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绿地园林空间适宜性研究

2021-01-11 01:59王灏滢徐琳琳
绿色科技 2020年23期
关键词:小气候样点绿地

王灏滢,徐琳琳,郭 超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浙江 诸暨 311800)

1 引言

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园绿地成为人们户外空间休憩活动的主要场所,绿地环境中由地形、植物、水体、建筑等要素营造的园林空间能在一定范围内构成小气候环境。区域小气候对于提高周边环境舒适性、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园林空间设计又直接影响着小气候环境[1],通过空间内的园林要素改善户外微小气候,在园林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2]。

本研究选取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的市民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空间形态、小气候等相关要素进行实测,并对测得数据进行总结和归纳,分析不同绿地空间类型的小气候差异,为园林空间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2 实测试验

2.1 实测地区概况

诸暨市市民公园位于城东行政中心(120°27′E,29°71′N),占地面积16.2万m2。作为城市首个森林湿地公园,市民公园堪称城市“绿肺”。诸暨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温差大,小气候差距显著,具有典型的丘陵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为16.3 ℃,常年平均降水量约1373.6 mm,降水日年均约158.3 d,相对湿度为82%,日照年均约1887.6 h,年日照百分率为45%。

2.2 样点的选择与描述

选取市民公园内3个园林空间形态各异的样点。样点一为开敞空间(图1a、图2a),以草本植物为主的开敞地块;样点二为半开放空间(图1b、图2b),植物群落结构以乔、灌、草结合为主,乔木以散植为主;样点三林下空间(图1c、图2c),种植了较密集的高大乔木,郁闭度较高,路两旁设有休憩椅凳。样点详细描述见表1,植物配置详见表2、表3、表4。

2.3 测量时间与测量仪器

测量时间为2019年5月1~3日,时间8:00~18:00,3个样点空间利用美国产小型气象站watchdog,每隔10 min测试距离地面高度1.5 m,每个样点的温度、湿度、风向的指数并记录。

用计算机Lumion软件建立测量样点的实地模型,使用软件模拟不同光照条件下,建筑、植物等的阴影变化。

表1 样点信息

表2 开敞空间植物配置

表3 半开敞空间植物配置

表4 林下空间植物配置

图1 样点平面图

图2 样点空间效果图

3 公园环境夏季小气候数据分析

3.1 不同空间温度效应分析

从图3中可以看出,日平均温度最高的是开敞空间,其次是半开敞空间,温度最低的是林下空间。温度在14:00之前变化波动较大,14:00之后逐渐趋于稳定,相对应湿度变化(图4)也在同一时段具有相同的变化特点。这是因为上午场地内的温度刚开始积累,受风速、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而下午,温度通过一上午的积累(以14:00为基准点,积累时间为6 h),场地受太阳光照的时间较长,积累热量较多,温度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小。湿度变化与温度变化趋于反比,所以在14:00之后,3个样点的湿度也趋于同一数值。17:00之后太阳落山,此时光照逐渐减弱,3个样点的温度逐渐趋向同一数值,由此看出,光照对于空间内温度的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开敞空间场地较为空旷,四周植物数量少,冠幅小,植物对该场地阳光遮挡较弱,造成此样点温度普遍较高,且随着光照变化,波动幅度较大。植株稀疏且矮小,导致空间内遮阴率低,受太阳辐射面积大,温度较高。半开敞空间与林下空间植物数量较多,植物种类也较为丰富,空间郁闭度高,树木树冠能遮挡阳光,减少太阳直接辐射,另一方面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消耗大量热量。由于植物对热辐射的遮挡和蒸腾消耗热量,植物覆盖的表面接收到的长波辐射比建筑材料铺装表面少得多,温度也低得多。

时间

3.2 不同空间相对湿度效应分析

空气湿度是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或空气潮湿程度的物理量[5]。湿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环境舒适度,而空间内的湿度情况,与种植植物的规格与数量相关。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植物内部的水汽蒸发到大气中去,从而增加大气湿度。由图4可以看出,3个样点8:00相对湿度处于峰值,而13:00左右相对湿度处于最低点。与上述温度变化趋于反比。这是因为虽然光照可以增加植物的蒸腾速率,但由于气温的升高,水蒸气散失较快,当温度趋于最高值时,植物因过度失水导致蒸腾速率降低,所以在13:00左右,样点的相对湿度处于最低点。11:00~14:30之间,半开敞空间的相对湿度低于开敞空间,与两者的整体变化相反。原因是,开敞空间较半开敞空间而言,开敞空间距离道路更近,而道路两旁的行道树蒸腾作用所产生的水蒸气,通过风引入到开敞空间内,相对应图5,可以看出在同一段时间内,开敞空间的风速出现了一个较高的峰值,并整体高于半开敞空间。不仅如此,在同段时间以及下午时间段内,林下空间的湿度并没有预想中明显高于其他两个样点,这是因为,林下空间郁闭度较高,且植物种类单一,都为高大乔木,其高度与冠幅都较大,空间的围合度较高,具有保温隔湿防风的效果,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其湿度逐渐趋于稳定。

