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医国际教育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2021-01-10 05:04施大中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6期
关键词:挑战发展

摘要:中医热覆盖全球,中医国际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中医翻译人才储备远远少于需求,学习中医的外国人士的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中医外语教材不同版本之间存在差异等种种原因让中医国际教育面临不少挑战。

关键词:中医国际教育;发展;挑战

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美国补充替代医学国家中心,简称NCCAM)将补充和替代疗法分成以下五种[1]:

(1)中医,顺势疗法等传统医疗类型。

(2)音乐与治疗,冥想疗法等身心干预类体系。

(3)食物保健品,功能食品等在生物学上建立的疗法。

(4)整骨疗法等以操作在身体某一部分的疗法。

(5)灵气和气功疗法等能量疗法。

近年来补充替代疗法的国际地位日益升高,覆盖面日趋扩大,而中医学作为普及率比较高的一种补充替代疗法在全世界崭露头角。 众所周知现代人的工作节奏快,个人压力较大,疾病也相对多,虽然西医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升级,其治疗的副作用也不断被大众所困惑。每年都有人尝试用中医来治病甚至是把中医当成一种保健方式。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古往今来无数国外资料明确记载了中医中药的相关信息。斗转星移,科学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医疗技术更在不停的更新,中医在治疗人类疾病以及治未病方面的优越性日趋被国际社会肯定,中医热潮一浪盖过一浪,呼声越发高涨。截至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了183个国家及地区,在我国实施了“一带一路”的建设后[2],中医的传承和创新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动,笔者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中医国际教育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1翻译人才储备远远小于需求

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其走入世界万千家庭就必须要有翻译,翻译是一个桥梁,承接了来自不同地区不用地域的人对于不同知识的需求,也就是说翻译是个文化交流的使者,使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文化传播的难易和优劣。有时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有时是不同思维方式的交流。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国近代最著名的翻译家之一严复先生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三个词精确的概括了在平时的翻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3]。医学翻译属于科技翻译并且是科技翻译中的重要一个部分,其要求翻译者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的表达要精练和准确到位,翻译的层次必须分明,尤其是注重专业性、客观性以及精确性。在医学翻译的过程中,是否熟练掌握医学词汇,如何去完美的翻译长句和难句,遇到有争议的地方如何去处理,中医博大精深,本身就需要终身学习,而外语也是需要终身学习,此两门学科之间如果不是因为文化的传播以及医疗的共享需求是根本不会发生任何联系的,所以既要学好中医又要有良好的外语翻译能力可谓是难上加难。

也有的人会说普通的外语翻译只要经过短期的培训也能上场翻译中医,笔者不赞同此观点,经过短期培训的中医翻译往往是最容易损害中医在外国人心中形象的人群,中文变化多端,多音字,多意字,一语双关,通假字无数,而中医的行文描述很多来自古文,没有受过严格正规的中医教育的人们无法理解最真实最正确的中医知识,仅仅凭对字面的认识用现在白话去给外国人翻译,权且不说能不能帮助外国人学习中医,即便是让外国人听懂都成问题。因而只有推进中医双语教学,明确书本理论和临床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中医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素養,全力培养与世界接轨的复合型高素质中医人才是重中之重[4]。

2学习中医的外国人士以及中医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奖显示了全世界对中国中医的价值认可[5]。而中医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文化知识,是中华文化的载体[6],越来越多喜爱华夏文化的外国人也喜欢中医,相信中医,学习中医。

但凡是在第一线为外国人教授中医的老师们都会有同感,学习中医的外国人士实在是“鱼龙混杂”[7],少部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西医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半路出家”人员[8]。面对受过高等教育的西医从业人员,授课还是容易进行的,“半路出家”的人士中如果是也受过良好的教育也可以沟通,但是遇到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士授课很难进行,比如中医穴位的解剖学定位,比如中医的证对应的现在西医病名,比如读基本的中医书籍译文都觉得生涩拗口难懂等等,一方面说明了中医在国外的覆盖率广泛,无论那个阶级的人都可以学习中医;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国外中医学习的起点低,基本没有门槛,很难想象受文化程度低的人士接触多久中医后就会从业,从业后对于病人的安全保证能有几分,如果仅仅把中医当做谋生的手段和糊口的工具那么将很不利于中医的良性发展。

3中医外语教材不同版本之间存在差异

中医外语教材是传播和发展中医的最重要载体,新中国建立后中医外语教材从寥寥无几一直到今天的蓬勃发展,教材在数量以及质量上有了巨大的进步[9]。相比之下,中医外语教材评价方面的研究非常少,这对教材的使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材的研发不利。除此之外,编写中医外语教材的专家教师是否接受过严格的中医知识培训也是一个问题[10],是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中医外语教材中可能就有不同的翻译,比如“meridian”和“channel”都可以是“经”的意思;有的就差异比较大,比如“青筋”这个词,有的教材写的是“blue veins”,有的教材则是“green veins”,但实际上外国人并无此类说法,直接就是“veins”;比如“五心烦热”这个词,也有“dysphoria with feverish sensation in chest; palms and soles”和“Vexing heat in the chest, palms and soles”,常听闻中医外语应标准化之说,笔者认同却但又有疑惑,认同的是要把错译妄译从各种教材中删去,疑惑的是标准化的标准如何界定,何为标准,谁来制定标准。

4结语

综合上述几方面的因素,可以发现中医国际教育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我方教育人员的能力,外方受教对象和从业人员的受教育度水平,中医国际教材的质量都会影响国际教育的发展,这些存在的问题对于中医的国际教育以及每一个中医人来说都是一个个挑战。

参考文献

[1]梁繁荣,吴曦.国外中医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中医,2006,26(2):79-8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 (2016-2020年)[Z].2016-12-26.

[3]王晶,孙敬青,李彬.中医中心双语教学师资培养与团队建设研究[J].北京中医药,2020,39(12):1318-1320.

作者简介

施大中 1995年5月生人,男,汉族,台湾人,硕士研究生,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专业:针灸推拿学。

猜你喜欢
挑战发展
极限挑战
眼力大挑战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叽咕乐挑战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第52Q 迈向新挑战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