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融协调发展助推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践研究

2021-01-11 08:46刘伟清
中国商论 2021年1期
关键词:企业融资区域经济

刘伟清

摘 要:维护金融协调发展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提升全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金融协调发展为重点,从实践现状与优化措施两方面对其助推区域经济增长的具体实践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希望能够为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一些工作思路,以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协调;区域经济;信贷结构;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01(a)--02

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充分利用金融协调发展使区域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是基于我国社会发展改革的数十年实践成果总结出的历史经验。然而在实际推动过程中,金融协调程度与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常处于偏离状态,难以达到最优效果。

1 以金融协调发展助推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践现状

在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我国已步入协调发展阶段,并已形成“四轮驱动”的新格局,即东部、东北部、中部与西部四个经济区域,同时各经济区域下仍分成若干小型经济区域,如京津冀、江浙沪等。此种经济发展类型以空间地域为依托,有利于相关区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为金融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由于发展经验不足、缺乏相关模式借鉴等因素影响,使当前的金融协调发展活动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阻碍着区域经济增长。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第一是金融协调发展环境较差,缺乏完善的运行机制与规范;第二是信贷结构有待改善,存在贷款难、额度低、监测力度小等问题;第三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相当一部分金融主体难以快速发展;第四是创新作用不明显,缺少创新驱动也就缺少了前进动力;第五是政策针对性不强,当前各区域经济政策大多为普适性政策,缺少区域优势强化类政策;第六是忽视农村建设工作,农村也是金融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其发展将大幅降低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实际作用;第七是区域间合作力度较弱,可进一步深化合作。

2 以金融协调发展助推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践优化措施

2.1 优化金融协调发展环境

为维持金融企业的基本生存与健康发展,需要从多方面利用多种手段优化金融协调发展环境。对此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协调机制,所谓多层次,实际上是指要兼顾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以及金融公司三类主体的协调作用,其中地方政府要在金融发展领域中淡化行政区域意识,设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并设置常务工作机构,保证信息即时互通,妥善处理可能出现的地区间利益矛盾,推动区域合作;金融管理部门如人民银行等组织机构则应加强彼此的合作与协调,切实解决金融贸易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型矛盾与摩擦,致力于维护区域经济金融安全;金融公司则要积极探索多种合作经营模式,在多种业务领域上展开深度合作,提升区域内各类型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金融协调运行机制,此机制主要包含三部分,首先是风险防范机制,需要各金融监管部门联合构建,结合市场发展实际情况并以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案例为参考,保障区域经济的金融协调活动安全性;其次是利益均衡机制,此机制主要用于克服由行政壁垒造成的金融资源流动困难问题,解决金融空间分布严重不均衡现象,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与共享机制,鼓励金融资源的跨区域自由流动;最后是信息共享机制,包括地方政府间、金融管理部门间、金融公司间的多种信息共享系统,此类系统建立后可有效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成本损耗与经营风险,增强各金融主体间的信任度,推动区域金融深度发展[1]。

2.2 改善信贷结构

信贷是金融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金融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要积极利用多种手段改善信贷体系结构,提升信贷体系作用。对此,首先要制定并落实信贷结构调整目标,即银行在制定战略规划的基础上,每年应根据国家及地区宏观政策要求,制定年度信贷结构调整目标;其次要提升信贷投放的调控能力,贷款规模与结构应根据实际市场金融状况与银行实际金融水平灵活调控,避免经济产业产生过量金融泡沫,造成虚假繁荣影响金融协调发展质量与区域经济实际增长水平。

为达到此目的要求区域间的地方银行既要对央行的金融调控措施做出准确合理的理解,又要对市场金融动向做出正确预判,以此提升灵活务实的信贷能力;最后要强化信贷结构的动态监测,通过建立必要的统计分析制度对信贷结构、节奏与进度等动态信息进行监测,并加强对重点行业、区域、客户和产品风险的监控,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预警提前采取相应金融协调措施,以此提升金融协调能力,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2.3 加强中小企业融资工作

