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中职学校“教训培考”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2021-01-10 13:27王艳梅白莉崔永娟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教育信息化中职

王艳梅 白莉 崔永娟

【摘 要】本文基于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思路,提出要构建“互联网+”条件下以教学活动设计为重点、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二维四阶”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校行企培联合打造适应“二维四阶”教学模式的一体化“互联网+教育”学习平台,实现教训培考教学资源的“自助·动态·共享”,推动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打造一支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等具体做法。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中职 教训培考 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0-0043-03

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了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并明确了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活动的软硬件设备跟不上,尚无完善的信息化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对职业教育教师的信息化素质培养力度不够,具备信息化意识和能力的教师较少;学生信息化学习意识亟待提高,应转变学习习惯,让手机成为学习的工具;信息化课堂教学需要建设教学资源,但共建共享跨院校或跨区域的资源合作建设较少,校、行、企、培教学资源割裂,学校课程与职业培训契合度不高,等等。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教学高速均衡发展已经付诸实践,但仍需不断创新突破,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现代化稳步发展。

为实现2.0行动计划“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广西城市建设学校从2013年开始依托1项广西职业教育重大招标课题(“互联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和4项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教改项目(“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品牌课程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建筑识图’课程为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中职‘三类三课三段式’微课开发的研究与实践”“混合教学模式在中职体育美育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开展了中职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经过8年的研究、实践与推广,示范作用明显,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为实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发展目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研究目标与思路

(一)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学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坚持校行企培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创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环境,实现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提升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专业教学能力,推动学校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前列。

2.具体目标:

(1)构建一种模式:结合中职教育全过程的课程特点,构建一种满足信息化时代发展需求的,具有普适性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

(2)构建一个平台:引入“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整合校内校外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在“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互通、衔接与开放的校行企培一体化的“教训培考”大平台。

(3)促进两个提高: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的拓展,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形成研究一代、示范一代、应用一代、普及一代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二)研究思路

二、研究过程

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策略无法适应信息化教学要求,教与学的针对性、互动性、协作性、即时性都存在瑕疵,中职信息化学习平台建设资源匮乏,校行企培资源割裂。经过8年实践,我校进行了相关改革,具体表现如下:

(一)构建了“二维四阶”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全周期+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确立“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重构教学过程,在“互联网+”条件下通过线上线下两个维度,在教、学、查、改四个阶段建设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平台记录课前、课中、课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完整过程,形成教与学的大数据,经统计分析即时得出全周期考核结果,过程中引入企业、行业多元化教学评价的变革,反馈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通过不断地诊断与改进教学过程,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改革。

以魔灯(Moodle)教育平台为依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组织线上手机教学,实施课标落地,并根据平台数据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突出“二维四阶”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有效性。项目自实施至今,推动全校各类课程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建成并使用32门精品在线课程,累计12709名学生参与自助平台的学习,无缝对接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2014—2020年课程平均分同比提高7.54分,对口高考录取率从94.95%提升到97.77%;区级以上学生技能大赛获奖共计287人次,同比增加26.25%;1+X(BIM)考试学生通过率从50%上升到80%。

(二)建立了跨领域校企协同育人“教训培考”信息化教学运行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将企业资源引进课堂,将行业标准融入教学,采用项目化技能培训,利用校、行、企、培共建共享信息化平台,统筹安排教、训、培、考等环节,实施个性化教育,拓宽就业本领,使学历教育与考证、校内相关专业课程与“1+X”证书进行课证融通的改革。校行企培合作服务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优化“平台+教育”“平台+培训”“平台+考证”服务模式和能力,开展纵向深、面向广的校、行、企、培协同育人模式,形成覆盖校行企培共享交易机制,解决校内教学资源供给瓶颈问题。形成校内校外各类教育课程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形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发展合力。创造实施类型教学的条件,通过校内学生学历教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培训—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发展路径,将课程标准外推为面向企业、面向社会的职业培养标准,探索教育与培训并举的道路。找寻校企协同育人的契合点,校企相互助力提档升级,探索校企合作的新路径,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终身学习质量的提高。

