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莲:蔬菜高产小康圆梦

2021-01-10 09:20刘悦
晚晴 2021年12期
关键词:生态区田间贵州

刘悦

因为一颗为农业科研事业奉献的初心,李桂莲始终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几十年始终如一,她致力选育新品种、研究新技术、推广新成果,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

“搞农业科学研究必须在田里写论文。”这是首届“贵州杰出人才奖”入选者、原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李桂莲说得最多的话。

年近八旬的她,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时间在田间地头度过。她摔断过腿,扭伤过脚,随身带着血压计,但她从未想过要停下,“只要走得动,就会一直干下去。”

李桂莲被誉为红水河畔的“女财神”,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致力于贵州蔬菜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为贵州找到一条反季节蔬菜发展之路。

1979年,李桂莲带着她选育的“希望一号”番茄种子,第一次来到红水河畔的罗甸时,看中的是这里冬春热量条件好,气候资源得天独厚,她想要搞一个“天然温室”蔬菜工程,把致富希望带给贫困群众。

20世纪70年代末的罗甸县,还延续着传统农耕栽种方式,每年种一季水稻,基本不吃蔬菜也不种蔬菜。

为改变农民不愿种菜的习惯,李桂莲花了不少力气,“我给农民做工作,种菜赚了是他们的,赔了我掏钱来补,这才争取到4分地种番茄。”

那时的李桂莲只是省农科院初级科研员,缺少经费,就用自己的工资贴补;没有技术,全靠自己在田间地头试验。她天天守在试验田,和农民一起栽种、浇水、施肥,最终试验成功。

她和团队的努力,改变了罗甸的种植业结构,从过去一年种一季水稻,变为早菜、水稻一年种两季。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人均耕地面积少,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这是李桂莲在科研上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必须利用贵州山地立体气候的特点,将土地闲置期充分利用。”为此,李桂莲和团队开创出一套适合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模式——蔬菜“321”(即蔬菜年畝产值达3万元、2万元、1万元)高效种植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以贵州不同生态区19个县作为试点,结合市场需求和全国蔬菜上市淡旺季规律,根据各地气候特点,采用间套作、复种、轮作等方式,研究总结出适宜不同生态区的一年多季蔬菜高效种植技术模式100余套,使过去的一年种植一季或两季蔬菜改变为一年两季、三季甚至速生蔬菜一年8季,改革了传统种植方式,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了项目区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李桂莲的手机里,存着全省众多农技人员和普通群众的电话,只要他们遇到问题,李桂莲都会在电话里为他们讲解。

每到播种和丰收的时节,李桂莲最惦记的就是地里的蔬菜。尽管已经退休,但她仍然随团队一起奋斗在贵州蔬菜产业的最前线。

威宁、罗甸、榕江、望谟、惠水……一顶草帽,一个水壶,她的脚印深深印在了一块块田间。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离不开产业的发展,而产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撑,作为一名农技人员,我还要继续把我的专业知识教给更多农民群众,他们丰收的笑容就是我的动力。”李桂莲说。

今年,李桂莲将继续做好蔬菜“321”高效种植技术项目的实施和推广,并做好育种工作,培育适宜贵州种植的优质品种。同时,为贵州野生蔬菜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对全省野生蔬菜生产开展技术服务和指导。“只要我还能干,就要一直干下去!”(来源:《贵州日报》)

猜你喜欢
生态区田间贵州
田间
田间学农忙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云南典型烟区烤烟K326生长发育及烟叶内在品质特征
不同生态区不同栽培方式对优质粳稻南粳9108品质的影响
浐灞生态区建设对当地生态文化影响的评价
贵州教育出版社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旅行的收获
田间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