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G 联合凝血功能检测在血流感染患者中的变化与意义

2021-01-11 12:08薛霖童风琴宋超赵焱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4期
关键词:毒血症二聚体病原菌

薛霖,童风琴,宋超,赵焱

(1.南京市浦口中心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江苏 南京;2.南京市浦口中心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 检验科,江苏 南京)

0 引言

血流感染(bloodstreaminfection,BSI)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流引发的感染,包括败血症(septicemia)和菌血症(bacteremia)。BSI 可引发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 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SIRS),病情往往进展迅猛,免疫力低下患者易发展为脓毒性休克(septicshock)、多器官衰竭(multipleorganfailure,MOF)甚至死亡[1]。国外已有大量文献报道凝血功能与脓毒血症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2],而BSI 导致的脓毒症发生率高达17.2%[3],目前尚缺乏对于BSI与凝血相关研究。

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相对于传统的凝血功能检测(conventionalcoagulationassays,CCAs)能够实时检测全血凝血功能,全面评估体内凝血功能,预测出血倾向。国内对于BSI 报道多数以分析BSI 病原菌分布以及传统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在BSI 中的变化4,因此本研究将TEG 联合CCAs 全面评估BSI 患者凝血功能,旨在探究不同病原菌感染BSI 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以及对BSI 患者预后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 年9 月至2020 年5 月期间本院入院的BSI 患者资料。纳入指标:1)符合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血流感染诊断标准5;2)患者年龄≥18 岁;3)血培养结果证实单一病原菌感染;4)实验室检测指标完整。排除标准:年龄<18 岁;先天性凝血功能异常或肝肾功能不全或长期应用抗凝药物和/或抗血小板药物等导致凝血功能异常者;妊娠、先天或后天免疫缺陷者;病例资料不全者。

血培养阳性标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属(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i,CNS)等条件致病菌阳性,须再次送检血培养或无菌体液、导管内培养相同菌种时视为阳性,如单次培养阳性则视为污染。

1.2 仪器与试剂

血培养应用抗生素前采集静脉血5mL 至血培养瓶(双瓶),仪器采用BD 血培养仪(BD,美国)及其配套血培养瓶。培养阳性进一步转种血平板和巧克力血平板,细菌鉴定采用ATB 全自动细菌鉴定仪(梅里埃,法国)。

凝 血 功 能 检 测CCAs 包 括PT、INR、APTT、FIB、D二聚体、FDP 检测,采集枸橼酸钠抗凝血(抗凝剂浓度109mmol/L),3000g/min 离心10min 制备乏血小板血浆,采用ACL TOP30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Beckman,美国)及其配套试剂检测。TEG 检测采集肝素抗凝血和枸橼酸钠抗凝血,并于2h 内上机检测。所用仪器为TEG5000 血栓弹力图分析系统(Heamonetics 公司,美国)及其配套试剂。

1.3 质控菌株

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大肠埃希菌ATCC35218、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 和粪肠球菌ATCC29212,均购自临床检验中心。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患者资料

2017 年8 月至2020 年5 月共71 例符合BSI 诊断病例,其中男性患者共41 例,女性患者30 例。同时选择同一时期血培养阴性病例37 作为对照,男性24 例,女性13 例。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差别无统计意义(P>0.05)。本院纳入BSI分离培养阳性菌中G-菌为主,占56.33%。血培养阳性患者主要来自ICU、血液科和肿瘤科。BSI 组患者住院时长明显高于血培养阴性组,同时DIC 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明显高于血培养阴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一般患者资料

2.2 分析本院BSI 病原菌分布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 年至2020 年间BSI 患者病原菌,以G-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占多数(40.47%),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26.19%)和铜绿假单胞菌(9.52%)等。G+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占37.04%,见表2。

