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现状分析

2021-01-10 16:11孙海燕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1年20期
关键词:培育马克思主义思想

摘  要: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整体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可以顺应时代要求,做到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相契合。然而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面临着全球化、社会转型、思想转变、体制创新等带来的诸多挑战和冲击,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与时代发展相背离、理想信念缺失的现象,与以往大学生相比,不少学生的思想表现出功利化、现实化、物质化和自我化的趋势,并且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1]。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现实境遇是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的社会转型以及社会信息化交织,而这些现实境遇既为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创造了机遇,也对挑战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工作。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工作就艰难进行着,前途光明,但也有着重重问题[1]。首先从培育的路径、内容和方法上详细阐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取得的一些成果: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途径多样,内容不断充实,方法有所更新,绝大多数的学生信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尽管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尤其培育的目标需要进一步定位,培育的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培育方法亟待进一步创新。

一.思想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培育目标需要更深更准定位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目标的具体性、针对性影响着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实际效果。总体上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制定了一些目标,但在目标对象上层次性还可以再明确些,既要把大学生整体作为目标对象,更要有针对不同对象的具体培育目标。

2004年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得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这里,明确强调了培养对象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是要把先进分子培养成马克思主义者。但是,现在许多学校在这方面没有加以区分,这样就缺少针对性,这就容易造成培育的目标与大学生的当前实际情况相脱离。

当前时代的主流是认同马克思主义的,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发展,产生了信仰选择多元化,理想信仰感性化,入党动机功利化等趋势[2]。当前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目标几乎都是在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基础上,把大学生培养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根本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几乎很少把对大学生的终极关怀需要的满足作为时代目标。这会使得这个时代的“90后”大学生感觉马克思主义思想“离我太高太远,对我没什么用。”

因此,笔者认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时代目标亟待进一步定位,要根据不同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实行准确的定位。

2. 培育内容亟待进一步完善

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教育内容如果脱离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就不可能被学生理解与接受。不少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比较高深,难以理解,不能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还有学生认为“教育内容太空洞、太枯燥,使人昏昏欲睡”,这是大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人生基本问题教育和生命健康意识教育。这两方面教育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加强这两方面的教育可以顺应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需要[3]。

3.培育方法需要多一点创新

近些年来,尽管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培育方法有了很大改进,但有些活动往往满足于形式。尽管不少高校制定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定,有些高校还有具体活动次数的规定,并计入学分。但较少过问学生如何进行实践活动收效甚微。笔者认为不仅仅要在意学生在校期间流动的数量,更多要关注和提升质量,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个体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此来分析,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影响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最终实效性的内因。

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是马克思思想教育的重要接受主体。一方面,他们不断追求自我的觉醒、发展和完善,渴求自我主体性地位的获得,力争在生命的流程中获取人本有的价值、尊严和自由,以致让人理性的主宰自我成为现时代的主题;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向前推进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不断得以解放,与时俱进成为新时代的内在品质[4]。由此,大学生不再沉浸于外在说教的被动接受,而是表现出自主思考、自我发展的强烈意识,并力争在多元化的理论体系和价值理念中表达一种自主选择的能力,这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从形式上看,人的个人能力和个人关系得到普遍性发展,人的独立性也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物质的进步”与“精神的沉沦”成为具有时代性标志的一对紧张关系;“选择的自由”与最终的“无可选择”成为现代人心理纠结的重大表征。而人自身具有的否定和批判的向度,又促使我们不断反思生活和人本身以期“超拔自我”,在更深的层次上实现对生命本体的感悟和对人之生存意义的思考,从而重新找回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这种诉求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对于“现实的人”的关照便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将要作为精神性存在的重要方式深入教育对象的内心世界中去,积极关照现代人的真正需要。

总之,面对教育接受主体多重需要的呈现以及新变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首先要肯定接受主体所具有的一种自控能力和选择能力,尊重他们合理的现实需要,改变传统的一定程度上的壓抑物质利益诉求、忽略精神关怀并对人们的政治参与持“谨慎”态度的偏颇做法,真正体现出一种公共关怀精神。当然,针对接受主体的一些不合理需求,亦不能简单肯定乃至迎合,而是要积极引导和转化,实现个体在自身发展上的健康状态。

