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文,张鹏
(沈阳工学院生命工程学院,辽宁抚顺113122)
随着禽畜养殖业的集约化发展,养殖厂会对不同阶段的猪进行分群饲养,其中仔猪阶段易于出现多种病状,且是致死率较高时期。尤其在早期断乳后,由于饮食的变化导致腹泻,造成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其他疾病。本文针对仔猪养殖阶段的特点,分析了造成仔猪腹泻的原因、增强免疫的手段以及救治方法等,以期为防治仔猪腹泻提供参考,避免造成损失。
仔猪的胃肠酸性低会造成腹泻现象,仔猪在2~3个月后盐酸分泌程度才会接近正常状态,肠胃中pH低于4时有利于蛋白质的吸收、病毒灭活。仔猪在初断乳后由于胃蛋白酶激活受限,导致蛋白质消化困难,造成消化不良,从而导致腹泻。
消化道消化腺未发育完善、酶系发育不完善,因为母乳和植物性饲料营养成分不同,会导致对植物饲料中的蛋白成分不能消化造成腹泻。
仔猪体弱对体温调节机能不全,当体温突变会造成体弱腹泻。
病原微生物感染会造成仔猪腹泻,常见的是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感性腹泻。
饲料造成的腹泻,主要是由于植物性蛋白含量过高或对脂肪的消化水解速度低。饲料中若缺乏营养因素也会导致消化不良,造成腹泻;或饲料中纤维素含量过高使消化道黏膜受到机械损伤引发腹泻。
环境的变换会使仔猪出现不适,引发腹泻。当猪舍内的昼夜温差超过10℃时,腹泻的可能性会增加25%~30%,湿度过高也会导致腹泻的概率增高。因此,猪舍的温度应控制在26~28℃,湿度70%,最适宜仔猪的生长,可降低腹泻的发病率。
患有白痢的仔猪粪便为白色或灰白色,有刺鼻腥臭味。仔猪红痢粪便表现为红色或红褐色,其中含有一些损伤坏死的组织。黄痢粪便为黄色或淡黄色,有一定的腥臭味。流行性腹泻表现为粪便开始为黄色,后变为水样并混有黄白色凝乳块,且仔猪存在呕吐现象。
添加外源酶有助于对饲料中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有效吸收。通过酶制剂来弥补体内消化酶的不足,减轻营养性腹泻;也可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或中草药制剂,以增强消化系统功能。
早期断奶仔猪的免疫力的提高,可通过维生素E保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实现。高出NRC规定6~20倍水平的维生素E可提高免疫力和消化酶活力,使用牛乳及其免疫球蛋白饲养仔猪,可提高其存活率。为了改善肠胃环境,先用清瘟止痢的中草药和抗生素对肠道有害菌进行清理,同时添加益生菌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其中,可用利克太保治疗仔猪腹泻,严重时配合阿莫西林使用,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在仔猪断奶前,可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1%的柠檬酸来调节胃中的pH,保持一定的酸度,激活消化酶提高消化能力,增加营养的吸收,促进仔猪快速成长。
为了保证仔猪的存活率,可通过疫苗接种控制腹泻,根据实际情况对仔猪进行接种,也可以在母猪产前注射疫苗产生抗体从而提高猪仔的免疫力。一般在母猪生产前一个半月和半个月,对每头母猪各注射一次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苗2 mL。
对仔猪注射酸化剂,保持胃内的酸度,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可以有效减少腹泻率。
仔猪在3~4周时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症状,应对仔猪进行补铁来预防缺铁性贫血引发的腹泻,可选用右旋糖酐铁,注射剂量为2 mL·头-1。
环境变化也是影响腹泻的主要原因,应通过调节环境来减少应激反应。在出生1周后开始进行补充饲喂,提前锻炼仔猪的肠胃,促使相关酶类分泌,为仔猪日后食用植物性饲料做准备。加强消化机能,可通过逐步断奶进行过渡,在断奶前1~5 d逐步减少哺乳次数。断奶前2 d可将仔猪在原猪舍内单独饲养,为期3~5 d,减少环境改变产生的应激反应。断奶后的3 d应限量饮食,随仔猪的成长逐渐增多饲料量和饲喂的次数。
保持猪舍的温度、湿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夏季猪舍的温度不应超过30℃,冬季的温度不低于20℃,湿度要一直保持在70%左右,不能低于60%。仔猪在入住猪舍前应保证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应在仔猪入舍前5~7 d前对猪舍进行彻底消毒,在入舍后每周进行1次消毒,需使用无毒、无刺激气味的消毒液。
对于大多数养殖用户来说,应用抗生素是最为广泛、直接治疗仔猪腹泻症状的手段。养殖户一般会在仔猪开始食用饲料时,便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来实现对病原微生物的控制,在增强免疫的过程中减少对肠道的损伤,预防腹泻。通常使用的抗生素,例如泰乐菌素、杆菌肽锌等,会存留在禽畜的体内,可能危害食用猪肉的人群。因此,目前比较常用的是通过中草药对仔猪腹泻进行治疗,且效果比较显著。
针对仔猪腹泻的原因分别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寒湿型腹泻症状常用的一种中草药配方为:肉蔻、藿香、紫苏、白术、厚朴、车前、茯苓、桂枝各15 g,砂仁、干姜各10 g,猪苓20 g,煎熬后服用或与饲料混合食用,连用2~3 d即可。
仔猪在出生后到独立摄食过程中会因各种原因导致腹泻,严重时会出现死亡,应以预防为主的,对仔猪各种可能出现腹泻的原因进行排查,同时做好各种腹泻的应对措施,确保仔猪顺利适应环境,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