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艳
(通榆县草原管理站,吉林通榆137200)
蕨类植物在霜冻或干旱脱落前依然能保持新鲜绿色,且多生于开阔林地,所以易于被放牧动物优先采食,因此放牧动物采食蕨类植物中毒的情况十分常见。蕨类植物本身具有潜在放射性物质,可直接造成动物骨髓损伤,且能够致癌,例如其在引发反刍家畜动物尿道肿瘤、地方性血尿中毒症方面非常普遍。所以针对牛、羊等草食家畜的蕨类植物中毒诊断和防治不容忽视。
放牧家畜采食蕨类植物中毒常引发牛地方性血尿和羊血便。
草食家畜蕨类中毒因为中毒剂量、中毒持续时间以及动物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它们的临床表现差异一般较大。
地方性血尿是草食家畜蕨中毒中的第一症状,存在贫血与间歇性尿血两种表现形式。其中最常发生于牛羊群体,发病时间多以夏末秋初为主。在该季节过渡期,牧草相对匮乏且牛羊会优先采食混有蕨类植物的干草,长期采食就会中毒,其主要表现症状就是地方性血尿。
以牛为例,严重中毒时牛只会直接死亡,通过病理学剖检会发现其皮下出血点较多,并伴有消化道溃疡、膀胱小出血点以及纤维上皮瘤等,其中消化道肿瘤在病牛身上最为常见,肿瘤与出血二者混合形成混合病灶。如上文所述,蕨对于牛羊的骨髓危害较大。因为蕨类的放射性物质会直接损伤牛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导致其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大幅度减少,引发牛的血小板发育不良,白细胞占据上风与红细胞呈现出混合反应状态。伴随血小板的逐渐减少,病牛就会出现血尿或蛋白尿等病灶,甚至中毒牛感染其他病症的概率也会明显升高,如自发性出血病。总体来讲,如果牛连续长时间采食蕨类植物会致癌,因为蕨类的毒性是可以蓄积的,可增加牛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概率。
牛如果在短期内大量采食蕨类植物,会引发急性蕨类中毒,出现地方性血尿症状;如果长期少量采食蕨类植物,则会造成慢性蕨类中毒。客观地讲,因为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地方性血尿是无法做到根治的。特别是针对急性中毒病例,应立刻停止牛进食蕨类植物,等待牛自然恢复。而在针对已有明显症状的急性或慢性牛蕨类中毒病例时,在早期可尝试服用鲨肝醇进行治疗,将1 g的鲨肝醇直接溶解于10 mL的橄榄油中,并进行皮下注射,1次·d-1,连续注射5 d。另外,也可配合输血进行治疗,可采用1%浓度的硫酸鱼精蛋白10 mL配合甲苯胺蓝250 mg再融入到300 mL的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疗效更好。再者,注射硫胺素溶液也是可行的,注射剂量大约为5 mg·kg-1体重,最初每3 h为牛静脉注射1次,同时牛口服硫胺素2周左右即可。如果是皮下注射硫胺素要注射6 d左右,注射量最多200 mg·d-1,大部分地方性血尿病症可治愈。如果临床症状不确定、无法判断是否是地方性血尿也可以为其注射硫胺素,配合抗生素可避免牛出现继发感染,同时为每头牛输入2~4 L的血液。
放牧羊群在采食蕨类植物中毒后会出现两便带血问题。若采食的蕨类植株较少,病羊表现体温明显升高,同时厌食、发病病程极短,大约3 d内就会死亡。放牧羊群如果大量采食蕨类植物幼苗就会在2 d内出现食欲废绝、心跳呼吸加速、出血点增多、瘤胃音减弱等诸多问题,个别羊还会出现乳房、会阴皮肤黄染或苍白等问题,特别是二便带血问题非常突出,病情严重的羊甚至还会出现排红色黏液的情况。
对患病羊进行病理学解剖会发现其存在血凝不全、尸僵不全、脏器瘀血、肝脏肿大、坏死斑多甚至口腔舌部出现大量出血点的症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诊断要点观察分析,可判定为羊蕨类中毒。
首先,必须立即停止放牧羊群,并为所有已确诊患病羊只静脉注射,用10%的葡萄糖300 mL配合10%的樟脑注射液5 mL,1次·d-1。另外,对羊群中存在咽喉肿痛的羊进行为期5 d的阿托品肌肉注射,每次注射浓度为1%的阿托品大约2 mL。在经过连续5 d的注射治疗后,患病羊绝大部分可治愈康复,少量死亡。该病症容易与家畜血虫病相互混淆,但后者的病症高发期一般在每年8月份以后,春季则是羊蕨类中毒的高发期(4—6月份)。针对羊群的饲料配比必须精确,要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基础之上不断提升羊群的抵抗力与免疫力。在舍饲羊群饲养过程中定期(每周2次)清理水槽和饲料槽,确保羊群饮水饮食干净。
蕨类植物在东北的荒山野坡比较常见,霜冻后绿色的枝叶极易被放牧的牛羊发现并采食,引起血尿、血便等中毒反应,因此要加以防范。尽量不要到有这蕨类植物的地方放牧,而且要对草食家畜蕨类中毒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加以重视,要做到区分对待、及早发现、对症下药、防患未然,针对牛羊等重要家畜类的蕨类采食问题进行严格限制,确保家畜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