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繁母猪疾病的防控措施分析

2021-01-10 09:41白宇
饲料博览 2021年2期
关键词:公猪传染性母猪

白宇

(绥中县农业农村局,辽宁绥中125200)

能繁母猪是指在生产初胎仔猪之后仍然可以继续正常繁殖的母猪群体。能繁母猪的机体质量对于养殖场的经济效益以及市场的食品安全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养殖人员应对饲养的源头进行严格的把关,为能繁母猪打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并为其提供优质的营养饲料以及高效的防治措施,为仔猪的质量和母猪的受孕率提供保障。在生猪的养殖过程中,应注重与能繁母猪相关疾病的研究与防治,为母猪的受孕、产仔以及仔猪的成活提供保障。

1 引发能繁母猪疾病的相关因素

1.1 选育以及引进因素

能繁母猪当中并不包含后备母猪,但是养殖场为了增加收益,所以在选育以及引进的过程中,为促使后备母猪能够达到能繁母猪的标准与原则,可能存在违规操作的行为,影响了母猪的正常生产率。

1.2 生理因素

在母猪的饲养环节,若不注重管理,难免会导致机体感染生育类疾病。从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的不孕都是由于受到了子宫炎症的影响。另外,养殖人员对配种方法缺少严格的把控,也加大了母猪的患病率。

1.3 营养因素

母猪的体质是保障生殖效率的基础,如饲料中的营养成分不充足,且难以满足机体对营养元素的需求,母猪的体质会有所下降,进而降低了繁殖效率。母猪体内的蛋白质含量过低,也会影响卵子的发育,降低排卵率和生殖率。

1.4 疾病感染因素

在养殖的过程中,由于怀孕母猪的体质较弱,易受到病毒以及细菌的感染,若不加强防控,则会对日常的饲料供应以及生长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同时,缺少良好的通风以及消毒措施,也会引发母猪的繁殖障碍。

1.5 公猪因素

受孕率与公猪精子的数量与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公猪的品种不够优良,或者在养殖的过程中公猪的身体营养并没有达到标准,都会造成精子数量不足和质量不达标的现象。

2 防控能繁母猪疾病的有效措施

2.1 实施疫苗接种,阻断疾病传染

引发能繁母猪疾病而对诱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传染性以及非传染性等两种类型疾病。在规模化的养殖场内,传染性疾病所带来的危害较为严重。集中养殖的方法不仅会加速病菌的传播,还会拓展传染的范围,所以当母猪感染病菌之后,则会引发流产问题。寄生虫的传播会对母猪以及人体都带来严重的危害,严重时还会导致流产以及产死胎的症状。因此,除了转变养殖场的经营规模之外,还需要提前做好疫苗接种工作,从源头阻断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进而达到降低经营损失的目的。此外,在疫苗接种时,应严格的按照正确使用方法,并结合规定保障科学免疫,保障仔猪以及生猪产品的生产效率。

2.2 早期的疾病诊治

在实施疫苗接种工作之后,会有效预防传染性疾病,但是却难以及时遏制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当能繁母猪感染非传染性疾病时,会诱发生殖器官畸形以及机能障碍等多方面的问题。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养殖人员的不规范管理、饲养方法不得当导致的,不仅会使机体营养不良,而且若饲料产品出现变质、发霉情况,还会加重中毒症状。所以,养殖人员需要对能繁母猪的日常行为及表现进行实时监控,争取能够在染病的初期,对机体实施有效治疗。养殖人员还应加强对非传染性疾病潜伏期的认识,并在初期加强管理,避免风险扩大。此外,由于能繁母猪的生长环境具有复杂化的特点,所以早期的疾病诊断是预防疾病的有效防控措施。

2.3 保障养殖环境

养殖场所采用的集约化模式,并不利于对能繁母猪疾病防治工作的开展,甚至还会引发交叉感染的现象。所以,养殖人员需要时刻关注机体的状况,做好环境的净化工作,尽量缩小疾病的感染范围。另外,还需要定期开展疫苗的检测工作,避免疫苗失效以及二次感染的情况发生,若发现二次感染,则应及时将病猪进行隔离治疗或无害化处理。与此同时,养殖人员应加强对生物安全防护措施的使用,对能繁母猪所生活的区域进行消毒处理,并将杂物清理干净,减少病菌的滋生。实施科学化养殖,提高饲养的质量,有助于减少能繁母猪的发病率。

3 小结

加强对能繁母猪养殖场的监督与管理,实施分区域养殖,并进行有效的疫苗接种以及检疫措施,将有助于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除此之外,相关人员还可充分地结合诱发能繁母猪疾病的不同因素,并结合养殖场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也将有助于保障养殖场的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公猪传染性母猪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母猪补血的必要性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二)
管好种公猪可提高受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