市生态格局、加大径流雨水源头减排刚性约束及推广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等,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PM2.5等颗粒物综合防控、弃土弃渣及土石方综合利用、雨洪蓄滞利用、水源地保护等工程建设,打造生态环保宜居城市和自然净化、渗透、积存的“海绵城市”。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绿地雨水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农事 雨水
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农事 雨水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走进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