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与创新研究

2021-01-10 10:24王民莹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6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创新

王民莹

摘要:问题意识与思维有着直接的关系,问题意识产生于思维,同时问题意识又推动思维的发展。问题意识对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十分重要,所以要加强对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当今社会,问题意识的缺乏越来越突出,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也有很多,所以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分析原因,探索出培养问题意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问题意识  创新

一、问题意识的产生

(一)思维产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在思维活动中产生的。思维是人们认识活动的中心,是人脑对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以及每个事物特性的反映。所以,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问题性。这个特点主要表现就是人们在进行认识活动时,总会遇到一些感觉无法处理的理论或现实问题,并且同时会产生疑惑、焦虑、探究等的心理状态,此种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又会促使人们积极发挥思维,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促使思维发挥能动性产生问题的心理就称为问题意识。

(二)问题意识推动创新思维

我们要想实现创新,首先就需要有问题意识。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过程中,通过发现、分析、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增加对原有认识的新理解,新思考,从而创造和培养创新思维,推动创新。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也就是推动创新的前提。

所谓创新思维是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组织规划,进一步提出与之前不一样的计划和方案,并产生新的成果的思维活动。它与其他思维活动不同的是它改变了原有的处理事情的方式,将原有的实践和理论经验进行“扬弃”,重新进行整合,提供新的解决方法。

二、培养问题意识,促进创新研究的必要性

马克思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2] 问题是我们进行认识活动的起点,是连接未知和已知的中介,人类社会一切的发明创造都是始于问题。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主体在进行认识活动时,通过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深刻洞察、怀疑、批判等多种方式,产生了认知冲突,经过深入思考后仍困惑不解时,出现了一种具有强烈的探索情境的真实问题或想做出发现式创新的一种心理状态。”[3]

(一)有利于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

善于在学习和生活中提问题的人总会想办法解决问题。为了解决问题他们就会不断开动脑筋,启动创新思维,罗列和整理原有知识和经验,对其进行再次分析解剖,从而发现不一样的知识点。在这个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头脑中零散的知识就会变得越来越有逻辑性,原来的知识体系变得更加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建构的能力,推动了个体认知的发展。

(二)有利于推动学术创新

无论我们做何种研究,都需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因为有了问题意识研究者才会有研究的动因,才能形成新的研究成果。问题意识是在创新思维中产生的,创新就是在发现问题那一刻开始的。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要想实现它的进一步创新,首先就得有问题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前提。若没有问题意识,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很难获得进步与创新。所以,培养问题意识有助于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与创新,提高它的社会价值。

(三)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價值

在问题意识的指导下,研究者在研究分析社会各种问题时会不断发现存在的新问题并提出疑问,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衡量该问题在自己头脑中以及整个社会知识库中是否可以得到解决。所以,“强烈的问题意识, 不仅有助于学术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遏制低水平重复研究的不良学术之气。”[4] 拥有问题意识的研究者肯定会比无问题意识的研究者取得更大的成功。它可以使研究者本人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辨别能力,做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三、问题意识的缺失

(一)问题意识缺失

1.研究者欠缺对灵感的捕捉

发现问题的过程实质上是个体对问题的感知过程,是个体在思考过程中突然冒出的灵感和想法,而灵感的产生则来自于对所研究问题的好奇和求知,并促使研究者开始新的思考。但是,有不少的人都无法产生和捕捉新的灵感,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很难发现新的问题。这些研究者在研究问题时很少追问这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以及怎么样做等。

2. 研究者不善于聚焦问题

研究者在研究问题过程中产生的灵感和新的想法仅仅是运用问题意识发现问题的第一步,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之间不是十分容易的,它需要人们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在头脑中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重新梳理和罗列,从而聚焦问题,提出问题。但是,在现实的研究过程中,人们或许可以灵敏的发现问题,但是却不善于分析和整理问题,在问题产生后并不能及时总结梳理,任由其发展,这样就使得问题并不能很好的聚焦。

3. 研究者不善于反思建构

问题意识的产生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两部分。只有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问题进行聚焦提出问题,问题意识才算全部完成。某一个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过程是研究者对此问题疑问、思考、判断以及建构的过程。当面对发现的问题时,具有问题意识的研究者会因疑问、分析、判断等意识对问题进行自觉的研究和剖析,同时在此过程中也会重新建构知识体系,最大程度的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在现实的研究过程中,受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许多人丧失了对问题的疑问,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单向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培养问题意识,促进创新研究的措施

(一)更新和完善知识体系

一个研究者的知识体系是否完善决定着他研究问题的质量好坏。而培养问题意识,首先研究者本身就应该有充足的、完备的相关专业的知识量,广泛阅读书籍材料,不断参与社会实践是研究者研究问题进行工作的重要途径。具备广阔的理论视野对研究学术的人来说是最应该具备的,它可以打破原有的知识和思维框架,同时吸收不同人的观点,促使人们从新的层面去发现问题,这样就有助于问题意识的产生。所以,培养问题意识,首先就应该及时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在研究问题时可以发挥问题意识来发现问题,以此不断推动创新研究。

(二)勇于淡化权威

权威意识在社会中十分常见,主要就是指人们对一些专家、教师等所出的研究成果,所说的话一味的信奉,深信不疑。当然专家之所以是专家,权威之所以是权威,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他们的观点或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先进的。但在这想说的是我们不应该盲目追随权威,而应该发挥自我意识的能动性。权威意识的存在容易让人们形成懒惰的心理。这样长此以往就很那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创新。

要想培养问题意识,推动研究创新,我们就要淡化权威意识。在发现问题时,我们首先要自己主动思考,分析该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借鉴“权威”在这方面的成果,但也要批判的借鉴和吸收,要去考虑“权威”的成果是否是完全对的,它又是否适合现在的问题等等。

(三)创建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培养问题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培养过程。而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创建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这个环境有多方面的内容。第一,要建立一个有强大包容性的研究环境。第二,对原有的单一的评价模式做出改变。“任何重大学术成果的产生都是在面对事物发展的矛盾困惑时,展现出来的孜孜不倦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心理。”[5] 所以,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问题意识,促进研究创新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20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房寿高,吴星. 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J].上海教育科研,2006(1).

[3]仇立平.社会研究和问题意识 [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1).

[4]方志远. 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与“非问题意识”[J].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6(2)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创新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