2.家庭因素

父母是大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教育时期,它对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影响,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培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家庭教育是建立在经济关系、情感联系和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父母及其长辈的思想和行为习惯都对大学生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的信仰无可避免地会受到家庭的影响[5]。而家庭教育的误导也是导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存在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培育受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着人们的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生如果在物质的基本需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很难鼓励大学生把个人理想信念与社会共同理想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父母平時为人处世的方法以及对社会上的人和事的评价,也会无形地感染着子女。最后,当前大多数大学生都是“90”后,且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极度被宠爱,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习惯依赖家庭帮助和安排的思维方式都会表现在信仰的形成中。

事实上,部分家长“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追求”的教育误区,使得学生不仅在家里不做家务,在学校也不乐于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得很多大学生形成金钱至上和个人本位的思想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摇篮教育的家庭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长的文化水平、教育方式、信仰的选择以及品德的修养都对学生信仰的选择、品德和心理的成长有直接而且十分重大的影响。

3.学校因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情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有直接的关系。学校教育要加强时代性,针对性,培育内容更加紧贴大学生当前实际,培育方式方法需要创新,都是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说明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重视有待进一步加强。

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自觉,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一方面,他们勇于承担学科发展的重大责任,积极关注学科发展的前途及命运,把握学术研究的最前沿,通过理论构建来推进学科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他们密切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主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实践活动之中,不仅增强了学术的创造力,还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具体来说,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设计者,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环境等关节要素的系统优化;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积极参与教育实践的全过程;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通过多种途径把一定的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传播到每一位受教育者。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重要性。不仅要在提升科研能力,提高就业率,保证招生质量等方面要花大把精力,对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也要不断付出努力。

4.社会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促使社会主义各方面建设都取得非常突出的成绩,这都给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也有些不良因素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作为社会复杂适应巨系统的重要子系统,社会系统的经济形态、社会结构、社会体制的系统配套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变革与转换。一是社会现代化的因素,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面临的外部环境的改变,社会转型期中国的党情社情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需要系统的自我完善的困境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主要原因。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而且会受到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及人口等许多非经济因素的制约。二是社会转型的因素,刘祖云认为,中国的社会转型主要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三个层面:“一是结构转化,即当前中国社会的社会整体结构、社会资源结构、社会区域结构及社会身份结构等均在发生转化;其二是机制转化,即当前中国社会的利益分配机制、社会控制机制、社会沟通机制、社会流动机制及社会保障机制等都在发生转换;其三是观念转变即随着当前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化和机制的转换,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发生转变。”从背景来看,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是当前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宏观背景:经济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国际背景。面对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国际竞争背景,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改善,要与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相配套、相适应。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交织碰撞的各种思潮,充斥当代社会和大学校园,一些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件偶有发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任,影响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对于物质生活的理想,不少大学生都希望可以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以过上富裕的生活为目标。通过正当途径获取正当利益没有错,但如果把人生最终极的目标就仅仅定位为金钱和物质,就终将陷入拜金主义的泥潭。所以大学生必须积极树立正确的思想,自觉抵制拜金主义的思潮,从而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正是因为有着极为复杂的影响因素,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这就要求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实践中,根据时代发展和现实环境的变化,积极调整培育措施,全方位、多方面的去努力,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程彤. 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2]杨昳婧.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夏威.高校学生人格培育工作运行保障机制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83-85.

[4]冯德连. 着力培育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N]. 安徽日报,2021-03-16(006).

[5]韦继辉. 学党史悟思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N]. 南宁日报,2021-03-15(006).

作者简介:

孙海燕(1980—),女,汉,江苏沛县人,南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项目名称:2019年6月江苏省高校哲社思政专项课题:“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9JSB630)

猜你喜欢
培育马克思主义思想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蟑螂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阿吾(一首)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