时间

时间

3.3 不同空间风速效应分析

风能适当降低空间内的温度,在夏季引入风,能给人以舒适的感受,而在冬季则给人以寒冷的感受。不同样地的地形、植物群落结构以及周边建筑物等要素都会对风速风向产生较大影响。一般情况下,空间围合度越大,空间内的风速就越小。开敞空间因周围遮蔽物较少,使风在空间内流动受阻较小,所以空间内风速变化较大。而半开敞空间和林下空间都有高大乔木进行遮挡,所以空间内风速变化较小。因空间内植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二者的风速变化略有不同。

3.4 温湿指数与风效系指数分析

温湿指数是用来描述人体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综合感受的指数[6]。风效指数是用来描述人体对风、温度和日照综合感受的指数[6]。气候舒适度采用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评价,当两种指数不一致时,冬半年采用风效指数,夏半年采用温湿指数。根据人居环境舒适度等级,温湿指数在17.0~25.4,风效指数在-299~-100,感觉舒适(图6、表5)。

实测时间位于夏半年,所以以温湿系数为主进行分析。3个样点均处于舒适的区间内,半开敞空间处于区间中值,开敞空间趋向热感,林下空间趋向冷感。

图6 温湿指数与风效指数变化

表5 人居环境舒适度等级

4 结论与讨论

经过场地实测与数据分析,城市公园内林下空间比开敞空间和半开敞空间更舒适,林下空间的各项系数均在人体舒适范围内,而半开敞空间和开敞空间均有不同程度的超出舒适范围的情况。结果表明,空间舒适程度与其空间密闭程度、遮阴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而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风景园林空间的设计。为提高空间舒适程度,针对实测结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4.1 丰富公园绿地环境,建立多层次的植物群落结构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样点的垂直结构影响空间围合度以及光照范围。近些年来对城市森林、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等多项研究证明,在城市中配置具有复杂乔-灌-草模式的绿地可以显著改善微气候。在选择遮阴植物时,要选择具有一定透光性的植物,既能起到遮阴的效果,降低空间内的温度,还能促进场地内空气流通。

4.2 模拟环境,建立“有数据”的景观

为营造更舒适的活动休憩空间,使空间内的各项数据都更贴合人体的舒适感受,在设计绿地空间之前,可以对其周边环境和各项数值进行科学检测并加以分析,结合得出的数据结论,在此基础上进行景观设计。景观建成后,也可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和调查,做相应的后期调整。这样可以更加科学有效地达到设计目的,营造出更具生态性的绿地空间。

4.3 根据绿地空间的方位,合理调整景观设计

由于本次实验于春天进行,在时间上取值比较单一,考虑到四季光照的方向和强度不同,因根据太阳光照方向以及植物、建筑物等遮阴方向等条件,设计适宜的园林空间。

4.4 植物配置时,适当地使其引导风向

在局部小气候中,风的引入可以适当降低温度,尤其是在夏天,可以给人舒适的感受。植物配置时,可使植物群落平行于夏季主导风向,引入凉爽的空气;而在冬季,则可以适当地利用植物进行遮挡,合理利用风来改善空间小气候。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因素也影响着小气候环境及舒适度,例如硬质铺装的面积与材质、水体面积、休憩座椅的材质等,这些在公园绿地的设计当中,都是需要进行考虑的因素。风景园林的发展离不开对小气候的研究与调查,在未来的实践当中,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将在满足美观和功能的前提下,研究出能改善生态环境、更适宜人类活动休憩的户外空间。

猜你喜欢
小气候样点绿地
“引水工程”对克拉玛依局地小气候的改善
小学校园绿地景观设计研究
汾河源头水生甲虫物种多样性及其生态分布类型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林业“犟牛人”
谈谈玉米大田测产方法及应用
走进绿地
土地整理后样方田坎与二调样方田坎比较研究
哦,小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