平台对外开放与服务,为7家建筑类企业和農民工提供了2435人次培训及继续教育机会;为广西区四建等企业开展专项1+X培训;指导企业员工参加全区农民工技能大赛获二等奖,多次承办桂林市农民工技能大赛。

(三)名师领航,打造一支“双师+双能”教学团队

依托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及一体化“互联网+教育”学习平台,特聘国家信息化专家为我校信息化顾问,组建信息化课程建设团队,制订“两全两高”师生信息化素养培养方案,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有其自身鲜明的特征,承载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时代重任,“双师双能”型教师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是改革发展的第一资源。师资团队建设一是聚焦“双师型”教师素质,深化师德长效机制;二是聚焦“双师型”教师能力,建立校企共培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提升教师“双能”,即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

围绕“平台+教育”的课堂革命和信息化课程的建设,学校特聘教育部信息化专家沈立心教授为学校信息化顾问,组建引领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师创新团队,以名师领航,指导、培训教师的课程开发和设计能力,成立了1个信息化技术服务部门和12个信息化课程建设小组。技术服务部门负责平台的建设、维护,以及帮助教师解决技术性问题。信息化课程建设小组与企业共同开发平台的信息化课程,以课程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为基础,进行课程设计,创新并灵活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教学改革中提高教师团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通过项目实践,学校培养了2名区级名师,1名区级教学能力大赛评委和指导老师,1名正高讲师,双师率达50%;有86人次教师参加各级信息化教学大赛并获奖,同比上一个五年增加5.2人次/年。建工、造价专业获区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公开出版专著1本,参加全国29所建筑类学校联盟开发10门建筑类核心课AR技术立体化教材,公开出版了《建筑识图与构造》AR技术立体化教材,截至目前共有6省9所学校使用该教材,年发行量达3718册,实现了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共享。

(四)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通过实践研究,一是借助智能手机,实现了课前、课中和课后知识学习的无缝有效传递和吸收;二是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能自由掌握学习时间,题目练习形式如游戏过关一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教学效果,及时反馈结果,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积极向学的心态;三是学生课上没听懂的知识,可以向师生展开讨论,视频资源可以随时回看,便于复习和巩固,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自2016年以来,我校获得国家级奖学金的有7人,获得自治区级奖学金、校级奖学金和优秀干部的学生人数大增;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持续减少,学生流失率控制在8%以内;家长对学校教育孩子的成长满意度和美誉度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好人好事也多了,校园内外常常有学生好人好事的通报表扬,形成了一股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向心力。

充分利用新技术转变课程的教学方式对职业院校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本研究成果经过实验应用阶段检验,但仍有诸多待完善及改进之处。下一步我们将首先优化“平台+教育”服务模式与能力,拓展更多行业、企业、培训课程,实现课证融通、校企融通、校训融通,解决校内教学资源供需瓶颈问题,完善优课服务,形成覆盖职业教育所有学段的生成性资源体系。升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丰富职业教育学习资源系统,满足学习者、教学者和管理者的个性化需求。其次持续推动信息化改进教学、优化管理、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继续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的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李秀,陈宏伟,王文利.基于类型教育的土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山西建筑,2021(8).

[3]李茜,李高祥.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

[4]杨勇,林旭.“人工智能+教育”视域下职业教育“金课”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3).

[5]曾海,李娇儿,邱崇光.智慧师训: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教师专业发展新生态[J].中国电化教育,2019(12).

[6]孙杰远.智能化时代的文化变异与教育应对[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4).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自筹经费重点课题(B类)“扩招背景下广西中高职联合办学‘三段三融四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21B33);2019年广西职业教育第二批专业发展研究基地项目“广西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艳梅(1984— ),女,高级讲师,现就职于广西城市建设学校,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改革教育信息化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分班教学在高职英语课堂上的应用
基于CBET模型教学效果调查
公安院校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初探
民间舞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