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跛行的危害及致跛常见病的诊治

2021-01-10 09:41李翠萍
饲料博览 2021年2期
关键词:蹄部跛行嗜血

李翠萍

(河南省商丘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商丘476000)

导致猪跛行的因素很多,如传染性、机械性、营养性和环境性因素等。猪跛行一般不会造成死亡,但也严重影响生猪健康和养殖经济效益,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探讨了猪跛行的危害及致跛常见病的诊治。

1 发病情况

据报道,近几年在瑞典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有8.6%的母猪因跛行或蹄部疾病被淘汰。芬兰关于母猪和后备母猪的调查,8.8%的猪有跛行症状,并有骨软骨病、皮肤损伤、蹄部损伤。漏缝地板上的跛行率是固体地板上的两倍。对丹麦存栏母猪的死亡率进行10年以上的调查,结果显示72%的母猪因运动系统问题被淘汰。

2 跛行的影响

公猪、母猪跛行可造成以下影响:一是连续更换种猪增加引进疾病的风险;二是后备种猪的投资增加;三是定期用后备母猪更换跛行母猪导致繁殖性能下降;四是跛行母猪对仔猪的踩踏或挤压造成的死亡率增加;五是跛行公猪被取代,剩余公猪由于过度劳累导致生产性能的下降。随着猪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种公猪群数量减少。然而,公猪的跛行、不愿爬跨最终可能仍会影响繁殖成功率和经济收入。

3 临床评价

对猪跛行的诊断较为复杂。三大机体系统(肌肉、神经和被皮)可能单独受损或同时影响动物的活动能力。当调查一个猪群出现运动障碍时,不能把注意力只集中于发病猪群,应对猪的精神状态、感官知觉、姿势和步态及反射活动是否正常进行检查,对仔猪是否存在潜在病因或者能够引起该病的潜在诱因进行全面评估。例如,猪脊髓和外周神经失常可通过观察猪是否容易站立,以及步态是否有共济失调和伸展过度的现象进行判定。X线检查和超声影像检查可对关节内外骨变化、软骨下垂和其他关节处软组织的变化进行诊断。记录任何异常猪只,并对猪群进行统计。但由于费用较高,一般仅限于在研究中使用。

4 致跛常见疾病

4.1 猪传染性关节炎

4.1.1 病因

猪鼻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或猪丹毒杆菌可引起猪传染性关节炎,在猪群中呈零星发病。在产房中被感染的初生仔猪,其病原主要来自于母猪上呼吸道。老母猪也可作为传染源感染其他母猪。感染猪丹毒杆菌的猪可经粪便和尿液进行传播。所有病原均可引起全身性败血症,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综合征或混合感染的临床症状。与许多传染病一样,管理或环境因素可引起猪只应激反应或降低免疫应答,突然导致全身性疾病或传染性关节炎。猪的移动或混群(如果未使用全进全出模式)、过度密集、温度较低、潮湿、通风不良、寒冷、防风不良的环境、更换饲料等都是引起应激的主要原因,发生感染性关节炎和神经性疾病而导致运动障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或圆环病毒也可使仔猪群发细菌性关节炎。

4.1.2 症状

最初四肢跛行交替出现,关节发热、肿大和疼痛。若猪发热,则表现食欲降低,不愿站立。慢性多浆膜炎性关节炎导致生长发育不良和僵猪,猪慢性丹毒病例、僵猪可出现关节肿胀和僵硬的跛行。猪鼻支原体病和H型副猪嗜血杆菌病(格拉泽氏病)的临床症状相似,都可导致疼痛性关节炎和多浆膜炎。不能通过剖检进行鉴别诊断。感染猪鼻支原体时,通常导致中度跛行,死亡率较低。但H型副猪嗜血杆菌病可使50%~75%猪感染,死亡率达10%。暴发副猪嗜血杆菌病时,SPF猪和仔猪症状较为严重。H型副猪嗜血杆菌是猪呼吸道疾病的条件性致病菌,发病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或流感病毒感染有关。猪发热与支原体有关,但副猪嗜血杆菌病可引起高热(>41.7℃),可使猪出现食欲减退和跛行。有时,H型副猪嗜血杆菌也可引起神经症状。

4.1.3 剖检

剖检支原体感染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猪,可见关节炎和浆膜炎,也可见肺炎。起初,支原体感染有浆液性或纤维蛋白性渗出,而副猪嗜血杆菌病为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猪鼻支原体引起绒毛状和增生性滑膜炎,滑液为清亮、黄色或褐色。继发浆液纤维蛋白性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也有继发中耳炎的报道。H型猪副嗜血杆菌感染,导致脓性纤维蛋白性滑膜炎、关节周肿胀、假膜性多浆膜炎,有时可见脓性纤维蛋白性脑膜炎,关节面通常无明显变化。剖检发育障碍的生长猪或育肥猪,可发现严重的、慢性的、纤维素性的、脓性纤维素性或纤维性胸膜炎、腹膜炎和关节炎。感染这些疾病的猪在生长的早期便受到较大影响,不能达到市场标准体重,最好淘汰以防止感染其他猪。

4.1.4 预防

仔猪断奶时,感染运动系统的疾病在护理期间可自发性痊愈,若主动治疗则会导致死亡。可适当地改变管理措施,降低应激反应,采用“全进全出”管理模式,控制病毒感染,使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病率降到最低。