表2 BSI 病原菌分布

2.3 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和TEG 检测结果的变化

回顾性分析血培养同一时期进行的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分析。在TEG 检测中,BSI 组与血培养阴性组比较,R 值和CI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2 和0.018,其他参数在两组之间差别无统计意义(P>0.05)。CCAs 检测中,BSI组PT 和APTT 时间明显延长(P<0.05),提示BSI 患者凝血功能以低凝表现为主。同时D 二聚体和FDP 水平升高,两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常规检测结果中BSI 组WBC 明显高于血培养阴性组(P<0.05),BSI 组血小板数量明显下降(P<0.05),见表3。义(P<0.05)。而其他指标在不同病原菌感染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

表4 不同病原菌感染凝血指标的变化

2.4 分析BSI 患者凝血功能在不同病原菌感染中的变化

将两组间差别具有统计意义的实验室指标纳入,其中D 二聚体和PLT 在不同病原菌感染组间差别有统计意

3 讨论

血流感染是脓毒血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6],如未能及时进行临床干预,病情恶化快死亡率高[7]。细菌感染过程中G-菌细胞壁上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以及G+菌中的脂磷壁酸、肽聚糖等可触发机体固有免疫反应,释放大量炎性细胞和炎性因子,以减轻损伤、稀释毒素同时吞噬细菌和细胞碎片。大量研究表明重度感染时,炎性介质释放刺激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tissuefactor,TF)进入循环,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进而形成凝血级联反应(coagulation cascade),故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同时纤溶系统和蛋白C 系统受到抑制,加剧凝血功能紊乱[8]。本研究中BSI 组PT、APTT 时间明显延长,说明BSI 患者以低凝表现为主,与国内对血流感染所致脓毒血症与凝血指标的临床研究结果一致[9]。国外已有临床研究发现脓毒血症、脓毒性休克患者D 二聚体水平升高[10-11],而对于BSI 患者纤溶相关指标国内外临床研究较少,本研究结果发现D 二聚体和FDP 水平明显高于血培养阴性患者,TEG检测指标中,BSI 患者CI 明显降低,CI 为凝血综合指数,能够反应机体整个凝血状态以及纤溶。CI<1.0 提示存在纤溶亢进,而本研究中BSI 患者D 二聚体和FDP 水平显著高于血培养阴性组,CCAs 检测结果与TEG 一致。综合CCAs 与TEG 检测结果,提示BSI 患者存在低凝同时伴纤溶亢进。

本研究共收集了71 例血培养阳性BSI 患者资料,G-菌占56.33%,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G+ 菌中以CNS 和金黄苏葡萄球菌为主,本院BSI 患者病原菌分布与CHINET 监测菌种基本一致。根据近年来国内的调查发现,BSI 中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增加,而临床研究发现G-菌进展为脓毒血症的比例明显高于G+菌[12],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病原菌感染凝血功能的变化,本研究分析了几种凝血指标在G-菌、G+菌和真菌中的变化,其中D 二聚体和PLT 在不同病原菌感染中存在显著差别,D 二聚体在G-菌感染后明显升高,PLT 则显著降低,其原因在于不同病原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感染后触发的炎症反应信号通路不同导致[13-14]。

BSI 是脓毒血症的潜在条件,分析BSI 患者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为血流感染发生发展致病机制提供参考。而目前对于BSI 凝血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本研究通过分析BSI 患者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为血流感染发生发展致病机制提供参考。根据本研究调查发现,BSI 患者相比血培养阴性患者住院时长明显增加,死亡率和DIC 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培养阴性。提示临床对于脓毒血症前期血流感染状态应引起重视。

综上,本研究将TEG 与CCAs 结合,系统性分析了BSI 患者凝血功能和死亡率,G-菌感染所致BSI D 二聚体明显升高,血小板降低,因此,结合凝血功能检测可作为辅助诊断BSI 以及鉴别BSI 不同病原体感染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毒血症二聚体病原菌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脓毒血症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ICU重症脓毒血症患者的护理方法与效果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羊妊娠毒血症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调查与预防浅谈
植物免疫系统“合作”御敌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