中小企业是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畅通中小企业金融发展渠道,降低金融发展难度,应加强针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方面工作。对此,政府方面应多多施以援手,在充分认识中小企业发展对于经济整体发展重要性的基礎上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状态加以引导,不断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素质,以良好的企业信誉塑造出优质的企业社会形象,利用社会效益不断为中小企业带来实际利益,促进中小企业经济建设发展。同时,地方政府也应主动承担起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重任,充分利用财政措施对于经济的调节作用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如施行贷款风险补偿政策、业务手续费补贴政策等,使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得以畅通[2]。

2.4 发挥创新作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要充分发挥创新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金融协调发展质量,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在此方面,第一要进行金融制度创新,通过监管的合规性到审慎性转变不断改进金融监管模式,推动行业内自律机制与行业内部制约机制建立,加强金融行业企业间的交流频率与质量。第二要进行金融市场创新,通过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到金融流通链条上来,推动经济发展,摆脱金融企业过度依赖银行的局面。第三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在充分考虑目标客户与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防范在金融产品研发阶段可能产生的技术风险,有效提高金融机构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推动自身竞争力的提高。

2.5 提升政策针对性

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经济发展特点,所以为提升政策在金融协调发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以区域经济特点为基础制定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区域性经济政策。如在我国“西部大开发”工作中,针对于我国西部矿产资源丰富、地广人稀等区域金融发展特点,实行了土地使用优惠政策、矿产资源优惠政策等。为提升政策针对性,提升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当以以下三点为原则:一是要在查清当地金融行业发展困境的基础上,以帮扶金融企业发展为目的制定相关金融发展政策,并保障其政策符合当地金融行业发展实际;二是要以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为参考,将其融入进相关政策之中,用以提升金融政策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三是要以人民政协与社会团体意见为标准,并以网络调查、街头走访获得的民间意见为考量因素,对金融政策进行进一步规范与改进。

2.6 注重农村建设工作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农村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因此要充分利用农村的土地、农业等经济优势发展金融协调,助推区域经济增长。在此方面需要积极培育以农村为主体的金融服务体系,既要提升农业发展银行及各层级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对农村金融的导向作用与支柱作用,又要细化农产品市场分类。对前者而言,需要以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主体为主要发展阵地,实施为农村提供特定类型的金融贷款等金融手段,引导农民参与金融流通,以此加强并改善“三农”服务的重要作用,以农村金融发展来修补区域经济的发展短板;后者则主要以更为完善、严谨的农产品市场为依托,积极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以农产品为主要经营方向的中小企业发展,以此提升农民经济根本与金融流通性,为农村金融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7 开展周边区域金融合作

不同区域间的金融流通合作能够进一步增强协调发展范围,不仅使小区域间金融主体的紧密度加强,而且使金融流通范围、金融流通数额增大,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3]。以我国东北地区金融协调发展为例,为提升区域经济实力,我国东北地区采取开放式发展,除加强与华北、长江中下游等地的金融协调合作外,还加强同周边国家的金融协调合作,充分发挥东北地區同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蒙古相邻国家所具有地缘和区位优势,不断增强东北地区在东北亚开发、开放中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对俄方面,积极支持实施《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积极筹建“中俄地区合作发展基金”,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方式运作,重点以股权、准股权和直接投资的方式,支持重大地区合作项目建设,是我国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成功案例。

3 结语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的经济市场发展现状为金融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也对其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国家相关部门与企业主要负责人都要具备良好的金融协调意识,通过以上多种手段创设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为区域经济增长乃至全国经济整体增长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庞如超,韩钰.京津冀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17).

唐小丰,张康宁.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潍坊学院学报,2018(06).

周晶.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促进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7(32).

猜你喜欢
企业融资区域经济
浅析中小企业财务压力及策略
浅析企业融资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化解途径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及对策