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三类皮肤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2021-01-10 09:41温学思
饲料博览 2021年2期
关键词:猪丹毒皮炎溃疡性

温学思

(鸡西市滴道区畜牧兽医服务中心,黑龙江鸡西158100)

仔猪渗出性表皮炎也称仔猪皮脂溢,是一种全身性皮炎,易发于仔猪,由猪葡萄球菌感染引起,以突然发病为特征。猪丹毒性斑疹是由猪红斑丹毒杆菌感染引起,以皮肤出现菱形疹块为典型特征。猪溃疡性肉芽肿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同时继发其他疾病所致,产生严重的炎症,导致纤维性组织的形成,一旦确诊,可针对性地使用敏感性抗生素急性治疗。

1 仔猪渗出性表皮炎

仔猪渗出性表皮炎(仔猪皮脂溢)是一种全身性皮炎,发生于5~60日龄的仔猪,以突然发病为特征,发病率为10%~90%,死亡率为5%~90%。急性型常感染哺乳仔猪,而慢性型常见于断奶仔猪。该病曾报道于世界上许多养猪地区。

1.1 病原、病因与病机

病变由猪葡萄球菌感染引起。葡萄球菌可以产生剥脱性毒素,但似乎不能渗入完整皮肤。该菌分为有毒菌株和无毒菌株两种。仔猪在感染前会发生足和四肢皮肤破损或身体撕裂伤。这些伤害常由打斗或擦伤体表(如新愈合伤口)造成。其他可影响该病严重性和疾病进程的诱发因素包括免疫力、卫生保健、营养及腿疥癣的存在或损伤皮肤的物体。因此,之前暴露并已获得高水平免疫力的成年母猪将通过初乳为仔猪提供保护。初产母猪所产仔猪的发病率较高,在建立的SPF群中因多数为初产母猪,因而该病的发病率较高。猪的抵抗力随年龄增大而增强,但猪葡萄球菌可从老龄猪皮肤、母猪阴道和公猪包皮憩室中获得。这些隐性携带者可作为初始群的污染来源。哺乳仔猪常由其生育栏感染。在某些情况下,也可在出生过程中从母猪的阴道感染或母猪分娩时感染。哺乳仔猪是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感染动物,断奶时混群也会发生交叉感染,发病率高达80%。但是死亡率在该年龄段常较低。发病率会因猪养殖单元的养殖密度高及较早断奶而呈现上升的趋势。

1.2 临床表现与病变

最先出现的症状是一窝中的一头或几头仔猪倦怠和皮肤发红。感染猪很快变得精神沉郁和厌食。体温可在疾病早期上升但随后接近正常。皮肤增厚,眼、鼻、唇及耳周围出现赤褐斑(斑疹),其中有浆液和脂肪渗出。病变面积增大,发展为水疱或脓疱性外观。机体很快被潮湿的脂肪和浆液性的油脂渗出物所覆盖,随后结痂。污物的聚集使感染区域变黑。鼻面和舌也会出现小囊疱和溃疡。足部亦不能幸免,冠状垫及足跟糜烂,在稀有病例中蹄靴可能脱落。急性病例在3~5 d内会发生死亡。年龄较大的猪常呈慢性型,可见全身厚的痂皮病变或不连续的局灶性病变且不融合。除年幼的哺乳仔猪外,该病死亡率较低,但痊愈慢,生长迟缓,常有腹泻、消瘦及脱水症状。严重感染猪尸检时呈明显脱水、肺脏充血和外周淋巴结炎症。在最急性及急性病例中,常见肾脏肿大和子宫内出现黏液、细胞管型及烂碎物。

1.3 鉴别诊断

应与疥癣、营养缺乏包括缺锌(角化不全)、钱癣及玫瑰糠疹进行鉴别诊断。

1.4 治疗

多种抗生素可抑制葡萄球菌感染,包括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红霉素、洁霉素、青霉素、泰乐菌素、磺氨甲氧苄啶、氨基糖苷类及头孢菌素类。成功治疗需要在疾病早期给予高剂量抗菌药,连续用药7~10 d。抗菌疗法结合全身体表应用防腐药的成功率最高,但对幼龄仔猪疗效不佳,对晚期病例则无效。严重暴发时,对尚未感染的猪也应给予抗生素预防。分娩母猪及其产房应彻底消毒以阻止暴发。断奶后应加强卫生管理,以及3~5 d的饮水方案或拌料给药,将有助于控制断奶后该病的暴发。其他可控制严重暴发的措施包括新生仔猪断齿、提供软垫、隔离感染动物、避免混群,以降低因打斗造成皮肤损伤的可能性。

2 猪丹毒性斑疹

2.1 病原与病因

猪丹毒是由微小的猪红斑丹毒杆菌引起。病猪皮肤出现菱形疹块的特征性病变。

2.2 临床表现

丹毒杆菌进入血液后会引起败血症。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小团块阻断了微小血管对皮肤的血液供应。受影响皮肤出现几厘米大小、轻微隆起的菱形疹块,分散于背部、腹侧和腹下。疹块通常呈现粉红色至紫色,白猪很容易发现疹块,有色或肮脏的猪,症状可能不那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可用手掌触摸猪的背部和腹侧,能够感觉到隆起的疹块。病猪可能出现精神沉郁、发热等临床症状。如果血栓完全形成且未给予治疗,常因感染组织死亡、脱落,感染部位皮肤可能变成黑色。

2.3 治疗

丹毒杆菌对青霉素非常敏感,疫苗免疫有效。目前,国内使用的猪丹毒菌苗有猪丹毒GC42弱毒菌苗和猪丹毒G4T10弱毒菌苗,以前者较常用。猪丹毒GC42弱毒菌苗为冻干苗,用20%氢氧化铝胶稀释,皮下注时每头猪1 mL(约含菌7亿个);口服时每头猪2 mL,散食或流食喂法均可。对于病猪可用青霉素治疗,以发病后24~36 h内早期治疗效果更显著。如对急性败血型猪丹毒,每次可按体重1万~2万U·kg-1肌肉注射,2次·d-1,连用2~3 d。

3 猪溃疡性肉芽肿

3.1 病原与病因

猪溃疡性肉芽肿是由伯氏疏螺旋体继发感染的其他细菌(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共同导致的。此病见于3~10周龄仔猪。皮肤损伤是病原微生物进入体内的必要条件。

3.2 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病原进入皮肤后会对组织造成强烈刺激,产生严重的炎症,导致纤维性组织的形成。猪溃疡性肉芽肿需通过实验室检测与病原分离进行确诊。

3.3 防治措施

改善卫生条件,减少创伤,确认导致感染的管理性因素,并对此做出改变。可使用青霉素80~160万IU,一次性肌肉注射;或磺胺甲基异噁唑按体重0.15 mg·kg-1肌肉注射;有皮肤损伤的仔猪应及时涂擦碘酊,严重的可肌肉注射阿莫西林,1次·d-1,连用5 d。

猜你喜欢
猪丹毒皮炎溃疡性
岭南山竹子醇提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作用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控
猪丹毒病原菌特性
浅析猪丹毒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比较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染发
——皮炎
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炎临床特征与疗效观察
猪丹毒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
当心季节化妆品引发的面部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