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感染猪鼻支原体和H型副猪嗜血杆菌的SPF猪群,仍存在副猪嗜血杆菌病,本病常表现为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生产力下降。接种H型猪副嗜血杆菌疫苗,可降低SPF猪群的患病率。SPF猪在运输到普通猪群前要接种疫苗,对其他血清型病菌也有抵抗力。在血清型间有交叉保护。母猪接种H型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可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幸存的猪普遍有多发性关节炎导致的跛行,在较差条件下,多有关节肿大和多结节的现象,应予淘汰。

4.1.5 治疗

在临床症状出现的早期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治疗,治疗猪鼻支原体感染的有效药物有泰乐菌素、四环素、林可霉素。然而病原菌可能在体外敏感,体内有耐药性。且慢性病例较难治愈。

4.2 猪骨髓炎

4.2.1 病因

骨髓炎可在任何年龄的猪发生。若骨膜损坏,可发生败血症和骨膜或骨的脓性反应。病原菌通过关节滑膜感染骨组织。不恰当的处理措施和注射技术可使脓肿扩散到相邻的骨骼。蹄壁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发生蜂窝织炎和趾的骨髓炎。耳和腹侧的咬伤区域也可感染。断尾可导致局部感染,通过椎管导致硬膜外脓肿,从而感染椎体,损伤和临床表现较为缓慢。

4.2.2 症状

根据感染的部位不同,猪可能出现共济失调,最终导致下肢麻痹。若四肢的骨或关节感染为慢性,并出现三足站立跛行,则仔猪停止生长。

4.2.3 剖检

可见损伤处有乳状或绿色干脓。若伴有化脓隐秘杆菌,则有大量绿色半流体脓。并可从脓液中分离到链球菌、葡萄球菌和肠道细菌。

4.2.4 防治

对于病猪,通常无有效治疗措施,可直接淘汰。但可以通过改善卫生环境预防本病,如使用断尾的防护装置等。

4.3 猪佝偻病

4.3.1 病因

钙、磷或维生素D缺乏或钙磷比例失衡,可引起干骺端矿化停止,生长面和骨骺生长软骨增厚,最终导致猪佝偻病的发生。

4.3.2 症状

猪佝偻病偶尔可见。快速生长的猪易感,一般在10周龄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病猪出现跛行、厌食和生长受阻。表现为肢体发育不良、弯如弓形、关节肿大、头部不匀称变大,四肢长骨自发性骨折,严重跛行而不愿运动,肋骨骨折等。一些发病猪后躯瘫痪,若椎体骨折和脊髓损伤,则可见病猪坐于地面上。

4.3.3 剖检

剖检时应对骨骼进行仔细检查,尤其是肋骨、肱骨、股骨,查看其是否存在骨折或骨折愈合的情况。大多数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形成串珠肋,用手可使其弯曲。骨重建不充分,X线检查可见长骨和肋骨矿化不完全,不能钙化,会导致软骨内成骨增厚、不规则生长面、骨骺软骨生长(带锯切割长骨端有少量出血现象)。慢性病例的骨可用小刀进行切割。屠宰过程中可见四肢骨、肋骨或椎骨碎片突然增多。

4.3.4 防治

应注意观察饲料配比和生长期猪体的营养吸收状况,尤其是快速生长期的猪和杂种猪。冻存每一批样品饲料,有利于后续检查。尽管饲料配比可以纠正,可注射维生素D,但仍无有效治疗措施。大量的病猪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淘汰病猪是最经济的选择。

4.4 猪腐蹄病或腐败性蹄叶炎

4.4.1 病因

腐蹄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猪,但对种猪造成的损失较严重,分娩期和妊娠期均可见,发病率为20%~68%。通常单肢受影响,然后逐步发展导致三脚跛行。

损伤通常是逐渐发展,最后出现蹄部肿胀。损伤严重程度不同,包括蹄跟糜烂、蹄白线分离、趾糜烂、蹄底糜烂、裂蹄症、深层坏死性溃疡、冠状带窦道和慢性纤维化。通过病原分离鉴定或病灶涂片、组织切片可以确定混合病原菌。这些病原菌包括化脓隐秘杆菌、坏死细梭杆菌、疏螺旋体,也可能是革兰氏阴性、阳性球菌和杆菌混合感染。

4.4.2 诊断

预防可通过临床症状和蹄部检查作出诊断。整个蹄部应在猪侧卧和保定时进行检查。若为群发性,所有母猪都应接受检查。蹄部感染猪应尽可能在屠宰场进行检查。仅通过体表检查可能会误诊,因此,一些病猪确定损伤严重足以引起跛行便可淘汰用于诊断,平行切开蹄底,确认软组织和骨骼是否发生感染。

4.4.3 预防

预防手段包括改善环境,洁净地板,减少水分,重铺粗糙、磨损的地面等。用于置换的成熟后备母猪可补充生物素提高蹄部质量。可用硫酸铜或硫酸锌进行足浴,有助于防止或减轻病变。对患病严重的猪采用趾切除术可成功延长猪的寿命。

如果实行趾切除术,适当的伤口包扎和清洁深层的创伤对于猪的康复至关重要。

4.4.4 治疗

用青霉素(200 000 IU,损伤严重的600 000 IU,肌内注射)治疗有效,但是慢性损伤的治愈率降低。

猜你喜欢
蹄部跛行嗜血
奶牛蹄部护理措施
如何保证奶牛蹄部健康
如何保证奶牛蹄部健康
间歇性跛行是怎么回事?
住口
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性调查和耐药机制
花脚蚊
嗜血猎手
Liu limps off to a trail of tears刘翔腿伤退出比赛 众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